(第一节 买房战略,从二十几岁开始设计)
巴菲特说:“千万不要把钱用来储存,钱是用来生钱的,即使是傻子,只要他肯投资,也可以赚到钱!”
生活百态
案例一:
小蜜蜂向蝴蝶求婚。小蜜蜂说:“嫁给我吧!我每天都让你吃上最甜的蜂蜜。”蝴蝶说:“你天天忙来忙去就知道吃!甜食会让我变笨的,我要嫁给蜗牛!”蜜蜂说:“为啥呀?”蝴蝶说:“你看你整天都住集体宿舍,人家蜗牛好歹有个一居室。”
案例二:
张宇是北京一家外企的职员,刚工作那几年,因收入不错,所以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但已经工作8年的他却仍然居无定所。转眼间,已经33岁的他被家人催促着结婚,考虑到要结婚必须有房子,所以在父母的资助下,全家举债买了总价67万元的一套尾房。张宇就此被套在了房子中,他说:“我每天一睁眼就觉得自己像杨白劳似的,欠了银行一屁股债。”
而他的新家就像一个刚搬空的房间,20多平方米的客厅里什么都没有,卧室里也不过只放置着一张床和一台电视,空荡荡的。张宇说,因为供房的压力,他目前没有多余的钱去购买家具和电器,搬进新家后也就添置了一个54厘米的电视和一个冰箱。
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远在老家的母亲已经开始念叨抱孙子了。张宇说:“不敢生啊,房子还压在身上呢,再生个孩子,我就别过日子了。”
经济学一点通
案例一虽是一则寓言,但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当下,买房才能结婚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房价的只涨不降让很多人望而却步。大多数工薪阶层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全款买房,便勒紧腰带节衣缩食地攒首付,等到攒够首付却已过了而立之年。而且通过贷款的方式购房,每个月的还贷犹如一个沉重的包袱压在心头。
其实,如果我们把买房战略早点儿列入人生规划,从二十几岁就开始设计,就可以轻松地说:“买房,没有什么不可以!”巴菲特说:“千万不要把钱用来储存,钱是用来生钱的,即使是傻子,只要他肯投资,也可以赚到钱!”很多年轻人认为投资是有钱人的事,于是抱着“船到桥头自然直”、趁着年轻潇洒走一回的心态混日子,这是非常不妥当的。
有关专家说,大多数人买不起房或者说买房压力大,一方面是由于房价增长过快,另一方面是不知如何管理资金,不能达到以钱赚钱、以投资致富的目的。这是教育上的缺失。因为我们的学校花大量的时间教导学生谋生技能,以便将来能够赚钱,但是从不教导学生在赚钱之后如何管钱。
上述事例二中,如果张宇从大学毕业一工作就规划自己的生活,每个月从收入中存下一部分或者拿来投资,这样坚持下来,即使不能全款买房,至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过如此窘迫的生活。
为了更明白地说明问题,我们来看下面的分析数字。例如,按照65岁退休,每年拿出2000元投资,年投资报酬率为15%,那么从不同的年龄开始,你到最后所能获得的财富将你从20岁开始投资,利用复利效应,45年后就有800多万元。如果你从25岁开始投资理财,40年后,你的财产就可以达到400多万元。当你越晚投资,你最后所得到的钱越少。
因此,投资理财就应当从年轻时做起,而且越早理财越好,即便是很少量的钱,只要分配合理,完全可以让你实现致富的目的。你也许会说:“我知道我应该为将来存些钱,但每个月我余不下多少工资,那么我该怎样开始呢?”那么建议你发工资后首先存一些钱到储蓄账户里。刚开始你也许会不适应,但是一定要坚持,任何行为在重复多次之后,就会变成一种习惯。
如果你不想背负上买房还贷的包袱而沦为“房奴”,那就从现在就开始管理好你的资金,制订买房计划吧,进行得越早,你的压力将越小。
经济学关键词
理财,是指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与风险管理。
趣味解读
学会理财,就是学会一种生活方式,学会一种生活哲学。学会理财,就是找到了一位可以相守终身的绝佳生活伴侣。
(第二节 精打细算,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总是与追逐品牌、附庸风雅之类的行为联系在一起,很多年轻人有着稳定而收入不错的工作,一逛街就成了购物狂,只要看到一件自己喜欢的衣服,甚至不问价钱就直接刷卡购买;到了周末就一定要邀上三五好友去酒吧喝喝酒,去KTV唱唱歌,否则周末生活就不知如何打发。于是,还不到月底钱就花光了,只好盼着发工资的日子快点到。
生活百态
文月和叶子都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收入也差不多。因为家住得近,所以两人经常一起去逛街。有一次,她们在商场碰到某名牌化妆品成套做优惠的活动,文月在那些五颜六色的化妆品中开心地挑拣着,结果买了一大堆。而夏洁逛来逛去,却什么也没有买。
文月惊讶地问叶子:“你怎么什么也不要?”
“我的化妆品还没用完。再说,我想存点儿钱买套房,所以得省一点儿。”叶子回答。
“可是现在很便宜呢,买了很划算!”
叶子还是摇了摇头,坚持没买那些自己认为不必要的化妆品。文月则欢喜地掏出钱结账,满载而归。
几年后,叶子用节省下来的钱先买了一间小套房自己住。随着经济情况逐渐好转,她又买了几套小户型房子作投资。正好赶上这几年房价狂飙,如今才三十出头的叶子,已成为了一位名副其实的富婆了。再看看文月,依然守着每个月几千块的薪水捉襟见肘地过日子,由于没有自己的房子,她只得在这个城市里居无定所地打“游击战”,自己也不知搬了多少次家。
经济学一点通
上面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年轻人一定要管好自己的钱包,因为不同的消费观念很可能造就不一样的生活。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每天晚上祷告之前,总要把每一美分的钱花到哪儿去了弄清楚,记好账,然后才上床睡觉。
他总是到熟悉的一家餐厅用餐。开始的时候,每次用餐后他都会付给服务员15美分的小费,但是有一天,他仅付了5美分的小费。服务员见比往常的小费少,不禁埋怨道:“如果我像您那么有钱的话,我绝不会吝惜那10美分的。”洛克菲勒不仅不生气,反而笑着说:“这就是你为何一直在做服务员的原因。”
二十几岁的年轻人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不要跟随潮流过度消费。正如洛克菲勒说过的:“紧紧地看住你的钱包,不要让你的金钱随意地花出去,不要怕别人说你吝啬。要确保你的钱每花出去一分都有两分的利润,然后才可以花出去。”
如今,很多年轻人有着稳定且收入较高的工作,到了月底却连最基本的生活费用都负担不起。在他们的观念中,生活就应该潇洒地过,斤斤计较很没意思。再说生命本来就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抓紧现在,将享乐进行到底。但是不理性的消费一旦养成了习惯,你就无法保证明天的早餐在哪里。上面的例子中,往日看似潇洒的文月怎么也无法与如今的叶子比洒脱。针对这种状态,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消费观念,于是出现了“新吝啬主义”。
“新吝啬主义”者以“需要”为目的购买,绝不盲目追逐品牌和附庸风雅。不过,他们的“吝啬”不是盲目守财,而是尽量省去不必要的开支,然后尽情为“爱做的事”埋单。
人只要活着,就要有开支来保证正常的生活,有些开支是可有可无的。不要以为尽情地花钱就是潇洒,紧随潇洒之后而来是难以言说的生活窘迫。因此,哪怕看到你的朋友或同事花钱如流水、挥金如土,也不要盲目效仿。应该学会精打细算,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
在新的形势下,“新吝啬主义”更应该成为一种时尚。我们应紧随“新吝啬主义”者的步伐,过一种简单本真的有品质的生活,而不是在喧哗和浮躁中浪费时间和金钱。
经济学关键词
收支平衡,是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个财政年度)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之间的等量对比关系。
趣味解读
盲目攀比,过度消费并不是一种理性的生活方式,其实,回归简单质朴的生活,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基础上合理享受,才是真正的摩登生活。
(第三节 警惕商场里的“打折促销”活动)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明知打折是商家给我们挖的坑,然而我们还是照跳不误。是商家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表演——“我已经赔了,看在老乡的份上就权当我给你捎一个了”——让我们心软了?还是我们天生就是上当的主?
生活百态
情人节之际,章先生到花店买玫瑰。平时玫瑰2元一朵,但情人节标价20元一朵。
章先生想:花虽贵,但不能不买。可是,买了还真心疼,毕竟买少了,面子上挂不住,买多了又费银子。
正在犹豫,店家走了过来,说:“先生,想买花?”
章先生答道:“恩……这……咳咳,这玫瑰能不能便宜点儿?”
店家笑道:“送女朋友吧?哈哈!追女孩子怎么能怕花钱?若是因为这一大束花,换来了你的幸福,那可是太划得来了!”
章先生犹豫不决……
店家接着说:“要不这样吧,您在我这里办张会员卡,我给您五折优惠。”
章先生:“啊?有这个必要么?”
店家惊讶着说:“怎么没有啊,谁家红白喜事不送花?难道非要等遇到了才知道买啊?”
章先生想想也对,就办了张卡,也买了束花。
经济学一点通
商家的软磨硬泡之所以能频频奏效,恰恰是利用了我们是理性经济人这一特点,即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商场里,经营者以种类繁多的商品吸引消费者,再用昂贵的价格获取利润,而为了能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他们就会适当地给予消费者折扣。因为一旦存在这些折扣,消费者多会感到心里舒服些,觉得既然买东西都会被宰,被少宰一点儿,总是好一些。
这就是所谓的折扣效应,所谓折扣效应是指卖方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百分比的减让,即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从而诱使消费者再次消费。
把顾客的腰包掏空,是这个追逐利润时代的主流思想。人们都想赚钱,都想变着法儿地从周围的人身上掏钱。打折扣,就是这样的一个方法。无数的商场店家,无不用折扣券和会员卡来吸引消费者,且屡试不爽。消费者想捂紧钱包,也很难逃过狡猾的商家设下的一个个圈套。而滑稽的是,有时候消费者不仅不对此感到厌恶,还对此非常钟情。
美国P&G公司曾经实行过“折扣券”制度,对积攒、保存、出示“折扣券”的顾客(往往都是收入较低的顾客)采用比较优惠的价格。1996年,该公司以区分消费者需求弹性成本太高之名要取消此种制度。结果,经常来光顾的顾客火了,一纸诉状将它告到了纽约州司法部。最后,P&G公司被强制要求继续执行“折扣券”制度。
折扣效应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更加敏感,也蒙蔽了消费者。它让人们光看到自己在某一次消费中少花了多少,而没有看到已经为之付出的和将来还要为之付出的代价。所以,有人在消费某些奢侈品的打折优惠时,还甘之如饴,感到非常满意。却没想到,商家这招用的是“放长线,钓大鱼,”不看眼前的蝇头小利,注重的是长期利益。
于是,这一技巧性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商业竞争中,尤其是在美容理发行业里,被应用地更加广泛和娴熟,甚至夸张。可是,人们却无法用法律来对其进行规制和定性。因此,折扣效应一直存在,大至房屋建筑,小至家居杂物,无论是哪一种,我们总会在耳边听到这样的声音——“本店可办会员卡(送优惠券),购物满一百八五折!省钱!实惠!您还等什么!”不知道那些“折价生意”的背后,到底是谁笑了?
经济学关键词
折扣效应,指卖方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百分比的减让,即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从而诱使消费者再次消费。
趣味解读
任何东西都可以大打折扣,但是我们的生命绝对不能打折。诚恳地生活,才能活出最真的自己。
(第四节 当心,商家的兑奖券可能是把戏)
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遭遇一些“温柔的陷阱”,比如超市里的兑奖活动,节假日时商场的促销活动等,这些活动让我们深陷其中,却又愤愤不平。
生活百态
案例一:
一家饭馆打出这样的标语——明天吃饭不要钱!
第二天,这家商店饭馆食客如云,宾朋满座,好生热闹。等到众人酒酣饭足,准备动身离开之时,饭馆主人出现,道:“请大家不要忘了结账。”
众人不解,问店主怎么不守信用,店主道:“告示上写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又不是今天。”
案例二:
李先生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一大包某品牌方便面。回家后,他发现其中有一包中了该公司“大骨赢家”促销活动的四等奖。根据兑奖内容,他可以再获得半包方便面。
于是,李先生依据奖券上显示的“去购买处领取中奖方便面”的提示,来到超市进行兑换。工作人员表示,该奖项需两张奖券一同使用,才能换取一小包方便面。
“我认为,在五连包中中了一个四等奖,就应该奖励五连包的一半,也就是2个或3个小包装。”
面对坚持领奖的李先生,店方找出一包方便面,掰出半包后,递给了他。
“这种方便面怎么吃呀,这不是侮辱人吗?”一怒之下,李先生将整包方便面扔在地上。随后,双方发生冲突。最终,在店方要求下,李先生赔偿了另外半包方便面的价钱。
李先生认为,生产厂家的奖项设置非常不合理,“食品怎能设置无法领取的半包奖项。若中了半瓶矿泉水,你咋分?”
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这种“半包奖”的奖项设置。它有两种兑奖方式,可以集齐两张奖券换取一整包奖品,或者再出一半的价钱兑换一整包奖品。另外,在兑奖券上也标明了“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经济学一点通
无论是饭店里的众食客还是买方便面的李先生,都是够倒霉的,摊上这种事只能埋怨自己晦气。生活中,商家的低价限量销售、打折销售、赠送礼品、购物返券等等的优惠酬宾活动,更是让消费者如坠烟海不辨东西。在这场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终极博弈中,消费者难道就没有胜出的把握吗?
商家和消费者作为买卖的双方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最终目的都是想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却发现消费者却总是处于劣势地位,这是为什么呢?
信息经济学的理论认为,这主要是由于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所谓“信息不对称”,就是双方对商品掌握的信息的多少和深入程度不一样。信息经济学认为,信息不对称造成了市场交易双方的利益失衡,影响了社会的公平、公正的原则以及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在商家和消费者对商品所了解的信息中,商家总是比消费者要多得多,消费者了解到的只是商品的款式、颜色、大小等外观特点,对于其真正的情况就无法了解了。
在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处于信息劣势的一方总会处于博弈的劣势。而我们常常会把这归咎于受害者,说是贪小便宜,在利益面前失去理智惹的祸。在经济学上却不能这么说,因为在利益面前,任何人都会心动。但经济学上的理性人永远不会失去理性,即永远都会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作出选择,他掌握的信息达到什么程度,他便会作出和他掌握的信息相一致的选择。所以,在现实生活中,在我们对对方信息占有不充分的情况下,就要特别留意,“要小心特别美丽、特别动人、特别神圣的一切。”
经济学关键词
信息不对称,是在社会政治、经济等活动中,一些成员拥有其他成员无法拥有的信息造成的,它会产生交易关系和契约安排的不公平或者市场效率降低等问题。
趣味解读
当信息不对称时,抱怨绝对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不想处于劣势,我们就必须不断努力,让自己变得更强。
(第五节 学习大超市的营销策略“营销”自己)
经常逛超市的人可能会知道,越是大超市卖的东西越是比小超市的便宜,超市大了各方面的费用都会增加,它卖的东西应该贵一些才对,为什么反而会便宜呢?
生活百态
据报道,从2007年7月5日起,沃尔玛将持续在中国78家购物广场和2家位于深圳的社区店推出特惠商品。特惠产品一向是沃尔玛在中国重磅推出的项目。沃尔玛承诺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将所获得的价格成本优势以“特惠”形式让利给顾客。据悉,此次特惠商品有近达千余种商品,参与活动的供应商也为数众多。
“天天平价”是沃尔玛推出的销售政策,在沃尔玛的经营中,它的口号是“为顾客节省每一美元”。如果在沃尔玛附近有某种商品比他更便宜,沃尔玛会立即降价。事实上,沃尔玛秉持的就是这样“低成本、低费用结构、低价格”的经营思想,一般零售商的利润都在45%左右,而沃尔玛的利润远低于此。
经济学一点通
沃尔玛的特惠政策,很多中国百姓都见识过。最早为了能实践沃尔玛在中国大众百姓心中的大面积“着陆”,沃尔玛一直都在努力降低成本、为顾客省钱。在它不懈地努力下,果然,几年之后,它就在这块土地上有了迅猛的发展,并一跃而起占据了中国零售超市的榜首。回头看沃尔玛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平价策略”——“便宜”的特点深入人心,这为它招揽了大量的顾客。但为什么沃尔玛的东西价格会比较便宜?
这就不得不讲到这家大型超市的经营秘密了。它的价格实惠也是有原因的。
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沃尔玛通常从厂家直接进货并签订供销合同,省去了中间的流通环节(如从商贩手中入货),降低了成本。对于一般的零售企业来说,都是由店面向其他货物来源站订货,再经过层层中介,才到厂家。而沃尔玛实行的是“统一订货,统一分配”。各分店的订货都先汇总到总部,然后由总部统筹订货。由于是大批量订货,可以享受比其他零售商更便宜的批发价。
据很多厂家说,虽然沃尔玛订货数量每次都很巨大,但沃尔玛精明的采购员却十分让人不舒服。他们每次都要进行艰苦的讨价还价。同其他地方不同,沃尔玛的采购员与厂家之间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相反,采购员总是为了尽可能的压低价格而与供应商展开激烈的辩论。有的制造商甚至称沃尔玛为“美国最粗暴的客户”,主要指它那种顽强的价格谈判者的可恶形象。
第二,沃尔玛具有全国统一的物流中心和分销管理体系。实际上,这也是大型批发商必须具备的,需要具备合理的仓储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这样才可能在运输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降低存储费用和成本。据沃尔玛内部人员透露,顾客之所以能在沃尔玛以最低价格买到最优的产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物流体系发挥的作用。
同其他竞争者相比,沃尔玛分销中心的效率非常高。通常,沃尔玛商店内的8万多种商品,85%的货都是来自分销中心,它还动用高科技甚至是卫星导航等系统武装分销中心。别的零售商从计算机开单到货物上架,约需要5天,而沃尔玛在两天之内就能搞定。
第三,经营中的多层缩减成本。在沃尔玛,为了减少经营成本,一方面它会减少广告的投入,以减少商业成本,换取价格低位。另一方面,它缩减管理层,以减少因管理者队伍带来的巨大成本。
据统计,沃尔玛公司每年的广告投入,约占营业额的0.5%。而同沃尔玛同样规模的竞争者,广告投入几乎都会占到其营业额的2.5%以上。同时,在沃尔玛企业中,管理层的简化和节约,让其在管理成本上减少了大笔的金钱,平均要比竞争对手低3个百分点。
基于上面的这三点原因,沃尔玛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天天平价”的营销策略。更确切地说,也只有像沃尔玛这样的大型连锁超市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因为它们在物流和厂家进货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小超市所不可比拟的。所以,有专家指出,这才是这些超市能低价盈利的根本原因,而那些小型的超市则只能依靠地理优势,以售卖日用品、食品等获得生存。
经济学关键词
营销,是关于企业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一定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手段。
趣味解读
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生就是一场交易,我们要不断地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在各种平台上展现自己,兜售自己。最后的结果如何,靠的就是我们的营销策略。
(第六节 克制冲动消费)
非理性消费,在男性眼里,是不可理喻的不成熟表现,而在多数女性眼中,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所以,消费者群体中,商家最想诱惑的就是“娘子军”,最不敢得罪的也是“娘子军”。因为她们身上携带着难以想象的商机。
生活百态
一对情侣逛街,女方进入一家服饰店,先看到一件吊带小裙,标价1000元。
女孩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真爱无价。”
女孩:“那……这件衣服我特别喜欢,买了吧。”男友立刻去付账。
这时,导购小姐对女孩说:“小姐,我们这里还有外套小衫和高跟鞋,可以和您的裙子搭配,非常时尚,要不您看看?”
女孩被说动,一一试穿,感觉很不错。
于是见男友回来,接着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回答:“那还用说,真爱无价。”
女孩:“那……你看这些东西和我的衣服很搭的,也买了吧。”男友再次去付账,消费掉3000元。
导购小姐又走过来说:“小姐,您身材这么好,我们这里刚好有一批上等的冬装,即漂亮又实惠,不过是上个季节的高档品了,全打四折甩卖了。你要不要也看看?”
男友:“大夏天的买什么冬装?”
女孩未表态,随导购小姐进了屋里,果然看到很多名牌冬装,爱不释手。拿了四五套。冲出来对男友说:“亲爱的,你对我的爱是不是无价的……”
男友一看女孩的架势,非常害怕,不得不接着刷卡。
没想到卡刚刷到一半给爆了。男友看着女孩哭笑不得地说:“亲爱的,这回真成无价的了!”
经济学一点通
有人说,女人钱是最好赚的。一个女人可以在冲动之下专程坐飞机去扫荡名牌,也可以在一时兴起之下购买上万的穿不上几次的衣服。经济学家说,女人们的这种消费轨迹无法琢磨,因为没有一丝规律可循。她们都是典型的冲动消费者。
冲动型消费者(Consumer of Impulsiveness)是指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的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购买商品的消费者。冲动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商品广告、宣传诉诸情绪的强烈冲击。
在冲动消费者身上,个人消费的情感因素超出认知与意志因素的制约,容易接受商品(特别是时尚潮流商品)的外观和广告宣传的影响。因此,很难说消费中的女性符合经济学的相关假设,因为她们的行为是非常不理智的,是非理性的。
一项科学调查显示,90%的18~35岁的女性都有过非理性的消费行为,甚至,非理性消费占总消费支出的五分之一以上,女性的非理性消费彻底颠覆了经济学家所能预测的消费模式。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她们在进入超市之前做了周密的购物计划,但在出来的时候却买了不少自己喜欢却并不实用,甚至根本用不上的商品。
所以,琢磨女人的消费动态就成了难以完成的任务,她们消费的理由林林总总,总是不乏借口。所以困扰着经济学家的是——女性为什么倾向于非理性消费?
经过研究,发现这种非理性消费主要是由以下几大因素共同促成的。
首先,女性是容易受到情绪因素影响的,是心理不成熟并且脆弱的群体。女性中最常见的就是情绪化消费。
据统计有50%以上的女性在发了工资后会增加逛街的次数,40%以上的女性会在极端情绪下(心情不好或者心情非常好的情况)增加逛街次数。其发生几率同男性去喝酒(开心时和不开心时)的几率几乎相同。可见,购物消费是女性缓解压力、平衡情绪的方法,不论花了多少钱,只要能调整好心情,80%左右的人都认为值得。
女性的敏感情绪还容易受到人为气氛的影响。例如,受到打折、促销、广告等因素的影响。据专家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针对18~35岁青年女性的调查显示:
因打折优惠影响而购买不需要物品的女性超过50%;
受广告影响购买无用商品或不当消费的女性超过20%;
因商品店内的时尚气氛和现场展销活动而消费的女性超过40%;
因受到促销人员诱导而不当消费的女性超过50%。
另外,女性在选择物品时,态度更倾向于犹豫和动摇,形成过度消费,尤其是在面对众多种类的商品时。
在美国加州的一家杂货店内,经济学家们曾做过一个测试:
他们在货架上排上6~20种不同的果酱,而且将每三种用胶带封在一起。某家庭主妇欲购买特定的三种,但它们被两种不同的胶带封在一起。思考再三后,该主妇购买了两个封条的六瓶果酱。
事实上,对于每个人来说,商品选择多的时候,通常都难于选择。但这点在女性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当她们面对众多选择时,常常会忘记自己最初的需求,并在其他货品的吸引下改变购买的想法。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们认为女性不适合做传统经济学中理性十足的“经济人”,仅从消费这一点看,她们犯的错误就太多了。
经济学关键词
冲动消费,指顾客在外界因素促发下所进行的事先没有计划或者意识的购买行为。
趣味解读
冲动消费就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往往会一败涂地,把钱花得“片甲不留”。
(第七节 “免费体验”赚了你什么)
商家的目标是营利,不管商场也好,酒店也罢,都不可能免费为你提供商品和服务。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提醒自己“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精明的商家是不会让你轻易拣便宜的。
生活百态
案例一:
一个推销员一天只接待了一个客户,却成交了5万8千美元!
经理大为惊奇,推销员解释说:
“我先卖给那男人一枚鱼钩,接着卖给他钓竿和钓丝。我再问他打算去哪里钓鱼,他说要到南方海岸。我说应该有艘小船才方便,于是他买了那只6米长的小汽艇。他又说他的汽车可能拖不动汽艇。于是我带他去汽车部,卖给他一辆大车。”
经理喜出望外:买一只鱼钩,你竟能推销那么多东西?
推销员答道:“不,其实他老婆偏头痛,他来买阿斯匹林。我便对他说,这个周末你可以自由自在了,为什么不去钓鱼呢?”
案例二:
一家梳子公司要求业务员销售1000把梳子给寺庙中的和尚,甲乙丙丁四名业务员就去了不同的寺庙。
甲业务员空手而归,还抱怨说:“和尚们都笑我傻,他们连头发都没有,哪用得着梳子?”
乙业务员好一点,但也只卖了10多把梳子。他告诉和尚说:“没有头发也要经常梳头,这样可以止痒活血,健康长寿。”有十几个和尚被他说动了,就买了他的梳子。
丙业务员比较厉害,他到庙里跟住持讲:“你看不少女香客拜佛磕头后头发都会散乱,你不妨在庙堂蒲团旁边放些梳子,女香客磕完头后可以梳个头,这样她们会感到庙里的关爱,于是就会多来。”住持觉得很有道理,就同意买了100多把梳子。
丁业务员来到一座香火极旺的深山寺庙,他向住持提了个建议:“庙里经常接受各方捐赠,因此得回馈给香客一些礼品。梳子很便宜,若你在梳子的正面写上庙名,反面写上‘积善梳’,这样的梳子就变成珍贵的礼品了,每位香客送一把,这样香客就会越来越多,庙里的香火也会越来越旺。”住持听罢大喜,立刻买下了1000把梳子。
经济学一点通
这是一个关于引导消费的笑话,其实笑话不仅仅是博人一笑,而是用笑话这种方式来反映现实,意在向我们展示“引导消费”的巨大作用。
所谓引导消费,即厂商引导消费者关注其生产销售的创新产品或者消费者并没有过多关心度的商品。厂商为了追求利润,势必想方设法引导消费、创造需求,将消费者脑海中未有的或者潜在的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
还记得那个著名的推销鞋子的故事吗?那个商人是怎么劝说沙漠中的居民穿鞋子的呢?他免费给一些人鞋子穿,结果一传十十传百,大家都知道了鞋子的好处,到他这儿来买鞋子。他所获得的收益要远远大于起先赠送的免费鞋子的成本,这就是那位商人的高明之处。
现实生活中我们仍能遇到类似推销鞋子的例子。比如你去逛街,总会遇到一些人把你拦下来,让你免费体验美容美发、教育培训或者是食品饮料等。你白吃白喝舒舒服服地免费享受一番,他们图的是什么?他们把这些开销省下来不好么?
细心的消费者会发现,一般邀请顾客免费体验的产品都是平常没见过的,显然他们的路数和推销鞋子的故事一样,也是一种引导消费。
是什么因素促使商家要采取“引导消费”这一策略呢?这主要由两方面因素决定。
一方面因素是,生产过剩(生产总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量的经济现象)时代的到来导致各类商品空前丰富,让原有的“消费引导”(指厂商根据消费者的现实需求,生产销售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所需)满足需求的理念无用武之地,消费者面临的不再是物质短缺,而是商品太多,难以选择的问题。
另一方面因素是,高科技的新技术产品层出不穷,这些新发明产品的功能、作用非普通消费者所能知晓,厂商必须经有效的引导消费,才有可能激发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厂商与消费者对产品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每个消费者每天所能够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消费者的注意力相对于浩瀚的信息源来说是很稀少的。可以这样假设,消费者所能主动了解的商品信息,特别是新技术产品的信息接近于零,而厂商对自己生产、销售的产品信息基本上完全了解,由此两者之间产生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厂商只有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告知消费者详细的产品信息,尽可能令信息对称。
简单说,“引导消费”就是商家通过“免费体验”的策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帮助消费者选择,使消费者与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建立初步的认可,进而促成可能的购买行为,最终实现销售产品或服务,达到从中盈利的过程。
生活中也有不少成功的“引导消费”的例子。例如果冻行业的老大喜之郎,主要以引导消费,亲情营销理念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果冻市场,目前在果冻行业处于相对垄断地位。喜之郎的主要竞争对手不是金娃、亲亲等果冻品牌,而是薯片、糖果等公司品牌,因为它们同属于休闲食品的范畴,假如喜之郎以金娃果冻品牌为主要对手,营销上采用促销或降低传播费用等手段,则可能让整个果冻行业受损,反而令薯片、糖果的厂商“渔翁得利”。正因为基于引导消费,保持品类活力的考虑,才会有了喜之郎及果冻行业的今天及明天。
经济学关键词
引导消费,是商家通过“免费体验”的策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帮助消费者选择,使消费者与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建立初步的认可,进而促成可能的购买行为的过程。
趣味解读
聪明人会引导时尚的潮流,会掌握自己的航行方向,一路勇往直前;而愚笨的人只会跟在人后,人云亦云,最后甚至失去了自己人生的主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