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几岁懂经济30几岁不受穷
11606700000011

第11章 幸福经济学,让你的幸福无处不在

(第一节 幸福的王道不只是钱)

权力、财富、名誉,使人在社会分工中处于优势地位,并掌握更多的资源,是人幸福的源泉。但是,能否获得真正的幸福,取决一个人的价值理念。不懂得幸福知识,即使权大、钱多也不可能感到幸福。

生活百态

穷人对自己的生活很知足,回答说:“我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

富人不以为然,望着穷人漏风的茅舍、破旧的衣服,说:“我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豪宅百间,奴仆千名,锦衣玉食,荣华富贵,你现在的生活穷困潦倒,怎能称为幸福呢?”

谁知好景不长,没过几日,一场大火把富人的百间豪宅烧得片瓦不留,奴仆们各奔东西了,一夜之间,富人沦为了乞丐。他路过穷人的茅舍,想讨口水喝。

有一天,富人碰到穷人,问:“你知道什么是幸福吗?”

穷人端来一大碗清凉的水,平静地问:“你现在认为什么是幸福?”

富人惭愧地说:“幸福就是口渴时有碗水喝。”

经济学一点通

幸福是人的需求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愉悦感,是需求客观性与感受主观性的统一。幸福知识是人对自我需求的调节与满足需求路径的选择,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心胸修养和思维方式。

在有的人眼里,只要有了钱,就会有一切,他们认为金钱是万能的,有了钱就必然会有幸福。但金钱真的是万能的吗?钱真能使人幸福吗?未必。有人就曾经做出结论:“钱并非好东西,赚钱的时候,有痛苦;想保住已经到手的钱,也有痛苦;钱丢掉了,有痛苦;把它花掉了,也有痛苦……”钱成了人们痛苦的根源。

2002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卡尼曼教授及合作者塔夫斯基将“幸福”作为经济学命题来研究,他们的新经济学涉及财富和广义的幸福。认为人们应该关心如何提高幸福本身,因为人们最终追求的是生活的幸福,而不是有更多的金钱;不是最大化财富,而是最大化人们的幸福。

经济学家罗伯特·弗兰克通过实验发现了“平行世界理论”:最初,随着收入的增加,幸福感会迅速增加,越有钱越幸福;然而存在某一个点,当收入超过这个点时,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反而有可能出现减少的情况。

经济学关键词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它是一种主观的、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趣味解读

幸福生活离不开钱,但钱却不是幸福的全部,一个真正具备生活智慧的人不是苦行僧,他们会追逐财富、享受财富,而不会做金钱的奴隶。

(第二节 给欲望减肥)

一个人生活的幸福与否,从来没有一个恒定的标准,在更多的情况下,幸福是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是与先前的生活,与周围人生活的一种比较。

生活百态

有一个穷人,他和妻子、几个孩子共同生活在一间小木屋里,屋里整天吵闹不休,他感到家里就像地狱一般。于是他便去找智者求救。

智者说:“只要你答应按我说的去做,就一定能改变你的境况。你回家去,把奶牛、山羊和那些鸡都放到屋里,与人一起生活。”

穷人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他事先答应要按智者的话去做,只好先去试一试再说。

第三天穷人又来找智者。他哭诉着说:那只山羊撕碎了房间里的一切东西,鸡到处飞,它们让我的生活如同噩梦,人和牲畜怎么能住在一起呢!

过了半天,穷人又来找智者。他是一路跑来的,满脸红光,兴奋难抑。他拉住智者的手说:“谢谢你,我现在觉得我的家简直就是天堂了,又安静又宽敞!”

智者说:“赶快回家,把它们全都弄出屋去。”

穷人把寻求幸福的方法寄托在智者身上,但智者只是让穷人经受了一段时间更严重的痛苦后,让穷人感受到了幸福。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谬尔森提出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方程式:

幸福=效用/欲望

简单地说,幸福就是效用和欲望的比较。效用是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欲望则是对某一种物品效用的强烈需要。比如金钱能够给人带来效用,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强烈欲望,当一个人赚到了钱后,他就有一种幸福感。根据这个公式,如果两个人的财富欲望水平相等,都是10万元,那么赚了5万元的人就比赚了2万元的人幸福。但是如果赚5万元的人的欲望是10万,赚2万元的人的欲望是2万,那么赚了2万元的人虽比赚了5万元的人穷,但却比5万元的人幸福。如果效用超过了欲望,幸福感就会消失。

现代经济学认为,财富仅仅是能够给人带来幸福的因素之一,人们是否幸福,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许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如感情、健康、精神等。一些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美国人拥有的财富比欧洲多,但是美国人的幸福指数却并不比欧洲人高。

经济学关键词

效用,是指人消费某一种物品时得到的满足程度。

趣味解读

人们想要得到满足,就有了欲望,有欲望是好事,但过分追求反而会适得其反。所以,我们把控好欲望,不要放任它变成贪婪,这样生活才会更美好。

(第三节 想要的越多,得到的越少)

我们追求幸福其实也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不过,幸福终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好不容易实现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你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

生活百态

李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政府工作。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社会背景,所以工作格外卖力。

县长下乡时看中了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便调任他担任县长的秘书。

可还没来得及兴奋,李刚就发现,政界竞争激烈,明里暗里都有,他的压力比在乡下时更大了,所以他工作起来也越加踏实努力。

两年后,县长荣升到市里任职。李刚的努力县长也看在眼里,就把他安排到市政府一个机关。

从县到市是一次跨越,李刚很激动。刚到市里,住房紧张,连单身宿舍都没有,他只能住在办公楼拐角的一个仓库中。李刚倒不在乎住房简陋,只是妻子在县城,他每周要搭长途汽车往返。

经过一番努力,领导答应给他解决住房问题。李刚又四处奔走,终于把妻子调到市里一个对口单位,李刚觉得这下终于可以轻松下来了。

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升迁成为正科、副处,李刚又不得不为得到这些行政级别而饱受煎熬。科员当久了还得不到升迁,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为了升迁,他不得不再次努力……

经济学一点通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会出现。他认为,在特定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他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很快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与经济学家的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可谓殊途同归。经济学家也认为,人的某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很快就会边际效应递减,那么此时,只有新的需求才能带来更高的效用。

很多人一辈子都如李刚一样,不断地满足需求,被满足的需求在边际效应递减后,又为了新的需求而更加忙碌。还来不及享受手上的幸福,也来不及停下脚步歇一歇,一转眼,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忙碌着过去了。

经济学关键词

需求,在经济学中指在一定的时期,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趣味解读

对一个孩子来说,最大的需求便是糖果和玩具;对一个学生来说,最大的需求是取得好成绩,可见,不同的需求可以为人带来不同的幸福。

(第四节 “享受当下”,幸福就在身边)

决定你快乐或不快乐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你可以告诉自己所有的事情都是不顺心的,或者跟身边所有快乐的人去比较,似乎他们所拥有的永远都比你多,这样,你肯定不快乐。如果你要快乐,那就告诉自己:“我不和谁比,我的一切都很顺利,生活过得很好,我会活得更快乐。”

生活百态

一个电视节目邀请了一位知名老人做特邀嘉宾。这位老人的确不同凡响。他事先不知话题内容,当然毫无准备。但他的所讲魅力四射,不管他说什么,总是特别贴切,毫不做作,观众听着他幽默而略带诙谐的话语都笑弯了腰。主持人也像观众一样享受着老人带来的欢乐。

最后,主持人禁不住问这位老人:“您这么快乐,一定有什么特别的秘诀吧?”

“没有,”老人回答道,“我没有什么秘诀。我快乐的原因非常简单,每天当我起床的时候我有两个选择——快乐和不快乐,不管快乐与否,时间都会不停地流逝,我当然会选择快乐。如果要秘诀的话,这就是我的快乐秘诀。”

这个解释听起来似乎过于简单,但是他的意思和林肯说过的一样:人们的快乐与否不过就和他们的决定一样罢了。

经济学一点通

我们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有智者这样回答:一是得到你想要的,二是享受你拥有的。

都说每个汉字背后都有一个哲理,其实很多英文也是如此。例如英文“present”有两个含义,一个是“现在”,另一个是“礼物”,为什么?因为它要告诉你,“现在是上帝给你最好的礼物!”

在我们的生活中,这种“享受现在”的幸福比比皆是,却被很多人所忽视。例如,在你饥肠辘辘又找不到合适的餐厅时,看到旁边的乞丐频频点着头讨食,你就会感到幸福;在你没日没夜的工作后,看到电视里的记者们爬高山过丘陵地采访,你就会感到幸福;在你事业小有进步沾沾自喜时,看到部门总监淡淡地笑着,想到他的卓越成绩,突然感到进取之心突起,这就是幸福。其实,幸福无处不在,就看你如何看待。

杰克曾经是个对生活不满足的人,整天不快乐。但在1934年的春天,当他在威培城道菲街散步的时候,目睹了一件事,使他的烦恼从此消解。

杰克当时经营了两年的杂货店终于关门了,不但把所有的积蓄都赔掉了,而且还负债累累。当时,他准备向银行贷款,再回老家找工作。他已经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人,失去了信念和斗志。

这时,杰克突然看见一个没有腿的人迎面而来,坐在一个带轮子的木板上,手撑一根木棒,沿街推进。杰克和这个人的视线相碰了。这个人微笑着向杰克打招呼:“早,先生!”他的声音那样有感染力,很有精神,好像他根本就不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

杰克看着他,感到自己多么富有!心想:我有两条腿,我可以走。可是面对他自信的目光,我觉得自己像一个残障者!既然他没有腿也能快乐高兴,我当然也可以!

杰克顿时感到心胸豁然开朗了,他本来只想向银行借100块钱,但现在想借200元;本来想到老家找工作,但现在却想到堪萨斯城获得工作。最后钱也借到了,工作也找到了。

之后,杰克把下面的字贴在他的浴室镜子上,每天早晨刮脸的时候读一遍:

我忧郁,因为我没有鞋。

直到上街遇见一个人,他没有脚!

“前面有个骑马的,后面有个走路的,俺在中间还是骑毛驴的”,这种“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想法被很多人嘲笑为“阿Q精神”,但这种“阿Q精神”却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智慧。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应想着积极的一面,享受当下。只有在积极的心态下,我们才能进步得更快。

经济学关键词

比较成本,指设定不同厂商、不同生产地域、不同季节、不同流通地域等等参数后的成本比较。

趣味解读

幸福也可以比较,当自己处于困境中时,与更糟的处境比一比,与更不幸的人比一比,自己就会重新获得勇气;当自己春风得意时,多和优秀的人比一比,这样才能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获得前进的动力。

(第五节 学会平衡好工作与生活)

平衡自己的工作和休闲时间,在关注自己收入的同时,必须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生活百态

35岁的浩文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现在正是“黄金积累期”,所以浩文每天的工作都超过15个小时,晚上经常连赶3场应酬。但是浩文最近的日子很难过,因为他一直失眠。凌晨回到家累得虚脱,还是睡不着,经常睁着眼睛到早晨6点再爬起来开车上班。

除此之外,浩文还发现胃不大对劲,经常闷痛,心脏也不舒服,有一次居然还在家里昏倒了,医生让他做心电图,结论是严重早搏。

浩文开始吃中药,天天喝枫斗(一种中药),他的太太还每周用冬虫夏草炖鸡汤给他喝,但是他的病情完全没有好转,当他签字或者端酒杯时,手都会明显颤抖。

直到公司组织去旅游,浩文带员工去了趟日本,没了工作电话的骚扰,居然在旅游车上睡了3天,回来后人人都说他气色好了不少。

经济学一点通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只把眼光放到工资和收入上,而忽视了休闲和休息的重要性,由此出现了亚健康。

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工作为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更是创造物质财富的前提。但是休闲作为工作的孪生姐妹,对人们的生活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只有通过休闲缓解紧张、积蓄体力,人才能够重新焕发生命力。工作和休闲这对孪生姐妹,始终伴随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当经济学家把劳动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来研究的时候,休闲活动也不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了经济学研究领域。

工作和休闲的关系可以通过劳动理论解释:每个人每天的时间都是有限的24小时。时间资源配置主要有两种用途:工作和休闲。工作是指有报酬的活动,如上班或从事商业活动。休闲是指没有报酬甚至需要支出的活动,如睡觉、读书、旅游等。一个人把多少时间花在工作或休闲上,主要取决于劳动的价格,即实际工资水平。

实际工资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替代效应。当实际工资水平增加时,人们会放弃休闲娱乐,转而增加工作时间。因为工作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比如你平时的工资是每天80元,但是节假日加班可以获得三倍于平时的工资,为了获得更多的报酬,有的人会放弃节假日的休息,选择在单位加班。由此可见,工作和休闲存在相互替代的关系,在一定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内,劳动时间越长,休闲时间就越短,反之亦然。

现在,世界上不工作的人很少,但不懂得工作的人却很多。现代人尤其是“三高”(高学位、高职位、高收入)的精英阶层,工作时间不但没有缩短,反而有增长的趋势。这些精英阶层的竞争力来自信息资本、知识资本。但信息资本、知识资本消耗快、储备慢,他们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一边工作一边补充,还要应对群体的内部竞争。这样,工作时间自然会延长。

在现代社会,增加休闲时间是一个全球运动,也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加班加点在有些地方具有“普遍性”。长期超时工作已经严重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当工作的压力直接威胁到人的身心健康时,工作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关注人们收入提高的同时,是否更应该关注人们快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呢?关注快乐指数、幸福指数的提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关注和实现人们工作与休闲时间的平衡。

经济学关键词

人力资本,指劳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

趣味解读

“人生政自无闲暇,忙里偷闲得几回?”,人的一生是忙碌的,忙里偷闲是一种放松心态,是一种符合自然规律的调适方式。该工作的时候就好好工作,该休息的时候就好好休息。养精蓄锐,才能以一种更快的速度奔跑。

(第六节 不求全部拥有,但求无怨无悔)

人生就是一个大麦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麦田里兜兜转转,想要寻找到最满意的麦穗。可惜的是,我们很难在走遍整个麦地之前就看准哪一枚麦穗是我们最中意的。

生活百态

经济学家正在房间里埋头忙于做自己的学问。

这时,一个中意他的女子大胆地敲开了他的房门:“让我做你的妻子吧,错过我你将再也找不到比我更爱你的女人了。”

经济学家虽然也很中意她,但仍回答说:“让我考虑考虑!”

事后,经济学家将结婚和不结婚的好坏一一列举出来比较,可是发现好坏均等,这让他不知该如何抉择。

于是,他陷入长期的苦恼之中,迟迟无法作决定。

最后,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人若在面临抉择而无法取舍的时候,应该选择自己尚未经历过的那一个。经济学家想:“不结婚的处境我是清楚的,但结婚会是怎样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对!我该答应那个女人的请求。”

于是,经济学家来到女子的家中,对女子的父亲说:“你的女儿呢?我已经决定娶她为妻。”

老父亲冷漠地回答:“你来晚了10年,她现在已经是3个孩子的妈妈了。”

经济学家听了,整个人近乎崩溃,他万万没有想到向来引以为豪的经济学头脑,最后换来的竟然是一场悔恨。

经济学一点通

大千世界中,我们是选择的对象,也是被选择的对象。故事中用心良苦的经济学家权衡左右计算自己的选择机会成本,但他的理性却忽略了一件事:那个声称是世界上最爱他的女子,也在做着机会成本的考量与决策,最终,她选择了当别人的妻子,而没有将自己的青春年华用作对经济学家婚姻期许的风险投资。

我们在人生中会面临各式各样的选择与被选择。生命如一条河不断地往前流动,谁也不会为谁停留,一旦错过了岸上的风景,就再也没有重新回头的机会了。

我们在面临机遇时,都觉得机会异常诱人,事实上有很多遥不可及和美好的事物不过是一场“美丽的诱惑”,最好的机会,其实就在我们身旁。

苏格拉底的“麦穗理论”诠释着人生的哲学,也是相当精辟的经济学理论:

几个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人生的真谛。苏格拉底把他们带到一片麦田旁边。

“你们从这头走到那头,每人摘一枚自己认为最大最好的麦穗。不许走回头路,不许作第二次选择。”苏格拉底吩咐。

学生们出发了,他们都十分认真地作着选择。当他们到达麦田的另一端时,老师已在那里等着他们了。

“你们是否都摘到自己满意的麦穗了?”苏格拉底问。

“老师,让我再选择一次吧。”一个学生请求,“我走进麦田就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好的麦穗,但是我怕后边还有更大更好的,就没有摘。但是当我走到麦田的尽头时,才发现第一次中意的那枚麦穗就是最大最好的。”

其他学生也纷纷请求再选择一次。

苏格拉底摇摇头:“孩子们,人生就是如此,没有第二次选择。”

人生也是一个大麦田,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麦田里兜兜转转,想要寻找到最满意的麦穗。可惜的是,就如一句广告语所言:“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很难在走遍整个麦地之前就看准哪一枚麦穗是我们最中意的,而当你走到麦田的尽头,人生也就到了尽头,这个时候,也只能“忆往昔,空悲叹”。

我们有很多选择的机会,或许选择任何一个,之后都将面临后悔的风险,你都有可能在之后的路上碰到更好的选择机会。然而,人生就是这样,你没有办法完全把机会风险降到最小,那么,你只能将面对机会的心理成本适当调低一些。认准了就去追求,看准了就去做。不要犹豫,不求全部拥有,但求无怨无悔。

毕竟,我们在人生命运面前,永远没有第二次选择的机会。

经济学关键词

决策,指为了达到一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

趣味解读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本大书,那么我们就是最终的书写者;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谈判,那么我们就是最终的决策者。不管结局如何,用心参与了,也就不后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