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痛苦是通往天堂的梯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苦虽然折磨人,但吃苦也是一种锻炼人的方式。人只有尝过了苦的滋味,才能品味出人生的甘甜。不要惧怕苦,须知吃苦是福。
塞涅卡说:“没有谁比从未遇到过不幸的人更加不幸,因为他从未有机会检验自己的能力。”这句话告诉我们痛苦是一架梯子,对于强者来说,它通向成功的殿堂;对于弱者来说,它则通向黑暗的地狱。
人生就是痛苦和幸福的综合体,每一个人都摆脱不了痛苦。痛苦既是一种折磨,又是一种力量,它不仅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而且还能指引人靠着耐心和韧劲走出苦难之海。
据生物学家研究,飞蛾由蛹变成幼虫时,翅膀萎缩,十分柔软。在破茧而出时,必须要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身体中的体液才能流到翅膀上去,翅膀才能变得坚韧有力,才能让它在空中飞翔。
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一个小孩看见一只茧在一棵树上蠕动,他感到非常好奇,感觉有飞蛾要从里面破茧而出。于是他饶有兴趣地停了下来,准备见识一下蛹变成飞蛾的过程。
小孩静静地看着飞蛾在茧里挣扎,可是,过了好一会儿,飞蛾还在茧里奋力挣扎,一直不能挣脱茧的束缚,似乎再也不能破茧而出了。小孩子看到飞蛾难受的样子,心里很不忍,就暗自想到:帮它出来吧!于是,他找来一把剪刀把茧上的丝剪了一个小洞,让飞蛾更容易摆脱束缚。
果然不出小孩所料,不一会儿,飞蛾就从茧里很容易地爬了出来,但是它的身体却非常臃肿,翅膀也异常萎缩,耷拉在两边伸展不起来,飞蛾跌跌撞撞地爬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没过多久,它就死了。
小孩看到飞蛾死去,伤心极了,可是,他却不知道正是他的好心,飞蛾才不能展翅飞翔的。
飞蛾之所以能够自由自在地飞翔,是因为它经受了一番痛苦的挣扎。如果没有经受过这种痛苦挣扎,那么它将像故事中的飞蛾那样,不仅不能展翅飞翔,而且很快就会毙命。人亦如此,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受过痛苦的煎熬,那么他的人生将不堪一击。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工匠拿着尖锐的刀子,在一根竹子身上一刀刀地削刻、穿洞。竹子痛得哇哇大叫,央求道:“请你住手吧!我真的痛得不行了。”
工匠望着竹子,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道:“你这笨竹子,如果我不在你身上凿一个洞的话,你永远就只是一根普通的竹子而已。一枝光溜溜的竹子,是不可能发出美妙的声音来的。”
竹子很委屈地诉苦道:“但是真的很痛!”工匠很严肃地说道:“虽然我穿这些洞会让你受伤,会让你感觉到很疼痛,但你如果忍不住痛的话,你永远都不能成为一支箫。我的刻削是为了让你成为一种有价值、有用途的乐器啊!”
竹子听了工匠的话,终于低下头,不再吭声。
一根普通的竹子,如果不经过琢磨穿洞的痛苦,怎么可能成为一支发出悦耳之声的箫或笛子呢?箫或笛子之所以能发出那么美妙的声音,就在于他经受住了被琢磨穿洞的痛苦。“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人亦如此,如果一个人的成长,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炼,怎么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下面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在同一座佛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但几年后它们却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一块石头受到世人的膜拜,而另一块石头却没人理睬。
有一天,没人理睬的那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我们是同样的石头,为什么命运差距会这么大?”
另一块石头淡淡地回答道:“你还记得几年前的那件事吗?那年,山里来了一个雕刻家,雕刻家在我们身上一刀一刀地刻,你害怕痛,吃不了那苦,而我却忍受着一刀刀的痛,最终变成了一个佛像,而你还是那块石头。所以,世人膜拜我而不理睬你啊!”
受人膜拜的那块石头巧妙地回答了另一块石头的问话,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敬重,是因为它忍受了另一块石头无法忍受的痛苦。同样的道理,磨难、历练是一个人必须经历的事,也是一笔财富。经受了痛苦,人才得以成熟,意志才得以磨炼,性情才得以锻造,所积累的知识才得以升华。
痛苦是通往天堂的梯子,不要惧怕痛苦,而要把双脚踩在痛苦上,奋勇前进,化悲痛为力量,那么,你终将取得成功。
笑看生活
有一次,冯骥才在美国佛拉斯达夫一家小店吃饭。服务员是一位打工的大学生,她微笑着对冯骥才说:“我们这饭店无所不能,凡是你想到的都能做。”
冯骥才想了想,回答说:“就来一份冰雹烩钥匙吧,钥匙烧得嫩点儿。”
(第二节 并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
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的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互相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可以说并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因此,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世间的幸与不幸。俗话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在失去一件东西时,却得到了另一件东西。其实,得与失,祸与福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将会为你开启一扇窗。也许它多给你一分美貌,就会少给你一分智慧;它多给你一分经验,就会让你多经历些磨难……
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农民把一个稻草人插在田埂上。稻草人头上顶着一顶破草帽,身上套件宽大的青布衣裳,孤独地守护着一片麦田。
稻草人望着孤寂的麦田,想起那些成群结队的鸟儿时,就自言自语道:“我的身躯来自这片原野,我的心依然是那颗朴素的稻草心,可你们为什么要怕我呢?仅仅是因为我披上了人的衣裳吗?”
稻草人见没有人理会它,叹着气自语道:“这里曾经草长莺飞,也许是我的到来打乱了这和谐的场景……”
稻草人的话还没说完,一只停在它肩头上的云雁就打断它的话,大声说道:“不,你错了。我们曾经在这片田野上肆无忌惮,我们的兄弟姐妹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你的到来却警醒了我们,让我们心存畏惧,用警惕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因此,我们才得以险中求活。相反的,假如没有我们的侵扰,你也不会站在田边。”
稻草人恍然大悟。
这虽然是一个寓言故事,但故事中小鸟的回答却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祸与福是能相互转化的。
凡事都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你以什么样的态度去面对它。在创业路上,假如你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那么毫无疑问,你最终将会走向失败;假如你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苦难,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那么你离成功又近了一步,最终会走向成功。
下面来看看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在靠近北部边城的地方住着一个老人,名叫塞翁,他养了许多马。有一天,他的马群中忽然有一匹马走丢了。邻居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跑来安慰他,劝他不必太着急,年龄大了,要多注意身体。
塞翁见有人劝慰,笑了笑,对邻居们说:“丢了一匹马损失不大,没准会带来什么福气呢。”
邻居听了塞翁的话,心里都暗自觉得好笑。马丢了,这分明是件坏事,而他却认为也许是好事,显然是在自我安慰而已。
让邻居们没想到的是,过了几天,丢失的马不仅自己回家了,还带回一匹匈奴的骏马。
邻居听说了这件事,非常佩服塞翁的预见,于是都来向塞翁道贺说:“还是您有远见,马不仅没有丢,还带回一匹好马,真是有福气呀。”
塞翁听了邻居们的祝贺,一点儿都不高兴,十分忧虑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会惹出什么麻烦来。”
邻居们都以为他故作姿态,纯属老年人的“狡猾”,心里明明高兴,却有意不表现出来。因此大家都闷闷不乐地回去了。
果然不出塞翁预料,不幸的事真的发生了。塞翁有个独生子,非常喜欢骑马。他发现那匹匈奴马顾盼生姿,身长蹄大,嘶鸣嘹亮,剽悍神骏,一看就知道是匹好马。于是,他每天都骑马出游。
然而一天,塞翁的儿子太高兴了,打马飞奔时,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摔断了腿,成了跛子。邻居们听说了,又纷纷前来安慰。
塞翁说:“这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了性命,或许是福气呢。”
邻居们听了,觉得他又在胡言乱语。他们想不通,摔断腿会带来什么福气。不久,匈奴兵大举入侵,青年人都被应征入伍,塞翁的儿子因为摔断了腿,不能去当兵。后来,入伍的青年人都战死了,唯有塞翁的儿子保全了性命。
这个故事很好地说明了好事与坏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有些事看上去是好事,却可能转变为坏事。相反,有些事看上去是坏事,却可能转化为好事。塞翁能看透这一点,看淡得与失,不得不让我们佩服。
假如我们能够在得与失面前洒脱一点儿,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烦恼。也许你会说,不计较得与失,人就会变得消极了,听天由命。其实不然,认识得与失是为了改变做事的态度:遇事不惊,泰然处之。正如“尽人力,而听天命”所说的那样,如此一来,我们就能获得像塞翁那样的心境。
关于苦难,高普一语道破天机,他说:“并非每一次不幸都是灾难,早年的逆境通常是一种幸运。与困难作斗争不仅磨炼了我们的意志,还为日后更激烈的竞争准备了丰富的经验。”所以,在不幸面前,不要气馁,不要伤心,要相信今天的不幸是明天腾飞的翅膀。
笑看生活
有一次,一位自以为是的青年,写了一些很低劣的诗,向雪莱请教。雪莱看了他写的诗之后,郑重地对那位青年说:“你的诗缺少火!”
青年一听,很快就反应过来了,说:“我知道了,您是说我的诗里热情不够,应该往诗里加点儿‘火’。”
雪莱微笑着说:“不对!我不是劝你往诗里加些‘火’,而是劝你把诗放进火里去!”
(第三节 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
我们只有吃过了苦,才知道生活的滋味,才能从苦中悟出生活的真谛,从而增强自己应对挫折的能力。当我们处于较好的境况时,我们往往就会拿现在与之前作比较,虽然比上不足,但比以前却好多了,心里也乐于接受,也自然体会到了甜的味道。
然而,大多数人都不愿体会苦的味道,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几个小孩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一种苦味糖。他们小心翼翼地将糖纸撕开,然后将糖放进嘴里。
其中,有两个小孩一尝到苦味,就立即将口中的糖吐了出来,并且还连吐几口口水。过了好一会儿,才说:“这糖怎么是苦的?真难吃!”但是,其中有一个小孩尝到苦味时,并没有将糖吐出来,而是一直含在嘴里。过了一会儿,他慢慢地感觉到甜味了。于是就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
其他几个小孩子看到他吃得津津有味,不解地问道:“你的糖不苦吗?我们都吐了,你怎么还在吃?”
这个小孩子笑着道出了其中的秘密,他说:“其实,这种糖只是外层有些苦,等外层化掉后,剩下的部分就格外甜了。”这时,大家才恍然大悟。
其实,人生就像那种苦味糖,将苦味化掉后,剩下的部分就甘甜了。然而,我们大多数人就像故事中的其他几个小孩子一样,一尝到苦味就早早地把糖丢弃,那么也就尝不到后面的甘甜了。苦不尽,哪有甘来,如果我们像故事中那个坚持到最后的小孩子一样,那么我们最终也会体会到人生的甘甜。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剑因为经受了长久的磨砺,才成为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梅花因为经受了苦寒的煎熬,才散发出扑鼻的芳香。人亦如此,吃过苦后,才能更加茁壮成长,才能担当重任,才可能取得成功。古往今来,许多成功人士都是先吃过苦,最后才取得了成功。
下面看看孙康的故事:
孙康(生卒年不详),晋代京兆(今河南洛阳)人,官至御史大夫。
孙康出生在京兆的一户人家,幼时家道中落,十分贫困。为了生活,他白天常常去给别人干活。他从小就酷爱读书,由于白天要干活,晚上才有学习的时间。然而,他的家境又实在太贫穷了,买不起油灯。望着漆黑的夜晚,孙康常常难以入眠。
这年冬天,天气格外寒冷,每隔两三天都会下一场大雪。又是一个下雪的夜晚,孙康披着薄被蜷缩在床上。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天黑之前,自己背诵的那篇文章。寒风透过破旧的窗户吹进他的屋子,他伸出手拉了拉被子。
就在这时,孙康发现窗户那边越来越明亮,他疑惑地想:“天怎么就亮了呢,我还没睡觉啊?”
带着疑问,孙康披上衣服起了床,一打开门,一股寒冷的气流扑面而来。他情不自禁地打了一个冷战。但是接下来的另一番景象,让他眼前为之一亮。地上白了,屋顶白了,树上也白了。整个大地好像披上了一层银装。
“如此明亮的夜空,应该可以读书吧!”孙康突发奇想。于是,他立即跑进屋,拿出书来,用颤抖的双手翻开书页,站在屋檐下,开始读书。但是,望着书中那密密麻麻的字,他费了好大的工夫也猜不出一个字来。因此,他走出屋檐,来到空地上继续读书,然而,夜空总带着暗色。望着地上的积雪,他又把书映在积雪上,反光一看,果然字迹清楚。于是,孙康蹲下身子,开始认认真真地读起书来。
从那以后,孙康再也不用为没有油灯而发愁了。只要在有积雪的晚上,他都拿着书,在雪地里认真地读书。有时,双手冷得不能翻书了,他就把手放到嘴边,不停地哈气,而眼睛却从没离开那本放在膝盖上的书。双脚冻麻木了,他就站起来身来,在雪地里来回地走动,但嘴里一直默默地背诵着自己刚才背下的文章。寒风卷起积雪,吹在他的脸上,他用手拂去雪花,又继续读书。直到鸡鸣时,他才恋恋不舍地离开雪地,回到屋里睡觉。
整个冬天,孙康都这样在雪地里夜以继日地读书。终于,在他的勤奋苦读下,他成了一个很有名望的学者,并且步入仕途,做了御史大夫。
俗话说:“穷人怕过三九天。”但孙康为了能读书,在下雪的夜晚,都双手捧着书专心致志地读。试想一下,如果他不能吃苦,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他怎么可能学到知识。如果他是一介莽夫,就算有机会让他做御史大夫,他也会感到心有力而余不足。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吃过黄连苦,方知蜜糖甜。”用这条人生哲理不断鞭策你自己忍受困苦,在困苦中不断前进,那么甘甜的生活将会向你招手。
笑看生活
一次,一位初出茅庐的作家带上自己写的电影脚本,请教卓别林说:“请问我写的电影脚本怎么样?”
卓别林接过剧作,仔细翻阅过后,摇了摇头说:“等你和我一样出名的时候你才能写这样的东西,而现在,你要写得特别好才行。”
(第四节 接受痛苦,才能走出痛苦
生活中,有人为贫困而痛苦;有人为寂寞而痛苦;有人为一事无成而痛苦;有人为烦琐的生活而痛苦;有人为人情冷暖而痛苦;有人为爱人的离去而痛苦……
没有人喜欢痛苦,也没有人能够拒绝痛苦。那么面对这些痛苦,我们应该怎么办?有些人喜欢用酒来麻醉自己,以为自己喝醉了,就什么也忘记了,也就摆脱了痛苦。其实,第二天醒来,睁开疲惫的双眼,还是能清晰地感到那铭心的疼痛。
李白曾感叹:“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浇愁愁更愁。”这里的“愁更愁”就是酒难消愁的真实写照。那些非理性的措施只能让你暂时忘却痛苦,而不能让你永久地忘掉它。这些措施好像做手术时用的麻醉剂,它麻醉了你的神经,也带走了你的痛苦。可是,药性过后,你依然要咬紧牙承受痛苦。
面对痛苦时,要学会接受痛苦,只有接受了痛苦,才能真正走出痛苦。
下面有这样一则故事:
印度前总理甘地夫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女性。作为领袖,她为国家作出了杰山贡献;作为一个母亲,她是孩子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有一次,甘地夫人12岁的大儿子拉吉夫生病了,要做一次手术。面对紧张恐惧的拉吉夫,医生打算说一些善意的谎言安慰孩子:“手术并不痛苦。”然而,甘地夫人却阻止了医生。她来到儿子床边,非常平静地对儿子说:“手术后有几天会很痛苦,谁也不能代替你受苦,因此你必须要有精神上的准备,哭泣和喊叫都不能减轻痛苦,可能还会引起头痛。所以,你必须学会接受痛苦。”
拉吉夫听了母亲的话,认真地点了点头。果然,手术前后,拉吉夫都没有哭,也没有喊,他勇敢地忍受了这-切。
甘地夫人深知如果孩子没有接受痛苦的意识,那么面对痛苦时,可能会无法承受痛苦,而痛苦不已。因此,她为了减轻孩子的痛苦,首先就让孩子学会接受痛苦。果然不出她所料,大儿子拉吉夫在做手术时,已经做好了面对痛苦的准备。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痛苦,换句话说,人其实就是在痛苦中成熟和长大的。
在人生的道路上,痛苦与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早一点儿学会接受痛苦,便会早一点儿坚强与成熟起来。
痛苦如野草,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所以,痛苦是时时刻刻存在的。当痛苦划过心灵深处,令我们柔弱的心灵流出鲜红的血时,我们要学会如何把血擦干。要想走出痛苦,首先就要学会接受痛苦。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位居士。他在参访佛寺后,深深地被佛寺的庄严所震慑,因而动了新建佛寺的念头。可是,他回头又一想,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平民而已,哪里有那么多的钱财来盖寺建塔呢?
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他忽然想起有人曾经说,深海中有稀世珍宝。于是,他暗自想道:“为何不潜入海中寻求珍宝,来建造第一大寺呢?”
没过多久,居士果然如愿以偿,获得珍稀宝物而归。然而,获得宝物后,他又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盖寺庙毕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有人齐力合作才能够完成。那么应该找谁呢?”
经过几番思索,他决定将珍宝献给国王。来到皇宫,他见到国王,献上珍宝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国王见他如此诚恳,便答应派人修建佛寺。没过多久,第一大寺便拔地而起。
故事中的居士在一时无法实现自己梦想的情况下,并没有感到万分痛苦,而是坦然地承认自己能力有限,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方法。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他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相反,如果他一味地沉浸于痛苦中,那么他还可能实现他的梦想吗?当然不能,也许早就被痛苦折磨得神形俱灭。那么如何学会接受痛苦呢?下面有三点建议:
1.相信因果
所有的果(痛苦的经历)都是有因的,而这些因又都与我们相关连。这就是说,我们在年轻时,因为无知、思想尚不成熟而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种下了因),后来,导致了痛苦的出现(结下了果)。所以,痛苦来源于我们自己。
2.人生无常
不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好的、坏的都是无常的。放下执著,随时保持一颗平静的心来待人、待境。因为执著越多,痛苦就越深。
3.培养耐心、容忍心
没有耐心、容忍心的反应就是生气。人会生气就是因为别人侵犯了自己定义中的快乐,所以用生气来保障自己的快乐。但是生气的结果只有坏处,而不会有好处。所以,我们要培养耐心和容忍心。
学会接受痛苦,才能一步步地走向坚强,一步步地走向成熟,最终迎来幸福的生活。
笑看生活
有一次,伏尔泰参加了一个为人不齿的团伙的狂欢,为了原谅自己,他找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邀请伏尔泰参加时,伏尔泰拒绝了。
邀请他的人感到十分不解,问道:“你昨天晚上就可以去,为什么今天就不能?多一次,少一次还不是一样?”
伏尔泰一听,神秘地说:“噢,伙计,去一次,不失为一个哲学家;去两次,就跟你们同流合污啦。”
心灵导航
苦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如何来面对生活中的苦呢?看看下面的分析:
1.正视痛苦,不畏不惧
从哲学上来讲,痛苦的产生既是必然的,又是偶然的。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是或多或少地遇到各种不同的痛苦。所以,我们了解痛苦的特征后,就应该以一种不畏不惧的积极态度来正视它。
2.冷静分析,从容应对
痛苦都是由一定原因造成的,我们只有正确分析痛苦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到应对痛苦的方法。因此,当痛苦来临的时候,我们要冷静下来,进行深入的思考。想一想自己为什么痛苦,然后对症下药。当然还要对自己充满信心,提高自己承受痛苦的能力。
3.自我疏导,自我排解
当我们感到痛苦时,一味地自责不仅于事无补,而且自责还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一块绊脚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听音乐、跑步、打球、练书法等方式,疏导排解自己内心的痛苦。
4.主动寻求帮助
当我们无法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时,就应该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这样能让我们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因此,感到痛苦时,大胆地寻求帮助,这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因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在痛苦时,往往没有主张,别人的帮助会让我们清醒,从而走出痛苦。
5.改变引起痛苦的环境
有两种方法:一是搬离引起痛苦的地方,来到一个新的环境中,这样就会慢慢地从痛苦中走出来;二是改善原有环境的气氛,努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友爱的环境,让受伤者重新拥有动力和活力。
6.积极进取,探索创新
我们处在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需要具备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热情。在痛苦面前,我们要坦然面对,积极寻找新方法、新途径,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从而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