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时常感恩,快乐相随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发现快乐的心,用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在实现梦想的路上体会痛苦,体会欢乐,体会人生百味,那么你最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快乐。
1620年,一些饱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乘坐“五月花”号船去北美新大陆寻求宗教自由。路途并不顺利,他们在海上颠簸折腾了整整两个月之后,终于在酷寒的十一月,在现在的马萨诸塞州的普里茅斯登陆。
当时,那里天气十分寒冷,他们刚去那里,又没有粮食可吃。因此,多数以上的移民都死于饥饿和传染病。幸存下来的人们生活十分艰辛,他们在第一个春季开始播种。为了生存下来,整个夏天他们都在祈祷上帝保佑并热切地盼望着丰收的到来,因为他们深知秋天的收获决定了他们的生死存亡。
也许上帝听到了他们的祈祷声,那年秋天,庄稼获得了大丰收。大家心怀感激,便决定要选一个日子来表达对上帝的感激之情,感恩节由此而来。
上面的故事便是感恩节的由来,当地的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永远感激上帝的恩赐。这便是一种感恩的心理。有一句话说:“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是的,感恩是一种宽容和豁达,是一种伟大的情操。我们只有怀有感恩的心,我们才能让快乐相随,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下面看看这个故事:
有一年,有一个城市闹饥荒,那里的人们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当时,有一位家庭殷实而且心地善良的面包师看到饥饿的孩子们,便把他们聚集在一起,拿出一个盛有面包的篮子,并对他们说:“这个篮子里的面包你们每人一个。在上帝带来好光景以前,你们每天都可以来拿一个面包。”
那些饥饿的孩子们一听,立即像一窝蜂一样朝那个篮子涌了上来,他们围着篮子推来挤去,大声叫嚷着,谁都想拿到最大的面包。可是,当他们每人都拿到面包后,竟然没有一个人向这位好心的面包师说声谢谢,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这时,面包师意外地注意到一个小女孩,她叫依娃。她既没有与大家一起吵闹,又没有与其他人争抢,只是谦让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别的孩子都拿到面包以后,她才把剩在篮子里最小的一个面包拿了起来。
面包师以为她会像其他的孩子那样离去,但出乎他意料的是,小女孩并没有急于离去,不仅向他表示了感谢,还亲吻了他的手之后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面包师又把盛面包的篮子放在了孩子们的面前,其他孩子依旧如昨日一样疯抢着,羞怯、可怜的依娃仍然是最后一个,只得到一个比头一天还小一半的面包。然而,奇迹发生了。当她回家以后,妈妈切开面包,许多崭新、发亮的银币“唰”的一下掉了下来。
妈妈惊奇地叫道:“立即把钱送回去,一定是面包师揉面的时候不小心揉进去的。赶快去,依娃,赶快去!”
当依娃把妈妈的话告诉面包师的时候,面包师面露慈爱地说:“不,我的孩子,这没有错。这是我把银币放进小面包里的,我要奖励你。愿你永远保持现在这样一颗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诉你妈妈这些钱是你的了。”
小女孩激动地跑回了家,把这个令人兴奋的消息告诉了妈妈,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报。
故事中的小女孩正是因为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她才得到面包师的馈赠。如果她像其他孩子那样,不懂感恩,那么她也只能仅仅得到一块面包,不可能得到银子。从这个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时刻怀有感恩的心,我们的生活将过得更好。
不管是对亲人、朋友,还是同事等,我们都应该对他们怀有感恩的心理。我们的生命、健康、财富以及我们每天享受着的空气、阳光和水源,都应该在我们的感恩之列。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种种失败与挫折,你就会在失败时看到成功的曙光,在不幸时,得到慰藉。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生活贫困的男孩子为了积攒学费,便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然而,上天并没有眷顾他,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分,他疲惫万分,感到饥饿难耐,几乎想放弃一切。
在这种几乎绝望的情况下,这个男孩子敲开了一扇门,希望主人能给他一杯水。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笑着递给了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男孩和着眼泪把这杯牛奶喝了下去,这杯热牛奶重新使他对人生燃起了希望。在他的不断努力下,许多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大夫。
一天,一位病情严重的妇女被转到了那位著名的外科大夫所在的医院。这位大夫顺利地为妇女做完手术,救了她一命。无意中,这位大夫发现那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了他一杯热牛奶的年轻女子!于是,他决定悄悄地为她做点儿什么。
当一直为昂贵的手术费发愁的妇女硬着头皮去办理出院手续时,竟意外地发现手术费用单上写着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牛奶。
故事中的男孩子就是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许多年后,将自己的感激之情回报给了那位美丽的女子。有一句话说:“知恩图报,善莫大焉。”所以,我们应该时常用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生活,坦然接受命运的挑战,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坎坷,那么我们就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体会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笑看生活
乔治·考夫曼常常卧病在床,只能靠听收音机来解闷。有一天晚上,电台的点播节目只放了被点播乐曲中的几小节就停止了。剧作家十分气愤,迅速地拿起身边的电话筒,按照节目主持人报给听众的电话号码拨了过去。
接通后,乔治·考夫曼说自己是乔治·考夫曼,主持人一听乔治·考夫曼正在收听自己主持的节目,非常高兴,急忙问道:“乔治·考夫曼先生,你想点播什么?我会立刻安排的。”
考夫曼回答说:“沉默,我点播的是5分钟的沉默。”
(第二节 凡事想开,笑容常在
人的一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想得开的人,会适时调整,自省自励;想不开的人,则怨天尤人,陷入无穷无尽的烦恼和苦闷中。其实,人生中很多复杂的问题都应该把它简单化,概括成一句话-“开”心是福,“关”心是魔。所谓“开”心是福,就是人在想开的时候,心灵之门是敞开的,什么都看清楚了,心里也就没有任何可惧怕的了,心情也好了起来,一好百好。这时,生命就处于一种开放、旺盛状态。“关”心是魔,就是指一个人的心灵之门关闭了,“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就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黑暗,一切都看不清了。因而心里充满了警备和焦虑,心情也变得糟糕起来。所以,凡事都看开,笑容就常在。
下面有这样一个哲理故事:
有一个老太婆,她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卖冰棍,二女儿卖伞。按理说,这位老太婆应该感到格外高兴,可是,她却一脸愁容。因为每到下雨天,老太婆就为大女儿犯愁,担心她的冰棍卖不出去,不能挣钱;晴天时,她又为二女儿感到难过,怕二女儿卖不出伞,不能糊口。因此,老太婆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沉浸在担忧中。
有一天,老太婆向一位朋友说起了自己的烦心事。本以为朋友会跟她一样感到忧心,不料,朋友听后大笑起来,说道:“你应该感到高兴啊!”
老太婆十分不解,一脸疑惑地望着那位朋友。朋友看了看他,又接着说:“你看,晴天你大女儿家发财,下雨天你二女儿家发财,这多好啊!”
老太婆一听,豁然开朗。从那以后,无论是晴天还是下雨天,老太婆都过得非常幸福。
很多事情就是这样,只要你换一个角度去看,它就是另一番光景,另一种结局。然而,我们在生活中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成为故事中的老太婆,常常将那扇心灵之窗关了起来,整个心里都被焦虑、警备所充斥。因此,我们应凡事都看开点,不要钻牛角尖,那么快乐就会时刻伴随着我们。
凡事想得开是生活的技巧,是为人的哲学。因为想得开,坏事也许会变为好事,失败也许会转为成功,悲怆也许会化作喜悦。如果错过了灿烂的朝霞,那我们还拥有美丽的夕阳;如果失去了甘甜的琼浆,那我们便拥有卧薪尝胆的希望;如果失去了春天动人的鲜花,那我们便能拥有秋天丰硕的果实……想得开,不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不是贪图安逸,得过且过,而是顺其自然,把握机会,是平衡心态。
有一位年轻的企业家,他的事业非常成功,而且家里还有一位温柔贤惠的妻子,有一个活泼可爱的儿子。可是,他还是不满足,仍然觉得上天应该给他更多。
有一天,在妻子的再三恳求下,这位年轻人开着车带妻子和儿子一起到野外去兜风。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途中,车子出现了意外,悬在了峭壁上。
在这危急关头,企业家霎时明白了什么。在路人的帮助下,他们终于脱险了。
脱险后的企业家好像脱胎换骨了一样,他觉得一切都应该满足了。从那以后,他对爱人、对孩子、对所有人都充满了爱心,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
故事中的年轻企业家在拥有一切时,却觉得上天还应该给他更多,以至于他对妻子、对孩子都感到不满意。他这样的心理就是一种看不开的心理,如果他能想到那些一无所有的人们,能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知足,那么他将拥有更多的快乐。可是,他却看不开,直到遭遇危险的那一刻,他才恍然大悟。
细细体会这个“福”字,我们就会明白,只有经过大难的人才能深知其义,因为大难之后,他便想开了,他的生命状态从一种狭隘的、关闭的状态转化为一种开放的、知足的状态。
黑暗最容易使人滋生恐惧,因为在黑暗中,人什么都看不清,什么都看不清时人就会害怕与焦虑,一旦看清了,心中便充满了光明,也就不害怕了。所以,只要想得开,人生便会充满阳光,笑容也会常常挂在你的脸上。
笑看生活
萧伯纳送给朋友一部作品。后来,有一次,他在一家旧书摊上发现了这部书,上面还有自己的题字,他觉得心里不是滋味,但是他没有生气,而是当即就把这本书买了下来,重新题字并拿回去再次赠送给那位朋友。
朋友收到这本书的时候,只见扉页上添了这样几个字:“萧伯纳再赠。”
(第三节 放下包袱,轻松自在
有一天,一个小和尚跟师父下山,路途中,遇到一条河,水势汹涌而又澎湃。河边的一位姑娘战战兢兢地望着那条河,久久不敢过去。
师父见此,很好心地问道:“姑娘你要过河啊?我背你过去吧!”姑娘伏在老和尚的背上过了河。背过去后,老和尚很坦然地放下姑娘,继续赶路。
然而,小和尚却一直为师父的做法感到迷惑不解,不理解师父怎么做这样的事情,心里极不舒服。走了20里地后,小和尚终于憋不住了,问道:“师父,你是出家人,怎么可以背个姑娘过河?”
师父回答:“你看,我背她过河就放下了,可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
是的,生活中的我们很多都像小和尚那样,背着包袱前进。可是,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当你包袱过重时,你将承担不起,更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当然,我们毕竟是凡人,也很难像老和尚那样超脱,但我们可以经常打开行囊,盘点一下哪些是可以扔掉的,哪些是可以当作故事封存起来的。扔掉应该扔掉的,保留应该保留的,这样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才能轻松自在地生活。
看看下面这个故事:
有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千里迢迢地跑来找耶稣,见到耶稣时,他很委屈地说:“主,我是那样的孤独、痛苦和寂寞,长途跋涉使我疲倦到了极点。我的鞋子破了,荆棘割破了我的双脚;我的手也受伤了,流血不止;我的嗓子因为长久的呼喊而沙哑……为什么我还不能找到心中的阳光?”
耶稣看了看他,问道:“你的大包裹里装的是什么?”
青年说:“那是我的日记、书信和笔记。它们对我可重要了。里面有我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每一次孤寂时的烦恼……靠着它们,我才有勇气走到主您这儿来。”
耶稣听了什么也没说,带着那青年来到河边。在那里,他们坐船,过河,上岸。上岸后,耶稣说:“小伙子,你把船也扛上赶路吧!”
“你说什么,扛着船赶路?”青年很惊讶,“船那么沉重,我扛得起来吗?”
“是的,孩子,你扛不起它。”耶稣微微一笑说,“可你知道吗?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后,我们就要放下船继续赶路。否则,它就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们能使生命得到升华,但若缅怀不忘,就会变成人生的包袱。放下它们吧!孩子,生命不能负重太多。”
青年人霎时明白了什么,于是放下包袱,继续前行。那时,他发觉自己的步伐变得轻松起来,心情也变得开朗和愉悦。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故事中的耶稣让青年人明白了一个道理:生命不能负重太多,轻装上阵,才能轻松自在。我们虽然没有像青年人那样背负“大包袱”赶路,但是,我们的心里多少都会留下一些无法磨灭的记忆。因此,当我们不开心的时候,这些“痛苦、孤独、寂寞、灾难、眼泪”都会一一浮现,它们仿佛具备“自动复制”的功能一样,重新“贴在”我们的心里。
计算机和电话机中都有一个指令叫“删除”,它主要是帮助我们清理、扫除旧数据和旧档案的。可是,很多人却舍不得使用这项功能,因为他们不想把过往的事情和记录送往“垃圾桶”。
生命不能负荷太多,盘点一下自己的行囊吧!放下应该放下的行囊,也许你会说我也知道应该放下,但有些行囊就是放不下。其实,放不下的行囊中无非也就三种东西,失去的(过去)、得不到的(不该属于自己的)和当下的(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失去的,能扔的就扔了,实在扔不了的就当作故事储存起来;得不到的,那就做一个好观众,给人以祝福、给事或物以关注;当下的,我们就要好好把握,珍惜身边的亲人、朋友……
只有放下过多的包袱,我们才能轻装上阵,才能走得更远,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下面看看这个故事:
有一个铁匠打了两把宝剑,两把宝剑刚刚出炉时,它们一模一样,又笨又钝。铁匠看了看新出炉的两把宝剑,便想把它们磨快一些。但是,其中一把宝剑说:“我身上的这些钢铁都来之不易,还是不磨为妙。”
铁匠于是就去磨另一把剑,这把剑在他长时间的磨砺下,很快就成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铁匠把两把剑都挂在店铺里。不一会儿就有顾客上门,这个顾客一眼就看上了磨好的那一把,因为它锋利、轻巧、好用。而钝的那一把,虽然钢铁多一些,重量重一些,但无法把它当宝剑用,最多只是一块剑形的钢铁而已。
人生亦如此,人生的目的不是面面俱到,不是多多益善,而是把已经掌握的东西得心应手地去应用,跟宝剑一样,剑刃越薄越好。那些多余的东西,无论是多余的财富,还是多余的享乐,都像剑刃上的钢屑,应该毫不吝惜地抹掉。
放下忧郁、悲伤、迷茫等沉重的包袱,微笑着面对眼前的世界。不要沉浸在忧伤的世界里,放大痛苦,忽略幸福的所在。我们总在抱怨世界给我们的太少,让我们承担得太多,其实很多负担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放下包袱,解脱自我,拥抱完美的人生吧。
人生是一个接受挑战的大舞台,放下忧郁、悲伤、迷茫等沉重的包袱,微笑着面对眼前美好的世界,不要沉浸在忧伤世界里而忽略了幸福的所在。
人生有很多的不完美,也有很多的缺憾,在追求幸福的途中,我们要放下包袱。人活着,是要爱惜自己的,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爱惜,那么他还有什么资格去谈及幸福与快乐,爱惜自己就要放松自己,放下包袱,一步步向幸福快乐靠近。
我们总在埋怨世界给予我们的太少,让我们承担的太多,其实大多数的负担都是自己强加给自己的,沉重的包袱会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因此我们需要放松自己。
放下包袱,轻装上路,美好的人生就会向我们招手。
笑看生活
德国作家台奥多尔·冯达诺在柏林当编辑时,一次收到一个青年作者寄来的几首没有标点的诗,附信中说:“我对标点向来是不在乎的,如用时,请您自己填上。”
冯达诺很快将稿退回,并附信说:“我对诗向来是不在乎的,下次请您只寄标点来,诗由我填好了。”
(第四节 不为难自己就快乐
心理学上有一种“漏掉的瓦片效应”,它讲的就是房顶上铺满了密密麻麻的瓦片,但有的人在看房顶时,不是看那些铺得很好很整齐的瓦片,而是专看那一块铺漏了的瓦片。这种效应就是专门用来比喻那些凡事专挑自己的缺点,总是爱为难自己的人。
有人可能会说,谁会为难自己呢?为什么要跟自己过不去呢?事实上,自己为难自己的人很多。比如,一个本来喜欢稳定生活的人,看到别人从商赚了钱,便逼着自己也出去硬闯;一位在家务农的农民却羡慕在浪尖上拼搏的渔民等。总之,生活中的很多人总是喜欢跟别人作比较,拿自己没有做成的事与别人做成的事作比较,拿自己没有的东西与别人拥有的东西作比较。这就好比一个人总是拿自己的缺点与别人的优点作比较一样,如此一来,自然信心全无,这样的人又怎么会快乐起来呢?所以,要记住,千万不要为难自己,不要跟自己过不去。
下面有这样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渔夫,他是出海打鱼的高手。但是,他却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发誓,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他也死不回头。
有一年春天,渔夫听说市面上的墨鱼价格很高,于是就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捞墨鱼。然而,上天好像有意捉弄他似的,他这次打鱼遇到的全是螃蟹。他没有打捞螃蟹,只好空手而归。
上岸后,他来到市场上一看才知道,现在市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因此后悔不已,狠狠地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渔夫便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螃蟹上。但是让他懊恼的是,他这次没有碰到螃蟹,反而全是墨鱼,他只好再次空手而归。
然而,他上岸后才发现,无论是螃蟹还是墨鱼,价格都非常高。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心里懊悔不已。于是,他又立下誓言:下一次出海不管是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捞起来。然而,第三次出海,他遇到的全是海蜇,没有遇到墨鱼和螃蟹。因此,渔夫再次空手而归。
故事中的渔夫就是自己为难自己的一个典型例子,作为一名渔夫怎么可能给自己设定那样固定的目标呢?但故事中的渔夫就是如此。世事变幻无常,为什么不顺其自然,非要钻牛角尖呢?其实,生活中的我们就像渔夫那样,给自己设定一个圈子,然后就一直在那个圈子里转,怎么也走不出来。也许有些人会说,那是给自己设定的一个目标,设定目标没错,但设定达不到的目标就是为难自己,苛求自己了。
禅院里一片荒芜,杂草稀稀疏疏的。一天,老和尚见此,便去集市买了一袋草籽回来,交给小和尚说:“你自己选个地方撒种去吧。”
小和尚乐滋滋地拔掉那些杂草,小心翼翼地把草籽撒在选中的地上,望着那撒有种子的土地,他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片绿油油的草地,蜂飞蝶舞。
然而,就在这时,突然刮起了一阵风。小和尚见此,立即跑去告诉师父:“不好啦!师父,草籽都被风吹走了!”
老和尚很镇静地回答道:“慌什么,随它去吧!被风吹走的都是瘪的、空的,没关系。”
小和尚听了师父的话,便静了下来。可是,不一会儿,很多麻雀飞来了,在土地上空盘旋。小和尚见此,又大叫道:“不好啦,师父!麻雀把咱们的草籽都吃了!”
师父回答道:“慌什么,随它去吧!反正草籽多,鸟是吃不净的,肯定还能剩下好多的,没关系。”
小和尚撇了撇嘴,不再吭声。没过一会儿,天空下起了雨。小和尚又急起来了,急忙跑到师父那里去,大声叫道:“这下子完蛋了,师父!大雨把咱们的草籽都冲走了!”
师父还是那样回答道:“慌什么,随它去吧!雨冲到哪儿,草籽就在哪儿发芽的,没关系。”
小和尚这下非常生气,心里暗自想道:怎么碰上这么个“随它去吧”、“没关系”的师父呢!然而,让小和尚没想到的是,第二年春天,禅院落里居然到处长满了绿油油的小草。
这时,老和尚摸着小和尚的头,意味深长地说:“你看是不是这样子啊?”小和尚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别难为自己”是一句简单的话,却包含着太多的哲理。睁开眼睛,看看身边的朋友,经常为了收入低、工作忙、买房子而愁眉不展,苍老了一颗年轻的心。别难为自己,得失随缘,那样,我们会生活得更好,会过得更加愉快!
笑看生活
有一次,里根总统在白宫钢琴演奏会上讲话时,夫人南希不小心,连人带椅一起跌落在台下的地毯上,会场上立即爆发出一阵尖叫声。
南希红着脸,灵活地爬了起来,并在两百多名宾客的热烈掌声中回到自己的位子上。
里根看到夫人红扑扑的脸庞,顺口说道:“亲爱的,我告诉过你,只有在我没有获得掌声的时候,你才应该这样表演。”
心灵导航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快乐,可是怎么让自己快乐起来呢?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主动寻觅、用心追求
要想获得快乐,首先就要了解追求快乐之道,必须清楚地知道快乐不是轻易得到的。它既不是一份礼物,又不是一种权利。所以,你必须主动寻觅、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当你领悟到你不能呆坐在那儿等候快乐降临的时候,你离快乐就近了一步。
2.扩大生活领域、尝试新事物
扩大生活领域,你就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就会尝试各种新事物。当你尝试新的事物,接受新的挑战的时候,你会因为发现多了一个新的生活层面而惊喜不已。
3.记住天下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生活中,有人这样认为,自己这一生只能扮演一个角色,如果不能得到或办到这一点,自己就永远不会快乐。这种想法是很狭隘的,达不到目标固然痛苦,但这并不代表你就不能获得快乐了。我们对事物应采取弹性的态度,记住天下所有的事情并非只有一个答案。
4.敢于追求梦想与希望
萧伯纳说:“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才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呢?”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有梦想,有希望,因为奋斗的过程和达到目标一样,都能使人产生快乐。
5.只跟自己比,不和别人攀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处处都想表现突出,都想比别人做得更好,并且认为只有这样,别人才会接纳自己,喜欢自己。假如一旦发现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时,就开始感到伤心、自卑,结果当然毫无快乐可言。因此,我们应该用自己作为衡量自己的标准,不断反省自己,不断取得进步,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应该感到开心。
6.关心周围的人和事物
假如你很关心周围的某些人、事、物的话,那么你将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假如你只为自己而活,那么你的生活就会变得很狭隘。心理学家艾力逊曾经说过:“只顾自己的人结果会变成自己的奴隶!”而关心他人的人,不但对社会有所贡献,还能在付出中收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