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任正非:管理的真相
11532900000032

第32章 国际化管理:东方不亮西方亮(1)

2002年开干部大会是在IT泡沫破灭,华为濒临破产、信心低下的时候召开的,董事会强调在冬天里改变格局,而且选择了鸡肋战略,在别人削减投资的领域,加大了投资,从后十几位追上来。那时世界处在困难时期,而华为处在困难的困难时期,没有那时的勇于转变,就没有今天。今天华为的转变是在条件好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号召的是发展,以有效的发展为目标。我们应更有信心超越,超越一切艰难险阻,更重要的是超越自己。

——任正非

积极扩大海外市场,黑了北方有南方

管理语录

我们要积极扩大海外市场。“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我们扩大海外市场,就可以扩大我们的生存空间,提高我们的生存质量。我们的员工要前仆后继地奔向国际市场。世界各地,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存在很多机会,对于这些地区的市场开拓,我还是很有信心的。我们多一些人到海外去,在这些领域内多发展,就解决了我们公司的平衡问题。这样,虽然市场下滑,但是我们合理配置,人均效益会上去。

要特别说明,千万不要把差的人推荐到海外去。千万不要像卸包袱一样地向国外卸,这一点大原则要明确。建议干部部门要建立制度,凡是哪个办事处推荐的员工在海外出问题,推荐他的主任就要给予一定的处分。

在国内市场上我们的增长速度可以下滑,但不能低于别人。截至5月底,我们在国内的销售下滑了17%,海外上升了210%,5月底之前完成了100多亿的销售。财务要求市场系统今年一定要完成300亿的销售。此外还不断要求各部门降低成本,保证今年下半年的赢利。

我们要把质量提高,把服务做好,同时把成本降低。大家都认为成本低就是指料本低,其实成本的构成是方方面面的。每一个部门都要冷静反思,过度地降低成本我不赞成,但是不认真研究成本下降我也不接受。比如销售成本,国内一个2000万美元的单,有十几人在围着转,海外一个人手里握着几个2000万美元的单,国内的人力资源是过剩的,我们就要源源不断地强制性地抽优秀员工到海外去。尽管国外的成本和费用比国内的成本高得多,我们还是要源源不断地向海外输送人才。

——任正非2004年11月,《华为如何度过冬天》

管理智慧

2006年,华为技术全年销售收入达到了656亿元,海外销售额所占到的比例非常大,超过了65%。其中,在移动网络、固定网络、业务软件和IP等业务领域所表现出的良好增长态势逐渐显现出来,华为得到了许多世界一流运营商的认可。在2007年1月,华为服务于“全球电信运营商50强”中的31家,华为打进了很多国家的市场,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任正非认为:“华为这艘目前不大也不强的战舰已经驶向国际商战的汪洋大海,经历着国际竞争的惊涛骇浪。”国际化是任正非奋斗多年的目标,他希望华为能够走出国门,站在世界的市场舞台中央,但任正非也清醒地认识到,华为的国际化并非是出于管理者的虚荣心,也不是为了追赶当下企业都要走国际化路线的时髦想法,而是华为要走上国家化的道路,这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举动。

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早在1995年,任正非就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内通信骨干网络已经基本铺设完成,国内电信基础设施大规模的投入期也即将过去,到时候,国内的市场很难支撑华为这么大规模的企业再继续良性的发展,想要寻求新的突破,维持企业的运作,华为就必须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国际市场就是华为要踏足的新舞台。

任正非表示:“华为不可能回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寻求保护的狭隘民族主义心态。因此,华为从一开始创建就呈全开放的心态,在与西方公司的竞争中,华为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对中国很多企业来说,从国内市场迈入国际市场是理想的道路,但这条道路走得会非常辛苦和艰难,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华为之所以能够成功打入国际市场,就是因为任正非敢于竞争、勇敢面对挑战。他表示面对全球化趋势时,不要封闭自己,要打开自己,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也要和他们竞争。

想要在全球的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很多方面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华为在管理上一直都要实现与国际巨头看齐的目标,技术开发也要和国际巨头企业看齐,甚至要超越他们,在人才的招揽方面也是如此。方方面面的追求最好,令华为成功抢占到了国际市场,华为的国际化是以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为前提的,以自主研发的设备抢占了国际市场,赚取了核心技术所带来的巨大利益。

任正非明白,想要在国际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就要独立强大起来,不能依靠国外的先进技术,华为要有自己能拿得出手的技术和设备才行,这样,华为和国际上那些大公司的合作才能处于平等互惠的关系,才能实现优势互补。

也可以说,华为的国际化是中西结合的国际化,是具有华为特色的国际化,华为之所以能稳扎稳打进入国际市场,就是因为任正非在对华为的管理上,一直都是高要求,要与国际上的大企业缩短距离。随着华为越来越国际化的发展,原本的差距越来越小,甚至到现如今,是那些企业与华为有了差距,是他们需要追赶华为。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

管理语录

当市场出现困难时,我们怎么在市场上呈现并保持非常好的形象,给人增强信心,是很重要的。好多人打电话跟我说合同少了,去年一做就两个亿,今年连2000万的合同都没有了,难做了。其实,难做以后方显英雄本色呀。好做,人人都好做。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就像下围棋,我们多了一个气眼,别人就少了一个气眼。就是多一口气嘛。市场竞争,我们讲多留点给别人,首先我们得自己先活下来,如果我们自己也活不下来,按市场法则本身就是优胜劣汰。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不是计划法则,是优胜劣汰,客户也是嫌贫爱富的,银行也是嫌贫爱富的。富人谁想贷款,银行抓住你,穷人见死都不救。因为救死扶伤是民政部门的事,不应该由银行来承担对社会的救死扶伤问题,也不能依靠我们这样的先进企业。我们交纳税收,由国家拿这些税收来解决这些救死扶伤的问题。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

我们现在要有精神准备,要振奋起精神来。海外情况非常好。今年独联体地区部、亚太地区部会在上半年开始有规模性的突破。大家知道今年一季度我们出口大于内销,国内销售低于出口。当然国内是萎缩了一点,但是出口也涨得太猛了一点,与去年同期增长了357%。今年下半年后,我们认为中东、北非地区部要起来。昨天走在马路上,听了东太平洋地区部的汇报,今年也要销售7000多万美金,在发达地区,发达国家。发达地区欧洲地区我还没听汇报。去年汇报比较保守的今年也起来了,我想明年南美地区部也要起来,南美地区现在在做什么呢?到处在测试,到处在开实验局,这就是市场开始走向新的培育的迹象。中东北非地区今年夏天可能起来。“9·11”后,常征坐不住了,本来在公司还能工作半年,坐不住了,要回北美去。我对他说,“9·11”后大家不想坐飞机,开起会来,会议电视肯定就有市场,美国我想几十亿美金左右的市场可能还是存在的。我们的产品还是有一定竞争性的。最近孙总去访问了中东北非地区,中东北非地区在“9·11”后,伊斯兰与基督教闹了点矛盾,佛教捞了便宜。因为佛教没去掺和,所以捞点便宜。以前中东是向西看,现在是向东看,东一看,就看到我们的交换机,看到我们的传输。所以说,我们在国内,为了抢一个2000万的项目投入的力量是七八十人;而我们在国外,一个2000万的项目还分配不了一个人,一个人同时得管好几个项目。我认为今年中东北非地区会起来,去年销到几千万,今年应该有相当大规模的起来。出口的利润还是很好的。智能网国内6块一线,国外15美金到40美金一线。还是要出口。我认为有必要动员大家,至少动员在座的部下,要输出一些到海外去,海外的进步是很大的。当时出来时,一些人认为公司不要我们了,把我扔出来了,出来几年一看,感觉在海外的锻炼很大,进步很快,成长很快。这是客观事实。新的一年里,我们还会继续遇到困难,其实越困难我们越有希望,也有光明的时候。因为我们自己内部的管理比较好,各种规章制度的建立也比较好。发生市场波折时,我们是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公司,只要我们最有可能存活下来,别人就最有可能从这上面消亡。在人家走向消亡时,我们有两个原则,我们应该吸纳别的公司的好的员工,给他们以成长、出路的机会。所以市场部的员工心胸要开阔,能包纳很多优秀员工进来;同时,在座的及你们的部下,要选派一些好的到海外去。加强对中东及好多国家的增兵,增加能量。大家要有新思维、新方法和创造性的工作及思维方法去改善这种市场的状况。

——任正非2002年,《迎接挑战,苦练内功,迎接春天的到来》

管理智慧

在2003年,高德纳咨询公司亚太区副总裁罗宾·辛普森在报告中就曾告诫过中国的通信制造企业,他说仅仅靠国内的市场,这些企业将来的发展会变得很危险。因为将来所有通信设备商都会很国际化。

所以,通信制造企业想要长久发展,就要早早考虑国际化的问题,任正非未雨绸缪,早就对这个问题进行过思考。他认为华为一定要走出去,他说:“随着中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将加快,我们不仅允许外国投资者进入中国,中国企业也要走向世界,肩负起民族振兴的希望。

在这样的时代,一个企业需要有全球性的战略眼光才能发愤图强;一个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荣昌盛;一个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业生态系统才能生生不息;一个员工需要具备四海为家的胸怀和本领才能收获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

所以,我们要选择在这样一个世纪交换的历史时刻,主动地迈出我们融合到世界主流的一步。这无疑是义无反顾的一步,但是难道它不正承载着我们那要实现顾客梦想,成为世界一流设备供应商的使命和责任吗?难道它不正是对于我们的企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乃至我们个人,都将被证明是十分正确和富有意义的一步吗?是的,我们正在创造历史、与文明同步!”

任正非选择走国际化的道路,也是为环境所逼迫,是为了让华为能够更好地活下去。1995年,中国通信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改变,当时通信设备的关税相对较低,导致了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国际巨头公司将国内的企业步步紧逼得连连退缩,很多起步的国内企业在国际大企业的挤压下,出现了颓势。

很多国内电信设备企业的销售额已经不能和以前相比了,为了活下去,任正非便从大局来看整个全球大环境,任正非也就是在1995年前后,坚定地认为华为必须是走国际化路线的。于是,从1996年开始,华为就开始了国际化的布局,为了开拓国际市场,华为在8年的时间里相继投入了100亿人民币,这样的大手笔投入,正是因为任正非知道,必须要开拓出国际市场,不然华为就会活不下去。

华为在刚开始涉足国际市场时,非常辛苦,没有什么大收获,但任正非坚持不放弃,就是因为他知道必须要拿下国际市场,只有这样华为才能活下来,只有活下来才是华为真正的出路。

外延的基础是内涵的做实

管理语录

扩张必须踩在坚实的基础上。

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擅自扩张,那就等于自杀。大家想一想,如果我们的产品既不可靠,也不优良,仅仅是我们的广告和说明书写得很好,我们一下子撒出去一大批产品,那会是什么结局?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我们面对的将会是什么样的局面?如果我们的制造体系不是精益求精,扎扎实实寻求产品的高质量和工艺的先进性,那么我们产品使用在前方会有什么问题?当我们的服务系统不计成本进行扩张,我们也会走向死亡。这些假设的问题都是要解决的,就是要造就坚实的发展基础。坚实基础如何造就?要靠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来推动公司管理的全面进步。

——任正非1998年,《不做昙花一现的英雄》

管理智慧

想要打开国际市场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华为准备开拓国际市场的时候,想的还是沿用国内市场所采用的“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先将简单的市场攻克下来,站稳脚跟后,再慢慢攻克较难攻克的市场,所以,在这种思想下,华为先瞄准的市场是离深圳比较近的香港市场。

1996年时,香港和记电信刚刚获得固定电话运营牌照,需要在很短的时间里实现移动不改号的业务,和记电信希望这个时间能够控制在三个月里,但和记电信找到的那些大的设备供应商不但价格昂贵,他们需要的时间也很长,至少也要半年的时间才行,这些设备供应商还是欧美一些大供应商,和记电信看到这些大供应商都没办法在三个月时间里实现移动不改号的业务,觉得无计可施了,正在这个时候,有人推荐了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