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11445600000029

第29章 朱元璋的亲密伙伴(6)

要说刘基与李善长结怨,一定要先介绍一下这个李善长。前面说了,李善长被朱元璋说成第一功臣,并且后来被封为韩国公。这是很不得了的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朱元璋在建国后,总共封了六个公爵,除李善长之外,其他五个人分别是徐达、常茂(常遇春儿子)、李文忠、冯胜、邓愈,这些人我们都知道,都是跟随在朱元璋身边出生入死的人,赶在现在,就全都是冒着被敌人炸死的危险,站在刀尖上为朱元璋争得了天下,他们被封赏是理所应当的事,而李善长则是在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敌人也看不到的情况下被封的赏。当然,李善长也很不容易,为此也死了不少脑细胞,估计脑袋上头发快掉成葛优了。但是你要知道,李善长被朱元璋封为第一功臣,位次在这些出生入死的武将之上,而且,他是一个文人,唯一的文人。

同样是文人,刘基跟李善长的差距怎么就那么大呢?刘基为了朱元璋能够打败那几个厉害的邻居,出谋划策,很多战争就是在刘基的谋划下才取得的胜利,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建国后封赏群臣的时候,刘基只被封为意伯(伯爵),而且,他的工资也是众伯爵中最低的,每个月20石,一年也才不过240石,相比李善长,刘基挣一年的工资才比李善长的一半多一点。

刘基足智多谋,未雨绸缪,应该说战功是非常卓著的,为什么福利待遇这么差?这个老朱是不是有点太过分了?

这就要分析一下朱元璋这个人的性格了。大家都知道,老朱的个性就是要么不干,要么干绝。他本身不是个文化人,很多东西都是在后天的培养学习中才得来的。再加上自己的出身,使得有种叫自卑感的东西一直在蛊惑他,这就使得他很容易猜疑身边的人。他后来的文字狱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现在他的表现就是喜欢那些默默无闻为他做事的人。李善长是个聪明人,做了这么长时间的幕后工作,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非常有一套,看得透别人在想什么,爱听什么,知道老朱喜欢什么样的人,更知道要想在朱元璋面前闪光,一定要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所以他才在后勤部一直默默地干着,不张扬,不炫耀,为的就是等到这一天让朱元璋看到自己,觉得自己这么多年幕后工作不容易,重重地封赏自己。再加上自己是朱元璋的老乡,没事儿老乡见老乡还两眼泪汪汪呢,更何况自己这么多年一直默默地做后勤工作呢。在这一点上,刘基远没有李善长心眼多,而且自己也没有李善长跟朱元璋这层老乡的关系,自己不过就是个外乡人,自然是比不上李善长了。

这个原因还是次要的,更主要的是,刘基太直白,表现的太直白。大家可以回忆一下,自从刘基加盟朱元璋的队伍以来,朱元璋这一路走过来,大小战役,基本都是刘基在帮自己拿主意,只有一次自己要救小明王是听的自己的,果然被刘基猜中,陈友谅在自己背后下了黑手,自己想到的他想到了,自己没有想到的,他也想到了,尽管刘基根本没有过贰心,是一心为了朱元璋打天下。但是老朱却认为这样的一个人在自己身边岂不是很危险?而且,文人本来花花肠子就多,骂你你还得感恩戴德,谁知道这么有计谋的人会不会在哪一天也在背后给我一刀?不防不行!

说到这,一定要说一点,那就是全天下的领导基本都是这样,如果你在他面前将自己的智谋表现得太过明显,不管是于公还是于私,那很不好意思,你的前途一定不会十分光明,因为没有人喜欢自己在别人面前总是表现得像个傻子,何况一个领导,更何况他是朱元璋,一个心胸也不是很宽大的领导。

老朱或许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与众不同了,毕竟这样的定时炸弹自己没有把他扔得远远地,还给他封了赏,每年还有工资可以拿,不是很仁至义尽了么?

这才是刘基真正不如李善长的地方,恐怕刘基聪明一生,也不知道原来朱元璋是这么讨厌自己。他可能永远也想不明白,自己的工资比李善长少,职位比李善长低,原来是因为这个。

有了这种种原因在里面,也决定了刘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自己基本没有什么胜利的可能。

朱元璋登基后,双方摆开擂台,开始了第一次交锋。刘基上场,当时的监察机构是仿照元朝建立的御史台,刘基当时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说,他是言官的头儿,此时的优势在刘基这边。

引发这场擂台赛的的导火线是一个叫李彬的人,他跟李善长同姓,还是李善长的亲信。当时他犯了事,被刘基抓了起来,查清罪行后,刘基决定要杀掉他。此时正好赶上朱元璋有事外出,李善长一看自己的亲信命快保不住了,赶忙找抓人的刘基说情,大家也知道刘基的脾气,他之所以后来隐居山林回家种田,就是把官儿做得太较真,也太正直,在这件事上,他秉承自己一贯的作风,对于李善长的说情完全不理会。而且,关键是他还把这件事十万火急地告诉了朱元璋,参了李善长一本。朱元璋听说后,当然是非常地不高兴,自己手下的丞相居然这么包庇自己的人,以后还怎么让众人服气?怎么领导众人?老朱也下令将这个李彬处死。事情赶巧了,这份回复恰巧落在了李善长手里,他不敢隐瞒,但是自然是怒火冲天。但是李善长心眼多,他肯定不会表现出来什么不高兴,也不会不行动,更不会让自己的亲信就这么死了,于是,他想啊想,找了个理由,准备将刘基一军。

他找了个双休日,趁刘基在家休息的时候,来找刘基,对刘基说:“今年这个鬼天气,一直闷热闷热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下雨。先生会看天象,现在是不是不应该随便杀人啊?”

李善长真是老狐狸,这步棋走的非常邪恶。在他眼里这个亲信当然是大好人,他觉得好人被杀,老天一定会惩罚世人,所以更加地不会下雨。但是李善长忘了一个典故,那就是窦娥的故事。

然而刘基不吃这一套,很显然,刘基的知识储备比李善长多,对于窦娥的故事了解的也比李善长多。他知道窦娥被杀时六月都下了雪了,好人被冤枉老天爷就会下雪,相同的,恶人被惩处上天也一定会下雨或者雪来庆祝的,所以刘基当时的的回答是:“只要杀了李彬,老天爷一定会下雨庆祝的!”

得,话不投机,李彬最终被杀掉了。李善长落下脸来求刘基,结果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么睚眦必报的李善长能不被惹毛了?你刘基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给你脸你不要,那就别怪我李善长不客气了,穿衣服,准备打擂。李善长开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反击。

要说刘基也不是傻子,他敢说这样的话,应该说他也是有一定把握的,他确实懂得看天象,但是他忘了,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天气预报还是用来开玩笑的呢,更别说那时候了。

这一次刘基就亲身体会到天气预报开玩笑的本领了,杀了李彬之后,老天爷还是迟迟不肯下雨,这可让李善长逮住话柄了。于是李善长耐心地等待朱元璋回来,好替自己的亲信讨个公道回来,不能死的这么不明不白。等到朱元璋一回来,李善长压抑很久的能量终于找到了出口,彻底地爆发了出来,他发动自己的关系网,把自己这么多年积攒的人脉全部发动起来,一起攻击刘基。好在庆幸的是,朱元璋那会儿还不糊涂,自从李善长走到台前来后,也渐渐地对李善长的为人有所了解,而他也了解刘基的正直,所以也没有怎么为难刘基。但刘基基本已经看清形势了,知道自己再呆下去就会身家性命不保,还是早点回家种田去吧,这样比较保险,于是当年八月,便请长假回老家了。

临走前,刘基还发挥了自己的余热,老朱想把首都建在老家安徽凤阳,这样好更好地发挥家乡的人杰地灵之气,因为毕竟出了自己这么一个皇帝,绝对的物华天宝啊!而且那时候元帝还在遥远的北方,觊觎着朱元璋的权势,老朱一日不除他们就一日不得安生,于是积极准备远征北元。刘基强烈建议朱元璋,首先不能把都城建在凤阳,凤阳的风水不适合,而且地理位置也不是很优越。其次,虽然元帝被赶回老家,但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一定要慎重考虑,否则得不偿失。老朱一意孤行地要去攻打北元,结果吃了败仗,虽然一般的史籍上都将此略去不提,但是直到十年后,老朱才彻底解决了北元势力,在这之前,双方一直处于对峙状态。所以说事实不幸又被刘基言中了。

其实,当时的朱元璋还算是比较理解刘基的,为什么?因为朝廷里的大臣都各自成帮成派的,唯有这个刘基基本没有跟他们混在一起,虽然也是某一派的首领,但是那是别人给刘基封的,我老朱最不喜欢别人搞什么党派了,这样的刘基还是比较让人喜欢的。

但是这次刘基在走之前,还是有自己的一步棋,他知道李善长既然已经贮备打擂了,那自己也不能一直袖手旁观,所以在走之前,把谋略告诉了自己的死党——杨宪,让他接任御史中丞,准备发动对淮西集团的反攻。

胡惟庸粉墨登场

话说这位杨宪也不是一般人,你想要是一般人能跟这么聪明的刘基是死党吗?常言道,鱼找鱼,虾找虾的,他真人不露相,悄悄地建立自己的亲友团,并且发动关系网,不断收集李善长的负面材料,并且经常在朱元璋面前打打小报告,看似无意,其实别有用心。说李善长就是个会耍嘴皮子的人,其实肚子里没有什么墨水,不能委以重任。朱元璋多聪明一人,一眼就看穿了杨宪说这些话的目的,所以开始的时候完全不在意,依然十分信任自己的这个老乡。但是再好的耳朵也禁不住天天磨,再加上李善长的为人此人被老朱抓到了更多的不好的地方。老朱的看法也就日见多了起来,对李善长颇有些微词了。于是这时候又开始怀念刘基了,时隔三个月后,刘基被召回,并且被朱元璋委以重任。可以说这时候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处于全面低迷的状态,而以刘基为首的浙东集团则是扬眉吐气,士气一片大好。

如果没有后面的事发生,浙东集团很可能会一直这么顺利的发展下去,最终成为胜利者。但是别忘了,淮西集团的会长不是别人,而是李善长,是非常小肚鸡肠而且睚眦必报的李善长。介于目前这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情况,他是食不知味、夜不能寐,不知道死了多少脑细胞,才想出了对付刘基的办法。某日他又在家里转圈圈,突然一拍大腿,想起来了一招。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刘基在临走之前把前前后后的事都交给了杨宪这个自己的死党,让他代替自己出面,结果成功解决了李善长这拨人。现在李善长为什么不见招拆招,也跟刘基学习一下,培养自己的代言人呢?这样还省得自己出面,而且,关键是现在自己不能出面,不能公开跟浙东集团叫板。他在自己的人脉簿里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一个让自己满意的人,而他哪里想得到,这个人最终让他做了最冤的大头,而且还搭上自己一家老小的命。不过,如果历史能够假设,相信李善长还是会选择这个人,他就是胡惟庸。

胡惟庸是李善长的老乡,他也是很早就开始追随朱元璋了,但是一直没有大红大紫过,干过的都是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是这小子还是有两把刷子的。在李善长将他选为自己的代言人后,他就在淮西集团那边正式走马上任了,并且,上任之后,燃了几把大火,使这场战争最终在自己手中以淮西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但是有句话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刚刚我们说了浙东集团形势一片大好,但是一来胡惟庸这厮上台了,此人很是有点厉害,二来就是关键时候,浙东集团自己这边挖了自己的墙根。刘基这人我们也说了,太过正直,而且说话很直接,完全不会拐弯抹角,虽然会察言观色,但是一般都是一吐为快再说。在这次决定刘基命运的谈话中,刘基又犯了错误,结果使得老朱彻底对这位谋臣起了疑心。

一天,朱元璋单独找来刘基唠嗑。当时老朱没有表现出什么不开心,说说彼此开心的话题,回忆一下当年打仗的盛况,气氛是非常融洽。突然这时候老朱的脸一拉,就变了个模样,口气也变得很严肃,话题自然而然地就转到了李善长身上,将了刘基一军,如果李善长不适合做丞相,那谁合适?

刘基当时精神高度集中,马上机灵地说:“这当然要皇上您说了算。”

朱元璋对这个回答还是比较满意的,心想,你刘基也不傻啊,但是老朱接着走棋:“你觉得杨宪怎么样?”

这又老朱挖的大坑让刘基来跳,朱元璋明知杨宪是刘基的人,还拿这人来试探刘基,看来真是不怎么厚道。

刘基这时候回过味儿来了,知道这次皇上找自己谈话不是为了拉什么家常,完全是在跟自己下一盘关系自己命运的棋,如果自己不小心应对,那么稍有不慎,说不定脑袋就搬家了!刘基明白自己现在可是马虎不得,一定要有十二万分的状态去迎接朱元璋的招数,他马上说:“杨宪才能倒是有,但是器量上不够,所以不合适。”

但老朱怎么会这么轻易地就放过刘基,接着步招:“那汪广洋如何?”

这是老朱挖的第二个大坑,汪广洋不属于淮西集团,也不属于浙东集团,但是老朱怀疑此人跟刘基相勾结,所以要以此来试探刘基。

刘基马上明白朱元璋的用意,回答道:“此人很是浅薄,更是不合适。”

朱元璋很佩服地看了刘基一眼,心里赞叹道,都说刘基太直白,这不挺精明的吗?

但是老朱很快又说出了第三个人:“那依你看,胡惟庸又怎么样?”

刘基心底偷偷换了口气,用自己的眼光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胡惟庸现在虽然是头小牛犊,但将来他一定不会一直被束缚着,最终会挣脱绳索!”

回答完这个问题,刘基以为考验就过去了,但是他彻底错了,老朱是何等厉害的人,如果他已经决定跟你谈了,就一定会把你问住才会罢休。

朱元璋最终使出杀手锏,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既然没有人合适,那先生你看你自己怎么样呢?我看来看去也只有先生比较合适了。”

经历了刚刚的极度紧张,刘基现在已经想当然的把自己的思想松弛了下来,而这时候的人最容易在思想上犯蒙,老刘就吃了这个亏了。

他完全不动脑子地说了一句:“我知道自己可以,但我这个人太直,太嫉恶如仇,皇上还是选别的人吧。”

但凡有点脑袋的人就知道这话说得非常地没有技术含量,哪有自己说自己能当丞相的,朱元璋的话很明显就是在试探,是个坑等你跳,你还真跳,傻不傻啊你?还真把自己当毛遂了!而且还说自己嫉恶如仇,这是对着朱元璋说呢,那恶是谁呢?

很明显,刘基的脑袋一时半会儿还没有恢复正常,看来老朱是把他吓住了,老刘在自己半晕的状态又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彻底让他把自己的前途堵上了,刘基清清嗓子,说:“皇上刚才说的那些人,依我看,还真的是没有很合适丞相这个位置的。”

得,刘二蒙你老人家还是跑路吧!可让你晕死我了!朱元璋就此与刘基决裂。谁害死了刘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