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永忠是安徽人,深谙水性,应该是那个年代的浪里白条,横游竖游长江应该都不在话下,关键是人家不光游泳没问题,就算是在水里打仗也都是小菜一碟。当时鄱阳湖大战的时候多亏了他这个水军统帅,虽然开始时是他哥哥做,后来哥哥战死就是他的了,反正不管怎么说,能当上就是因为有这个才能。朱元璋的眼光还是不错的。
并且,因为在鄱阳湖大战中表现卓著,朱元璋特别称赞他是“奇男子”,堪称水军的灵魂人物。朱元璋曾经亲书“功超群将,智迈雄师”八个大字,制成匾额,挂在廖永忠宅第大门上,以示嘉奖。这是何等的荣耀啊!
现在回过头来再说朱元璋要如何解决小明王的问题。朱元璋想了一计,当时的小明王在滁州,没跟朱元璋在一块,这正好为朱元璋整死小明王布好了一个局,所谓当时的无心插柳使得现在柳成荫了。某天,朱元璋突然命大将廖永忠返回应天,随身携带着小明王。当时的天阴得很沉,狂风呼呼地吹,小明王有点畏惧这样的天气里出行,万一有个大浪被风吹起来,直接把船压底下了,这船又不是泰坦尼克兰,还不直接玩完。但是无奈自己没有什么实权,说话就像是刮风,根本没人听,所以只好跟随廖永忠其后,一起上船了。而历史证明小明王的预感是没有错的,船走到江苏一个叫瓜步的地方,突然大风像是有人导演一样就鬼哭神嚎地越吹越大,小明王晃晃悠悠坐在船上,大家也知道,朱元璋一直是以节俭闻名的,所以可以想象小明王所坐的船会是什么级别的。正在小明王担心自己马上就要沉于江底的时候,忽地一阵大风,直接把船吹翻了,小明王依靠自己敏锐的男人的直觉永远地告别了这个世界。但是可惜的是,泰坦尼克号上杰克沉于海底前还有一个露丝为之拼命,表达爱意,小明王孤家寡人的就去了,可悲可叹!
后来,廖永忠等人安然地回到了应天跟朱元璋报告此事,朱元璋表现得异常伤心,命人将小明王的尸体打捞出来,好好安葬,也算是告慰小明王的在天之灵了。对外也没有追究廖永忠他们的责任,毕竟算是死于天灾,跟人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到此事情基本算是解决了,称王也算是没有任何实质上的障碍了,一切顺风顺水。
小明王被除,再也没有什么能挡住朱元璋称帝了。于是在1364这年,朱元璋称吴王。
朱元璋为什么要当“吴王”?因为他所在的地方——应天,在古代属于吴。兴许是为了告慰小明王,朱元璋没有建立自己的年号,还是使用大宋龙凤年号。反正日后也是要统一整个中国的,现在是用什么年号都是暂时的,所以也无需太过计较。
朱元璋当了吴王后,自然也要按照当时的国家建制制定自己的一套人事安排,人家麻雀虽小还五脏俱全呢。他在自己辖区的行政管理机构——行中书省,设置了左右相国,以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也就是左丞相和右丞相,这可是皇帝的左右手啊。常遇春、俞通海、汤和、邓愈等这些大将也都安排了相应的官职。
但是当时的年代,天下大乱,各路豪杰趁机而起,一些人自己称王称帝,当起了皇帝,过了把皇帝瘾,也算这辈子没白活;另一些人则打着元朝的旗号抢占地盘,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近现代张作霖等人存在的时候,看来历史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巧合,那时候的元朝也基本和军阀混战的时候一样。元朝皇室即使再声色犬马、不务正业也会垂死挣扎,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他们继续拥有这样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日子啊!所以这些军阀的存在就有了市场,有需求就会促进生产,军阀的存在也是这样。各地混战使得元朝的官员皇帝玩的时候都不省心,就让这些军阀镇压红巾军和各路反元势力,好处就是授以官职,保证他们也能享受一点次三里屯的待遇,但是人都是贪婪的,虽然有人出钱给玩,但是毕竟是有限的,要是自己当了皇帝,那还不是可以一辈子玩下去?这个道理街口的二傻都知道,所以这些军阀各怀鬼胎,野心不断地膨胀,朝廷对此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既然深藏不露很沉得住气的朱元璋也在金陵称王了,那以后怎么发展,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那先帮老朱数一下都有些什么人需要对付。首先,刚才也说了,元朝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元朝是一个。在河北有孛罗帖木尔,此人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事家,在元朝末年腐朽统治政府中,也是一个有才能的政治家,只是生不逢时,而且军队纪律散漫;河南有扩廓帖木尔,也就是传说中的王保保,此人也是元朝将领中极有魅力的一个人,军队虽然有纪律但是士气不振;关中有李思齐、张良弼。他们所在的地区比较偏僻,远离经济中心,道路不通、粮饷不济。算是山高皇帝远,偏远的地方一般都是高山峻岭,那种地方自然风光非常之好,李思齐和张良弼有眼光,如果朱元璋任他们发展先去,估计会为国家旅游业做出很多贡献的。
朱元璋对形势进行了如此系统的分析之后,他判断:河北、河南以及关中的各路兵马都是软柿子,不值得一捏。现在首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消灭面前的对手,那就是地处江南的张士诚周政权。
势如破竹朱元璋
时间已经把他们挤到了历史的拐角处,这一战在所难免。
为了这一天,朱元璋可谓费尽了心思。如果拿一篇文章打个比方,你不能不叹服朱元璋不愧是个文章高手,他把这篇文章的起承转合安排得有条不紊。
元朝末年,群雄蜂起,在给元朝造成沉重打击的同时,各支义军之间也发生着利益的争斗。随着斗争的进展,刘福通被张士诚杀死,徐寿辉又死在陈友谅手中,除朱元璋外,只剩下陈友谅和张士诚力量较为强大,是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朱元璋审时度势,听取了谋士刘基的建议,定下了先打陈友谅,次打张士诚,然后北伐中原、统一天下的策略。现在陈友谅已经死了,下一个进攻目标,便是吴王张士诚了。
以后,朱元璋不慌不忙,从容布置,一直等到1365年十月,才向张士诚下手。
朱元璋对张士诚的攻势,谋划分作三个步骤:第一步,从1365年十月开始,先夺江阴,割断他长江以北的领土,再令徐达、常遇春等率大军水陆并进,尽取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诸州县,夺取张士诚在苏北和淮河地区的全部占领区,使其军力局促于长江以南。
第二步,从1366年八月开始,令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进取湖州、杭州,切断其左右两臂,吞并太湖以南,以造成北西南三面合围平江的态势。
前两步完成以后,剩下第三步——攻打孤城平江。
张士诚这个人虽然有值得我们赞赏的地方,但是不得不说他真的没什么大志,所以也不会有什么更大的作为,除了占山为王之外。从前陈友谅邀张士诚一起夹击朱元璋,老张不出手。现在,老陈已败亡,张士诚反倒来了精神。1365年春,他派大将李伯升与朱元璋叛将谢再兴一起,率陆军、水军二十余万人,跨逾浦江,包围诸全新城,造庐室,建仓库,还想设置州县官属,大有做持久战扳倒朱元璋之势。结果,朱元璋外甥李文忠与大将朱亮祖等人以少胜多,把东吴军杀得丢盔弃甲,李伯升等人只身逃出阵营。
朱元璋指挥若定,挥兵又攻克了泰州,数月后又击下张士诚白手起家之地高邮。
1366年,徐达与常遇春会师攻打淮安,攻克了兴化,朱元璋之军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淮地全部被攻克。五月份,又攻下了对于老朱来讲最有象征意义的“龙兴之地”濠州老家。
老朱亲自到濠州,给坟头培培土,顺便专程宴请一下父老乡亲。宴请父老乡亲是真,省陵墓嘛,纯属瞎掰。他一家老小几乎全部葬在乱坟岗里,席烂土浅的,“龙凤”之尸恐怕早就被野狗吞食了,上哪儿找什么坟头啊?
大好形势下,朱元璋集团内部仍有不少人高估张士诚势力,身为文臣之首的李善长就表示说,张士诚虽然吃了几次败仗,但是兵力依然强势,沃野千里,粮仓是满的,口袋也是满的,恐怕不好打败,说得朱元璋一阵翻白眼。
在这方面徐达比李善长心眼多,知道朱元璋心里怎么想的,爱听什么话。说张士诚不能顺应天意,现在自己进攻他是上天在帮助他们,一定可以将他们制服。
这样的话正说到朱元璋的心坎上,老朱高兴得心花怒放,立刻命令徐达出师讨伐张士诚。
1366年9月,朱元璋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率二十万精兵,集中主力消灭张士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