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名人成功启示录:每天一个小故事
11445300000012

第12章 三月份(3)

这个村民见对方是个出家人,便对无际禅师说道:“禅师,如果有一天我看破红尘,我就会跟您一样出家参禅。不过我出家后,不会四处云游,居无定所。我会找一个地方隐居起来,专心参禅打坐,不再抛头露面。”

无际禅师微微一笑,问道:“那你什么时候看破红尘呢?”

村民答道:“我虽然一直有出家悟道的想法,遗憾的是,我们这一带只有我最了解水车的性质,而全村的人都以此为主要水源,如果能找到人来接替我的位置,我就可以无牵无挂地出家了。”

无际禅师道:“你最了解水车,如果水车全部浸在水里,或者完全离开水面又会如何呢?”

村民答道:“水车置于水中,是靠下半部被水流冲击而转动的原理来工作的,如果把水车全部浸在水里,它不但无法转动,甚至还有被急流冲走的可能。同样,如果水车完全离开水面也不能转动,更别说抽上水来了。”

无际禅师听后,开示他道:“水车与水流的关系可以说明个人与世间的关系。如果一个人完全入世,纵身江湖,难免会被尘世的洪流所冲走,假如超然出世,与世隔绝,则其人生必会失去强大的动力。同样,一个修道之人,也要出入得宜,既不冷眼旁观,也不随波逐流。因此,出家既要看破红尘,更要想法普度众生。”

村民听了无际禅师的话,久久地愣在那里,似有所悟。

人生在世最难把握的就是一个“度”,即常说的“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平常心”。儒家为了纠正人们的偏激心理,特别强调“中庸”。

21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当贝尔宣布发明了第一部电话机并提出申请这项发明专利后,科学家莱斯却向美国最高法院提起了对贝尔的控诉,声称电话机的发明权应该归他所有。

调查和鉴定的结果证明:在贝尔之前莱斯确定已研制成功一种利用电流进行传声的装置,这种装置能把声音传到1000米以外。但是这个装置仅能单向传送,不能双方互相交谈。对此莱斯确认不讳,是法院和科学家判定这种装置还不能算是电话机。

同时贝尔也直言不讳地承认他曾借助过莱斯的试验,但他发现了莱斯装置的不足,便将装置所用的间歇电流改为直流电,这就解决了话音短促多变的问题。然后他将莱斯装置上的一颗螺丝往里拧了半圈,仅仅5丝米(1丝米相当于01毫米),话音就能互相传递了。

就是这5丝米的细微之差,诞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电话机。这个结果令莱斯瞠目结舌,使科学家们也为之震惊。

法院最后裁决莱斯败诉,电话的发明权归贝尔。贝尔感到他利用了莱斯的试验,同意将发明专利变为他与莱斯共有。莱斯感慨万分地说:“我在离成功5丝米的地方失败了,我将终身铭记这个教训。”

莱斯坚决谢绝了与贝尔共享专利。

中国人把差一点成功的情况用一句成语来概括——功亏一篑,然而世界就是常常用这种实实在在的例子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这个成语的现实性。差一点点就成功,然而残酷的事实是,差多少也不算成功,哪怕这差距只是5丝米。

22自学同样能成才

1706年富兰克林出生于美国波士顿,他在少年时代,由于家庭贫困,没受过几年教育,但他一直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自学着各种知识。

1746年,一位英国学者在波士顿表演了电学实验。富兰克林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他的表演,并被电学这一刚刚兴起的学科深深地吸引住了。从此,他便开始了电学的研究。

早在数年前,人们并不知道电为何物,一些人认为,雷电是上帝在发怒。一些人士不以为然,他们曾试图解释雷电的起因,但都未成功,学术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是,雷电是“气体的爆炸”。

在一次研究的意外事件中,他得到启迪。有一次,他把几只莱顿瓶(一种可充放电的容器)连在一起,以加大电容量。不料,实验的时候,守在一旁的妻子丽德不小心碰了一下莱顿瓶,只听得“轰”的一声,一团电火花闪过,丽德被击中倒地,面色惨白。她因此休息了一个星期身体才得到康复。

“莱顿瓶发出的轰鸣声,放出的电火花,不是和雷电一样吗?”富兰克林大胆地提出这个设想。经过反复思考,他推测雷电就是普通的电,并找出它们两者间的12条相同之处:都发亮光;光的颜色相同;闪电和电火花的路线都是曲折的;运动都极其迅速;都能被金属传导;都能发出爆炸声或噪声;都能在水或冰块中存在;通过物体时都能使之破裂;都能杀死动物;都能熔化金属;都能使易燃物燃烧;都放出硫磺气味。同时,他把自己的想法写成了一篇名叫《论天空闪电和我们的电气相同》的论文,并送给了英国皇家学会,但遭到了许多人的嘲笑。有人耻笑他是“想把上帝和雷电分家的狂人”。

可富兰克林并没有灰心,他继续实验着,他决心用事实来证明一切。

1752年6月的一天,在北美洲的费城,富兰克林做了一个轰动世界的实验:这天下午,天色阴暗,乌云滚滚。天空中不时闪烁着青白色的电光,传来一阵阵沉闷的雷声,眼看一场可怕的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威廉带着风筝和莱顿瓶,奔向郊外田野里的一处空旷地带。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风筝:它是用丝绸做成的,在它的顶端绑了一根尖细的金属丝,作为吸引闪电的“接收器”;金属丝连着放风筝用的细绳,这样细绳被雨水打湿后,也就成了导线;细绳的另一端系上绸带,作为绝缘体(要干燥),避免实验者触电;在绸带和绳子之间,挂有一把钥匙,作为电极。富兰克林和他的儿子连忙乘着风势,将风筝放上了天。风筝,像一只矫健的鸟儿,渐渐地飞到云海中。父子俩躲在草棚的屋檐下,手中紧握着没有被雨水淋湿的绸带,目不转睛地观察着风筝的动静。

突然,天空中掠过一道耀眼的闪电。富兰克林发现,风筝引绳上的纤维丝一下子竖立起来。这说明,雷电已经通过风筝和引绳传导下来了。富兰克林高兴极了,他禁不住伸出左手,触碰一下引绳上的钥匙。“哧”的一声,一个小小的蓝火花跳了出来。

“这果然是电!”富兰克林兴奋地叫了起来。

“把莱顿瓶拿过来。”富兰克林对威廉喊道。他连忙把引绳上的钥匙和莱顿瓶连接起来。莱顿瓶上电火花闪烁,这说明莱顿瓶充了电。

事后,富兰克林用莱顿瓶收集的雷电,做了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证实了雷电与普通电完全相同。富兰克林的这一风筝实验,彻底地击碎了闪电是“上帝之火”、“空气爆炸”等流行的说法,使人们真正认识到雷电的本质。因此。人们说:“富兰克林把上帝与闪电分了家。”

1763年,俄国著名电学家利赫曼为了验证富兰克林的实验,在操作时,不幸被一道电火花击中身亡,这是做电实验的第一个牺牲者。血的代价使许多的科学家都离开了雷电试验,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并没结束,之后他又研制出了“避雷针”。

富兰克林的一生都在为科学而献身,他不仅是探索电学的先驱者之一,更是一位卓越的科学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古往今来,自学成才者不乏其人,孔夫子应该说是第一个典范;俄国的高尔基只有小学二年级毕业,杰克·伦敦小学也没毕业;中国的伟人毛泽东、鲁迅皆是中专毕业:他们全是靠的自学成才。

23坚韧刚强成就伟业

看看下面这个美国人的“败迹”,你就会理解“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的含义:

8岁时,被赶出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谋生;

21岁时,经商失败;

22岁时,角逐州议员落选;

27岁时,精神崩溃,卧床6个月;

35岁时,参加国会大选失败;

36岁时,角逐联邦众议员,再度失败;

40岁时,寻求众议员连任,失败;

41岁时,想担任州土地局长被拒绝;

46岁时,竞选国会参议员,失败;

这张“失败”的履历表上的“失败者”就是亚伯拉罕·林肯。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他,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折:两次经商均告失败,8次竞选8次落选,甚至还曾精神崩溃。

不过,一次次的失败并没有把他打倒,尽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可他不但没有放弃,反而勇敢地接受命运的屡屡挑战。正因如此,他在52岁时终于成功地当选为美国第十六任总统,并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丰功伟业。

没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一蹴而就的,没有谁可以一步登天。恰恰相反,所有的成功都是经历了一连串的失败之后才获得的。

泰戈尔说:“幸运女神不喜欢那些迟疑不决、懒惰、相信命运的懦夫。”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在人生的旅途上,经常会碰到激流险滩,或是顺境与逆境的转换,或是必须面对巨大的不幸和惨痛的打击。这时,你需要做的是“胜不骄,败不馁”,勇往直前。

24勤奋铸造辉煌

19世纪70年代,爱迪生开始着手研究电灯的工作。他想发明一种结构简单、价格便宜、适合家庭使用的白炽灯。

为了研究这项实验,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吃,在实验室里睡。一个朋友来看他,开玩笑地说:“怪不得人头脑里知道那么多的东西,原来你睡觉也往脑子里记书上的东西啊!”

攻克白炽灯,最大的难题是玻璃泡里那一截细灯丝。他起初用木炭、金属铂等做灯丝都失败了。后来,他把灯泡里的空气抽掉,制成了一个真空的炭丝灯泡,但也只能亮8分钟。这之后,他又用白金、银、钌、钛、钼、铑等稀有金属试验,效果也不太理想。最后,他又用棉纱烤焦后试验,灯泡寿命达到13个小时;又经过反复的试验和失败,终于在1879年10月21日研制成功一盏炭丝灯,通电后亮了45个小时。新年之夜,曼罗园的松树上挂上500盏电灯,像夏夜的繁星一样,景色迷人。

但他仍不满意,他想做成一个寿命能达1000多小时的灯泡。于是,他又开始了新的试验,他曾用杉木、亚麻、藤条、椰子壳等植物纤维试验,又用橡树皮等反复试验,共计试验了1600多种材料,最后发明了炭丝灯泡,达到300多小时;又经过反复的试验,终于发明了炭化竹丝灯泡,寿命达到1200多个小时,达到了他的愿望。这时,他创建了电灯工厂。他又派人跑到世界各地去采集各种竹子样品,最后发现日本出产的一种竹子质地最佳。他的工厂开始大批生产灯泡,价格便宜,深受人们的欢迎。

后来,又经过多年的试验,改用钨丝,使发光效率提高了三倍。他发明的电灯,照亮了全世界。

世间的辉煌成就都是来源于勤奋,没有勤奋的工作哪来丰硕的果实。所以要想在有生之年取得点成就,那就努力工作吧。

25居功自傲会自毁前途

年羹尧是清代的著名武将,他战功赫赫,但却居功骄横。正是因为他放纵骄横的性格,为自己的政治前途,乃至生命埋下了祸根,成为中国历史上又一名以悲剧告终的功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