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热爱读书,培养人格
读书与做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读书可以修身、明智。
古今的智者、伟人,都是读书、修养与做人的榜样。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从15岁开始“志于学”。经过“而立”、“不惑”、“知天命”、“耳顺”的渐进修养过程,到70岁时才自认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所思所为都符合道德规范。
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把“为了中华之崛起”作为读书的目的,继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并终生为之奋斗。被后人用“死不留灰、生而无后、官而不显、党而不私、劳而无怨、去不留言”来评价他那源于千锤百炼的修养而形成的伟大人格。
郁达夫在日本生活时,平均每月读书20部,四年内阅读了俄、德、英、日、法等国家的一千多部小说。
易卜生在其当童工期间白天干活,晚上读书,三四年的时间,阅读文学名著上千种。
“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必读三本书。
斯大林每天必读500页书。
正是大量的阅读丰富了他们的知识,使他们取得了成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先哲们用他们如此言简意赅的话语告诉了我们多读书的重要性。
2读到痴时方见奇
北宋诗人苏舜钦对书非常着迷,成婚前有一段时期他住在岳父的西厢房里,下人对他岳父报告说,西厢房里的酒每晚都少一坛。他岳父感觉很奇怪,就去偷偷地观察。
看见苏舜钦正在津津有味地朗读《汉书·张子房传》,在读到张良狙击秦始皇,误击到副车时,他突然拍案叫道:“惜乎击之不中!”随即满饮一大杯酒,在读到张良对汉高祖说“此天以臣授陛下”的时候,他又满饮一大杯说:“君臣相遇,其难如此!”
苏舜钦的岳父顿时明白了他为什么每晚能喝一坛酒,自语道:“以书下酒,一坛还不算多哩!”
我国有一位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他一生翻译出版41部著作,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他自幼就学习勤奋,酷爱读书。
有一次,他乘船去欧洲,正在读书的时候遇到了风浪,颠得他站不住脚,可又不忍心放下手中的书,于是就让船员将他绑在了一根柱子上。船员以为是他怕自己摔倒,但当船员绑好王亚南的时候,却惊异地发现他又开始聚精会神地读书了,这让同船的许多外国人都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正是他这种刻苦的学习精神使他成为了一名学识渊博的学者。
明代文学家张溥从小就喜欢读书,然而往往记不住,为此,他常常骂自己笨,可这不能解决问题,他想,唯一的办法是比别人多用些工夫。
于是他想了个办法:反复地抄写。他每读一篇文章,就整整齐齐地抄上一遍,边抄边读,抄后又读,读后烧掉,再重新抄写。这样重复七次,一篇文章也读了一二十遍,自然也就记住了。
为此,他把自己读书的屋子取名为“七录书斋”。由于他长年累月地抄写,握笔的手指上都长满了老茧。
张溥正是靠这种扎扎实实的功夫,才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文学家。
我们每每钦羡巨星大家们的渊博的学识,惊人的见解和过人的智慧,殊不知每位大家的背后都有一段对书,对前人留下的知识的痴迷的故事。
3生命是用时间组成的
德国“狂飙”运动的杰出人物、伟大的艺术家歌德说:“朋友,要成就大业,就要在青年时代。历史上有成百上千个能干的人在青年时代就已在内阁里或战场上立了大功,从而博得了巨大的声誉。在今天和明天之间,有一段很长的时间,趁你还有精神的时候,学习迅速地办事。”
可见,中外有识之士都深刻地领悟到了时间的意义,并发出了在少年时代应珍惜光阴,锐意进取的呼唤,因此,莫让年华付水流,对人一生的事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名人都是把握他生命中的每分每秒的,如爱因斯坦,去世前还在工作,当有人问他还有什么问题时,他说他还想多留几个小时,把剩下的稿子整理好。
瑞士数学家欧拉是在让孙子给他报了一下自己演算的结果和天文学家观测的天王星轨道相符不相符之后才闭了眼。
俄国的化学家门捷列夫,积劳成疾,视力模糊,临死手上还握着笔,面前是写完的一部著作。
鲁迅先生,同样把时间把握得很紧。他在病魔已经威胁着生命的时刻还在不停地写信,写文章,参观木刻博览会,直到逝世前一天,他还在不停地写。
我们整天说要爱惜生命,然而却不知珍惜时间,殊不知生命正是用时间组成的。古人一再地强调时间的重要,这才留下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慨叹。
4竞争能促人上进
一个人在平等的竞争中,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极大地发扬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奋斗精神。因此,竞争可以成为催人上进、促人前进的有效动力。
在心理学中竞争被视为能激发一个人自我提高的一种动机形式。
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罗歇·吉耶曼和安德鲁·沙利持续22年的竞争就是一个生动的事例。
沙利是波兰出生的美国科学家,吉耶曼是法国科学家。1955年,他俩不约而同地宣布了一个相同的基本发现——主张首先从下丘脑分离出垂体释放的“促皮质素的下丘脑因子”(CRF)。
以前,他俩是在互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这一研究的,从此,一场分离CRF的竞争开始了。他俩谁都不甘落后,谁都想领先分离出CRF。
经过持续22年之久的你追我赶和不断奋斗,虽然他俩都没有分离出CRF,然而,沙利首先分离、合成了“促甲状腺激素释放的下丘脑因子”(TRF)和“促黄体生成激素释放因子”(LHRF),而吉耶曼却领先分离、合成了“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SRIF)。
他俩的这些科研成果,证实了脑激素的存在,不仅为控制某些重要疾病开辟了新的道路,而且为找出控制人口的安全方法提供了可能,成为神经内分泌学历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
鉴于这一系列重大成果,他俩荣获了1977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他俩的激烈竞争,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竞争是不可避免的。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不见得全是坏事。人若不参加竞争,就不够紧张,不会活跃,内心深处的热情就调动不起来,自己的潜能就发挥不出来。
5痴迷于自己的事业
居里夫人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实验室里度过的。说她痴迷于科学,不如说她的本性就是忠于科学的。
她是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但是她却十分厌恶金钱和名誉,她把自己研究成果所赚来的钱,大部分都捐给了贫困和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富余便继续用于科学研究。她从未想要借研究成果而大捞一笔,她认为在科学面前应该被重视的是事情,而非人物本身。
虽然居里夫人发现了镭,但是这一发现也付出了血的代价。由于和镭长时间的接触,不但她的双手被镭射线烧得十分严重,她自己也因此得上了可怕的血液病。所有的人都劝她去休息治疗,但是她却毅然决然地拒绝了。因为她对科学热爱,因为她知道追逐科学比顾全她的生命更重要。
居里夫人说:“我的生活是离不开实验的。”就这样,在重病缠身的晚年,她仍旧带病完成30种科学报告以及很多种理论书籍。
她每天坚持工作14个小时,直到1934年病魔残酷地夺去了她宝贵的生命。
谈到居里夫人,我们首先会想到她在科学上的杰出贡献,即她因成功提炼出放射性元素而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卓越成就。但是更令世人钦佩和崇仰的是她那伟大无私又谦虚质朴的高尚品格和在科学探索中表现出的坚毅刻苦、锲而不舍的顽强精神。
6上帝也救不了坐失机会的人
某地发生水灾,整个乡村都难逃厄运。村民纷纷逃生,一位上帝的虔诚信徒爬到了屋顶,等待上帝的拯救。
不久,大水浸过屋顶,刚好有一只木舟经过,舟上的人要带他逃生。这位信徒胸有成竹地说:“不用啦,上帝会拯救我的!”木舟就离他而去。
片刻之间,河水已浸到他的膝盖。刚巧,有一艘汽艇经过,拯救尚未逃生者。这位信徒则说:“不必啦,上帝一定会救我的。”汽艇只好到别的地方救其他人去了。
几分钟后,洪水高涨,已经涨到了信徒的肩膀。这个时候,有架直升飞机放下软梯来拯救他。他死也不肯上机,说:“别担心我啦,上帝会救我的!”直升机也只好离去。
最后,水继续高涨,这位信徒淹死了。
死后,他升上天堂,遇见了上帝。他大骂上帝:“平日我诚心祈祷您,您却见死不救算我瞎了眼啦。”
上帝听后委屈地叫了起来:“你还要我怎样救你?我已经给你派去了两条船和一架飞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但生活中有很多人遇到事情总是寻找保险、举棋不定、犹豫不决。这种人连自己都不相信自己,也就更别指望被他人所信赖了。
7不要被逆境所屈服
冯如,1883年出生于广东省一个贫困家庭。12岁那年由于生活所迫,冯如跟随舅舅到美国旧金山做工。
自幼喜好机器制造的冯如到了一家机器制造厂学习制造技术,先后完成了多项技术发明。
冯如勤奋努力,志在强国,他经过认真分析,立志制造飞机。1907年,他在奥克兰租了一间厂房开始研制飞机,经过一年的奋战终于制造出第一架飞机。不幸的是试飞失败,厂房也被烧毁,面对打击他毫不气馁,分析原因并不断改进技术,尽管如此,他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其中一次试飞他险些丧生。
不久,资金即将耗尽,国内双亲又催他回国,事业的失败、对亲人的思念使他陷入极度的痛苦,但是一想到祖国和民族的危难,他又振作起来,立下誓言:“飞机不成,誓不回国”。
历经三载的不懈攻关,到1909年,冯如终于造出了一架新型莱特型飞机并试飞成功。冯如的成就获得了各国的注目,他们出重金邀请冯如,都被冯如拒绝。1911年,冯如带着飞机毅然回国。
清代文学家吴敬梓住在南京写《儒林外史》一书时,家境贫困。
冬天,他没有钱生火取暖,夜间写作时,屋内寒冷难耐,于是便邀请一些穷朋友绕城跑步取暖。《文木先生传》记载说:吴敬梓和朋友们“出城南门,绕城堞得数十里歌吟啸呼,相与应和”。就这样,一路唱歌一路吟诗,你唱我和,直到天明“夜夜如是,谓之暖足”。
吴敬梓以乐观奋争的精神战胜重重困难,历经十年,终于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文学名著。
1929年经济危机席卷日本,许多工厂、企业产品积压,销量骤减,相继停产倒闭,幸存者也只能是依靠降低工人工资或裁减职工得以勉强维持。作为松下公司的管理者松下幸之助也正在考虑这一做法,但是他也深知如此一来,公司必将失去民心进而元气大伤。痛定思痛后,松下幸之助做出了“生产减半、人员不减、工资全额发放、取消假日、全力推销”的决定。方针一出台,公司上下员工欢欣鼓舞,他们深知松下幸之助这种宁可让公司接受损失,也不让职工失业的良苦用心,个个斗志昂扬,不到数月,所有积压产品便被他们推销一空,公司恢复了全天生产仍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逆境是成功人士的磨刀石,小逆境成就小人物,大逆境成就大人物。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有哪一位英才俊杰是一帆风顺走过来的?所以当逆境出现时,不要心灰意冷,说不定这是你人生一次大成功的契机呢。
8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服人
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这样说过:“没有几下绝招,难得当个作家!我的看家本事是:三句话叫人落泪,三分钟过戏,把读者的心放在我手心里揉,叫他噙着眼泪还得笑!”
在常香玉舞台生涯五十周年庆祝大会上,文艺界名流同来祝贺。
专好插科打诨的电影导演谢添一把拉住李准说:“李准,我想当众试试你!你说三句话,能让常香玉哭一场,我才服你!”
李准皱皱眉,看看众人,摊摊手为难地对常香玉说:“香玉,你看看老谢!今天是你大喜的日子,他偏偏让你哭,这不是难为人吗?”
常香玉说:“你今天能让我哭,算你真有本事!”
谢添说:“或者签字认输也行!”
李准依旧为难地说:“香玉,咱们能有今天,多不容易啊,论起来,你还是我的救命恩人哩!我十来岁那年,眼看逃荒的难民群到了西安,眼看人们都要饿死了,忽然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河南人都去吃吧!哗——人们一下子都涌了上去!我捧着粥,泪往心里流。想,日后见了这个救命恩人,我给她叩个头!哪想到‘文革’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让你‘坐飞机’!我站在一边,心里又在流泪,我真想喊一句,让我替替她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
“老李!你……别说了!”常香玉猛然打断李准的话,捂住脸,转过身,满脸泪水滚下来,把手绢打湿了。
大厅里没有一点声息。众人望着李准,沉浸在他讲的故事里,忘记了这是在打赌,连谢添也轻轻吸了一下鼻子……
李准针对常香玉特有的心理体验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进行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描述,产生了极大的感染力。
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颇有说服力,它可以把简单的事情具体化,把枯燥无味的事说得生动活泼,可以化解尴尬的场面,能够吸引讲话的对象。
9讲话要充分利用特定的场合
克林顿之所以能当上总统,与他的绝佳口才有很大的关系。
在1992年10月15日第二次电视辩论中,辩论现场只设一个主持人,候选人前面都没有讲桌,只有张高椅子可坐,克林顿为了表示他对广大电视观众的尊敬,一直没有坐,并且在辩论中减少了对布什的攻击,把重点放在讲述自己任阿肯色州州长12年间所取得的政绩上。
克林顿的这种以柔克刚、彬彬有礼的做法,立即赢得了广大电视观众的好感。
在最后一次电视辩论中,克林顿潇洒的姿态,敏捷的论辩与幽默机智的谈吐使他大出风头。他在对布什的责难进行了有效的反驳以后,很得体地对广大电视观众说:“我既尊敬布什先生在白宫期间的为国操劳,又希望选民能鼓起勇气,敢于更新,接受更佳人选。”话音刚落,掌声雷动。
充分利用特定的场合讲话,可以为你增添无穷的魅力,从而使你的社交能力进一步加强。
在人际交往中,说什么,怎么说,一定要顾及场合、环境,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沟通。不顾及场合的心直口快是任何时候都不值得提倡的。
10智慧能害人于无形
齐景公手下有三名勇士: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力能降虎、恃勇而傲、目空一切。晏婴认为他们都是危险人物,就晋见景公,请求景公除掉他们。景公说:“这三人勇力过人,别人都打不过他们,行刺又恐刺不中,谁敢动他们?”
晏婴听了,想出了一个办法。一次景公在宴会上拿出两个鲜桃,说要给最勇敢的两个人吃。
公孙接最先说:“我赤手空拳捉住公鹿,打死猛虎,我当然可以得一个桃子!”说完便拿走了一个桃子。
接着田开疆说:“我伏兵两次击退敌人,横扫三军,像我这样的人也可以吃桃。”于是又拿走了第二个桃子。
最后,古冶子说道:“我跟从君主一起渡黄河,当时一只大龟衔住君主所乘车的左马,将它拉入中流。我潜行逆流百步,顺流九里,捉到大龟,杀掉了它,跳出水面,围观者都以为我是河神。像我这样的人,自然是该吃桃的。你二人还不赶快把桃子给我!”说完拔剑而起,就要与二人决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