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冷日子暖日子
11429400000016

第16章 散.步(1)

自从搬出大院,每天晚上的散步,不能再像从前那样,围着大操场转了(秋有桂花,冬有腊梅,安静清洁,令人怀念啊),而是改成走街串巷,与市井嘈杂为伍。

最初很不习惯,走两步就要避让汽车、电动车或自行车,总之得让轮子们先过。现在半年过去了,好像……还是不习惯。

但无论怎样,也不能在我们那个像篮球场大的院子里散步啊。那样的话岂不是像放风?我可不想当女版华子良(也许70后的都不知道这个人吧?渣滓洞里那个为革命装疯卖傻的地下党,每天在监狱院子里跑步传递情报,呵呵)。

当然,住在街上有住在街上的好处,比如我们那条街,不过一两里长,光超市就有三家,互惠、红旗、东风。洗衣店也有三家,美发店也有三家,时装店也有三家,还有擦鞋的、卖杂货的、修自行车的、卖中药的、送快递的、卖彩票的,等等,花色品种齐全。对了,属茶室最多,起码有六七家,肯定是因为麻将客多。

所以,在这样的街上散步,虽然很闹,很灰,也不安全,但也有好处啊,除了可以顺便买东西,洗衣服,也可以随时观察生活。

比如走了没多远,就遇见一个卖大饼的年轻男人。看那饼厚厚实实,白白净净的,就忍不住停下来问,你这是什么饼啊?回答:山东大饼。自己烤的吗?是自己烤的。

看我们好奇,年轻人笑眯眯地说,我在山东当了五年兵,就学会了烤大饼,退伍回来就干这个。炉子是自己糊的,面粉是让战友从山东买了运来的。星期一到星期五在你们这一带卖,星期六星期天去某某干休所卖。

我们当即买了两斤。走过去以后先生说,这样的人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安定因素。我说你这话怎么像政府官员说的?

不过,看到这样的人,我心里也很愉快,并打心眼里尊重他。

以后几天,我们从那儿过,都要看他在不在。如果在,总要买点儿他的饼(味道确实不错),然后跟他聊两句。他说他一天可以卖七八十斤(四元钱一斤),我们立即为他算了笔账,收入应该还不错。但愿城管不要找他麻烦,让他安安心心地靠勤劳过日子。

接着往前走,是大马路。如果要去那家大超市,就得过十字路口。我们站下来等绿灯。

这时我看见一对老夫妻,有六七十岁吧,手挽手走在我们前面。不是女的挽男的胳膊那种传统式的哦,而是手手相握那种明星式的。我觉得新鲜,就指给先生看:你看,人家老了还这么亲密。可是我话音还没落,他们就手手相握着闯过了红灯。先生马上笑说,你看,人家老了还闯红灯。

我发现中国色盲很多,红灯亮时,照样往前冲。不识字的也很多,在超市,楼梯式电梯的中间,总是画着一道黄色的线,那意思是告诉你,一边是站立的,一边是通行的。但没人理会。于是有的超市就在入口处写明:请靠右站,左侧通行。但还是没人理会,照样并排站立,把电梯堵得死死的。我注意到,堵在那儿的大部分还是年轻人。真让人遗憾。

一般我们不过十字路口,而是围着住的那条街转。转到后街,时常会遇到卖花的。我已经很久不买花了,看到有紫色和黄色的菊花挺漂亮的,就停下来问价。卖花的也是个小伙子,他说了价钱后我习惯性地说,少点儿吧。他不吭声。我选了菊花,又想买玫瑰,买了玫瑰,又觉得应该搭配满天星。全部拿在手上后跟他还价,他只说,满天星贵的。我说那一共多少呢?他不说话,我只好主动说,一共给你20元行不行?他点头。

走过去后先生又发感慨,这么老实,怎么做生意啊?

是啊。也不知这小伙子一天下来能挣多少?像他们这样,多半是天黑后才敢上街的,一个晚上几个小时,也不知能卖几把。也许是不得已吧?

趁着天黑出来的,还有卖烧烤的,卖影碟的。卖烧烤的我有点儿烦,不是因为不喜欢吃烦它,而是它污染环境,一边烤一边卖,油烟味儿弥漫了半条街。但是想想人家也不容易,不发牢骚了。

如今卖影碟的,真是比卖白菜萝卜的还多。有时一条街能站两三个。一辆自行车就装了一大堆,各种电视剧电影,也有教学片纪录片,琳琅满目。好多电视剧都抢在正式播出之前开卖的,显然是盗版。但现在这个盗版的阵势,似乎很难控制。所以,我对网上盗我书的版,并没有理直气壮去声讨,毕竟,自己也看了盗版碟的。

我站下来看,那个卖碟的女人马上讨好地说,美女想看啥子?我一眼看到有一张碟上,孙红雷同志提着枪瞪着小眼儿在看我。我就问,这个是新出的?她马上说,新出的,好看得很。接着她像甩飞镖似的朝我甩来:《50玫瑰》《爱无悔》《蜗居》《夫妻时差》……边甩边说,这些都是你们爱看的。我一看,尽是离婚啊,婚外恋啊什么的。我说你怎么知道我爱看这些啊?她说女的嘛,都爱看言情片,男的嘛,都爱看枪战片警匪片(比起那个卖花的小伙子,这位又太能说了)。我说我就是喜欢看枪战片警匪片。她一丝惊讶都没有,立马又甩出一堆警匪片给我,我连连说不要了不要了。

说老实话,好几次听人说某个电视剧好看,买回来看不到三集就失望了,还不如看法制频道呢。不过,我还是把孙红雷的小眼儿买回来了(回家一看简介狂笑:某跨国公司总裁(孙红雷饰)……私下做着走私贩毒的勾当,国务院派出调查组针对孙红雷的走私集团进行调查,孙红雷闻风而动,一面指示自己的情妇继续走私贩毒,一面对调查组成员进行腐蚀……孙红雷真冤啊,弄假成真了。这盗版的也特不敬业。)

再往前走,会路过一条非常狭窄的小巷,窄到两个人并排走就会蹭到墙。但还是有小轿车强行从那里开过。行人只好紧贴墙壁并且收腹让他们。这些开车的人,为什么这么不自觉呢?我就不信没别的路可走,还是太不替别人着想了。

走出小巷,又是大街。我们住的那条街在两条大街中间,就像“工”字中间那一竖。所以每天坐在书房里,不关窗户是不行的,两面夹击,吵死你。

往往这么转一圈儿回来,才半个小时。我感觉运动量不够,只好进门后在家里继续围着饭桌走,终于走成了女版华子良。

其实近段时间,有很多让人难过的事,郁闷的事,无论是世界,中国,还是身边。但想来想去,还是不说了罢。无力改变世界,还是尽可能带给大家一些快乐吧。

2009年11月29日

省下的时间上哪儿去了

年底这些日子很忙,好像时间很不够用。忽然就想,其实现在的很多事都比以前省时省力了,为什么还那么忙呢?

比如家务这一档,过去换洗被子,要花一天时间。早上拆了洗,用去两小时,光拧干就得10分钟,然后晒干,然后缝。缝被子之前先要铺被子,一层被里,一层被褥,一层被面,三层加起来很厚,用针穿透需要苦干加巧干。缝一床被子在我最快也需要一个小时,有一次不留神和床单缝到一起了,只好拆了重缝,555,往事不堪回首。现在呢,被套取下来丢进洗衣机,晒干了套回去,省下多少时间?

再说做饭,过去做饭,淘米下锅后就守着,沸腾了水收干了开始焖。因为是煤炉,害怕焖糊,就得不停地倒腾,起码耗时40分钟。现在呢?米放进电饭锅一按按钮就行了。省下多少时间?

生活之外,说说写作。过去写一个中篇,写一遍,改一遍,抄一遍,再改一遍,再抄一遍。5万字的话,5×5=25万字,其工作量相当于一个长篇。后来有了电脑,不用写了,初稿二稿三稿都只输入一遍,省下多少时间?

有互联网之前,写完小说还要打印出来,戚戚喳喳也得一两个小时,碰上卡纸了还得折腾修理,弄得满手油墨。打印好了装信封写地址去邮局,贴一堆邮票才完事。现在呢,打开邮箱一点就OK了。省下多少时间?

过去写作中需要查资料,搬个凳子在书架上爬上爬下,翻这本找那本,有时为了查证某一句诗是某个诗人的,或者某个典故出自何书,得花上大半天时间。现在呢,只要用谷歌或者百度,哪怕你只记得半句也能迅速找到出处。省下多少时间?

还有编辑工作,过去我编稿子先用红笔在纸上编辑,删改得“血流成河”,甚至看不清楚重抄一遍,然后送到印刷厂,工人一个字钉一个字钉检字排版,再油印出来一次次校对,最后出胶片……现在呢,编稿排版都在电脑上,编辑编好了稿子发给主编审,主编审完了交给排版,不见一张纸就完成了,省下多少时间?

工作之外说说出门。过去最块就是坐火车。去北京,两天,回杭州,三天。在火车上慢腾腾地晃。现在呢,坐飞机当天来回都没问题。火车也提速很多。而且过去出门,订票是个大事。不好订的票要托熟人找关系,好订的票也得到售票厅排队。现在呢?打个电话就行了,人家送上门来。甚至只要知道航班号,不要票也可以先出门。省下多少时间?

出门之外说说通讯。过去跟家里或朋友联系一次,要拿一个晚上来做这件事,摊开信纸写信,写不好重写,写完找信封抄地址再贴上邮票,第二天送进邮筒,过个十天半月才能得到回音。现在呢,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瞬间就有了回复。省下多少时间?

再说寄包裹,过去那个麻烦,得先找块布缝包裹,留个缝儿让邮局检查,然后带着针线去邮局,排队,填单子,检查完后,再把留的缝儿缝上。后来总算有了纸盒,但仍免不了排队等候,而且邮局的人永远没有笑容,你去寄东西都是你求ta。现在呢,打电话给快递公司,人家就上门了,你随便用个纸袋一装就行,人家会负责给你包好,而且两三天就送到了,省下多少时间?

肯定还有很多动人的事例,我一时想不起来。总之一句话,社会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方便,为我们省下了大把大把的时间。

问题是,我想问的是,省下的时间上哪儿去了?

我们依然吃三顿饭,睡一次觉,穿一身衣服,谋一个职业,养一个孩子,为什么我们总觉得很忙?为什么我们看书还不如以前多了?我们见朋友也不如以前多了?甚至,我们写作的时间也不如以前多了?我们总是抱怨忙,我们总是说没时间干这干那。

我反思了一下,在我,省下的时间,一部分用来上网了(包括写博,QQ游戏,聊天等),一部分用来看影视剧了,长长短短看了不少,还有一部分用来锻炼了。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内容。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用来参与社会活动了,尽管拒绝了很多,还是掺和了很多。光是耗在路途上的,就不知有多少时光,飞机再快,也架不住一个月飞几趟啊。

这么一反思,有些惭愧。我希望以后的日子,能把省下的时间,用来做最想做的事,不然的话,真对不起社会进步为我们带来的便利。

2009年12月26日

我的2009年“十宗最”

声明先,“N宗最”这个说法是拾人牙慧的。我早说过,创新不是件容易的事,故不以拾人牙慧为耻。

最欣慰的事:之一、老爸老妈公公婆婆身体依然健康。虽然偶有小恙,但总的来说还不错,毕竟他们都在八十岁以上了;之二、儿子健康成长。今天再一次送他出远门,虽不舍,但也终究明白他不属于我;

最开心的事:首次去了山东(填补一个空白),再次去了苏州、武汉、厦门、杭州和北京等地,认识了许多新朋友,见到了许多老朋友,甚是开心。

最美妙的事:终于实现了坐火车去拉萨的愿望,终于亲眼目睹了美丽的西藏之秋;

最惊险的事:某一天出门滑倒,狠狠摔了一跤,后脑勺着地,差点儿成弱智。生平第一次拍了CT,好在老天保佑,有惊无险。

最劳心的事:搬家。耗时数月,从三楼搬到三十楼,从大院搬到街上,窗外不再有树和鸟鸣。

最郁闷的事:丢手机,因此失去很多朋友的号码,失去800条珍贵的短信,很长时间不能适应。

最惭愧的事:长篇依旧没有大进展;已经拖了很久了。好在今年出版了一本长篇纪实散文《亲历五月》和数个短篇,否则羞愧难言。

最窘的事:忽然之间成了某报举办的09年“十大致敬人物”候选人。于是乎每天提心吊胆上网站去看,生怕自己进入前十名,为了让其他候选人把我甩下,我不得不登录上去为他们投票。好在数天后,我总算落在20名之后的安全区域了。

最后悔的事:应朋友之邀,担当某网络大赛评委。没想到网络写手们如此强悍,一部长篇动辄上百万字。20多部作品居然有八百多万字,看得我晕头转向,老眼昏花,耳边不断传来那首歌:我能想到的最后悔的事,就是当了这个评委,看得我是哪儿也去不了……

最沉重的事:重返灾区。其实令我感到沉重的事还有很多,比如数次车祸,比如数次矿难,比如学生踩踏事件,比如学生自杀事件,还比如自焚事件……很难说哪个是“最”,我只能说一起我亲历的事作为代表。

明年“一宗最”:最希望的是平安,家人平安,朋友平安,百姓平安。在平安之上,日子过得比今年好一些。

2009年12月31日

雪夜雅事

回到杭州,除了陪父母过年,就是见朋友了。下飞机当晚,就去赶了一个饭局,两位杂文家,也是姐姐的同事,在回家过年之前抽空请俺,俺十分荣幸又十分劳累地和他们吃了一顿。饭后获赠新书三册。就在吃这饭的时候,第二顿饭的通知也来了,时间订在大年二十八这天。也就是昨天。

有时想想我真挺感谢网络的,让我这个游子在杭州也有了朋友,且日渐增多。这第二次聚会,便是网友一棵树召集的,他告诉我此次参加聚会的,有我见过的老友,也有不曾谋面的新朋,全是些艺术家。俺这个附庸风雅的人一听,十分期待。

偏偏杭州降温了,我下飞机那天还25度呢,一夜之间到了0度,这样大幅度的变化也只有杭州老天爷做得出来。昨晚出门前母亲一再说,要不要再多穿点儿?我满不在乎地说,不用,朋友到家门口来接,车上不冷,到了那边,饭店也不冷。

哪知我失算了。朋友一家伙把我拉到另一个朋友的工作室,然后再步行到饭店(因为要喝酒,所以不敢开车)。就这十来分钟的路,把我冻得,差点儿成美人。我撑着伞顶着风埋头奋进,一句话也不敢说,害怕那冷风一瞬间将我灌成冰香肠。饭局当然火热,很快暖和过来。席间有朋友问我,杭州好还是成都好?我说杭州样样都好,就是这点不好,夏天太热冬天太冷。

饭后我们又步行回去。因为是夜里,气温更低了,天上下的不是雨,不是雪,是冰,准确的叫法是雪粒子。那个雪粒子打在脸上是疼的。尽管酒足饭饱,我还是感觉冷得不行,风一刮,身上的热气全无。后悔没听娘的话穿上羽绒衣。

终于进得房间,松口气。

这房间可不是普通的房间,是间艺术工作室,名乐庐,位于杭州艺术圈儿颇有名的A8公社。 乐庐主人是位画家,我上次回杭时经一棵树介绍认识的。一进门他就连忙打开电暖器,然后烧水泡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