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33

第33章 正人先正已

作为管理者,要时刻注意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认可和拥戴,管理者必须先正己才能让下属信服。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其意思是,处在领导地位的人,若是他自身的行为端正,不用强迫命令,事情就能行得通;若是他自身的行为不端正即使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听从。只有为政者以诚待民,以德治众,身正行直,作出表率,民众才能信服。

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还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孔子说:“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为,管理政事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能使别人端正呢?”

孔子在这两处都表达了同一个观点,即正人先正己,要正己才能正人。

春秋时晋国的狱官李离,在审理一桩案子时,由于误听下属的一面之词,使一人冤死。真相大白后,李离欲以死赎罪。

晋国国君晋文公说:“官有贵贱,罪有轻重,况且这件案子主要错在下面的办事人员,非你罪过。”

李离却说:“我平常没有跟下面人说我们一起来当这个官;我拿的俸禄在这个机关里是最优厚的,也没有与下面的人员分享过。现在犯了错误,如果将责任推到下面的办事人员身上,我又怎么做得出来!”

晋文公说:“你以为你有罪,我是领导你的,那么我也有罪了!”

此言无疑给李离找了一个最好的台阶下,可李离仍固持己见:“国家对我这种官职有规定:错判人受刑,自己也得受刑;错判人受死,自己也得受死。国君因为我能察微决疑,所以才让我到这个职位上来。今日犯错,罪当死,我死无悔。”遂伏剑而死。

律己才能律人。领导自己犯了错,主动处罚自己,这样做的积极意义比制定一千条规定都要好。

企业的制度要得到彻底执行,管理者就必须带头遵守。只有管理者自己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才能“公生明,廉生威”,做到令行禁止。

严明的纪律,雷厉风行的作风是联想集团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同其创始人柳传志始终严格要求自己遵守纪律是密不可分的。联想集团有一个延续了十几年的规定,就是无论是谁,开会迟到了要罚站一分钟。可是刚刚制定规定后的第一次开会,一直备受柳传志尊重的一个原来的老上级就迟到了。这事的确让柳传志为了难,看着员工们一双双瞪大的眼睛,看着一生勤勤恳恳工作的老领导,柳传志的心里有说不上来的矛盾。最后,他还是对老领导说:“您现在在这儿站一分钟,今天晚上我到您家里给您站五分钟。但现在您必须罚站,不这样,今后会议没法开,所有的人都忙,都有理由迟到。”

联想集团有一次召开高层领导人会议,不巧,柳传志去参加会议时电梯出了故障,被困在了电梯里,他拼命敲门,叫人请假,可周围没人,导致他到达会场时已经晚了几分钟。看到员工们都按时到达会议室,柳传志什么都没有解释,自觉接受罚站。

如果柳传志认为自己是“一把手”,耍点小赖,不站了,估计没有人说什么,因为“一把手”总是日理万机,比一般员工要忙得多,由于特殊原因迟到一小会儿怕什么,何足挂齿!但是,柳传志没有搞特权,也没有解释理由,而是按照公司的制度罚站。

柳传志身先卒做表率,令人感动,深刻地影响着联想集团的每一个人。

规章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董事长也要遵守规章,只有管理者这么做了,员工们才会遵守。作为管理者,不要以为制度只是给员工订的,恰好相反,任何制度的有效推行都离不开管理者的身体力行。

作为管理者,要时刻注意自己道德品质的修养,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下属的认可和拥戴,管理者必须先正己才能让下属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