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读《论语》,悟管理
11380800000023

第23章 把握激励的“度”

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超过限度可能会适得其反。企业管理中激励的难点在于“度”的把握,激励必须讲究分寸,做到适度,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孔子有两个学生,一个叫颛孙师(子张),一个叫卜商(子夏),前者天资聪颖,但性格急躁,做事情往往超过恰到好处的标准;后者天资较差,性格慢条斯理,做起事情来往往达不到恰到好处的标准。

对此,子贡问孔子:“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意思是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有才能?”孔子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说:“那么是子张更有才能吗?”孔子说:“过分与不够同样是不好的。”

成语“过犹不及”便出自此,其意思是: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

凡事皆有度,必须适可而止,超过限度可能会适得其反。有时候,做过头了比没做更糟糕,危害也更大。企业管理也是如此。

激励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引导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目标的有机统一,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创造力,也有助于企业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从而达到企业效益的全面提高。

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是中庸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激励机制最佳效能得以发挥的关键。

及时和适度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适度原则的核心是激励和功过相一致。奖大于功或小于功,罚大于过或小于过都是不可取的,只有适度下的及时和及时下的适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励的作用和效应。凡事都有一个度,掌握不好度,就有可能出现过犹不及或火候不到的结果,这二者都是我们在管理中不愿看到的。

激励适度原则应注意以下六点:一是不能无功而赏,无罪而罚;二是不能功大而小赏,罪大而小罚;三是不能功小而大赏,罪小而大罚;四是激励的数量不宜太多,也不宜太少;五是不能赏罪罚功;六是激励适度还得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可机械地进行赏罚。

激励始终与奖励和惩罚联系在一起。奖功罚罪,自古以来,概莫能变。但如何掌握适度原则,就涉及管理者的艺术问题了。有的管理者深谙奖惩之道,员工在他的领导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试问这样的企业怎么能不所向披靡呢?

如何掌握适度原则,也许我们可以从古代的贤君名将身上得到启发。

曹操历来坚持有功就赏,有罪就罚,无功不赏,无罪不罚,大罪大罚,小罪小罚,大功大赏,小功小赏,一视同仁,不分贵贱。部下只要有功,必给相应奖赏,而且针对不同的人、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曹操可谓对激励的适度原则运用自如,超凡脱俗,实为历史上罕见。所以,曹操网罗了许多人才,甘愿为其卖命、为其效忠,终于成就了他三国分其一的伟业。

在管理实践中,有些管理者不懂得激励之道,在激励过程中失去分寸和节制,结果走向极端过了头,反而导致激励无效。

我们都知道惩罚不适度就会影响激励员工的效果,奖励不适度同样也会影响员工工作的激情,并且还会增加激励成本。奖励过重会使员工产生骄傲和自满的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会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者让员工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比如,有的时候员工的期望值是月收入2000元,你给了3000元,在员工的期望值没有升高的时候,你又涨到了4000元,万一出现特殊情况,你若把收入降到3000元,矛盾就会出现,那样你的激励机制就失去了科学的意义。

美国哈佛大学的专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员工的潜力只发挥出20%~30%,甚至可能引起相反的效果;但在适宜的激励环境中,同样的员工却能发挥出其潜力的80%~90%。

很多管理者清楚地知道激励的作用,但在实施方法上却存在不少误区。有人认为,只有巅峰的情绪才有工作的最佳状态,才能让人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因此必须让员工一直保持巅峰的情绪,实际上这种想法大错特错了。企业管理中激励的难点在于“度”的把握,激励必须讲究分寸,做到适度,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

有效激励就是适度的激励,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不断的实践,来把握及时适度的原则,从而提高领导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业绩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