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托尔斯泰——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11328300000019

第19章 撒马拉县的饥荒

托尔斯泰因热爱教育,同时又猛啃希腊语,并勤于写小说,精力消耗巨大,不久便失去了健康。所以在1871~1873年间,托尔斯泰一直都在撒马拉县过着疗养生活。十年前,他就曾因身体不健康而到这里作马乳酒的疗养,从此以后,马乳酒成为托尔斯泰疗养疾病不可缺少的药物。

在撒马拉县的新鲜空气中,喝着马乳酒过着自然纯朴的生活,这是最好的医疗方式。但是1873年托尔斯泰带着家人去作马乳酒疗养时,却遇到了该地最严重的饥荒。

撒马拉县已经连续三年没有农作物收成,尤以那年最严重,农民都濒临于死亡边缘,撒马拉县十分之九的人口都处于饥饿中。

托尔斯泰听到这个消息,一刻都无法平静。为了所爱的农民,为了要解决民众的不幸,托尔斯泰必须设法拯救他们,再顾不得自己的病了。

托尔斯泰和加毕利洛夫卡村的牧师,以及佃农领导者、书记们共同发起拯救农民的运动。

当地的百姓由于没有东西吃,所以只要稍有点力气的人就到其他城市去谋生,而留下来的都是弱小的妇孺和一些生病的人,这些人为了要勉强活命,只有吃杂草、喝冷水,因此营养不良而全身浮肿。

要了解俄国人的性格温顺,可由农民们所表现出的安静与祥和而知其一般;但此时此刻所见的,却是惨不忍睹的一幕,令人看了不禁油然产生怜悯之心。

农民们因为没有吃的东西,而又认为死是由神所安排的,因此也就不再作任何挣扎。他们又自认不是可怜的羊,而是只温顺强壮的牛,因此毫无怨言地自动挖掘墓穴,如果一旦倒下去,就把自己埋在所挖的穴里,然后又会有另外一头温顺的牛来做和他们同样的工作。唉,这些朴实又柔顺的人们,现在被穷苦逼迫得如此,真让人看了心痛。

如果一个人站在这些人的面前,而对他们的困苦视若无睹的话,那这个人简直就不是人了,并且应该感到羞耻。然而事实上这种人却多的是,这真令人心寒。

托尔斯泰带了食物到饥饿的老百姓家去救济他们。

托尔斯泰感到非常难过,他在这世界上活了四十年,可是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可怕的饥荒年。

牧师也发出向神祷告般的声音说:“我也不曾看过这种悲惨的境况啊!”

“冬天就要来临了,该怎么办呢?”托尔斯泰一想到这里心中就担忧起来。

“是的,大家应该想办法救救他们。”牧师说了好几次“要想办法”,可是他却想不出好办法来。

“撒马拉县十分之九的人都缺乏食物,想要拯救他们只靠你我的力量是不够的,要向全俄国的人呼吁,人民才能得到广大的援助。”

“是的,我也是这样想。”

他们带了有限的面包去慰问众多饥饿的农民,正如大海中的一粟,丝毫起不了作用。

该怎么办呢?托尔斯泰一直在思考,希望能想出一个办法,因为这是最紧急的事。

“对了,去拜托报社,这是最好的捷径。”

“伯爵,您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假如由您来呼吁,一定会获得许多报社的支持,请您尽快去做吧。”牧师说道。

当天晚上,托尔斯泰就开始写求救的信,他用写过《青年时代》、《哥萨克》、《战争与和平》的同一支笔杆,一口气把求救信写好。每当他一想到这些苦难人们的惨状时,笔杆就不知不觉地停滞下来,内心激动不已。

托尔斯泰感慨万千地凝神持笔,又在公开信的后面加上附注,将他属地的加毕利洛夫卡村近郊第十家及第二十家的农户生活穷困的情形,详细地列举出来。

为了证明此文件的真实性,就请牧师和佃农领导者以及书记们在信后签名。

托尔斯泰又请牧师们协力合作抄写了好几份,每一份都签上“伯爵列夫·托尔斯泰于塔那内卡农园”,然后将它们寄到全国各主要报社和杂志社。

最先发表这公开信的是《莫斯科新报》,该报不但刊登了公开信,还以社论发表捐募救济金的计划。

除了公开信外,托尔斯泰还向在宫廷里当女官的伯母雅·雅·托尔斯德雅夫人禀报撒马拉县人民所遭受的困苦情况,并请她转达“敬请皇后陛下救援”的信件。

于是很快地,皇后陛下拨了一笔救济金下来。

如此一来,有心人都开始呼应,他们异口同声地发出“救济撒马拉县”的口号。尤其是莫斯科的知识阶级妇女们,热心地为他们募捐,以慰问伤兵及救济贫民为宗旨的“爱国妇女会”,也站在街头为他们募捐救济金。

这运动不但在莫斯科展开了热烈活动,也扩展到贝德尔普鲁格、卡察·利卡等各都市,救济撒马拉县的呼声越来越高昂。

九月份所捐募的救济金有4980卢布,到了十月份就高达7000卢布,到了十二月已经募得384430卢布。

这次募捐计划一直到1876年,总计所募金额达1887000卢布,还有21000普克(俄国的重量单位,1普克等于16.38千克)的谷物。

托尔斯泰将公开信委托报社登载的措施奏效了,应该庆幸俄国人尚有如此沸腾的热血。

但是托尔斯泰并不认为如此就完成了他的责任,他还继续和牧师们协力合作,为饥饿的农民们东奔西跑。他为贫穷农民付出买马的资金,听到他们的需求就尽力去帮助他们。

有时他们骑马到各处访问农家,一听到哪家有病人,就赶快奔去;听到有儿童生病倒在路旁,就马上请医生救助。农民们一听到他们的马蹄声,脸上就绽开了三年来已忘掉的微笑,像久旱逢雨般地高兴。

那些营养失调而全身浮肿的小孩,一看到托尔斯泰就会急急地围拢过来。

他想自己已经用真诚的心打动了他们的心灵,托尔斯泰真是高兴。他们一听到托尔斯泰的脚步声,都感动地叫道:“那是神的脚步声。”

当一些老婆婆们也出来迎接托尔斯泰时,他感觉到为这些贫苦人们所做的救济,竟有如此大的意义。托尔斯泰不是神,这些救济工作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力量,而是全俄国人的热忱将他们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

慰问他们,鼓励他们的,是捐出救济金的全俄国人的心意,托尔斯泰不由地向神祷告:“请神赐福给这些俄国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