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想把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农庄变成一座理想的村庄,神圣的村庄。可是他这个愿望却无法获得神的帮助,他一再地失败,但也一再地努力。
他心中默祷着:“神啊,赐给我光明,我将努力不懈地去做,希望将努力扩展到小孩身上,而不仅仅限于大人。”
孩子们肩负着未来,在下一代里,他们将能够把雅斯拿斯·波里雅拿建设成为一个理想的乐园。若是想将这个农庄变为神圣的地方,就必须先考虑把这里的孩子们好好抚养教育成人。说得更清楚些,托尔斯泰认为目前大人已经是无药可救了,于是他想到为孩子们建一所学校。
当时雅斯拿雅·波里雅拿还没有小学,因此农人子弟们就是想上学也没有机会,而他们的父母又从来没上过学,不认识字,所以无法教育小孩子读书。
教会的神父虽然识字,偶尔有人也向他们请教,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接受教导。
农人的子弟们,因为没有学校可上,所以不是在家里照顾弟妹,就是牧马放牛或帮助父母亲工作;也有许多年纪还小的孩子,竟然学起大人的模样抽起烟来,无聊时就互相打架。每当托尔斯泰看到这些情形时,就对自己说:“这样不行呀!小孩子们不好好地读书,长大之后就无法成为有用的人。”
1848年,当时托尔斯泰才二十岁,便下定决心想替孩子们建一所学校。
托尔斯泰召集了农人的子弟们,让他们参观他房中的书柜。
“你们看看,有很多书是不是?这些书我都读过,一个人必须读书才能成为有用的人,大家若想成为有用的人就必须读书。”
听到托尔斯泰的话后,小孩们的眼中都流露出企盼的目光,他知道他们都很想读书。
“少爷是不是愿意教我们认字?”
“不仅教你们认字,我还要讲许多有趣的故事给你们听。”
“哇,太好了!”
当他们继续交谈下去时,托尔斯泰的一颗心已跃跃欲试。
他认为凡是人类,不论是贵族或平民都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只有贵族子弟才能受教育,而农人子弟则连受教育的机会都没有,那是非常不合理的。
当托尔斯泰和孩子们谈话时,也发觉到在这些农人子弟当中,可能有些是无法接受教育的蠢材,但是如果因此以偏概全地认为所有农人子弟都不堪造就,那就大错特错了。有许多农人子弟甚至比贵族子弟还要聪慧灵巧,他们学起东西来进步得更快,如果将他们的天分埋没,那可说是对神不忠实。
于是第二天托尔斯泰就在家中设了一所小学。
可是,这所学校的前途又暗淡了。
两三天之后,孩子们的父亲来了。
“少爷,希望您不要把孩子们教坏了。”
听到这句话,托尔斯泰非常惊讶,不禁问道:“什么叫做教坏?”
“因为少爷教孩子们读书,所以这些小鬼就变得神气起来。”
“小孩读书是好事啊,难道你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的人吗?”
“就算希望又能怎么样呢?农奴的儿子只有当农奴的份,书读得再多也不可能像少爷一样,坐着马车到处去游玩呀。”
“这可说不定。”
“不,我们清楚得很,农奴就是农奴,小佃农就是小佃农,即使天翻地覆也无法成为像少爷一样的贵族,这可从我们世世代代都过着痛苦的农奴生活得到证明。”
这位原本皱纹满面的父亲说完后,脸上的皱纹显得更深更多了。
“可是孩子们读书有什么不对?”托尔斯泰不厌其烦地劝他。
“贫苦人的子弟还是去割草、放牛、喂马比较适合他的身份。”
“割草、放牛是对的,喂马也是对的,但是可以一面工作,一面读书呀。”
“这可不行,因为读了书的人就变得神气起来,他就不愿再去割草、放牛、喂马了。”
不仅农人这样说,连政府的官员也认为不能让农人接受教育,否则将会神气起来。他们是担心农人们懂得道理之后,会不听政府的话。
托尔斯泰极端反对这种论调,他认为农人之所以贫穷,完全是因为没有受教育的关系,他们应该接受教育来改善生活环境,而且有了知识还可以提高农人们的生活水准,他之所以要办学校,其目的也就在此,一定得把小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不然他们就永远不会有幸福。
目前这些农人们不仅没有学问,也不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甚至于还不让小孩子们受教育,这样下去,农人不是永远要过着穷苦的生活了吗?
这可能是因为农人们世世代代都过着被欺压的日子,已经麻木得没有站起来的力气了,所以他们才会对小孩说:“农人的孩子就要像农人的孩子。”
他们的立场虽然和政府官吏不同,但所说的话却是完全一样,每当托尔斯泰听到这种话,心里就很难过。
在托尔斯泰开始创办学校时,原以为不仅会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更会受到父母亲的支持,然而事实却正好相反,他听到的是许多的埋怨。
托尔斯泰对这位父亲再三说明读书的重要性,然后送他回去。虽然如此,这位满脸皱纹的父亲却始终没有露出笑容。
“少爷还年轻,而且非常富有,所以不了解我们的情况。”这位父亲口中念念有词地走出门去。
看来不赞成孩子读书的父亲好像不只这一位,最好的证明是来学校上课的子弟,一天比一天少,最后连一个也没有了。
当托尔斯泰去劝孩子们时,大家都对他说:“老师,如果我不去牧马,就会挨骂。”
最后托尔斯泰的学校也不得不关门大吉了。
于是,他开始反省,这次办学校所以失败,可以说是方法不对,他必须办一所合乎农人子弟环境的学校才行,但他所办的小学,却是适合自由自在的贵族子弟的学校,因此他失败了。
托尔斯泰当然知道,要是能够办一所对农人有用的小学,则会有助于农人将来的幸福。这次托尔斯泰虽然失败了,但却没有后悔,他知道自己的办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改善。
托尔斯泰在《人生之路》一书中曾写道:“小孩子比大人更为聪明,但他们并不了解人类会存在着身份的差异,因为他们的灵魂最纯洁。”这是他从这次创办学校的过程中,领悟出来的道理。
虽然托尔斯泰遭到孩子们父亲的反对,学校不得不关门,但是他知道孩子们并没有变成他的敌人,他们不来学校并非是反对他的做法。最好的证明是每当托尔斯泰外出游玩,小孩们总会用一脸的微笑迎接他,这种笑容和没有上学以前的笑容完全不同,是一种有亲切感的笑容,他从孩子们的笑脸上发现他的心血没有白费。
人类的地位和身份并不是与生俱来,人类的价值也不是以地位和身份来决定的。
农人虽然对托尔斯泰说:“像你们这种有钱的贵族懂得什么?”但是小孩子却是天真的,他们能感觉到他的理想,他们并没有以身份和地位来取决一切,这点让托尔斯泰感到十分的欣慰。学校虽然关闭了,但他认为孩子们一定会永远站在他这一边。
托尔斯泰想,当人们因为憎恶而互相争执时,小孩子往往不明白到底哪一方是对的,他们心中一定会谴责双方,并悲伤地离开,因为小孩们比争执的双方更单纯。
雅斯拿雅·波里雅拿的那群小孩们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