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安徒生——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
11327800000022

第22章 第二次旅行

这时候,有一个传闻,说丹麦政府要以公费送亨利克·赫茨出国留学,而且,还是到欧洲文艺中心地——巴黎、罗马去留学呢。

正好安徒生新近出版了一本诗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他的朋友爱德华·考林给他出了个主意。

“你把这本书送给国王,”熟悉宫里规矩的爱德华说,“告诉他你是谁,如何刻苦努力完成大学学业,现在需要出国一次,积累文学的知识来为祖国服务,他如果高兴时,你就把写好的申请书送给他。”

安徒生感到这样做很可笑,但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这么办。他带着他的诗集《一年中的十二个月》去拜谒国王。

“你有什么事?”国王慢慢地走到他跟前问道。

“我……我带来了一组诗集献给陛下。”安徒生心里怦怦直跳,说道。

“一组诗,你这是什么意思?”

“是歌颂丹麦的一些诗!”

“是歌颂丹麦的!”国王笑逐颜开地说,“好呀,太好了。谢谢。”

“我历尽艰辛才有今天,现在我想扩大知识,想去国外旅行……”安徒生终于壮大胆子说出心里话。国王被青年诗人的坦率所感动,把申请书拿走了。

他马上请欧伦施莱厄等几位有名的诗人,写了介绍信,送到留学生推选委员会去。

结果,很顺利地就通过了。1833年4月,29岁的安徒生从哥本哈根搭船出国了。

“这一次,最好让我在远离丹麦的土地上死去算了。要不然,上帝啊!就请你把我锻炼成一个担当得起重大责任的坚强的人,再重新回到祖国来吧。这样,我就可以和至诚爱护我的人们,高高兴兴地相处,同时,也能写出一些有价值的作品来。”安徒生临出国门的时候,心里这样默祷着。

就在这时候,船长微笑着拿出一封信来,说:“这封信,是刚才从天空中掉下来的!”

那是考林写给安徒生的一封作为临别纪念的信。安徒生非常感谢,他的情绪也激动起来。

当船慢慢地向前移动,沿途风景也渐渐改变的时候,第二、第三、第四封信接二连三地从船长手中送过来,到最后,还送来一束鲜花:“这回,又从空中掉下来这一小束鲜花!”

安徒生真是感激万分。原来,这都是他的好朋友,为了激发安徒生的勇气,悄悄拜托船长送过来的。

“敌人越多,帮助的人也就越多。”安徒生遥对着已经看不见的哥本哈根的塔顶,不禁落下眼泪来。

旅途颠簸,十分疲劳,他来到皇宫附近一家旅馆,定了房间,倒在床上,就进入了梦乡。突然一阵喧嚣声把他惊醒。他走到窗前,对面大楼里一大群人蜂拥而出。在呼喊声中,掠过一阵闪光。安徒生以为是发生火灾了,或是爆发起义了。他问侍者,这是怎么回事。

“这是打雷。”一个男侍者说。

“打雷!”一个女侍者也这么说。

没想到来到巴黎的第一晚,竟是被雷声惊醒的,安徒生想着,不觉笑了。

在巴黎,安徒生热诚地结识了文化界的名人、诗人、剧作家、芭蕾舞名角、音乐家……他们亲切地交谈,平等自由地介绍文化信息。安徒生欣幸地得知:德国大诗人亨利希·海涅已移居巴黎了!

一天晚上,安徒生参加了“文学欧罗巴协会”举办的晚会,巴黎文化界知名人士聚集一堂。安徒生正聚精会神听一位音乐家的议论。忽然,一位个子不高,表情丰富生动的人一边和周围的人打着手势问候、寒暄,一边径直地朝自己走来。

“我听说你是丹麦人,”他说,“我是德国人,丹麦与德国是近邻,让我们握握手吧!”

“请问尊姓大名?”安徒生说。

“亨利希·海涅。”他说。

这人就是德意志的大诗人海涅,这真使安徒生惊喜万分!认识海涅,使他这一次旅行增添了不少光彩。

拥有世界诗王荣衔的诗人海涅,很热烈地和安徒生握手。安徒生的眼眶不由得湿润起来。

他很感动地回答:

“我和先生见面,真有点惶恐。不过,见了您一面,我这次到巴黎来,可算不虚此行了。”

“是吗?”海涅笑着说,“为什么不早来找我呢?”

“我不敢,”安徒生回答说,“像我这么一个完全不为您所知道的丹麦诗人突然来求见您,您会感到太荒谬了。正因为我深深地尊重您,要是您见到我时嘲笑我,我的感情会受到很大的伤害,所以我宁肯失去见您的机会。”

海涅的态度很友好,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他们两人成了好朋友。

当时,住在巴黎的丹麦人,都生活在一起。

看戏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吃饭的时候,大家也聚在一起。收到信件的时候,也是大家围着一起看。

他们的生活,充满着丹麦的情调。安徒生刚到的时候,也和同乡们一起生活,可是,好不容易才来到巴黎,老这样下去的话,一定体验不到当地的生活情形。于是,他就到侏罗山脉的一个小市镇,找他的一个开钟表店的朋友。

那个朋友非常热情地接待他。朋友的孩子们也跟他相处得很好,常常要安徒生讲故事:“丹麦来的叔叔,请你讲几个故事给我们听,好吗?”

安徒生就把从前听父亲讲过的《天方夜谭》,用法语讲给孩子们听。

常常这样讲故事,他的法国话就进步得很快,慢慢地讲得也很通顺了。

这是一个高原上的市镇,空气特别好,环境也很幽静。溪谷的边上,有一幢白色的小屋子。小屋旁有一部水车,在那里咕噜咕噜地转动着。泉水透过山岩的间隙,从地下不断喷涌出来。

“这些无法计数的水晶球,正不断地滚出来!”安徒生常常凝望这泉水冥想着。这景象对于一向住在平原地带的安徒生来说,有一种想象不到的美和神秘。从山岩间滴下来的泉水,不就是诗的世界吗?

安徒生的美感,就在这高原的小镇上,如涌泉般地活跃起来。

他一面侧耳倾听水车的声音,一面读着他刚完成的诗稿,读到最后,连他自己的心头也战栗起来,他想:“这首诗,丹麦的批评家们又将怎样批评呢?”

正因为有好些人对安徒生抱着很大的期望,所以使他心理负担极大。

这篇作品取材于丹麦民谣,并不像他过去所写的抒情诗,而是一首叙事诗,作品的内容意义深刻,而且描写得很生动。

当安徒生把诗稿包起来时,他的双手一个劲儿打战。包好以后,他在包裹外面写好收件人考林的姓名,就寄往哥本哈根。

“现在,这篇稿子已完成了,我可以开始计划我的第二个旅程。”于是,安徒生打算越过以高原与湖泊出名的瑞士,一直往南欧的意大利去。

“辛普伦峡谷的天气很冷。”

钟表店的老板娘,为他编了一条毛线围巾御寒。这一天,安徒生要离开巴黎去意大利了。

海涅亲自到码头送行。他真诚地说:“祝您一路顺风!我非常希望您经常给我写信,告诉我您的见闻。为了我能看懂,就请用德语写吧!”安徒生激动地点着头,让海涅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旅行手册上写下临别赠言。

轮船上的汽笛响了,安徒生和海涅互相挥手告别。码头已远远消失在苍茫的云雾中了。这时,安徒生不禁想海涅的诗:“海,海,那永恒的海原。”

就这样,安徒生离开了巴黎。

1833年9月6日,安徒生到达了意大利。意大利的蓝天和绿水就展现在他眼前了。

“终于踏上南欧的土地了。”安徒生觉得胸襟更加开阔。

在旅行中,安徒生结识了许多新朋友,渐渐地,种种不愉快的往事被抛在脑后了。现在安徒生准备去罗马。

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国内的来信,那上面是对他一部作品的批评文字,在丹麦的批评家眼中,作品一无是处,毫无价值。而且他们还针对作者进行不留情面的人身攻击。看得出,这些出身名门又极有教养的“评论家”极端鄙视安徒生。安徒生在他们眼中,竟还不如一个孩子。安徒生读完这封信以后,就伤心地把它撕得粉碎。

后来安徒生说:“它对我来说是一尊美丽的塑像,但只供我和上帝欣赏。”他以这部作品结束了他的诗人生活。

然而,不久,更大的不幸又降临到安徒生身上。这天,安徒生收到考林寄来的一封信,安徒生兴奋异常,谁知一打开信,安徒生就伤心地哭了。

原来,妈妈去世了。

“亲爱的妈妈呀,请您原谅我,在您最痛苦的时候,您唯一的儿子没能在您身旁守候……”想到这里,妈妈那红肿的双手,疲惫的身影不断浮现在安徒生眼前。他不禁想起小时候妈妈带他一起用花枝占卜命运的情景:“安徒生,你快来看呀,这个小枝条有多长,妈妈大概能活一百岁呢!”言犹在耳,妈妈却已经撒手人世了。

现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和安徒生有血缘关系的人了。

安徒生难过极了,他忍不住大哭了一场!

这时,他收到一封朋友的来信,信中这样劝道:你在国外接到你母亲去世的消息,一定非常难过。不过,你得明白,你的母亲是在上帝的接引下,走进灵魂的故乡,到那更好的世界去了。我相信,你母亲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上帝不曾多给予她一些温暖与宠爱,这只要看你母亲的那张饱经忧患的脸庞,就知道了。

听了这些安慰的话语,安徒生的心里才稍稍好过了一些。他强打起精神,开始了神往已久的罗马之行。

跟着,安徒生又接到一个消息,说在《世界通讯》这本书中,把他骂得体无完肤的亨利克·赫茨,不久就要到罗马来。

一想到哥本哈根的敌人要来,安徒生心里就一直惴惴不安。

有一天,安徒生正在一家咖啡馆里独自喝咖啡。

“安徒生!”有人大喊他的名字。他拼命地揉揉眼睛:一个又瘦又矮的戴眼镜的男子向他走来,他微笑着,伸出双手。是亨利克·赫茨!

异国遇同乡,别有一番滋味,谁还会为往日的不快耿耿于怀呢?安徒生终于握住了赫茨的手。

“噢,不要难过,你妈妈会在天堂中得以永生的。”赫茨发现安徒生很忧伤,就连忙这样安慰他。

“你作品中风景描写的功底,真是令我自叹不如。”安徒生没想到赫茨竟然会这么赞赏他,“在你对大自然的描写之中,特别显露了你的幽默。至于其他的作品,我相信那一定是对你的一个安慰,那就是:几乎所有的真正的诗人都经历过和你同样的危机;在暂时的苦难之后,你会开始意识到什么是艺术领域的真理。”

这发自内心的话,表达出一种多么亲切的同胞情谊啊!过去他们是仇敌,现在成了亲密的朋友。

对于那篇《亚哥纳德与人鱼》,赫茨并没有完全改变他的意见。不过,他认为:“安徒生开始写叙事诗,绝不是一个不好的倾向。而且,可能会出人意料地发挥他的才能呢。”

有一天,安徒生衔着烟斗,在罗马街头散步的时候,有一个人跟他擦身而过,回头过来向他打招呼:“嗨,我们曾在什么地方见过面吧?”

“哎呀,是杜鲁华逊先生呀!”安徒生兴奋得大叫起来,杜鲁华逊先生是丹麦的大雕塑家。

这位63岁的老翁鹤发童颜,精神矍铄,侨居意大利已经多年了。

杜鲁华逊是丹麦的大雕塑家,可是,他经常住在罗马,做他的雕塑工作。哥本哈根为了崇敬他,特地设立一所杜鲁华逊美术馆。他是艺术界的大人物呢。以前,杜鲁华逊回到丹麦的时候,安徒生曾在哥本哈根和他见过一面,现在,因为时间隔得太久,所以不认识了。

安徒生一说出他的姓名,杜鲁华逊就开心地说:“果真没有记错!安徒生先生,我早就想听听你的朗诵呢,今天无论如何,要烦你朗诵一次让我们一饱耳福。”他很亲热地这样要求。这是多么偶然的相遇啊。

安徒生非常高兴。当天就到杜鲁华逊的家里去,朗诵诗集《亚哥纳德与人鱼》给他听。杜鲁华逊赞叹道:“简直像散步在故乡的森林,倾听着潺潺的河水声呀——这就是你的诗造成的情境。”

接着,他又补充了几句:“说句老实话,哥本哈根的艺术家们,应该打开胸襟,静静地看清楚艺术的真正价值才行呢!即使是我自己如果处于那样恶劣的环境中的话,也不会有什么成就的。好在我是在罗马,不用和他们打交道,这是我的幸运哪!我自己,过去曾经遭受到多少次打击,记也记不清了。你要振作起精神来,好好地写些杰出的作品!”他真心诚意地鼓励安徒生。

安徒生滔滔不绝地向这位老翁诉说自己的出身、经历、苦闷以及对艺术不懈的追求,老人感动极了,不时点着头,眼中闪着激动的泪花。

安徒生的经历与自己多么相似啊!安徒生的真诚坦率,对艺术的热爱以及坎坷的创作道路使老雕塑家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头发花白的老人不禁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代:“那时候,父亲在造船厂工作,每天中午都不回来,家里很穷,父亲早晨天不亮便出门,家里根本没有早饭可吃,直到中午,妈妈才将米缸里仅有的一点儿米做成米饭,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包进一块洗得干干净净的旧手帕里,让我给父亲送去,我穿着大我半只脚的木头鞋走在路上特别地小心,生怕被鞋绊一脚,我手中小小的米饭包会飞出去。那可是我父亲一天的饭食啊!而我回家后,只能跟妈妈一起喝稀得不能再稀的米汤!

“父亲在那儿是做木雕的,我常常坐在他旁边看他雕刻。自己也不知不觉地迷上了雕刻这门艺术。正因为对它的痴迷,才使我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还没有败下阵来……”

雕塑家环顾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室,接着又说:“你看,这不是吗?我在这里也有了一间像样的工作室,运进来的也许只是普普通通的大理石块,可它被运出去时,就已成了全欧洲公认的艺术珍品!这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功夫啊!所以,重要的是不要灰心,更不能半途而废!”

杜鲁华逊的支持、鼓舞,给安徒生以极大的慰藉。在坎坷的人生旅途中,这样的朋友多么可贵啊!老人的谆谆教诲,将永远铭记在安徒生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