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伦敦的社交圈有一位活泼大方,但性情却反复无常的名女人叫卡洛琳·兰姆。她在七年前嫁给墨尔本爵士的第二个儿子,并且已生了一子。她极富青春活力,并且十分敏感,虽然已经结婚生子,可是仍保有少女的纯洁和天真气息;她没有受过什么正式教育,但却天生聪慧,能写诗也会作画。她久闻拜伦的名声,十分仰慕,但苦无见面的机会。
有一天,罗杰士到她家去拜访,递给她一本《哈洛王孙游记》,并且说:“你应该认识这位新的诗人!”不过,罗杰士又警告她说:“这个人不但脚跛,还常咬自己的手指……”但是卡洛琳读过拜伦的书以后,说:“即使他像伊索寓言的作者那样丑陋,我也想认识他。”
可是,她第一次见到拜伦时,却不肯上前去与他谈话。可能是因为当时已有一群妇女包围着拜伦,所以她不愿意和她们一样去逢迎吧。
正由于她不愿去趋奉拜伦,反而引起拜伦对她的兴趣。因此,不久后(可能是她的主意),她终于在厚兰夫人家中和拜伦初次结识了。对拜伦来说,这是一种新鲜的经历,因为以前在他身边包围着的,尽是一些社会地位比他低,仰慕他、奉承他的女人,而现在他却面对着一位社会地位相等,知识又相当的社交界名女人。这对他来说,实在非常地刺激。而卡洛琳呢?她已完全被拜伦的风采所迷惑了。
根据罗杰士的记载:“……她向拜伦保证,如果他需要金钱的支助,她所有的珠宝都可以任他取用。而且,如果拜伦去参加她未被邀请的宴会,她甚至愿意在街角等候拜伦,直到宴会结束。”罗杰士很感慨地说:“年轻,加上有诗人的头衔和爵位,还有到过希腊的浪漫经历,使得世界上很多人都为哈洛王孙——拜伦而疯狂。”
拜伦第二次赴卡洛琳的约会时,见到卡洛琳的一个从乡下来的表妹安娜贝拉·密尔便克。可能当时拜伦曾十分注意她,因而引起了卡洛琳的嫉妒。这个乡下来的姑娘暗恋拜伦已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她很天真地把自己的习作诗交给卡洛琳,托她转给拜伦,请拜伦指导。
卡洛琳将安娜贝拉的诗交给拜伦时,心中以为拜伦不会有什么反应。不料拜伦却坦白地向卡洛琳表示了他的看法——她的确是一个很特别的女孩,真意想不到,在她那单纯的面貌下居然会有这种坚强而又丰富的思想。不过,我却没有想和她见面认识的欲望!……她太纯洁、太完美、太好了!我这个“灵魂堕落”的人,不值得她认识……
卡洛琳自然不会把拜伦的话转告给安娜贝拉。在失望之余,安娜贝拉离开了伦敦。
拜伦和卡洛琳的爱情是两者个性强烈、自以为是的冲击使然。这段缠绵而波折起伏的爱情,自始至终造成两个人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有时拜伦硬逼着卡洛琳承认——她爱他甚于爱自己的丈夫。甚至,有一次为了要检验卡洛琳是不是对他真心,而向她提出私奔的要求。或许他明知卡洛琳绝对没有勇气离开她现有的舒适环境,也或许他只是要试试看,卡洛琳是否会离开她的丈夫与儿子。
除了和卡洛琳的恋情,拜伦还收到一大堆倾慕他的女人写来的信。有的想要帮助他改变信仰,有的要拜伦对她的诗下评语,有的甚至自作多情地以为他诗中所写的女人就是影射她的。拜伦在这时候,与卡洛琳的六十二岁婆婆墨尔本夫人(年轻时非常漂亮,现在仍风韵犹存)成为了知心好友,以后和她无所不谈,毫无隐瞒。
当拜伦和卡洛琳的关系达到某一高潮后,拜伦想要“急流勇退”,但却不知如何是好。他想退出的原因之一,是卡洛琳处处想操纵他,使他感到十分受不了。正巧这个时候,拜伦因为参加一个自由派的贵族团体,认识了另一位活泼的牛津夫人。因为这位夫人的关系,拜伦还有幸见到英国的王子。
7月底,拜伦和卡洛琳的关系已显出僵持的状态,他又因为拒绝去见卡洛琳而激怒了她。因此,在7月29日的中午,卡洛琳改了装扮进入拜伦家中,尽管霍豪士对她好言相劝(其他的仆人们已认出“她”是谁了),可是,卡洛琳却拿出刀来想以自杀威胁拜伦。拜伦夺下刀后,霍豪士接着把她劝到别的房间去,让她更换衣服,再用马车送她到朋友家,这样才算结束了这一幕闹剧。
从表面上看来,他们两人的关系似乎已经告一段落了,然而事实上,卡洛琳仍旧为拜伦痴狂如昔。她的家人为了避免流言蜚语而将她带到爱尔兰去。自然,拜伦曾写了一封文情并茂能满足她欲望的送别信给她。
自从爱他如痴如狂的卡洛琳离去后,拜伦的生活总算恢复了平静。至于他是否对卡洛琳已经忘情,连拜伦的心腹好友——墨尔本夫人也不肯透露。墨尔本夫人为了平息他和卡洛琳之间的风风雨雨,曾努力促使她的侄女——安娜贝拉和拜伦认识。因为她以为:若是拜伦能有一位贤慧的妻子就不至于再和卡洛琳纠缠不清了。拜伦接受了墨尔本夫人的建议,果真向安娜贝拉求婚,大出所料,竟遭到安娜贝拉的拒绝,于是,拜伦只好一笑置之。
这时候,成熟而稳重的牛津夫人(和敏感而歇斯底里的卡洛琳刚好相反),又吸引了拜伦的注意(拜伦自己也承认,他必须经常“心有所属”才能快乐)。因此,他又成了牛津夫人的座上客。
拜伦回顾自他出了名以后的这一年,发觉只有目前的状况最令他满意。
在年终的最后一天,他写给墨尔本夫人的信上说——
“这一年,我没有什么成就,但唯一可以自豪的是:我在你们家两个月的时间里,创下了我的纪录——没有打过一次呵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