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09

第9章 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赞扬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前往,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①,且贰于楚也②。晋军函陵③,秦军氾(fán)南④。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zhuì)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⑤,行李之往来,共(gōng)其乏困⑥,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⑦,许君焦、瑕⑧,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yuè)⑨,与郑人盟。使杞子、逢(páng)孙、扬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fú)人之力不及此⑩。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zhì);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注释

①无礼于晋:指晋文公登上国君之位前,因为宫廷斗争,在外流亡十九年,其间曾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以礼相待。

②贰:有二心。郑庄公之后,郑国日渐衰落。为了谋求自己的生存,它在齐、晋、楚三国之间往往依附于强者,而暗地里又讨好其他国家。城濮之战时,郑国曾帮助楚国攻打晋国。晋、秦两国围攻郑国的借口就是说它亲近楚国,对它们有二心。

③函陵:郑国地名。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④氾南:郑国氾水南面。故址在今河南省中牟县南。

⑤东道主:东面道路上的主人。郑国在秦国东面,所以这么说。

⑥共:通“供”。

⑦尝为晋君赐:指秦穆公曾帮助晋惠公回国即位的事情。

⑧焦、瑕:晋国的两个城邑。故址在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一带。

⑨说:通“悦”。

⑩夫人:指秦穆公。秦穆公在晋文公回国即位的事情上曾经给予过帮助。

知:通“智”。

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率兵围攻郑国,原因是郑文公曾经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对他们怀有二心。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水南面。

郑国大夫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很危险了,如若派烛之武去见秦君,晋、秦两国之兵必退。”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建议,派人请来烛之武。烛之武推辞道:“臣壮年时,尚不如人;如今老了,做不了什么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你,现在事情危急了来求你,这是寡人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你也不好啊。”烛之武答应了郑文公的请求。

夜间,烛之武让人用绳子捆着从城墙上放下去。他见了秦穆公,说:“秦、晋合兵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不过,如果消灭郑国对您有好处,那么就烦劳您的手下去做吧。然而,越过晋国把远处的郑国作为您的边邑,您知道这中间是有很多困难的。那么,为什么要以消灭郑国来增强邻国(指晋国)呢?邻国的实力雄厚了,相对而言,您的实力就薄弱了。如果留下郑国来作为您东面道路上的主人,您的使者来往经过,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衣食住行之所需,对您没什么不好啊。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晋惠公答应把焦、瑕二地给您,可他早上渡过黄河,晚上就构筑防御工事了,这您知道的。晋国哪有满足呢?它把郑国作为东面的疆界之后,必然又要极力扩展它西面的疆界。它如果不来损害秦国,还会到哪里去扩展领土呢?损害秦国而有利于晋国,请您仔细考虑了。”秦穆公听了很高兴,便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大夫杞子、逢孙、扬孙在郑国驻防,然后回去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晋文公发兵追击秦穆公,晋文公说:“不行!若不是那个人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人家的力量反过来又伤害人家,不仁义;失掉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用战乱来改变军队的整肃,不勇武。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撤离了郑国。

一文一语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