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87

第87章 方山子传

方山子传①

苏轼

作者写方山子弃荣利功名而自甘淡薄贫贱,是于文字之外,又寓自己之情,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块垒。可以说是作者被贬黄州时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③,闾里之侠皆宗之④。稍壮,折节读书⑤,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⑥。庵居蔬食⑦,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⑧,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⑨?”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zào)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⑩,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与?

注释

①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耑。

②光:州名,治所在今河南省潢川县。黄:州名,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冈市。

③朱家、郭解:都是西汉时的大侠。

④闾里:乡里。宗:尊崇。

⑤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

⑥歧亭:镇名,在今湖北省麻城西南。

⑦庵:小茅屋。

⑧冠服:古代读书人经常穿戴的衣帽。

⑨方山冠:汉代乐师戴的帽子。

⑩矍然:吃惊的样子。

岐山:县名,今陕西省岐山县。

勋阀:功劳。

译文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借此来干一番事业,但终不得志。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屋,吃素食,不与世人往来。放弃了坐车骑马,毁掉了原有的衣服帽子,徒步来到山里居住,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帽顶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所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称他方山子。

我因贬官住在黄州,经过岐亭时,正巧遇到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的缘由。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邀请我到他家住。他的家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以及仆人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为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酗酒任性,喜欢玩剑,视金钱如粪土。十九年前,我在岐山,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带着两支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没有射中。方山子便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于是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这才过去多久啊,他眉宇间依然显出一股精明干练的神色,但怎么就成了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是声名显赫了。他家本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与公侯人家相同。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丝绸上千匹,这些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弃不要,偏偏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是没有独到的体会就能如此做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癲、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见到他们吧?

一文一语

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