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59

第59章 师说

师说

韩愈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作者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①。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③,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g)宏、师襄、老聃(dān)④。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⑤,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

①受:通“授”。

②不:通“否”。

③巫医:以求神问鬼替人祈祷、治病为职业的人。乐师:以唱歌、演奏音乐为职业的人。百工:各种工匠。

④郯子:春秋时郯国(今山东省郯城一带)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上古时代的官职名称。苌宏:东周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古代音乐知识。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帛,孔子曾向他学琴。老聃:即老子,孔子曾向他请教过礼仪方面的知识。

⑤六艺:指六部儒家经典,分别为《诗》《书》《礼》《易》《乐》《春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习知识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懂得道理的,怎么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而不去跟随老师学习,那些疑难的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固然比我早,我会跟从他学习;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我是学习知识道理的,哪里需要知道他是否比我出生得早或晚呢?所以,不论贵贱、不论老少,谁掌握了知识道理,谁就是我的老师。

唉!跟从老师学习知识、道理的风尚有很长时间不流传了!要让人没有疑惑也难啊!古代圣贤的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从师问教呢;现在的人们,他们比圣贤的人低很多,却以请教老师为耻。所以,圣贤的人就更加圣明,愚蠢的人就更加愚笨。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人们爱自己的孩子,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们;但对自己,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是好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只是教给他们书本知识、学习句读而已,并不是像我说的传授知识道理、解答疑难问题。句读不理解,疑难没有解答,有的人向老师请教,有的人不向老师请教,学习了小的而丢弃了大的,我看不出这是明智之举。巫医、乐师、各行业的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而士大夫一类的人,一旦有以“老师”、“弟子”相称的,就会聚在一起嘲笑人家。问他们原因,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相仿,学问也差不多。”他们认为以地位低的人为师是羞耻的,以地位高的人为师又近于谄媚。唉!从师求学的风气不能恢复的缘由就由此可知了!巫医、乐师、各行业的工匠,他们被士大夫之类的人鄙视,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请教。郯子这些人,他们的品德、学问不如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所以,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贤能,懂得道理有早有晚,学术、技能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名蟠,今年十七岁,喜爱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注全都学习了,不受时俗的影响,来向我请教。我赞赏他能实行古人的求学之道,写《师说》来赠给他。

一文一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