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观止(最爱读国学书系)
11309300000040

第40章 伯夷列传

伯夷列传

《史记》

该篇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中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

夫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①。《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②,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③,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④。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jī)山⑤,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⑥。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⑦。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⑧,“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杀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⑨:“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絜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⑩。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独,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pínɡ)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堙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注释

①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②岳:四岳,传说中尧、舜时分掌四方部落的四个首领。牧:九牧,为九州之长。

③许由:上古隐士,尧要把天下让给他,他拒不接受,逃到颍水以北。

④卞随:夏桀时人,传说汤灭夏桀后曾让天下于卞随,卞随不受,投水而死。务光:夏桀时人,传说汤灭夏桀后曾让天下于务光,务光不受而逃隐。

⑤箕山:山名,在今河南登封东南。

⑥吴太伯:周朝祖先古公亶父的长子,因让位于其弟季历(周文王姬昌的父亲),自己出走到吴地。

⑦孤竹:商时国名,在今河北卢龙。孤竹君即孤竹国君,姓墨胎氏。

⑧西伯昌:即周文王昌,当时他是西方诸侯之长,故称西伯。

⑨太公:本姓姜,字子牙。又名吕尚,称太公望。曾辅佐周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封于齐国。

⑩颜渊:名回,字子渊,孔子的弟子。孔子认为他是弟子中最好学的一个。

盗跖:相传为春秋时期反抗贵族统治的领袖,历史上诬为大盗。

贾子:贾谊,西汉文帝时曾为博士、太中大夫,后又相继为长沙王太傅和梁怀王太傅。

冯:依仗。这里有贪求的意思。

译文

读书人看到的书籍极为广博,但还要从六艺中考证它的可信性。《诗经》《书经》虽然有缺失,然而从虞舜、夏禹时代的文献中还是可以看到的。尧将要退位,要把天下让给舜,在舜到禹这一段时期,四岳、九牧的大臣、官员们都推荐了他们,试验他们在职位上的才力,执政几十年后,有了一定的政绩,然后才把政权授予他们,以示天下是“重器”,王是最大统治者,由此看来,古代传天下是如此的慎重啊!然而有人传说:“尧传让天下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引以为耻,于是逃跑隐匿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这样的人。”这又怎么说呢?太史公说:“我曾登上箕山,传说山上有许由的坟墓。”孔子陈述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像吴太伯、伯夷等人,很详细,以我所听到的许由、务光的品行来说,是最高尚的了,但有关他们的文字记载却很少看见,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说:“伯夷、叔齐为人不记旧仇,所以他们对别人怨恨很少。”“追求仁爱而得到仁爱,这又有什么可以怨恨的呢?”我同情伯夷的心意,看到关于他的散佚的诗就觉得惊异。关于他的传说则说:

伯夷、叔齐是古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让叔齐继位,等到父亲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父命不可违。”于是就逃避了。叔齐也不愿自立而逃避了。孤竹国的百姓就立中间一个儿子为君。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极尊敬奉养老人,二人商量说:“何不投奔他呢?”二人到了后,西伯已死了。武王用车载着父亲的牌位,称父亲为文王,向东去讨伐殷纣,伯夷、叔齐扣住马缰而劝说道:“父亲死了还未下葬,就向别国动武,能说是尽孝吗?身为臣子而妄杀国君,能说是有仁德吗?”武王的手下人想要杀掉他,姜太公说:“这是仁义之人啊。”把他们扶起来,让他们离去。武王平定了殷纣王之乱后,天下就归顺周朝,而伯夷、叔齐却以为耻,坚持正义,不食周朝的粟米,隐居在首阳山,采摘野菜来充饥,直到将要饿死,作了一首歌,那歌词说:“登上西山呀,采薇充饥,以暴易暴呀不知是错误的。虞、夏盛世已去,我们奔向何处?唉,唉!我将饿死,生命已在旦夕!”于是在首阳山饿死了。由此看来,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有人说:“天道没有偏私,它只帮助好人。”像伯夷、叔齐能称作是好人呢,或不是好人呢?他们这样积累仁德,品行高尚却饿死了!而且在孔子的七十贤人中,仲尼只推许颜渊是好学生,然而颜回屡屡陷于穷乏,连糟糠一类的东西都吃不饱,终于早早死了。说老天会报答施恩于好人,这算什么呢?盗跖整天杀害无辜的人,挖人的心肝当肉吃,凶残放纵,聚集同伙一千余人,横行天下,竟然活到了老年,这又是遵循了什么道德呢?这是重大显明、比较著名的一件事。像近世以来,道德行为没有规矩,专事违法乱纪,反而一生快乐富有,一代一代相传不断。有的人选好了地才迈步,选好了恰当的时间然后才说话,走路不敢走小路,不是公正的事决不发愤去做,像这样小心审慎,反而遇灾祸的人,数都数不清啊。我感到很迷惑,倘若有所谓“天道”,对呢,还是错呢?

孔子说:“主张不同,不在一起商量。”各人按各人的意志行事罢了。所以说:“富贵如果可以求得,即使干给人执鞭子的事,我也去干;如果不可求,就按自己喜欢的事去做。”“一年到了冬季,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整个社会污浊黑暗的时候,才能显示出一个人的高尚的品质。岂非是看重仁德,而轻视富贵吗?

“君子惧怕死后而名不被称述。”贾谊说:“贪婪的人为财而死,正直刚烈的人为名而死,爱夸耀权势的人为争权而死,一般老百姓则是为是生存而奋斗。”同是光明的东西相互映照,同是好恶一类的人互相追求。“云从龙而来,风从虎而来,圣人出现,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会显现出来。”伯夷、叔齐虽然有贤德,而得到孔夫子的宣传,名声更加昭彰;颜渊虽然好学,而依附于孔子学行才更加显著。隐居在岩穴山林中的隐士,举世成名,或默默无闻,往往看时运如何。就是这样像这类名声湮灭而不被称道的,可悲呀!生活在街巷中的普通人,想磨砺锻炼高尚的品行而立名于世,如果不依附德高望重的人,怎么能使自己的声名流传于后世呢?

一文一语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