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恭维的艺术
1129100000023

第23章 可以不合理,但必须“合情”(2)

在应该批评的时候赞美

通常,我们赤裸裸地指出对方的缺点,对方未必就会按照我们所希冀的那样改正。这个时候,用恭维代替批评,往往更有效果。用恭维而非批评的方式,足可以彰显人的境界。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因为好行为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其学习速度快,学习效果也很好;反之,因为坏行为受到惩罚的动物,学习速度和学习效果都比较差。”这个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人类,所以,生硬的批评不但不会改变已经发生错误的事实,反而更容易招来对方的怨恨。人在犯错误的时候,自身何曾不知呢?这个时候周围人的指责与批评,往往让他羞愤难当。相反,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恭维就像春天的细雨一样,悄悄地滋润有缺点人的心田,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某百货公司的时装专柜,一段时间,客人纷纷投书指责售货小姐服务态度不佳。专柜主任的解决方式真是与众不同,而且效果惊人。他没有指责那些售货小姐反而大肆赞扬,他对那些被客人指名的小姐说:“有客人称赞你服务亲切,希望今后继续努力。”“有客人说你很有礼貌。”这么一来,她们的待客态度便大为改变,笑脸迎向任何客人,业务蒸蒸日上。

对于投诉,没有严厉指责,而是给予了温暖的赞美,专柜主任的做法表面上看起来有点不合常理,但是仔细分析,这种做法是符合人的心理的,由此才有了正向的结果。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错误已发生的情况下,再针对错误进行重复式批评,并不会起到好的教育效果,反而会使犯错者要么产生逆反心理,对错误不以为然,我行我素;要么产生自卑心理,对未来失去信心,自暴自弃。因此,绝不能因一时之错而把人长期看扁,尤其在犯错者已经认识到错误的情况下,鼓励与肯定很可能是最佳的后续处理方法。由此,案例中的专柜主人对售货小姐稍加称赞,她们便神采飞扬,变得非常积极。

这种少批评多赞美策略应用得好能大大刺激对方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能赢得对方的忠诚和信服。

陈先生是一家公司的经理。他不但善于运用严明的纪律进行经营,还注意使管理充满“人情味”。一次,他的女秘书连续几天把文件打错,并疏漏了某些日程安排。但陈先生并未发火,他对那位秘书说:“我知道你的工作一向出色,我一直是对你很满意的。但近些天你总是出错,我希望你能告诉我原因……我相信你一定不会让我失望的。”结果,女秘书迅速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工作变得更加认真、仔细,效率更高了。

一次,著名试飞驾驶员鲍勃·胡佛驾驶的飞机在300英尺的高空两个引擎同时出现故障,幸亏他经验丰富,反应灵敏,控制得当,飞机才得以降落。在惊魂稍定后,胡佛开始检查飞机用油。原来那架螺旋桨飞机装的竟然是另一种型号的飞机用油。于是,胡佛约见了那位负责维护飞机的机械师。懊恼不已的年轻机械师,一见到胡佛,便后悔得泪流满面。刚刚从鬼门关走了一遭的胡佛并没有责备那位机械师,只是伸出手臂,围住年轻机械师的肩膀说:“我相信你不会再犯错,我的F—51飞机明天还请你维护。”机械师对胡佛宽恕了自己的失误十分感激,在以后的飞机维护中,他十分尽心,再也没有出过一次差错。机械师也因此成了胡佛最得力的助手。

诗人托马斯·查特敦年轻的时候因为直率的性格而历尽坎坷,后来才变得善于处世,进而成了美国驻法大使。他的成功秘诀是:“我不批评人,我只夸奖人。”在应该批评的时候,我们不妨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思考一下,试着去理解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这样做之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尽量少一点呵斥和责骂,多一些宽恕,因为这比批评更有益。

在应该肯定的时候否定

冯梦龙说:“人之口,含阴而吐阳。阳也而阴用之,则违之而非规,抑之而非谤,刺之而非怨,嫉之而非仇。”

以白话说:人的这张嘴,反面的含意可以用正面的话说出来,用正面赞扬的话把隐喻批评讽刺的意思委婉地说出,那么即使是违反了当事人的意愿,也不会被认为是规谏,就是贬低了别人也不会被认为是诽谤,讽刺了别人也不会被别人怨恨,即使有所憎恨也不会被看成仇人。

有一则关于唐伯虎的民间故事很有趣。

一位豪绅大摆筵席为老母祝寿,请唐伯虎赴宴。酒酣耳热之际,众宾客纷纷祝贺,说了许多华贵的绮丽贺词。这时,再美好的辞令也显得很平常。唐伯虎来了一回“耸人听闻”,他向主人献了一首诗。唐伯虎慢悠悠地对着寿星念道:“这个婆娘不是人。”听完第一句,举座皆惊,大家以为唐伯虎醉酒失礼,都不知该怎么办。唐伯虎还是慢条斯理地念下去:“九天仙女下凡尘。”宾客拍掌称绝。唐伯虎又念:“生下儿女都是贼。”刚缓和的神经又绷紧了,大家又被镇住了,鸦雀无声,听他念下一句:“偷得蟠桃献母亲。”唐伯虎在公众场合露的这一手,别出心裁,自然语惊四座。

夸一个人,要讲究技巧。若能夸得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算是最高超的恭维了。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应该多赞美别人,不能轻易否定对方。然而,有一种形式的否定,对方是能够接受的,那就是先抑后扬式——否定过去,肯定现在。利用这种方法能让你的恭维出其不意,出奇制胜。

《红楼梦》中语言大师王熙凤就曾用过这招。第四十六回贾赦逼娶,鸳鸯抗婚,贾母迁怒于王夫人,幸有机敏的探春解围,贾母又转而埋怨凤姐不提醒她,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的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

贾母听了,与众人都笑道:“这可奇了!倒要听听这不是。”

凤姐道:“谁教老太太会调理人,调理的水葱儿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

明明是要恭维老太太,但话却偏以批评开头,故意制造悬念,吊人胃口。凤姐在众人的好奇惊讶中亮出答案:发生这样的事错不在贾赦和其他人,而是错在老太太调理得鸳鸯太美!“罪魁祸首”当然是老太太!多么拐弯抹角的恭维啊!明贬暗褒,夸老太太会调理人才是要说的正话。

赞美时,前面的否定是铺垫,是蓄势,越出人意料越超出听话人的思维定式,后面的肯定就越能达到令人先惊后喜的喜剧效果。

在公开场合,你需要谈对朋友的印象。此时,全说好话,有吹捧的嫌疑;多说缺点,又得罪朋友。这种情况下,你不妨运用“先抑后扬”的方法,先否定后肯定地评价,不仅能增强谈话的吸引力,同时也显得真实可信。

许久未见面的小A和小B在一次聚会上碰到了,小A对小B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你还是那么有活力。记得你刚毕业时显老,现在却越来越年轻……”小B听后心花怒放,虽然小A否定了他的过去——显老,但毕竟是肯定了他的现在——看起来年轻有活力。

还有一个案例。2007年6月,北京电视台的一期电视节目《神州音话》中,两个私交甚好的演员相互谈感想,其中一位说道:“我们第一次见面是在齐齐哈尔话剧团,我就对他印象不好,我是爱干净的,床总是特别干净,而他属于那种把被子一捋就钻进去睡,把被子一掀就钻出来的那种。后来,我最佩服的就是他了……”

通过前后差异的对比,表面看是先否定对方后肯定对方,实际上是承认自己先前的认知是错误的、不全面的,后来才真正地看清了对方,这样更加凸显出对对方的可“佩服”之处。

花花公子们最常用的追求女人的手段是让她时时处在惊喜的包围中,让她感觉下一秒永远不可预知,这样她才会真的对你记忆犹新。这种理念同样适用于交际场合,恭维别人时,虽然上来就是否定有点不合常理,但是出其不意的赞美能让对方更加记忆深刻。

适时的指正也是一种恭维

1929年,全美排名第四的芝加哥大学聘请了年仅30岁的罗伯特·哈金斯做校长,这一举措在当时颇受非议,各种批评纷至沓来:他太年轻啦!他没有经验!他的教育理念是荒谬的……最后连报纸也不能保持客观,加入了这场攻击。一位友人替哈金斯打抱不平,他对哈金斯的父亲说:“今天报纸也在诋毁您的儿子,真令人惊讶!”哈金斯的父亲淡淡一笑,说:“真的是很严重,不过我们都知道,没有人会踢一条死狗。”

韩愈在《原毁篇》也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意思是说:事情办成了,诽谤跟着就来了;品德高尚了,毁誉随之而至。从这个角度上讲,指责往往是一种被掩饰的赞美,只有一事无成的小人物才不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更不会遭到严厉的批评,就像哈金斯的父亲说的那样——“没有人会去踢一条死狗”。

做过耶鲁大学校长的德怀特曾这样攻击一个人:“如果此人当选美国总统,那我们的国家将会合法卖淫,行为可鄙,是非不分,不再敬天爱人。”听起来这似乎是在骂希特勒,但他攻击的对象其实是杰斐逊总统,就是撰写美国《独立宣言》、被誉为民主先驱的杰斐逊总统。

明代嘉靖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

这时,旁边站出来一名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明着是在骂老师,实则是在夸他,通过反常之举让皇帝看到了自己的不对。

“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一般来说,越是出类拔萃的有识之士、有才之人越容易招人嫉妒,于是招人骂的概率更高一些。另外,对于优秀的人,人们的期待值往往会更高,甚至会奉若神明,但当他们发现对方也是凡夫俗子的时候,失望的情绪会以批评、指责的形式发泄出来。

除此之外,批评别人而对方又能接受批评更能凸显出对方的高尚道德。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关系就是这样的。

有一次“大逆不道”的魏征竟然指责皇上李世民失信。

“陛下曾说:‘朕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但陛下言而无信,自己就失信过好几回了。”魏征对李世民说。

“寡人什么时候失信于人了?”李世民心中有几分不悦。

“且听微臣细细道来。”魏征不慌不忙地说,“陛下登基之初曾下令免去所有百姓欠官家的债务,可如今朝廷仍然追索秦王府的旧债,理由是秦王府的债权不属朝廷。陛下过去是秦王府的主人,现在虽贵为天子,秦王府的财物也应该属于官家所有。既然如此为何还要追索呢?”李世民低头不语显出沉思的神色。

魏征见状接着说:“刚才只是一例。陛下又曾降旨免除关内外两年之赋税,百姓闻之欢欣鼓舞。而今又降旨说今年照常征收赋税。朝令夕改,只会失人心于天下。臣以为若想以诚信御天下当从陛下始。”面对这种触犯龙颜的行为,李世民非但没有降罪魏征,还高兴地说:“爱卿说得好。寡人确实言而无信,幸好让卿家给点了出来,否则失信于天下,那就不妙了。”

魏征毫不隐讳,一针见血地对李世民失信于民的行为说“不”,李世民不仅不生气,还对他大加赞赏,并且心存感激地给予魏征很高的评价:“贞观以来,尽心于主,献纳忠谠,安国利人,犯颜正谏,匡联之违,唯见魏征一人。”李世民之所以这么说是他认识到魏征对自己说“不”,其实是从反面赞美自己是一个明君。因为只有明君才可能接受臣子的诤谏。“主明臣直”,唐太宗在魏征的进言与纳谏中凸显圣明,一来一往中,唐太宗被打上了“善于纳谏”的标签而广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