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道奇才
11264300000026

第26章 经验七:以人为本,收住人心等于挖得金矿(2)

虽然说现代社会人才并不少,但是企业真正能用上的也只有那么几个。于是如何让这几个人都到自己的企业为自己服务,成了企业主非常头疼的问题。甚至很多企业主使出了浑身解数都没有成功。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到底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学习胡雪岩,将自己敬重人才的名声扬出去,这样那些人才自然而然能自投门下了。胡雪岩不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最终,他的身边不乏人才,而这些人才的加入也确实为胡雪岩的事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那么胡雪岩凭什么知道只要自己将敬重人才的名声扬出去,那些人才就会自投门下呢?关键在于以下几点:

一、抓住人的共性心理,每个人都想得到别人的善待

希望得到别人的善待是人的共性心理,即便是乞丐,也希望得到别人的善待,而不是被人轰出门外,更何况是那些有点能力的人才呢?即便在别人看来,刘不才、黄仪都不能算是人才,但是在他们的心目中,还是将自己视为人才的,也正因为如此,在胡雪岩开办湖州丝行的时候,他们能主动投奔胡雪岩。一是因为胡雪岩名声在外,跟着胡雪岩干,希望能混个好名声;二是他们觉得自己身上还有点能力,投奔胡雪岩说不定就能做成什么大事业。

当然,胡雪岩也了解到这一点,所以对于他们的到来,也表示欢迎,并且还费尽心机为他们寻找合适的位置。事实证明,胡雪岩的做法是正确的,无论是刘不才还是黄仪都为胡雪岩的事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这也就告诉了当代企业主一个笼络人才的诀窍:从共性下手。每个人既具备自己的个性,也具备所有人的共性。要想拉拢这个人,从个性下手非常困难,而从共性下手则比较容易。什么是共性?共性有哪些方面呢?很简单,比如说:需要金钱、名誉、地位、虚荣心、喜欢贪小便宜等。这是人人都有的“把柄”,抓好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做好表面文章,让别人知道你是善待人才之人

虽然黄仪并不是一个合适的档手,但是胡雪岩并没有简单地将他辞退,而是想方设法重新给他寻找一个岗位。虽然这是出于生意方面考虑,但是对于其他人来说,这也是胡雪岩善待人才的一个方面。毕竟在很多东家的心目中,档手不行,只有一条路:换人。胡雪岩没有这样做,他始终认为这种简单的做法不仅达不到原来的效果,而且还会伤害别人。这些表面文章看起来并不重要,实际上却不然。

在现代企业当中,这些表面文章同样非常重要。比如有的企业主在对待员工方面表现得比较抠门,或者表现得斤斤计较。对于员工来说,就会觉得有点寒心,甚至对自己的前途、企业的前途产生怀疑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蔓延开来,人才就会外流。

学习一下

敬重人才的目的就是要拉拢人才,而拉拢人才的目的就是通过人才提高企业的效益。不过在此有一点要注意,只有做到量才使用才能真正提高企业的效益,即要合理安排员工的岗位才是真正的敬重人才。那么企业主应该如何做呢?

一、人以群分

气质相似的人聚在一起,并没有什么好处,能够把秉性各异、富有个性的人们团结在一起工作,是公司力量强大的原因之所在。

二、放弃完美

摒弃人才越棒越好的误区,坚持合适为好、合适偏高的用人方针。

三、选定决策者

领袖型人才只能有一个,太多会造成决策混乱,多人拍板,正常指挥失灵。军师性人才也不能太多,一至两个足够,因为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特别是新生事物,点子太多就会使决策者无从决策。

四、拒绝“小人”

坚决不能录用牢骚满腹者、极其敏感者、挑拨离间者。

五、团队至上

必须具有良好的责任心、永远的进取心、团队协作精神。

六、中级制胜

企业需要大量中级人才,熟悉市场运作规律、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业绩。

示人以诚,让人甘愿为你效劳

胡雪岩常说:对于人才,只要你诚心相对,他们同样也会诚心相对。这本身并不难懂,但是你得明白一点:什么样的举动对于别人来说才是一种诚心的举动?示人以诚并不难,难的就是如何让别人知道你的“诚”,这就是拉拢人才时的关键所在。

了解一下

稽鹤龄书读得相当不错,走“大比”之途却只得了个“候补”知县的职衔,很有些怀才不遇,加之性格耿直,与浙江官场那些握有生杀大权的官儿们格格不入,因此一直也就遥遥无期地候补着。

王有龄得到湖州知府实缺的同时,也得了督抚黄宗汉交办的另一件难办的差事:平息新城县饥民造反。王有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了以抚代剿的策略,因而需要有一个能够担当此任的人前往新城。排来排去,这个人非稽鹤龄莫属,但稽鹤龄不去。

稽鹤龄不予合作,一方面是由于妻子新丧,面对妻子留下的无人照看的一双儿女,心情十分抑郁;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他一直候补,全无进项,已经落魄到妻子的丧事都是靠典当衣物家具筹钱料理的,心中一肚子怨气无处发泄。好事与他无缘,而如此难办的差事却想到了他,他也就抱定了一个宗旨:即使自己有能力也有把握将这件事情摆平,也决不去为此效劳。

为了帮助王有龄,胡雪岩决定自己出面去做稽鹤龄的“说服”工作。

胡雪岩做工作的方式也很特别,他不是用通常的晓之以理、诱之以利,甚至开始都不做任何的应酬结识的客套。稽鹤龄妻子新丧,还在“七七”之内,他备好香烛纸钱一应祭品,不等通报就“闯”进稽家,摆出香案,十分真诚地拜祭稽鹤龄的亡妻。

与此同时,他又赎出了稽鹤龄为料理妻子丧事当出的衣物家什,让当铺送到稽家。稽鹤龄知道胡雪岩是王有龄倚重的人,刚刚见到他时还心生戒备,但在胡雪岩这一番事情做完之后,不仅戒备防范之心尽数解除,相反还对胡雪岩生出一种由衷地佩服。

胡雪岩此举的确厉害。他这样做来,有两个不可忽视的作用:

第一,从感情上打动稽鹤龄。

稽鹤龄丧妻未久,除不多的几个气味相投的知己朋友之外,还没有多少人来吊唁,胡雪岩对于他的亡妻的真诚祭奠,以及由此看出的对于稽鹤龄中年丧妻的不幸的同情,一下子就打动了他。

第二,帮在实处。

稽鹤龄一直没有得到过实缺,落魄到靠着典当过活的地步。帮在实处,便见真情,使稽鹤龄更没有理由不感动。

而且,胡雪岩知道稽鹤龄有一种读书人的清高,极要面子,是决不肯无端接受自己的馈赠的。因此,他为稽鹤龄赎回典当的物品,用的是稽鹤龄自己的名号,并且言明,赎款只是暂借,以后稽鹤龄有钱归还时,他也接受。这样,不仅为稽鹤龄解决了实际的困难,而且也为他争回、保住了面子。后来为了解决稽鹤龄的困难,他还亲自做媒,将王有龄夫人的贴身丫环嫁给了稽鹤龄。他们两个人也结下了金兰之好。

思考一下

企业主要想紧紧拉住人才,让他们为自己所用,就必须在关键时刻示人以诚,让它们感受到企业主的关注、重视和真诚。从大的角度来看,这是为了自己的企业,从小的角度来看,是为了让这些人才甘愿为企业效劳。在这一点之上,胡雪岩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刘不才、还是朱福年,甚至是稽鹤龄,都是拜在胡雪岩的“诚心”之下。当然,我们都知道胡雪岩作为一个商人,他之所以对稽鹤龄示之以诚是有目的的,那么我们就要问:胡雪岩是出于什么目的而对稽鹤龄示之以诚?细细分析之下,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一、稽鹤龄是个不错的智囊

胡雪岩之所以能在刘不才、黄仪等人的岗位安排上做得非常合理,就是稽鹤龄给他出的主意。这就说明稽鹤龄并不是一个只知道读“四书五经”的迂腐读书人,至少在他的肚子里,还有一些胡雪岩能用得上的智谋;更何况,稽鹤龄这些熟读“四书五经”的人,只要脑子灵活,自然会对胡雪岩有所帮助,这一点是胡雪岩看上、帮助稽鹤龄的重要原因之一。

很多企业主在选择员工的时候,看重的并不是员工的能力,也不是员工的潜力,而是凭一时的感觉、兴趣,甚至凭借的是员工应聘时的口若悬河。一旦员工上岗工作,企业主就会发现,自己招聘的员工根本不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帮助,甚至还会拖累自己的企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就是一种失败的招聘。因此,这些企业主应该从胡雪岩身上学习到一点:在商言商,只有对自己有用的人,我们才去拉拢,没用的、用处不大的则不必费心。

二、做好稽鹤龄的工作就是帮助王有龄,而帮助王有龄就是在帮助自己

胡雪岩之所以要做好稽鹤龄的工作,目的就是让他愿意去帮助王有龄平定饥民叛乱。这对于王有龄来说,是上任获得实缺之后的第一个表现机会,对于以后的升迁有着重要的参考作用,这份工作一定要做好。可是如果稽鹤龄不愿意帮助王有龄去平定暴乱的话,王有龄的第一份工作可能就会做不好,那么前途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受伤害的不仅仅只有王有龄一个人,还有躲在王有龄背后的胡雪岩。也就是说,说服稽鹤龄就是在帮助王有龄,更是在帮助胡雪岩自己。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才想尽一切办法说服稽鹤龄,因为这关乎他自己的利益。

很多企业主在处理员工一些事情的时候就缺乏胡雪岩这样的远见,总认为这是员工自己的家事、私事,对于企业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其实不然,员工首先是一个家庭中的一分子,其次才是一个企业中的一分子,这种身份的双重性必然有情感方面的双重性,在家中受到情绪影响的员工自然不会在工作当中也有好的情绪,如果没有好的心情、心态,又怎么能做好工作呢?也就是说有时候企业主在帮助员工的时候其实也是在帮助自己。

三、帮助稽鹤龄得到实缺,等于给自己多找一个靠山

稽鹤龄虽然只有一个候补知县的头衔,但是谁都不敢保证他以后都不会得到实缺。一旦得到实缺,他就是一个“能杀人也能活人”的知县。对于胡雪岩来说,这又是一个可烧的冷灶,很可能又是另外一个“王有龄”呢!在胡雪岩那个年代,“王有龄”式的人物越多越好,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那么稽鹤龄如何才能变成第二个“王有龄”呢?很简单,通过自己的方式帮助稽鹤龄得到实缺,而要想得到实缺,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说服稽鹤龄帮助王有龄平定难民的暴动。

从这一点来看,胡雪岩是一个标准的、实实在在的商人,因为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围绕着自己的利益出发的,这一点也值得现代的企业主学习。

为什么呢?因为现代很多企业主身份定位并不是非常明确,甚至在做很多决断的时候并不是围绕着自己、企业的利益进行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商人不成其为商人、慈善家不成其为慈善家。这不仅对企业没有带来好处,而且还会给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是失败。

学习一下

对于现代企业主来说,如何驾驭人是一门值得深入学习的学问,因为只有你懂得驾驭别人,别人才心甘情愿为你付出、为企业付出。

一、情感交流

很多企业主就是善于运用情感的人。他们所从事的事情和别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总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团聚在他的周围而至死不渝,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这些企业主很注重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所以,他们与人才之间,慢慢地建立起了一条很牢固的情感纽带。

二、利益引导

人都活在现实世界里而不是真空中,因此除了会有精神上和情感上的需求外,还会有利益上的需要。如果你整天只懂得用情感和精神去打动别人,可能对某些人有用,但对于大多数人才来说,却未必有效。

三、善于约束

用人之道,在于宽严结合。如果只懂得物质上的激励,就会使人才在变得富有后,失去了向上的动力,同时还会让人才变得贪婪和腐败。因此,对于人才,除了用利益引导来激励外,还必须辅上另一个手段,那就是必要的约束。当然,约束人才并不意味着要对人才提出非常苛刻的规定。而是有两点:一是对他的礼节要疏远,跟他的往来要少一些,话不可多,情不可密;二是要与他剖明是非,凡是他和他的下属做得不对的,坚决进行惩治。

以财“换”才,用金钱打动对方

在胡雪岩的心目中,才就等于财。这不仅仅是因为人才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财富,而且也意味着要想得到人才,就必须首先付出财,只有“财”到,“才”才能到。也正因为如此,胡雪岩在延揽人才方面,总是表现得非常慷慨,给予别人所期望的数目,仅此一招,就将对方彻底打败,为自己所用。

了解一下

说起来,胡雪岩收服人心的方法除了常见的以诚相待、信则不疑、用之不拘之外,一个很重要的手段就是以财“买”才、以财揽才。这一点比较明显地体现在他拉拢原大源钱庄伙计刘庆生上面。

他筹办阜康钱庄之初,急需一个得力的“档手”。经过考察,他决定让原大源钱庄的一般伙计刘庆生来担当此任。钱庄还没有开业,周转资金都没到位,胡雪岩就决定给刘庆生一年200两银子的薪水,这还不包括年终的“花红”。而且,一经决定,他就预付刘庆生一年的薪水。刘庆生当时住在杭州,保持每顿荤、素都有,冬夏绸、布皆备的生活水准,一个八口之家一个月吃、穿、住的全部花销也不过十两银子出头。不用说,一年200两银子,实在是高薪延聘,连刘庆生都感到这实在是太慷慨了。

胡雪岩的这一慷慨,也着实厉害得很。首先,它一下子就打动了刘庆生的心。当他气派地将200两银子的预付薪水拿出来的时候,刘庆生一下子便激动不已。他对胡雪岩说:“胡先生,你这样子待人,说实话,我听都没听说过。铜钱银子用得完,大家是一颗心。胡先生你吩咐好了,怎么说怎么好!”这意味着胡雪岩的慷慨一开始就让刘庆生心悦诚服了。

其次,胡雪岩的慷慨也一下子安定了刘庆生的心。正如胡雪岩为刘庆生打算的,有了这一年200两银子,可以将留在家乡的高堂妻儿接来杭州,上可孝敬于父母,下可尽责于妻儿,这样也就再无后顾之忧,自然也就能倾尽全力照顾钱庄生意了。而且,手里有了钱,“心思可以定了,脑筋也就活了,想个把主意,自然就高明了。”

不用说,就是此一慷慨,胡雪岩便得到了一个确实有能力,也的确是忠心耿耿的帮手,阜康钱庄的具体营运,他几乎可以完全放手了。

思考一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些商人,在开辟一项新的业务,或做一项新的投资时,可以毫不犹豫地拿出大把的钱来,但在延揽人才上却做不到如胡雪岩一样的慷慨大方。当然,胡雪岩之所以这么慷慨大方是有自己的目的的,并且这种目的还是多方面的:

一、获得刘庆生这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