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胡雪岩:商道奇才
11264300000018

第18章 经验五:攀附权贵,大树底下好“经商”(4)

胡雪岩说:“当然值得庆贺,但和我有什么关系?”“若胡老板愿交朋友,鼎力相助,关系便非同寻常。”接着,高师爷压低嗓门,悄声道:“千里做官只为钱,我家老爷慷慨大方,乐善好施,在江宁任内三年,亏空了2万银子,眼下新任已到江宁,等着交接,2万银子的亏空如不设法补上,恐遭诟病,危及前途。”

胡雪岩一下便明白了,大凡官员升迁交接,前任亏空公款司空见惯,只要弥补及时,神不知鬼不觉,账面上做得干净漂亮,便可安然无恙,仍可落个“廉洁清正,操守可嘉”的考语。高师爷此行伸手告贷,其意不言自明。但这种借钱方式,不早不迟,偏偏在钱庄开业节骨眼上,尤其耐人寻味。一般而论,弥补亏空款子,如填无底洞,前任账目一清,溜之大吉,后任亦不认可,只苦了钱庄,白借一笔钱,有借无还。这种情形,胡雪岩当伙计多年,见过成千累万。

有本钱小的钱庄,在威逼下替官吏弥补亏空,以致倒闭。胡雪岩开钱庄的消息,扬名遐迩,四方无赖之徒,莫不红了眼要来捞一把、吃白食。但胡雪岩做得聪明,与各个衙门搭上关系,又有知府王有龄撑腰,因此,“吃白食”者尚不敢轻易开口要钱。这个江宁知府,莫非吃了豹子胆,昏了头,敢向胡雪岩伸手?

胡雪岩婉言道:“高师爷,敝号是新张甫始,本小利薄,不敢高攀,恐难如愿,使你失望了。”高师爷摇头道:“找个弥补亏空的钱庄,江宁多的是,老朽只当胡老板久居钱业。精明过人,才不远千里来结缘交友,不料胡老板拒人于外,蒙昧难教,实在可惜。”说着,起身便要走人。胡雪岩听他话中的话,忙做出很恭谦的样子,百般挽救。说:“晚辈无知,冲撞老前辈,实在不应该,还请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高师爷才回嗔作喜道:“生意人应该八面玲珑,一点就透,送上门的财,若放过了,财神爷生了气,终生都不照看你。”便说明来意。河南藩司为一省粮饷最高官吏,执掌河南银钱度支,因逢战乱年代,朝廷命河南地方每年筹措饷银70万两,输送军前粮台使用。这方式称为“协饷”。协饷一般存放在信誉良好的钱庄备用,且不算利息,随时供军队取用。钱庄都渴望能得到协饷存银,一则充实钱庄本钱,二来可放款以获厚利。

胡雪岩果然一点就透,藩司想用河南协饷作好处,请阜康弥补亏空,日后河南协饷必定存入阜康。胡雪岩不消细算,直觉告诉自己,70万对2万,好处不言自明,若长期来往,更是极划算的交易。当下胡雪岩做出大梦方觉得样子,对高师爷一揖到底,连声说:“小的有眼无珠,差点误解了高老前辈,多有得罪,实在惭愧!”

高师爷倚老卖老道:“年轻人经验不足,在所难免。吃得亏,人上人,日后就懂得了。”胡雪岩命人摆设上等鱼翅席,频频为高师爷斟酒,灌一气迷魂汤,令他乐不可支,兴会空前。宴毕,封好2万两的银票,交高师爷转给知府,又私下备了1000两的银票,送与高师爷。

忙碌过后,胡雪岩又有些担忧,唯恐2万银子有去无回,打了水漂儿。可是不到半月,河南协饷70万两银子,果真划到阜康钱庄。胡雪岩幡然觉悟,感慨丛生。

思考一下

无论是商场还是政治场,要想办事情,必须要找对人。只有找对人才能办对事。所以,找对“人梯”是办好事情最关键的一步,说到底,还是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胡雪岩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人际关系的成功,也就是说,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了生意场上的成败。胡雪岩成功了,也就等于他的人际关系成功了。

或许通过胡雪岩的很多事例,我们也都发现:很多好事都是找上门来的。就以上面案例中的高师爷为例,他也是自动找上门来的,那么为什么胡雪岩的运气这么好呢?是不是除了运气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在影响着胡雪岩呢?对此,我们必须进行以下分析:

一、胡雪岩的名气为什么大?信誉为什么好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一个细节。高师爷来找胡雪岩的时候是在阜康钱庄挂牌之前,也就是说高师爷是冲着胡雪岩来的,而不是冲着阜康钱庄来的。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了,胡雪岩凭什么有这么大的名气,他的信誉为什么这么好?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细细想一下,在这里面,是不是王有龄起了什么作用了呢?高师爷是不是王有龄介绍过来的呢?毕竟此时的王有龄也是官场之上的红人了。再说,胡雪岩和王有龄之间的故事是不是已经人尽皆知了呢?

那么从胡雪岩的身上,我们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做生意要充分利用自己的名声。名声就是招牌,就是别人信任你的一个凭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一说某某项目是我做的,那别人就会对你刮目相看,对你的信任度也会提高。因为你的名声在那里了,成绩摆在那里了,别人能看到、摸到你的成功。那对方还有什么不能信任你的呢?

二、胡雪岩为什么能找对这次“人梯”呢

当高师爷拿出官报的时候,胡雪岩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做生意的机会,也就是说胡雪岩对“河南协饷”的事情知之甚少,那他为什么最后还是同意了高师爷的要求,并且成功地做了这笔生意呢?很关键的一点:胡雪岩一点就透。那么这仅仅是因为胡雪岩聪明吗?其实不然,除此之外还有胡雪岩的见识和胆量。

无论是古代还是在现代,见识和胆量都是赢取利润重要的因素。毕竟一个人、一个企业,所精通的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某一个部分。比如说超市、餐饮、图书等,但是要想挣钱,最好的办法就是像胡雪岩一样,横跨钱庄、药店、生丝、典当、房产等好几个行业,支撑起一个商业大厦。也正是意识到这一点,现在的企业界都信奉这样一个说法:不要将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可是如何找更多的篮子来放这些鸡蛋呢?这就需要企业主的见识和胆量了。

高师爷对于胡雪岩来说,是一个机会,胡雪岩伸手抓住了,所以他这一次的投资成功了,凭空就给自己的钱庄拿到了70万两的银根。可是纵观现代的很多企业,一直在埋怨没有机会,那么事实真是如此?是真的没有机会,还是这些人不善于抓住机会呢?值得深思!

学习一下

既然是做生意之人,讲究的就是八个字:做好生意、好做生意。要达到这样的目的,除了要寻找好的项目之外,还要注意一点: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关键是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理解他人的感受,既满足自己,又尊重别人。下面有几个重要的人际关系原则:

一、真诚原则

真诚是打开别人心灵的金钥匙,因为真诚会使人产生安全感,减少自我防卫。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关系的双方暴露一部分自我,也就是把自己真实想法与人交流。当然,这样做也会冒一定的风险,但是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是无法获得别人的信任的,也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

二、主动原则

主动对人友好,主动表达善意能够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的人往往令人产生好感。

三、交互原则

人们之间的善意和恶意都是相互的,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因此,与人交往应以良好的动机为出发点。

四、平等原则

任何好的人际关系都让人体验到自由、无拘无束的感觉。如果一方受到另一方的限制,或者一方需要看另一方的脸色行事,就无法建立起高质量的交际关系。

五、实践原则

好的人际关系必须从人际关系的实践中去寻找,逃避人际交往的实践而想得到别人的友谊只能是缘木求鱼,不可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察言观色,左右逢源攀新贵

在王有龄以身殉国之后,胡雪岩的官府靠山基本上倒下了。要想生意进一步继续下去并且扩大,胡雪岩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到另外一个靠山。经过各方面的权衡,胡雪岩将目光锁定在了左宗棠身上。而为了得到左宗棠的帮助,胡雪岩可谓使尽了全身解数,察言观色,技巧方圆,利用自己的言语和行动打动了左宗棠。最终,胡雪岩成功了。

了解一下

同治元年,左宗棠从安徽进入浙江,稳扎稳打,先求不败。第一步肃清衢州,作为他浙江巡抚在本省境内发号施令之地。又委浙江藩司蒋益澧为主将,攻富阳,窥杭州,夺回杭州是迟早的事。

胡雪岩开始计划,重回杭州,由刘不才做先锋,收服了张秀才,在杭州城内做个内应。清军攻打杭州,张秀才父子因为开城迎接蒋益澧有功,获得了一张七品奖状,并被派为善后局委员。张秀才趁机进言,杭州的善后,非把胡雪岩请回来主持不可,蒋益澧深以为然。

胡雪岩又随船送来了一万石粮食,蒋益澧大出意外。这些米真如从天而降,令人惊喜交集,当即应诺抚慰官军,整饬军纪,严禁骚扰百姓。藩库的收支,均交阜康代理,蒋益澧又派军官,送胡雪岩到余杭拜见左宗棠。

左宗棠督军余杭,初到浙江,左宗棠就曾听说杭州有一位名商,叫胡雪岩,家财万贯,富比王侯。左宗棠身为封疆大臣,战功显赫,加上“骡子”脾气,因此向来鄙视以投机经营而发家的商人。他还听说胡雪岩和当时的巡抚王有龄的关系非同寻常,但杭州城被围正急需用人之时,胡雪岩竟弃城而去,置“同生共死”的誓言于不顾,就对胡雪岩更加鄙夷。所以,当胡雪岩去拜访他时,左宗棠对他不屑一顾。

门军进去通报时,左宗棠正在批阅一份奏章,他故意不予理睬,胡雪岩也只得在门外廊下静静地等候。过了许久,里面才传出懒洋洋的声音“请胡先生进内堂会见”。

胡雪岩小步趋进,问了安后,见左宗棠并没有答话,便在一旁垂手侍立。

这时的左宗棠连头也不抬,依然继续挥毫运墨,丝毫没有让座之意。胡雪岩见如此阵势,心中思忖,按照官场中的规矩,督抚接见文官,即使文官品级再低,也得让个座位。左宗棠身为朝廷重臣,显然懂得这个规矩。如今故意不让座,由此看来左宗棠对自己的成见颇深,必须小心应付。

良久,左宗棠才放下手中毛笔,他那双眼睛,颇具威严,目光如炬地将他从头探到底,问胡雪岩:“贵道见我,有什么事吗?”

“大人建了不世之功,特来给大人道喜!同时代表浙江民众感谢大人拯救生灵之恩。”能言善辩的胡雪岩,深谙如何打破这种僵局。此时的左宗棠神态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随后对左右令到:“让座!上茶!”

胡雪岩此时方才落座,一颗悬着已久的心总算放了下来。毕竟他的言语已将左宗棠的那股骡子脾气稍微松缓了一些。

“贵道在江浙一带,名气可不小啊?”左宗棠这时不冷不热地冒出一句,“我曾经听说,贵道乃为江浙一带的首富,起居享用,俨然王侯。而且我还听人说,贵道原本不过是一家钱庄的小伙计,后借助王有龄的大力帮助,发得挺快的啊!”

这几句冷嘲热讽的话,说得胡雪岩心中刚落下的石头又提到了嗓子眼。

“不敢,不敢!”胡雪岩连忙将手中捧着的茶碗放下,“我和王中丞是莫逆之交,只不过托王中丞之情,帮忙处理了一些钱粮之事。生意全都是奉公守法的,绝不敢营私舞弊,中饱私囊。”

“哦!我曾接到过好些奏章,说你如何如何,尽管未必都能尽信,也不一定尽属子虚乌有之言。这些我会严查的,如果不实,定会还你一个清白,如果属实,为了整饬吏治,我不得不上奏朝廷,严惩不贷。”左宗棠双眼如电,极为严厉地紧盯着胡雪岩。

“请大人明察!”事已至此,胡雪岩为了自己的声誉也不能不进行反击了,“小人为国虽不至死而后已,也算是忠心耿耿了。”

“好一个忠心耿耿!我曾听说,贵道和王大人同被长毛贼围困于杭州城时,曾誓言‘同生共死’。为何现在王有龄王大人已马革裹尸,而贵道却安然无恙地站在这里呢?”

左宗棠这一番问话,才使胡雪岩真正明白了其对自己发怒的真正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