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心教育
11123200000023

第23章 养心教育(20)

一头熊在与同伴的搏斗中受了重伤,它来到一位守林人的小木屋外乞求得到援助。守林人看它可怜,便决定收留它。晚上,守林人耐心地、小心翼翼地为熊擦去血迹,包扎好伤口并准备了丰盛的晚餐给熊享用,这一切令熊无比感动。

临睡时,由于只有一张床,守林人便邀请熊与他共眠。就在熊进入被窝时,它身上那难闻的气味钻进了守林人的鼻孔。

“天哪!我从来没闻过这么难闻的味道,你简直是天底下第一大臭虫!”

熊没有任何语言,当然也无法入眠,勉强地挨到天亮后向守林人致谢上路。

多年后一次偶然相遇时,守林人问熊:

“你那次伤得好重,现在伤口愈合了吗?”

熊回答道:“皮肉上的伤痛我已经忘记,心灵上的伤口却永远难以痊愈!”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一样,如果不注意言语的分寸,就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尊严,甚至给孩子带来一生的阴影。像这样的伤害远远超过对孩子身体的伤害。

总之,只有教会孩子把自己当人看,也把别人当人看,才能真正写出一个大大的“人”字,这正是尊严教育的秘诀所在。

秘密十八:“狠”一点孩子才能学会飞翔(自立教育)

我们总习惯于对孩子的一切都不放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怕这怕那、呵护备至,甚至恨不得把孩子的一辈子都安排好,让孩子不受一点点的伤害。可教子成功的家长们却说:

“懂得放手的爱才是大爱。”

“狠心”的鹰妈妈

要说这世间的妈妈,论“狠”的话,“鹰妈妈”肯定名列其中,可能排名还靠前。

“有多狠?”

当幼鹰长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就会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

“还真够狠的,就不怕孩子被摔死吗?”

是我们多虑啦!当幼鹰开始往谷底下坠时,突然拼命地拍打起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居然飞起来了。唉,完全是虚惊一场!

幼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生存的基本本领——飞翔。

反观我们自己又有多少像“鹰妈妈”对其孩子一样对待自己孩子的呢?更多的倒是像“鸡妈妈”,自打孩子出生以来,便罩在自己的翅膀之下,形影不离,恨不得让孩子退回到蛋壳里面去。

豪门未必出败子

都说“豪门出败子”,其实不然。连战、董建华、何厚铧哪个不出生于豪门?哪个没有成就?哪个是败子?李嘉诚没有出生于豪门,但其子也该算出生于豪门了吧?李嘉诚成功,其子不也同样有出息?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从现实情况来看,豪门出身的很少是败子,反倒大都有所成就,而且是有大成就。

豪门总注重对子女的教育,所以,孩子往往都有很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同时,豪门更注重孩子贵族气质的培养,所以,孩子大都很有修养。怎么能说豪门出败子?

我们之所以会得出“豪门出败子”的结论,一方面,由于豪门社会影响力大,受关注的程度自然要比其他家庭高,所以,只要谁家出了败子,那传播速度自然是比非典、比HlNl要快许多,而普通家庭出败子的情况,传播的速度那就极其有限了。所以,人们知道的往往都是豪门出败子。这样一来,人们便渐渐形成了一种错误的思维定势:有钱、有地位的孩子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学无术,全是败子!

另一方面,人们对富有的和有地位的人总会在羡慕的同时伴随着一点点醋意,既梦想自己也成为豪门又见不得豪门。在自己未成为豪门之前总想找一些心理平衡。既然我们做父母的比不过你了,那就比比下一代嘛。其实,真比下一代也未必比得过豪门,于是乎,就出现了把少数豪门出败子无限放大的情况,变成了豪门基本培养出来的孩子都是败子的一面之词。说白了,说豪门出败子,其实就是一种“酸葡萄心理”

在作怪罢了。

真正对比起来,豪门与非豪门究竟谁更出败子,绝无定论。豪门会出,非豪门照样出的也不少。出不出败子,不在于钱,也不在于地位,而在于如何对孩子培养的问题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学无术”

绝非家庭财富和家庭地位促成,不过说豪门出败子的人倒是抓住了一点:败子是“惯出来的”。如果把财富和地位变成了孩子成长的温床,对孩子百般呵护,就会出现“温水煮青蛙”的现象而“煮”出不折不扣的败子。但现实中,这一现象在普通家庭里照样表现得突出。

“温水煮青蛙”

别的不说,只要看看每天中小学校园门口接送孩子的场景,便可知晓。相信大家对这一景象都不会陌生:每天只要到上学、放学时间,校园门口总是热闹非凡,各式各样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家长孩子乱作一锅粥,显然,并非都是豪门。有家长慌慌张张地给孩子系红领巾的,有孩子抱怨家长的,有家长跑到小卖部给孩子买学习用具的,更有家长送完孩子回家后又被叫回来送作业的。更有甚者,在孩子放晚学后,居然还替孩子扫清洁区。

我们总认为孩子还小,这些事情就该父母来操心,可在这种百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即便成绩再好、考上的大学牌子再怎么响亮又如何呢?也难怪这些年来,大学里面出现了很多咄咄怪事,父母千辛万苦总算是完成了将孩子培养到考上名牌大学这一家庭最高任务,可万万没想到孩子去了大学以后却因为生活无法自理而要求退学。无奈之下,孩子小学、中学时家长陪读这一幕重新开始上演,孩子考上大学以后,举家搬迁、随孩子千里迢迢只为照顾一个已经到了可以承担刑事责任年龄的“成年幼童”。

面对这样一种无奈和悲哀,当我们为之深深地发出一声声叹息之时,我们是否曾想过孩子大学这一幕的再次上演,完全是孩子小学、中学时父母与孩子间上演的一幕幕“温情剧”的续集的必然呢?

孩子不就是那个着名的“温水煮青蛙”故事中的那只青蛙吗?

“放手”是一种大爱

世问万事万物皆有其成长的规律和定数,如果过多地去干预,哪怕你的出发点再好,也只会适得其反,帮倒忙!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值得家长们思考:

从前,有两个人都在荒漠上栽了一片胡杨树苗,苗子成活后,其中一人每隔三天都要挑起水桶,到荒漠中一棵一棵地给树苗浇水,并给树苗施肥;而另一个人则很悠闲,树苗刚栽下时,他来浇过几次水、施过几次肥,等树苗慢慢成活后,他就来得少了。

过了两年,两片胡杨树苗都长得有茶杯粗了,忽然有一天,狂风从大漠深处卷着一阵阵的沙尘飞来,飞沙走石、电闪雷鸣,狂风卷着滂沱大雨肆虐了一夜。

第二天,风停的时候,人们到那两片幼林里一看,不禁十分惊讶,原来辛勤浇水的那个人的树几乎全被暴风刮倒了,而那个不怎么给树浇水的人的林子,除了一些被风撕掉的树叶和一些被折断的树枝之外,几乎无一棵被吹倒或吹歪。

大家都迷惑不解,纷纷向那个悠闲的人请教。那人微微一笑说:“奥妙当然是有的,他的树之所以这么容易被风暴给毁了,就是因为他浇水浇得太勤,施肥也施得太勤了。”

人们更加迷惑了,难道辛勤地给树施肥浇水是个错误吗?

那人顿时叹了口气说:“其实树跟人是一样的,对它太娇惯了,就培养了它的惰性,你经常给它浇水施肥,它的根就不会往泥土里深扎,只在地表浅层盘来盘去,这样怎么能经得起风雨呢?如果像我这样,把它们栽活后,就不怎么去理睬它,地表没有水和肥料供它们吮吸,逼得它们不得不拼命向下扎根,恨不得把根穿过砂土层,一直扎进地底下的泉源中去,有这么深的根,我何愁这些树不枝繁叶茂,何愁这些树会轻易就被暴风刮倒呢?”

胡杨树苗之所以能够屹立于风雨之中而不倒,正在于根深扎得稳,而根深扎得稳正在于那个悠闲的人给它们的爱是懂得放手的爱。在对孩子的教育上,我们只有能够懂得在合适的时候放手,孩子也才能在社会上扎牢根基。

“狠”一点孩子才能学会飞翔

“放手”是一种大爱,然而当面对自己孩子的时候,我们又往往会为自己的“狠”而感到内疚和不忍。可在我们无限度地溺爱、过度呵护自己的孩子之时,我们是否也应该想想鹰妈妈是怎样对待她的孩子,怎样教给他们立足于大干世界的本领的呢?

就这一点而言,一些发达国家对孩子的教育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

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

美国人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让他们熟悉劳动的价值,让孩子自己动手修理、装配摩托车,到外边参加劳动。即使是富家子弟,也要自谋生路。美国的中学生有旬口号:要花钱自己挣!农民家庭要孩子分担家里的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此外,还要外出当杂工,出卖体力,如夏天替人推割草机,冬天帮人铲雪,秋天帮人扫落叶等。

瑞士人鼓励孩子去打工。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着力培养孩子的自食其力精神。譬如,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人,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因为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姑娘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掌握了这些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德国人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习惯,家长从不包办代替。

德国的法律还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务,比如要替全家人擦皮鞋等。日本人教孩子“不给别人添麻烦”。日本家长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不给别人添麻烦。”并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全家人外出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大学生中勤工俭学的非常普遍,就连有钱人家的子弟也不例外。他们靠在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照顾老人、做家庭教师等挣自己的学费。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早已深谙此道,他们是这样做的:

1.小事不小,教会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那些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总会根据孩子成长的年龄轨迹,教会孩子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从教会孩子自己一个人睡觉,到教会孩子穿衣服,再到教会孩子洗衣服、扫地,都不会大意。

我们来看看郑板桥在临终之时,是如何教育其少子的:

郑板桥临终之时,对其少子难以放心。其子问父,有何教诲?父对子日:“欲尝亲蒸之馍。”老父之命难违,其子下厨逡巡。书房读书习字之人,手忙脚乱于厨房,欲蒸馍犹如临阵。几番操作,几番难成。父亲奄奄一息,积聚精力等待,终于没有等到儿子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