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心教育
11123200000022

第22章 养心教育(19)

孩子尊严的缺失,源于家长尊严的缺失。反观那些经常在老师面前为孩子“护短”、“打抱不平”的家长们,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家长在生活中也必是奴性和兽性极重的人。面对领导、上司整天像条“哈巴狗”,尾巴摇得团团转,面对比自己差的则是一副财大气粗、不可一世的样子。

当然,如果扩大来看,这部分家长之所以变成这个样子,也倒情有可原。在中国,自古就有民族尊严很强、个人尊严缺失的传统,往往只有在民族危难关头才能表现出强烈的尊严意识:无数英烈为了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树立了典范,而在民众内部,作为个人之间是很缺尊严意识的。

官本位的思想根深蒂固。这一思想延伸到生活中便形成了奴性极重的习惯。在上司面前明哲保身,唯唯诺诺,毫无骨气,不敢讲真话,而不敢讲真话之人必定不敢做真事,时间长了,心理扭曲之人也大有人在,于是便出现了“媳妇熬成婆”和“窝里斗”的怪现象。“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长时问被压抑的奴性总要释放,不能对上司释放,就对平级、对下属释放;平时又无法释放,那就等待机会。在这方面,有些人的耐力可谓非同寻常,通过阿谀奉承、吹牛拍马一步一步往上爬,待自己成为上司以后,便又对其他人耀武扬威,践踏他人尊严。老师既非领导也非上司,更不能与他比财大气粗,当然可以在老师面前耀武扬威,视老师为孩子的保姆。或许,这个时候,这些家长还真能把被领导、上司压抑的个人尊严通过朝老师发飙全给找回来了吧!

其父尚且如此,更何况孩子呢?也难怪凡是这样的家长培养出来的孩子到后来都是毫无尊严、又经常践踏别人尊严的人。

“奴性”与“兽性”

无论本书一开头提到的那些弑母、辱师、男生群殴女生,还是后面提到的“摸胸门”、“脱裤门”事件,再到殴师、弑师等一系列事件都在向我们昭示着孩子尊严意识缺乏的危机,不懂尊严,就不会把自己当一回事,更不会把别人当一回事。

何为尊严?尊严即对一个人人格的重视和肯定。何为人格?格即格子、框框,人格就是做人的框框和规范。在框框内行事就是人,行为超越框框就非人。所以,尊严就涉及一个把自己当不当人看的问题。

有尊严的人必是肯定自己作为一个人而存在,把自己当人看。不把自己当人看的人,无所谓人格,要么不把自己当一回事,贬低自己,要么超越人格的框框,显示出兽性的一面,当然,也不会把别人当人看,最终便成了不折不扣的“半兽人”。

缺乏尊严所带来的后果有两种:其一,唯唯诺诺,毫无骨气,自己不把自己当回事,奴性十足;其二,自己没尊严意识,当然也不会去尊重、维护他人之尊严,所以,往往表现为对他人尊严的践踏,兽l生十足。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日记:

“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活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我的死有谁在意,我的感受有谁在意。

不光是老师,父母也不尊重我,同学也是,他们歧视我,我是倒数第一,差生,坏学生,一块臭肉坏了一锅汤。我就是坏学生,坏到家了,我也不会去尊重他们,我的心灵渐渐扭曲。”

——摘自一位弑师学生的《死亡日记》

这位写《死亡日记》的学生杀死了自己的班主任,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半兽人”。从日记内容里不难看出他把自己的不起眼归结为老师、父母、同学都歧视他,都不尊重他。这是缺乏尊严意识的孩子的一贯做派,遇到事情,从来不会往自己身上找毛病、找问题。知道别人看不起自己,为什么不拿出点样子来,好好拼一把呢?然而,他们不会,他们只会在抱怨自己、抱怨别人中继续选择颓废,选择压抑自我。这就是奴性的一大表现。等压抑得太久了,他们又会把所有的怨恨都归结到某一个人或一些人身上,采取极端的方式来发泄,表现出凶残的兽性。

所有极端事件的产生都与孩子缺乏尊严有关。

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反观教子成功的家长们则从小就注重孩子的尊严教育,教会孩子要把自己当人看,也要把别人当人看。他们的秘诀是:

1.教会孩子把自己当人看

教子成功的家长们注重从小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意识:你成为万物之灵——人,有多不容易,既然成了人,那就要看得起自己,把自己当人看,懂得维护自己的尊严,不要不把自己当人看,也不允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既然是人,就要拿出点人样来,不能自甘堕落,要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2.教会孩子把别人当人看

在教孩子维护自己尊严的同时,他们还注重教会孩子维护别人的尊严。让孩子意识到,大家都是人,就都有自己的尊严,任何时候不能去伤害别人的尊严,因为一个不懂得尊重他人尊严、践踏他人尊严的人实际上已经否定了自己作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存在,兽性已经代替了人性,使自己朝动物化方向发展了,在践踏他人尊严的同时本身也是在践踏自己的尊严。践踏别人的尊严结果就是践踏自己的尊严。

对于这一点,父母如何对待周围的人对孩子的影响十分重要。如果父母把身边富有的、有地位的人当人看,甚至是当“神”看,而对身边的“弱者”时常抱以蔑视的态度,那孩子也不可能培养出尊严。写到这里,让我想起了一个故事:

巨象集团是美国一家着名的企业,其总部设在纽约曼哈顿,是一幢七十多层楼高的大厦。环绕大厦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花园绿地,在这寸土寸金之地更显示出该集团与众不同的实力。

这天,一位四十多岁的妇人领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小男孩走进这个花园中,坐在长椅上。妇人好像很生气的样子,不停地和男孩说着什么。

距他们两人不远处,一位六七十岁头发花白的老人正拿了一把大剪子修剪园中成片的低矮灌木,剪过后的一排灌木都齐胸高,顶部齐刷刷的像一道绿色的围墙。

妇人突然从随身挎包里揪出一把手巾纸揉成一团,一甩手扔出去,正好落在老人刚剪过的灌木枝上。白花花的一团手巾纸在翠绿的灌木上十分显眼。老人看了看妇人,妇人满不在乎地也看着他。老人没有说话,拿起那团纸扔到不远处盛放剪下枝条的一个筐子里。

老人拿起剪刀继续剪枝,不料妇人又将一团纸扔了过来。

“妈妈,你要干什么?”男孩奇怪地问妇人,妇人对他摆手示意他不要做声。

老人过去将这团纸也拿起来扔到筐子里,刚拾起剪刀,妇人扔过来的第三团纸又落在了他眼前的树顶上。

就这样,老人不厌其烦地拾了妇人扔过来的六七团纸,始终没有露出不满和厌烦的神色。

“看到了吧!”妇人指了指老人对男孩说,“我希望你明白,你现在不好好上学,以后就跟面前的这个老园丁一样没出息,只能做这些低贱的下等工作!”

原来男孩学习成绩不好,妈妈生气地在教训他,面前剪枝的老人成了“活教材”。

老人也听到了妇人的话,就放下剪刀走过来:“夫人,这是集团的私家花园,好像只有集团员工才能进来。”

“那当然,我是巨象集团所属一家公司的部门经理,就在大厦里工作!”妇人高傲地说着,拿出一张证明卡冲老人一晃。

“我能借你的手机用一下吗?”老人突然问。

妇人不情愿地递给老人自己的手机,一边仍不忘借机教导儿子:“你瞧这些穷人,都这么大年纪了连只手机也没有。你今后可要长出息哟!”

老人打完一个电话将手机还给妇人。不一会儿,一个人急匆匆走过来,拱手站在老人面前。老人对他说:“我现在提议免去这位女士在巨象集团的职务!”

“是,我马上按您吩咐的去办!”那人连声应道。

妇人大吃一惊,她认识后来的这个人,正是巨象集团主管任免各级员工的一个高层人员。凭他的一句话就可以免去她的经理职务。“你……你怎么会对这个老园丁那么毕恭毕敬呢?”她惊诧莫名,拉住他的手问道。

“什么?老园丁?他是集团总裁詹姆斯先生!”

妇人颓然坐到椅子上。她这个级别的经理在集团里很少有见到总裁的机会。

老人走过来抚了抚那男孩的头,意味深长地说:“我希望你明白,在这世界上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尊重每一个人……”

像这样的母亲能教育出懂尊严的孩子吗?你是否从这位母亲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呢?

3.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就要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尊严

一个“骗局”带来的孩子进步

1968年,两位美国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中各选3个班,在学生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发展测验”。然后,他们以赞美的口吻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老师。

8个月后,他们又来到这所学校进行复试,结果名单上的学生成绩有了显着进步,而且情感、性格更为开朗,求知欲望强,敢于发表意见,与教师关系也特别融洽。

实际上,这是心理学家进行的一次期望心理实验。他们提供的名单纯粹是随便抽取的。他们通过“权威性的谎言”暗示教师,坚定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信心,虽然教师始终把这些名单藏在内心深处,但掩饰不住的热情仍然通过眼神、笑貌、音调滋润着这些学生的心田,实际上他们扮演了皮格马利翁的角色。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因此变得更加自信,奋发向上的激流在他们的血管中荡漾,于是他们在行动上就不知不觉地更加努力学习,结果就有了飞速的进步。这个令人赞叹不已的实验,后来被誉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对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人们的认识基本停留于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的基础上,我觉得更为深层次的应当是让孩子感受到了尊严。

很多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经常出现讽刺、挖苦、谩骂等方式,其结果怎样呢?家长应该都深有感触,往往对孩子火发得越大,收到的教育效果越差。任何形式的教育如果对被教育者毫无尊重,侵犯到了被教育者的尊严,都不可能起到好的效果。

不懂得尊重孩子、维护孩子尊严的家庭教育只会带来两种后果:

第一种结果是孩子被压制为一个毫无尊严感的人。这部分孩子在家长长时间的责骂和打击下慢慢地就会变得很“皮”,他们会想:“反正父母都不把我当人看了,我又何必在乎自己呢?”于是,更加以消极颓废的方式来面对一切,越来越不把自己当一回事。很多孩子之所以走向吸毒、自残甚至是自杀就与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不懂得维护孩子尊严有密切关系。

第二种结果是孩子在被压制后变成一个心理扭曲、很凶狠的人。长时间的尊严压抑会使得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尊严,也没人维护过我的尊严。这种孩子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明显的抑郁状态,一旦与谁发生冲突便往往以极端方式进行报复,最终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很多孩子最终走向暴力犯罪就与生活中尊严被压抑而导致心理扭曲有很大的关系。当年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的案例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我看来,马加爵之所以最终变成一个如此残忍的杀人犯,根源就在于其尊严长期被压抑所致,只是,他的压抑是他自己造成的,而非父母所致而已。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一定要本着尊重孩子这一点,切不可去伤害孩子的尊严。

4.护短是对孩子错误的鼓励

我曾经在年级上看到这样一个学生:作业经常缺交,上课也经常捣乱。后来,班主任把他的家长叫来谈话,告诉家长孩子的情况。

可这位家长却说:“我的孩子说了,你经常打击我的孩子,让他已经不想读书了。所以,他才不做作业。”

作为这个班的科任老师,我非常清楚这个孩子的表现,也很清楚这位班主任的为人和处事风格,这位文静的班主任不是那种会打击孩子的人,而这位孩子也的确是在学校里面问题百出。只可惜家长没有做任何调查了解就相信孩子的话,反而说是老师的错。我们看到这位家长咄咄逼人的架势,而文静的班主任百口莫辩,就过去跟这位家长讲了他孩子的情况,可他却说是老师联合起来要对付他儿子。

后来,这位孩子一直以为有家长给他撑腰,没事,于是问题越来越多,到了后期已经根本听不进任何人的话了,老师完全无法教育。直到有一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幕,这位孩子居然跟家长在走道上大打出手,沦为标准的“半兽人”。

像这样的孩子,可以说完全是被家长给毁掉的,家长最后也自食其果。很多时候,孩子会向家长掩饰自己的问题,告老师的状,本来老师只是正常的批评,但他们却说老师打压他。如果家长不加调查地就带着孩子去找老师的麻烦,这就会纵容孩子的错误,还会使得孩子以你为靠山,天天与老师作对,一个天天与老师作对的人何谈尊严?又怎会让其他人感受到尊严?也难怪孩子最后成了“半兽人”。

5.把握好教育分寸

在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教会孩子把握好分寸,认识到尊严与过于敏感完全是两回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懂得根据不同情境进行调控,否则,孩子尊严感太过,也会形成作茧自缚,反而容易出现如下问题:

其一:只听得进“甜言蜜语”,听不进“逆耳忠言”。尊严感太强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别人对自己的赞美和表扬,而批评的话则很难听得进去,甚至会对批评自己的人产生抵触或敌意。

其二:很容易产生“一山不容二虎”的情况。尊严感太强的孩子往往很难接受与自己水平相当的孩子,从而造成缺乏与这类孩子的合作意识,甚至还会产生“既生瑜,何生亮”的嫉妒心理。

其三:输不起。尊严感太强的孩子很难坦然面对失败,容易出现失败后一蹶不振的情况。

其四:很容易走向“自负”或“自卑”的两个极端。尊严感太强的孩子对比自己差的孩子往往很有优越感,遇事也往往掉以轻心,表现出自负的一面;但在比自己强的对手面前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输了以后又会更加自卑。

所以,为防止孩子尊严感过强的问题,家长在对孩子进行尊严教育时,要注意把握两个原则:

其一:不能拿“放大镜”看孩子的成绩。孩子有成绩是值得高兴的事情,也需要表扬,但如果不能客观评价,不懂让孩子从成绩中看问题和不足,就会使得孩子形成过度的尊严感。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成绩的时候一定要客观看待,不能放大。

其二:表扬“成绩”不如表扬“态度”。如果仅仅关注孩子的成绩并加以表扬,那么同样会使得孩子渐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从而形成过度的自尊感。所以,表扬成绩不如表扬孩子之所以能够取得成绩的原因,如孩子对事情的态度和做事的方法,然后再给孩子鼓励。这样才能使孩子不会太在乎自己的成绩,而是在乎怎样才能取得成绩,孩子也才会进一步提高,也才会使得孩子更懂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不易走向尊严感过度的极端。

6.切勿恶语相向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