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养心教育
11123200000017

第17章 养心教育(14)

其实就悟性和灵性而言,孩子天生具备,并且远远胜过父母。因为孩子往往有着难能可贵的纯真,这份纯真会使得他们有着成年人无法比拟的天马行空的想法,这些想法就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而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是灵性和悟性的表现。孩子的灵性和悟性,很多时候就是被父母和老师给扼杀了的。

孩子上学以前,家长对此“功不可没”。当孩子说出不合常理、不合科学的话的时候,家长总是善于以一句“傻瓜”来封住孩子的嘴;当孩子看了一本书兴高采烈地阐述自己的见解的时候,家长总是善于以一副“知道分子”的口吻去驳斥一通;当孩子将要上学的时候,家长总是善于给孩子打预防针:“一定要听老师的话。”

孩子上学以后,老师继续“发功”。一方面,在应试的压力之下,老师的重心是教考试,学生的重心是学考试,经过数年的“干锤百炼”,孩子考试的实力当然非同寻常,而长期以来,孩子被考试压得气都喘不过来,每天只要能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已经很不错了,哪里还有时间来思考、探索。

另一方面,师道尊严,岂容侵犯?老师说的就是对的。好不容易有几个孩子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质疑老师的错误或提出一个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却又被老师给的坏脸色和让孩子“穿小鞋”的招式训练得服服帖帖的。提到对知识的掌握,在师生这对关系中,老师当然是权威,没有几个老师会对学生说:“你们一定要否定我的看法。”

再加上,孩子要上好学校,好学校要各种“考试机器”争奖牌,所以,奥数等竞赛成绩居然成了一些学校招生的条件,所以,家长一窝蜂地把孩子送到“考试魔鬼训练营”。在这一训练营里面对孩子创造力的遏制远胜过正常学校的教育,因为,这里目的更明确,就是教考试。

考试就得按题意走,按老师教的步骤走,那些摧残人性的题目又变态,孩子的创造力更被强烈压制。正如一篇报道里写到的那样:“虽说能在IM0(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和cMO(中国数学奥林匹克)脱颖而出的学生毕竟少数,借此获得名校免试金牌(预录取通知书)的幸运儿也不多,然而形形色色的奥数培训和竞赛依然大有市场。那些望子成龙的学生家长,也不得不为其所绑架,把子女送进奥数的‘魔鬼集中营’。”

正是在家长和老师的合力之下,孩子渐渐形成了只学习、不怀疑的习惯,也渐渐只知道了死读书,成了世界上最博学的傻蛋。我们经常讲“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不竭的动力”。然而,这么多年以来,国民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吗?在泯灭孩子悟性和灵性的教育之下,何谈创新?

对于孩子的教育,我们一定要注重悟性与灵性的培养,这样,才能使得孩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而不是一个“呆子”或“书呆子”,这才是“智道教育”之真谛所在。

悟性与灵性,智道的根本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不会为孩子有一颗“电脑”而高兴,他们总善于开发孩子的“人脑”。他们的秘诀是:

1.鼓励、引导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

教子成功的家长们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总会给予支持和引导。

家长不但不能去反对孩子天马行空的想法,反倒要注意支持和培养这些看似好笑的想法。

人类历史上,很多天才的构想刚刚讲出来的时候又有多少人理解和支持呢?哥白尼的“日心说”不也曾被认为是歪理邪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刚刚问世又有几人能理解?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一开始不也遭人取笑?爱迪生更是因为想法太天马行空导致老师认为他是在捣乱而不得不离开学校。

要知道孩子的那些被家长认为是天马行空、幼稚无比的想法,或许恰好就是能够改变未来世界的想法。正如一位家长所言:“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孩子的想法,而是要注意引导。”我们不妨换一种方式,当孩子提出某个幼稚的想法的时候,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去思考,假设这一想法成立,还需哪些条件。这样,孩子也会进一步去思考、探究。在这个过程中灵性和悟性也就得到锻炼了。我们来看看这位母亲是如何做的:

五岁的小叶最爱问问题。一次他从幼儿园回来,神秘地问妈妈:“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妈妈坦白地说。

“唾沫是臭的!”小叶肯定地告诉妈妈。

“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把唾沫舔在手心上,一闻,真臭!”说着,小叶还做了个示范。

妈妈一闻,果然很臭,忙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唾沫在我嘴里呆了这么多年,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可能是‘久闻不知其臭’吧!”

2.让孩子熟读经典,从小注入民族智慧

教子成功的家长都注重让孩子学习传统经典,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教会孩子规矩,对孩子的智力开发也大有裨益!

犹太人被誉为世界上最智慧的民族之一。其人口不足1000万,然而,在30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犹太人就有100多位,远远高于世界其他民族,高居世界第一。

各种数据表明,全世界最有钱的企业家中犹太人占近一半,美国名牌大学中1/5的教授是犹太人,犹太人几乎在所有的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并改变世界的成就。

成功奥秘何在?犹太人教子源于“三大法宝”:一是自幼熟读经典。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要给他们灌输代表了民族最高智慧的经典,打下坚实的人文基础。二是精心呵护孩子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能力,这种创造力自幼就应得到精心的呵护。三是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好习惯必须从小就开始培养。

在上述的犹太人“教子三宝”中,熟读经典被列为首当其冲的教育内容,因为他们知道经典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任何教育只有深深地扎根于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中才能显现出生机与活力。

可以讲,不仅仅犹太人的成功源于本民族经典的影响,几乎所有在某一领域的大家在谈及自己成功的原因的时候,都会不约而同地提到自己孩提时受到国学经典的影响,使得他们的思维有了民族智慧的源泉作为依托,即便是像杨振宁这些在理科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家也不例外。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接触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孩子的成长扎根于高度智慧的文化,从而在成长过程中不断从祖宗的智慧中获得感悟,也才能形成更高的智慧。盲目崇拜西方思想而丢弃祖宗智慧的教育会使得孩子像一棵无根之树,根深方能叶茂,无根岂能茁壮成长?

3.别把“爱迪生”给“枪毙”了

斯特娜夫人曾说到:“有些家长不了解孩子的想像,当孩子用木片、纸盒建筑宫殿、城市的时候,他们以保持室内干净整洁为由,禁止孩子的想像游戏,结果无情地摧毁了孩子的精神家园。这种做法,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幸福和游戏的欢乐,而且有碍于孩子以后创造力的发展。因为,同样是观察天空的星星,懂得神话的孩子的感觉与不懂得神话的孩子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

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促使他们一刻也停不下来,总是摸摸这、动动那,甚至把玩具、闹钟等给拆了。这个时候的家长千万不要因为怕孩子弄乱了或弄坏了东西而粗暴地制止,应该对孩子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同时给孩子正面的解释。我们来看看陶行知是如何告诉一位家长面对此情况应该怎么做的:

一个孩子的母亲,因为孩子把她刚买的一块表当成玩具给拆了,就狠狠地打了孩子一顿,并把这件事告诉了孩子的老师,这位老师就是陶行知。陶行知幽默地说:“恐怕一个中国的小爱迪生被你枪毙了。”母亲不解其意,陶老给她分析说:“孩子的这种行为是好奇心和创造力的一种表现,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从小有动手的机会。你一打他,会把孩子对未知领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扼杀掉,使孩子失去发明创造的能力。”“那我该怎么办?”这位母亲听了老师的话,对自己的行为后悔莫及。“补救是有办法的。”老师接着说:“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把表送到钟表铺,让孩子站在一旁看修表匠如何修理。这样,钟表铺就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就成了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孩子的好奇心不但不会受到伤害,而且还可以得到满足,说不定,他以后会成为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呢!”

4.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总善于与孩子一起游戏,并在游戏中启发、引导孩子。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孩子的创造力日益提高。从单纯的模仿,到创造性地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制作游戏道具、创造性地玩出新游戏,这一切都在不断提升自己的智力。

但是游戏水平的发展并非完全自发的,在游戏中发展孩子的创造性思维,是需要家长的启发引导的,让孩子随意乱玩跟有指导的玩所起到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5.培养孩子听说读画的能力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不厌其烦地逗孩子讲话,给孩子讲故事。到大一点的时候会选择一些适合儿童的读本带着孩子读,买一些画册给孩子画,教孩子唱歌,让孩子来补充故事结尾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音乐、绘画能促进孩子右脑的发育,增强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接触音乐和绘画,并且给孩子一个自由的欣赏和实践的空问,随心所欲地画,自由自在地听。

同时,家长多和孩子进行对话,多给孩子讲故事,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在与孩子说话时,要因势利导,抓住机会,就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这样可以促使孩子启动思维,即兴表述生动的语言。在讲故事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一个开放式的结尾,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结合之前的故事情节,进行合理又有创造性的推断,完成故事。

6.要对孩子从小就灌输“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

培养孩子从小热爱读书的好习惯,但不能对书中的内容毫不怀疑地加以吸收。

战国时期,赵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谈起兵法,没有人能说得过他,每每与其父谈论领兵打仗之事,不管问及的是攻还是防,他都能根据兵书所言,对答如流。对于这样一个儿子,按理说赵奢应该高兴才是,然而他却忧虑地说:“兵者,死地也,而括竞然以书为依据谈论得如此轻松,可不是什么好事。

如果赵国不以括为将则已,若令其为将,则赵军必败也。”赵奢的忧虑不幸被其言中。

那些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们总会在孩子读书的时候,引导孩子去思考自己读完书以后有没有与作者不同的看法,当孩子提出来以后,又会表示很感兴趣,然后再去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观点。我们来看看这位母亲是怎么做的:

一位妈妈给孩子讲述世界着名童话《灰姑娘》。当这位妈妈把故事从头到尾讲完后,孩子问:“深夜12点钟马车等都变回去了,那么水晶鞋为什么没有变回去?”妈妈听了孩子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后,兴高采烈地表扬了孩子一番,并鼓励他改写这篇名着。

7.家长要给孩子灌输“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观念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从来不会跟孩子说“乖,老师的话一定要听”

之类的话,他们只会说“要尊重老师,对老师要有礼貌”。

看似差别不大的两句话,其实意思完全不一样,“老师的话一定要听”这句话隐含了一层意思,不管老师说什么都要听,可要是老师错了怎么办呢?而“要尊重老师,要对老师有礼貌”则并未表达出不能怀疑老师的意思。家长在生活中常用的是哪一句呢?

老师也是普通人,更何况大多数老师同样是“知道分子”,有什么反对不得的,只要孩子提出的不同见解是合理的,就应当支持,我们所要注意的是引导孩子如何去看待老师的不同观点甚至是老师的错误观点,本着尊重老师的态度去与老师沟通。指出老师的错误,提出自己的见解,与师道尊严本就是两码事。

曾听一位朋友讲到这样一件事情:说有一个美国的妈妈状告孩子的幼儿园,因为她的孩子在幼儿园的老师教字母“0”之前,把这个字母想象成苹果啊,小嘴巴啊等等,结果在幼儿园的老师教了她之后,她就把苹果只说成是字母“O”了!这个官司引起很大的关注,最后,法院判决那位妈妈赢了!

不管事情是否属实,我想与我们目前的教育一对比多少都会给我们些感悟。

8.不是孩子的错,是家长不会引导

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从来不会对孩子的错误大加指责,他们反而认为孩子的错误是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良机。

孩子在探索、求知的过程中错误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引导孩子从错误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认识,而不是加以指责。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犯错误或是一错再错都是在所难免的,尽管错了,但孩子还是不断地在尝试、在探索,这是孩子天生的求知欲决定的,也是孩子难能可贵的地方。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对孩子的错误加以指责,就会使孩子慢慢变得胆怯,由于害怕错误而不敢去尝试。不敢尝试还哪来的灵性和悟性?这样一来,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就被家长给扼杀了。

我们来看看科学家斯蒂文·格伦的母亲面对孩子的错误是如何处理的:

格伦两岁时,一次他从冰箱里拿出一瓶牛奶,谁知瓶子掉在地上,牛奶全洒了!妈妈来到他跟前,没有责备,没有教训,更没有惩罚。相反,她说:“格伦,你做了多棒的垃圾!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大的一滩牛奶呢!既然已经这样了,你愿意在我们打扫前在奶河里玩一会儿吗?”“当然!”格伦高兴地这样做了。玩了十几分钟后,妈妈和蔼地说:“要知道,不管怎样,你把地弄得一团糟,你得打扫干净,我们可以用海绵、拖把或抹布,你喜欢用哪种呢?”小格伦选了海绵,和妈妈一起收拾好地板上的牛奶。

干完以后,妈妈又说:“今天我们做了一个失败的尝试,没能让你的小手抓住这个大的牛奶瓶子。现在,我们到院子里去,给瓶子装满水,看看你能不能发现怎样抓得住、掉不了!”小格伦很快就发现,只要他两手握紧瓶嘴的那部分,瓶子就不会掉下来了。

格伦在长大后回忆说,正是那件事情使他意识到不用去害怕错误。他说:“错误只不过是通向未知的大门,而那些未知是科学新知的源泉,即使不能从错误里发现什么,我们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正所谓,“畏惧错误就是毁灭真理”。面对孩子的错误,家长要善于引导,只要引导得好,孩子是可以从错误中学到很多知识和道理的。

9.该谁做的事就是谁做,决不可包办代替掌握教子秘密的家长绝不会包办代替该孩子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