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无论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也应该保持低调,谦逊为人。
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低调不仅是一种境界、一种风范,更是一种思想、一种哲学,是领导养成高尚品德的必需,是领导成就大事业的必需。
沉住气,才能成大器。“沉默是为了雄辩,而非噤声;雌伏是为了雄飞,而非隐退。”韬光养晦,示巧于拙,屈中求伸,退中求进,能方能圆,百练钢化为绕指柔,把身段放到最低处,把事业做到最高处。
沉住气,立志当高远,处世当谨慎
吕僧珍字元瑜,是东干郡(治今山东济宁市北)范县人,家世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从南齐时起,吕僧珍便跟随萧衍。萧衍为豫州刺吏时,他任典篆。萧衍任领军时,他补为主簿。建武二年(495年),萧衍率师援助义阳抗御北魏,吕僧珍随军前往。后萧衍任雍州刺史,吕僧珍为萧衍手下中兵参军,被当作心腹之人。萧衍起兵后,吕僧珍被任为前锋大将军,大破萧齐军队,为萧衍立下了大功。
吕僧珍有大功于萧衍,被萧衍恩遇重用,其所受优待,无人可以相比。但他从未居功自傲,恃宠纵情,而是更加小心谨慎。当值宫禁之中,即使是盛夏也不敢解衣。每次陪伴萧衍,总是屏气低声,不随意吃桌上的果实。有一次,他喝醉了酒,从桌上拿了一个柑橘,萧衍笑着说:“卿真是大有进步了。”拿一个柑橘就被认为是大有进步,可见吕僧珍谨慎到什么程度。
吕僧珍因离乡日久,上表请求萧衍让他回乡祭扫先人之墓。萧衍为使其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不但准他辞官,还赐他使持节之职,任平北将军、南兖州(治今江苏扬州)刺史,即管理其家乡所在州的最高行政长官。
然而,吕僧珍到任后,平心待下,不私亲戚,没有丝毫张狂之举。吕僧珍的侄子,是个卖葱的。他听说自己的叔叔做了大官,便不再卖葱了,跑到吕僧珍处要求谋个官做。吕僧珍对他说:“我深受国家重恩,还没有做出什么事情以为回报,怎敢以公济私。你们都有自己的事干,岂可妄求他职,快回葱市干你的本行吧!”
吕僧珍的旧宅在市北,前面有督邮的官府挡着。乡人都劝吕僧珍把督邮府迁走,把旧宅扩建。吕僧珍说:“督邮官府自我家盖房以来一直在北地,怎能为扩建我家而让他搬家呢?”遂不许。吕僧珍有个姐姐,嫁给当地的一个姓于的人,家就在市西。她家的房子低矮临街,左邻右舍都是开买卖的店铺货摊,一看就是下等人住的地方。但吕僧珍常到姐姐家中做客,丝毫不以出入这种地方为耻。
君子立身处世,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这是封建社会中大丈夫的做人准则。然而,这并非常人可以做到。仍有些人贵而忘贱,得志便猖狂,恣意妄为,最终身败名裂。吕僧珍可谓深知立身之道的智者,他功高不自居,身贵不自傲,从而使皇帝对他更加信任、放心。吕僧珍58岁时病死,梁武帝萧衍下诏说:“大业初构,茂勋克举,及居禁卫,朝夕尽诚。方参任台槐,式隆朝寄;奄致丧逝,伤恸于怀。宜加优典,以隆宠命,可赠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常侍、鼓吹、侯如故。”不但如此,吕僧珍还被加谥为忠敬侯。吕僧珍善有善终,当和他的立身谨慎是分不开的。
作为领导,须谨慎立身,才能在名利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在劳苦功高之余自律自省,在复杂关系中稳如磐石。有了功劳,不要经常说起;有了恩宠,注意不可张扬;有了权力,注意不要滥用;有了做高官的朋友,注意不要趋炎附势;有过去的不得志的朋友,注意不要嫌弃。志当高远,事当谨慎,这是历史指示给领导者的做人原则。
言语谦和好处世,行为低调好做人
保持低调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约束意识,不显示自己,不锋芒毕露,为人和善,与人无争。
如何才能做好生意,这是许多人向李嘉诚请教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李嘉诚的回答总是同一句话:“行为低调”。行为低调就是要以一种谦虚和合作的态度与人打交道,谈生意也是一样。正如李嘉诚自己公布的生意秘诀一样:“最简单地讲,人要去寻找生意做比较难,生意跑来找你,你就容易做。一个人最要紧的是,要有做人的勤劳、虚心和节俭的美德。节省你自己,对人却要慷慨,这是我的想法。顾信用,够朋友,这么多年来,差不多到今天为止,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任何一个不同省份的中国人,跟我做伙伴的,合作之后都能成为好朋友,从来没有一件事闹过不开心,这一点是我引以为荣的事。”
不仅做人方面保持低调,李嘉诚在教育孩子方面同样也是循循善诱。李嘉诚是个宽厚且开明的父亲,虽然他看不惯儿子的打扮,但他不强求儿子。他希望儿子有出息,能够干大事业,至于个人的生活品位和作风,只要不太出格就行了。李泽楷独立门户创办盈科,李嘉诚赠予他的一句箴言是:“树大招风,保持低调”。显然,李泽楷以后的行为完全有幸于这句箴言。
言语谦和好处世,行为低调好做人,做生意如此,做领导也同样如此。
看看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自传就会知道,富兰克林也是低调做人的典范。他在自传中说:“我立下一条规矩,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思,也不让自己武断。我甚至不准自己表达文字上或语言上过分肯定的意见。我绝不用"当然"、"无疑"这类词,而是用"我想"、"我假设"或"我想像"。当有人向我陈述一件我所不以为然的事情时,我绝不立刻驳斥他,或立即指出他的错误,我会在回答的时候表示在某些条件和情况下他的意见没有错,但目前来看好像稍有不同。我很快就看见了收获。凡是我参与的谈话,气氛变得融洽多了。我以谦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人接受,冲突也减少了。我最初这么做时确实感到困难,但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也许,50年来,没有人再听到我讲过太武断的话。这种习惯使我提交的新法案能够得到同胞的重视。尽管我不善于辞令,更谈不上雄辩,遣词用字也很迟钝,有时还会说错话,但一般来说,我的意见还是得到了广泛的支持。”
其实,富兰克林在这里并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观念,这只不过是他人格成熟的表现:宽容和低调。这是每个领导都就应当铭记和借鉴学习的。
藏匿锋芒,处世行事处处保持低调
领导者做人做得成功的,做事未必做得成功;而做事做得成功的领导者,做人又未必行。
领导者做人有做人的原则,做事有做事的原则,做人和做事要分开。做人有做人的策略,做事有做事的策略,做人和做事都必须讲究策略,要花心思,而不要简单思考,犯幼稚的毛病。无论做人做事各有多少原则,它们都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这就是低调。
华士和少正卯都是不能低调的人,所以最后只能落个被杀的下场。
姜太公因为功高,周王把齐国封给姜太公。齐国有一个叫华士的人,为人十分清高,不向天子称臣,也不与诸侯交往,所有的人都认为华士贤能。于是姜太公让人去召他为国效力,连去了三次,华士都拒绝了,姜太公便叫人杀了他。周公问姜太公:“这个人是你们齐国的杰出人物,你怎么杀了他呢?”姜太公说:“这个人不向天子称臣,不与诸侯交往,难道我还能希望他向我称臣,并且和我友好交往吗?肯定是不可能的,这种人是可以放弃的人,也是自我放弃的人。如果不杀这种人,反而纵容他,那么全国的民众都会仿效他,谁还会知道君王是谁呢?”
少正卯和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孔子的门人三盈三虚,都是少正卯在蛊惑。孔子当了大司寇以后,便立即诛杀了少正卯。子贡对孔子说:“少正卯是鲁国十分有名的人物,先生却杀了他,先生不觉得有些不妥吗?”孔子说:“没有什么不妥当的,人有五恶,只要得其一君子就要诛杀他,而少正卯却是五恶兼而有之,是小人中的小人,所以不得不杀。”
华士和少正卯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人高调,但是不向政权低头,喜欢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姜太公和孔子杀了这两个人并不掩盖他们的光辉,反而使得他们的形象更加突出,后人称赞两人做事有魄力。而华士和少正卯两个人逐渐被人遗忘,几乎没有人同情他们。
领导者千万不要过于高调。如果为人高调,又和别人私人关系较好,或许别人会在一段时间纵容,但心中已经有了不愉快,迟早会招来祸患。如果为人高调,又喜欢标新立异,自诩不和别人同流合污,那么肯定也不能和别人相处得长久,而且过得不愉快。
为人高调很难找到朋友。虽然大多数人喜欢和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但是人们不喜欢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的人交朋友。这并不矛盾。比自己聪明优秀是自己心服口服的;而显得比自己聪明优秀其实是并不心服的。正如一位哲人说,如果你想多一些朋友,就表现得比别人笨一些;如果你想多一些敌人,你尽可能地表现得比别人聪明。为人高调的人是表现得比别人聪明的人,是难交到很多朋友的。
低调做人能够保证领导者自身的安全,能够使自己的利益得到保障。而且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权力争夺之中。低调的人还给别人诚稳可信的印象,一些好的机会自然朝自己涌过来。
聒噪的蝉一到夏天就叫个不停,让人觉得很烦;而报晓的公鸡只在清晨叫上几声,人们都称赞公鸡勤快。由此可知是否受到尊重不在于说话多少,而在于是否在关键时刻说了关键的话。
高调的领导者在事情没有办的时候总喜欢信誓旦旦,说自己无所不能,这个我熟悉,那个我精通,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到了最后事情没有办成,高调的领导者往往受到奚落。而低调的领导者一开始就办事低调,如果事情没有办成,也不会有人说他什么,因为在开始的时候他并没有许诺什么。如果事情办成了,大家就越觉得这个领导者可信诚稳。而高调的领导者即使事情办成了,大家也觉得这个领导者有那么多关系,办成这件事情是应该的,也不会给高调的领导者太多的褒扬和认同。
历史上那些被杀的权臣忠臣,为人可以说不是太高调,但是由于他们的赫赫战功,使他们无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因此不自觉地成为了高调的人,甚至有的人使下属只知道自己,而不知道君王;只尊崇自己,而不尊崇君王。君王自然要杀了这个人,就像姜太公杀华士一样。
所以,领导者为人不要刻意高调,那样容易招来祸患;而一旦在别人的很大关注中成为了一个十分高调的人,那么要学会及时地退出公众的视线,而且此时不要发什么评论,因为已经十分高调,再发评论会引起更多人的关注,盛极必衰。范蠡被越王拜为上将军时就认为自己居如此高的职位,是很容易树大招风的,于是他在越王复国后就不辞而别了。
总之,领导为人处世都应尽量保持低调,如果发现自己变得十分高调,不论是怎么变成的,都要及时地功成身退,否则就会给自己招来麻烦。
沉住气,脚踏实地行路,谦虚谨慎做人
老子说:“大成若缺,其用必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其中包含的一个很显著的意思就是做人要学会谦虚谨慎。谦虚谨慎的领导能够在世上安居,并能够达到他的目的。
曾国藩的修身功夫,举世称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曾在致友人信中说:“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十分敬重曾国藩,他说,曾公人格乃国人精神典范。《曾国藩家书》中语:“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傲者,自以为是,狂妄自大,争强好胜,唯我独尊,目中无人。傲,是人性的弱点,是“谦虚”丢失的后果。
对于领导者来说,必须克制自傲,学会谦虚。往往不会谦虚的人都是弱者,而强者往往是谦虚的。
晏婴是战国时齐景公的宰相,躯体不甚高大,但他很有才干,名闻诸侯。有一天晏婴出门,坐着车子,由他的马车夫驾车。那位马车夫的妻子很贤淑,当御者驾着车子,经过自己家的门口时,她便从门缝里偷看,只见她的丈夫挥着马鞭,显出洋洋得意的样子。当天晚上她就责问她的丈夫道:“晏婴身长不满六尺,当了齐国的宰相,而且名闻天下,但他是那么的谦虚;而你身长八尺,外表比他雄伟得多,却只做了他的驾车人,还洋洋得意。实在为你难为情。”
有些领导者喜欢把别人的成绩揽到自己的头上,进而骄傲起来,这是不应该出现的现象。有这样一个故事:在行进的路上,车轮子吱吱地叫苦不迭。筋疲力尽的马十分惊奇地说:“我的朋友啊,你这是怎么回事?”车轮子说:“难道你没有看到我拉着满满一车东西吗?哎!日子过得真艰苦……”马十分疑惑地转头看看车轮子说:“我的朋友,好像拉着这车的是我,而不是你吧!你为何要连声抱怨呢?”现实生活中就是有些人满腹牢骚,到处吹嘘自己的功绩。其实,他所谓的功劳是属于别人的。
《尚书·大禹谟》说“满招损,谦受益”,这已被人们奉为至理名言。谦虚的领导者最终会得到众人的肯定。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格修养。但谦虚的前提是必须为社会付出过艰辛的劳动,而这一种劳动可能已经被社会所认可,也可能还不为社会和群众所理解和接受。想成为谦虚的人就往往不止需要坦荡的胸怀,更需要一种勇气。臧克家评价“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先生时说,只要春风吹过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一个将谦虚谨慎看作是重要的人格修养的领导者,一定会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一种踏踏实实的学习作风。众所周知,伴随着知识经济的步伐而来的是一场学习的革命。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新思想和新知识,领导是应该视而不见、故步自封,还是潜心审视、敢于学习?互联网的发展使学习的渠道大为拓展,同样也使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学习体会的深入变得十分复杂和困难,因此每一个领导者都需要踏实地学习。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一种美德,懂得谦虚的领导者必然懂得成功的真正来源。成功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客观环境,别人帮助和自我努力的共同结果。谦虚的领导能够很谦逊地对待他人,能够为他人的利益着想,而不是过分地关注自己的利益。
对于领导者来说,谦虚是思源感恩的一种必要理念。只有认真地思源,才能更好地感恩。谦虚是贯彻于思源感恩过程中的必要理念。一分为二地评价自己发展的原因,需要有谦虚的态度,这样就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更重要的是,谦虚有利于人们找准方向、积极进取。因为时代进步的潮流浩浩荡荡,但身处其中的个人,往往又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类历史演变的规律就是如此,在繁荣和歌舞升平中,衰退必将悄然降临。
摘除领导的面具,平等相处放下身架
领导卖弄权势,等于出卖自己的无知;领导卖弄权威,等于贬低自己的人格。摆架子的人,不仅领导关系搞不好,上下级关系也搞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