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泽楷传奇
11052800000015

第15章 抢滩亚洲(1)

借壳股点石成金

1999年5月4日,股市甫开,复牌的得信佳即受到疯狂追捧,股价不断攀升,不到五分钟.已标升至3.25元,较停牌前的收市价0.13元,激升22.7倍。

当天收市时,得信佳股价虽回落至1.63元,其升幅仍达购股价的12.5倍:一天的市值增加了5百多亿元。李泽楷本人的财富一天之间也暴涨了3百79亿6千万元,即使是点石成金的神仙,也未必有这么大的法力。

1999年4月,成功取得“数码港”发展权的李泽楷,计划在香港上市,为“数码港”集资。

1996年,李嘉诚的电讯公司“橙”【Orange】在英国上市,其后,他将Outblaze部分股权卖给德国经营电信业的曼内斯曼公司,并与该公司进行了换股,得到1 100多亿港元的现金。最后的结果是:李嘉诚仍然拥有Outblaze的控股权,并成为曼内斯曼公司第一大个人股东。在这笔交易中,李嘉诚以零成本获得了1 100多亿港元的回报,一时传为佳话。

然而,李嘉诚千亿卖“橙”的故事很快就被李泽楷创下的300亿身家暴增近千亿的神话所取代。

一个公司通过购买或合并其他公司,达到迅速成长的目的,是短时间内走向规模化的很好的选择。

兴建“数码港”是一项庞大的投资,为了在短时间里让盈动走向规模化,筹集大量的资金,自从盈科与香港政府签订兴建“数码港”的意向书后,李泽楷便着手集资的事宜。他首先将集团的大部分业务从新加坡调回香港,伺机在香港上市为自己设立集资的窗口。

盈动在港上市势在必行,李泽楷要仔细研究的只不过是应该以何种方式进行这项巨额融资,收购显然是一种较理想的选择。这段时间盈动的一举一动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数码港”项目已成囊中之物,盈科准备在未来6年之内,斥资75亿港元作开发之用,业界人士估计,开发“数码港”所需之巨额资金,要透过股市集资,而新加坡股市流动性终归不及香港,相信这是盈科选择在港上市的原因之一。

李泽楷本人也承认,香港市场毕竟较新加坡大。不过他要等待机会。

数天之后,市场传出,盈科集团计划透过收购香港的上市公司借壳上市,为“数码港”开辟投资渠道。

借壳上市,是股市的策略之一:按联交所条例规定,一家公司上市,原则上需要5年以上的经营业绩。而循正式手续在交易所上市,既费时费事,又花费人力物力,一些急于上市的公司,便采取“买腹生仔”的办法,通过收购他人的小型上市公司,以达到尽快上市的目的。这些小型上市公司被称为“壳”,资产和营业额都极少,买家无须动用大额资金,有别于一般意义的股坛收购战。

当年,李嘉诚就曾帮助从内地到港创业的香港中信董事长荣智健,通过收购“泰富”上市,改名“中信泰富”,数年之间,资产一度激增至474.7亿元,非但执红筹股之牛耳,且一度跻身于香港十大财富榜的第八位。

这一回,李泽楷的盈科,要在短时间内在港上市,最佳捷径当然是抄乃父老桥--借壳上市。

3月初,市场传出几个“壳”对象,包括星港地产、佳讯控股及城市电讯。市场议论纷纷,扑朔迷离。

4月22日,星光电讯旗下的得信佳【1186】宣布停牌,并表示将会有一个重要的投资者入股,与此同时,盈科旗下的新加坡上市公司盈科拓展也宣布停牌。至此,香港股坛扰攘多日的盈科“真命天子”呼之欲出。

果然,4月30日,上市公司得信佳宣布:盈科集团将旗下北京盈科中心及香港湾仔电脑中心两项物业【约值25亿港元】换取得信佳约219亿新股【每股价0.62元】和一批可换股债券:盈科并将“数码港”投展权一并无偿注入得信佳:收购完成后,盈科将持有得信佳百分之七十五的股权,成为得信佳的大股东。

也就是说盈动成功地收购了得信佳,毫无意外地把其收归麾下。

那么,李泽楷究竟使了何种招数居然能把这场“收购战”打得如此漂亮?

据分析家解释,李泽楷使用的方法是将盈动旗下的多项中港物业【包括北京盈动中心】,作价24.6亿港元注入得信佳,以换取得信佳扩大股本后的七成半新股,另加大批可换股债券。经过这项大规模配股,再加上配售一批新股予机构投资者,李泽楷一共持有得信佳将近93%的股份,成为最大股东。而其原来的股东,包括得信佳原来的控股公司星光电讯及小股东,持股量缩小至7.2%。在取得得信佳的控制权后,李泽楷便将“数码港”发展权益无条件注入得信佳,并将得信佳更名为盈动数码动力,主营高科技业务,成功实现借壳上市。

在市场吹出李泽楷借得信佳之壳上市的风声时,得信佳的股价已由4分至6分,大幅反弹到1.36角。5月4日,得信佳【即改名前的盈动】复牌,开市前每股作价1.32角,市值仅是未来总发行股数的6.8%。但有了“数码港”概念的刺激,以及李泽楷本人的名牌效应,股民积极追捧,得信佳的股价不断攀升,甚至一度出现无人沽货的罕见情况。

开市不到7分钟,得信佳股价已经升至3.22港元,较停牌前涨了3港元多,升幅达22万倍。原来市值只有十多亿港元的得信佳,能够在短短数分钟之内一飞冲天,暴涨至超过100亿港元,足以与经营多年的蓝筹股相比,可见李泽楷这个神奇小子玩弄财技的功夫是何等了得。几分钟内,得信佳的市值就相当于李嘉诚长江实业市值的三分之二,跻身香港第十一大股票之列,李泽楷所创造的奇迹一时成为城中的热门话题。香港证券分析家更是开玩笑地说:“李嘉诚辛苦一辈子,比不过儿子搞一天!”

其后得信佳急挫至1.3港元,接着又炒上2港元,然后又回落,最后以每股1.83港元报收。一天内风云变幻,大起大落,恍如坐过山车,异常刺激,小股民们的心都被抛到了半空。统计全日情况,得信佳的成交量达11亿多股,升幅达12.5倍,创下港股单回升幅最大纪录,市值由40多亿港元变成600亿港元,一天增值5%多亿港元,大有晋升科技股“龙头”之势。1999年5月4日,李泽楷缔造了第一个世纪末的神话【在这一年里神话将不断涌现】:买了一间市值3亿多港元的空壳上市公司,一日之内使其摇身变为一间市值600亿港元,且人人追捧的高科技概念股。李泽楷口袋里的钞票,亦由此暴涨至379.6亿港元,晋身百亿富豪之列。在得信佳的凌厉声势下,盈动集团成为拥有一个660亿港元市值的上市王国。术师,随时会做出你无法预料的事情。

李泽楷再次上演了奇迹,他所创造的诸多奇迹,得益于他独特的商业智慧。无论是在卫视争夺战还是现在的并购得信佳,凡是与李泽楷交往过,在他身边工作过,或者在生意场上跟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一致认为:李泽楷仿佛有着先知先觉的判断力,具有超人的魄力和干劲,有极强的进取心,而更重要的是有着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冒险精神。无论什么事情,他总能看得比别人长远,想得比别人周到,做得比别人高明。在这个充满“虎狼相争”、你死我活的现代商战中,李泽楷给人的印象是从容不迫,游刃有余,随时可以给人带来惊喜和震撼的。

一句话,是“小超人”的头脑成就了“小超人”的事业。

收购背后的故事

说起得信佳还是有一定的来头的,要不然也引不起李泽楷的兴趣。

得信佳在1994年上市,每股售价1.2港元,发行总股数23.09亿港元,主要的业务是从事销售办公室通信器材。个人通信产品及基建通信系统,以及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援。其老板是前些年在国内以“炒企业”而名声大噪的黄鸿年。

黄鸿年在20世纪90年代初淡出新加坡商场,转至香港大展拳脚,入主香港中策集团。1997年6月间,他通过中策集团全面行使购股权而持有香港上市公司星光电讯【Star Tele.corn】国际控股的37%股权,而他原有的得信佳317%的股权,也因星光电讯的增购而提高到55%。

由于这两家公司在中文互联网、手机和传呼机方面在中国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市场占有率都不错,因此,黄鸿年十分看好这两家刚加盟中策集团的公司的盈利前景,他充满信心地说:“盈利前景不是好,应该说是很好。”

随着市场的开放和膨胀,电信业被视为明日的增长之星,是个盈利前景大好的行业。善于不断发掘商机的黄鸿年,在这方面显然有其长期的全盘策略,收购经营这类行业的公司是他全盘策略的重要棋子。

不过,1997年,在风大雨急的金融危机下,星光电信和得信佳的业务却相继出现亏损,股价不断下跌。据统计,1997年度,得信佳共亏损了500万港元。

在李泽楷收购前的几个月,得信佳股价表现低迷,成交量萎缩,每股的价格在6.7分左右徘徊,总市值也只有3.14亿港元。黄鸿年的电信业发展宏图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李泽楷在众多的准壳股中,为何独选得信佳?市场人士对此诸多猜测。

一种看法是:李泽楷早在和黄时期,就曾与得信佳的大股东、中策的老板黄鸿年合作过。当时,和黄持有得信佳8.7%的股权,稍后又持有中策的一成三股权。虽然这两部分股权均已先后出让,但江湖情义仍在。

另一种看法是:正当盈科在股市物色壳股对象的时候,中策执行董事锺楚义充当鲁仲连,极力向李泽楷游说收购得信佳,由于此君知己知彼,深获“小超人”的赏识,除接受其意见外,更游说其过档并委以重任,成为盈科执行董事。

还有一种说法,李泽楷的出生日期是1966年11月8日,按美国的习惯写法是“11/8/66”,因此,李泽楷对编号为“1186”的得信佳格外钟情。

最重要的是,得信佳是一只没有名气的股,公司业绩平平,1997年亏蚀500亿港币,亚洲金融风暴后,股价一挫再挫,到1999年3月初,股价在4仙至6仙之间徘徊,处于“半死不活状态”。由于经营不良,资产极少,业绩极差,市值不足1亿元,是最理想的“壳股”。所以,被李泽楷和他的军师袁天凡看中。

盈科收购得信佳之后,改名盈科数码动力,成为盈科的旗舰,由李泽楷出任主席,袁天凡、杜彼得任副主席,艾维朗任董事总经理。

盈科这次借壳上市,创下了香港股坛三个“第一”。

【1】开创了“反向收购”的新潮流。香港公司借壳上市,一般的做法是,购入“壳”公司大股东手上的股份,但“小超人”李泽楷的盈科公司却以“反向收购”的方式,以物业向“壳”公司入股,不费分文,入主新公司。

按这种方式,收购人会向“壳”公司注入资产,“壳”公司则需发行大量新股支付收购所需,售股份只相对占扩大后的股本的一个很小比例,在供不应求之下,股价便会以倍数上升,收购者不费吹灰之力,便能取得上市地位,且账面获利相当可观。可见李泽楷的财技,比起乃父,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自从李泽楷开创“反向收购”的新模式之后,香港股坛竞相效仿,成为股市的新潮流。

【2】这次收购行动,得信佳向盈科发行219亿新股,向公众人士发行57亿5千5百万新股,总共292亿股,创下了香港股市单一公司发行新股的最高纪录。

【3】被收购后的得信佳于5月4日复牌后的头五分钟内,股价标升22.7倍,创下港股有史以来升幅的最高纪录,即使以当天收市价计,升幅仍有12.5倍,仍然是港股单日升幅最高纪录。

1999年5月4日,是香港股民翘首以待的日子。由于李泽楷的名牌效应及“数码港”计划的魅力,盈科收购的得信佳普遍被看好,还在市场流传,消息未曾作实之前,得信佳的股价就已由4至6仙大幅反弹至1角3仙6,及至配售完成,股民已经坐不住了。

5月4日,股市铺开,复牌的得信佳即受到疯狂追捧,股价不断攀升,不到五分钟,已飚升至2元2角5仙,较牌前的收市价1角3仙6,激升22.7倍,按得信佳完成配股的322亿计算,市值达到1040亿港元。

当天收市时,得信佳股价虽回落至1元6角3仙,其升幅仍达购股价的12.5倍。一天的市值增加了500多亿元。李泽楷本人的财富一天之间也暴涨了3百79亿6千万元,即使是点石成金的神仙,也未必有这么大的法力。

《香港经济日报》社论称得信佳的表现是“股坛神话”。社论指出:盈科借壳上市的得信佳股,昨天复牌,股价狂升12.5倍,成交18亿元,远超大笨象汇丰控股。由此可见,香港炒科技股的疯狂,已不下于美国。

据媒体报道,不论是交易所现场,还是各银行股票机前,股民如痴如醉,近于疯狂,交易所不少的市员,全日都将大电视机画面定在得信佳上。

一位证券界人士说:“股民的反应真个轰动,为近来难得一见的现象。当日根本不需要推介,单是说一声‘李泽楷’或‘数码港’,客户就蜂拥而至。”

台湾的股市分析员称李泽楷入股得信佳为股坛“经典之作”,其手法,比起被誉为台湾借壳鼻祖侯西峰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该位分析员指出李泽楷所用之招数是“利益反输送”。他盛赞李泽楷借壳的布局手法缜密,先选择一只市值极低的股票闭门入股,不在市场全面收购,然后把最具发展潜力的概念输进去,变为高科技股,再将股票等筹码锁死不沽,任由市场抢货调节,这样自然能制造劲度十足的升幅,令股价狂飙。

由于股价是由外界推动,而自己却早已成功持有控股量,外界炒上的利益即自动反输进来,使自己所持的股票大利。

不过,也有人大泼冷水:《证券时报》记者韩澄宇以《香港本周上演高科技概念股深化》调侃说:“老父口中的理查德【即李泽楷英文名】,媒体笔下的小超人,李泽楷--香港最富传奇色彩的青年商人,本周在香港股市演绎了一段‘世纪神话’。在不费分文借壳上市后,首日为公司录得账面盈利379亿港元,自己的身家也暴涨至50亿港元。而这家企业至今还未有利润产生。”

文章最后说:“这个泡沫吹的太快也太大了,反映了令人担忧的一面:玩弄魔法,大搞利益反输送……李泽楷借壳布局的手法缜密,把地产变成高科技,再把股票臭骂锁死后,以利益反输送,制造的大利多,使得股票狂飙。”

市场的疯狂,连李嘉诚都认为“情况极不平常”。他说:“首先,我不知道【得信佳】股价大升;其次,得信佳股份流通量少。”

被记者问及他会不会入股得信佳时,他打趣说:“你看我会不会这么傻,这只股升了一二十倍才入股,这样是不对的。”

而香港谈股经的人总喜欢当事后诸葛亮,“创作”出几分“妙”论,宣称李泽楷选择收购得信佳另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