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李泽楷传奇
11052800000014

第14章 另起炉灶后的风雨征程(6)

至于香港的科技人才,在现阶段难以和美国相比。1999年,来自香港三大名校的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中文大学的工程系毕业生有2 300多人,但是真正了解和懂得运用新科技的人并不多,而且新科技讲求创新和研究的精神,香港人大多讲究眼前利益,缺乏钻研精神。

虽然香港政府也了解这一点,并有意从国内输入优秀人才,但由于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实施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和快捷。

人才的确是困扰香港科技界的重要因素,李泽楷也意识到这一点,而早在争取港府支持搞“数码港”期间,李泽楷便秘密探访了位于深圳的华为这家专门研究生产通信设备的公司。最令李泽楷感动的是,华为最初只是一家民营企业,可如今,已经成为全国四大通信器材生产商【其余三家分别是北京的巨龙、大唐及深圳的中兴】,而且父亲李嘉诚的和记电讯也是华为的客户。这一切都有赖于华为的员工,数百名员工中,有六成是有学位文凭的专才,博士有近200名,人才的优势是华为成功的主要因素。华为给了李泽楷很好的启示:大量的人才是发展香港高科技的本钱,而香港的高科技人才显然不够,引入优秀人才和挖掘香港本地人才是势在必行。

所以,对真正以开发技术为主的国际公司而言,香港“数码港”虽然能够提供廉价的写字楼,但由于人才的匮乏,吸引力自然要大打折扣。而需要大量便宜写字楼的只是那些以销售产品为主的跨国高科技公司,例如,与盈科签约租用“数码港”的软件公司塞贝斯,但该公司已表明其研究部门还会留在美国及在新加坡设立的分公司。可见,发展“数码港”必须与吸纳人才相结合,香港政府只有加大人才的投入 ,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引入质优人才,特别是科技人才,“数码港”才能有一个稳健的人力基础。

不管怎样,但愿李泽楷一路走好!

成功并非偶然

为什么李泽楷在“数码港”的推广计划中能排除万难,最终笑傲江湖呢?这里有天时、地利、人和等重要因素,而更重要的是,李泽楷有过人的经营头脑。

种种因素结合起来,成功自然是尽在李泽楷一手掌握之中的。

李泽楷倡建“数码港”获得港府批准,高科技包装可以说是一个关键。

在亚洲金融风暴冲击之下。香港经济陷入低谷。在这种情况下,“数码港”如以其他名义发展,很难有机会上马。即使上马,也未必有李泽楷的机会,唯独以高科技包装,李泽楷才能成为大赢家。

“数码港”开宗明义就是要建设“香港硅谷”,就是要发展以资讯科技为主的高科技。而在当前,只有发展高科技,才能赶上世界潮流,才能发挥香港的优势,才能确保香港金融中心的地位。

目前,发展资讯科技已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新平台,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现时亚太区内,经济基础较好的国家或地区,均希望能在发展新经济的竞争中取得优势,成为亚太区的资讯科技中心。香港在这一激烈的竞争中拥有多方面的优势,除了干预最少和资讯流通自由外,还有融资优势、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营商网络。

但是,在看待“数码港”时,港府部分高官却患了短视病,他们因经济困局而心急如焚,只求“雪中送炭”,不要“锦上添花”。创新科技委员会主席田长霖及时敲响了警钟:少数官员的短视行为,将贻误香港的前途。在田长霖的帮助下,董建华特首改弦易辙,提出了“高科技救港”的路线。事实证明,由于高科技的带动,股市大幅反弹,香港经济再现活力。

高科技包装,令李泽楷的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令他成为带领香港高科技潮流的“龙头”。

李泽楷的优势是:毕业于硅谷发源地的斯坦福大学的电脑工程专业--“有学识”,亚洲卫星电视的创始人--“有经验”,香港首富李嘉诚的小儿子--有“实力”。

但这些“优势”,若不是用来发展“高科技”,便不成其为“优势”。只有以之发展以高科技为诉求的“数码港”项目,便可得到充分发挥;有学识,有经验,有实力,再加上有著名高科技公司英特尔的合作,“微软大帝”盖茨的支持,另有“数字英雄”的荣衔,李泽楷理所当然地成为承办“数码港”、领导高科技众望所归的人物。

而李泽楷最值得称道之处,是他没有因为有了高科技的包装,就躺下来睡大觉,等着港府把批准书送上门来。自从确定发展“数码港”、发展互联网两大目标之后,他和一班助手的废寝忘餐,出尽法宝,全力造势,全力催谷,终于得偿所愿。

李泽楷的造势手法,主要有六种:

【1】做足功夫。在确定项目之前,李泽楷多次前往硅谷考察;在项目确定之后,他斟察并选定了“数码港”的地址,又与著名高科技公司英特尔签订合作意向书,然后,才向港府提出科技城的建议。当遭到官员的冷遇,他没有责怪对方,而是反求诸已,补足功课。第二次仍遭对方冷落,他又根据对方反应,花费“重金”聘请顾问公司做调查、写报告,并一份接一份地送交政府官员,可见李泽楷的态度是非常认真的。

【2】屡败屡战。为了得到“数码港”项目的承建权和经营权,李泽楷先后上交了不下十份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虽然港府一次又一次地泼他的冷水,但他锲而不舍,一次又一次地呈交新方案,一次又一次地递送可行性报告,一次又一次地向官员游说。终于,感动了“上帝”。

【3】把握时机。李泽楷做事有远见,亦善于把握时机。在争取承办数码港项目的过程中,虽然困难重重,但他能抓住时机,加快成功的到来。1988年八九月间,科技局局长邝其志既找不到人承办,又不愿让李泽楷独家承办,令计划搁浅;就在这时,董建华特首提出第三份施政报告,提出“高科技救港”,同时,李泽楷被选为“科技精英”,双喜临门,李泽楷抓住这个时机,向董建华特首及财政司提交了几份香港应成为软件工业中心的建议书。而稍后,在陪同董建华特首访以的过程中,他又抓紧此机会,对董建华特首及香港工商及科技工业局主席钱果丰游说,终于扫除了计划的所有障碍。

【4】名人效应。港人崇拜名人、偶像,一般市民如此,港府高官的心态也大致如此。李泽楷利用官员这一心态大力造势,效果甚彰。“数码港”项目出现转机,名人效应作用不小。除了田长霖的游说,李泽楷成“数字英雄”身价倍增,促使官员对其印象改观,李泽楷还利用全球科技精英之首盖茨访港大肆造势,在盖茨访港期间,李泽楷答应为他的新书《数位神经系统》写序,两次会见盖茨,并共进晚餐,还传达盖茨对数码港项目的支持,给港人一个鲜明的印象:“盖茨与李泽楷”是英雄识英雄,惺惺相惜。

【5】打“台新”牌。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新加坡都是“亚洲四小龙”中属于华裔的三条小龙,但台湾已有“新竹高科技工业园”,新加坡拟建“智慧岛”科技工业岛,香港则没有。而今,有人提出要在香港兴建高科技工业城,如果反对,那么,将来新加坡的“智慧岛”建成之后,三条华裔小龙中就只有香港没有,岂不为中国人所诟病。

【6】随机应变。高明的企业家,是善于随机应变,随时调整策略,争取最有利的筹码。李泽楷就是属于这类企业家。最初他向港府提出的方案,是由港府投资建科技城,由盈科来包销。但当时的形势,这是行不通的;第二个方案,他便改为要港府交出住宅发展权,由盈科投资兴建;这个方案令港府真动了心。另外在收益分成上,港府作出让步之后,李泽楷亦作了相应的让步,这就促成了一个“三赢”方案的诞生【三赢:盈科、港府及租客】。

“数码港”项目非但是香港经济的转折点,也是李泽楷事业的转折点。中间虽然波折重重,但最后还是令李泽楷所愿得偿。有“硅谷教父”之誉的格罗夫曾说过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虽然不能说李泽楷是偏执狂,但如果他不是抓住不放,锲而不舍,也就不会有今天的“数码港”。

李泽楷决意在香港发展“数码港”和高科技业务之时,正值金融风暴发生不久,香港整体经济处于历史低潮,金融、地产、股市、贸易、旅游、货运等行业无一幸免,经济前景一片黯淡,连李嘉诚本人也于1997年底1998年初多次坦言从未见过香港经济如此萧条:在这样的环境中,为何李泽楷如此进取,锐意斥巨资发展“数码港”等高科技项目呢?这除了李泽楷视野广阔,充分了解美国等地高科技的蓬勃发展势头和前景,认识到新经济将主宰世界潮流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始终看好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市场,对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1997年6月,也就是李泽楷矢志于香港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年前,他应邀出席了第三十九届Association Combiste Intenational国际会议;会上,李泽楷发表了题为《香港与中国--机会及风险》的演说,从中我们可以看见李泽楷对中国香港和中国现状及前景的认识。李泽楷说:“种种迹象显示,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取得进展,这种开放的趋势将持续下去。

同样感人至深的,是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并在目前国际商业环境中成功运作。

同样在过去20年来,香港展示了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最有效率的光辉范例,《财富》杂志1997年5月26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说明香港当今在全球经济中举足轻重的12条理由。中国香港和大陆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密切的合作关系,这种关系必定直接促进相互理解,并加深两地唇齿相依的强烈感觉。”

在与负责香港事务的主要中国官员的交往中,李泽楷发现他们明确地了解到香港的这种特点,并决定要让董建华特首拥有高度自治,以依照本港居民的文化和风格来管理香港。

李泽楷强调说,无人会否认,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任何机会都隐含着风险。懦夫在21新世纪无立足之地;我们以警戒和谨慎的远见,而非鲁莽和疏忽的姿态,迎接大挑战。只要研究我上述有关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的分析,你就会意识到我的看法是获得许多有经验投资者的认同,他们不仅来自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而且有许多还是来自世界各地并已在这个充满着高度机会和快速成长的新兴经济中押下重注的外商。

在这篇演讲稿中,李泽楷认为香港成功的因素,一是有“足以保障个人表达、结社和信仰自由的社会”;二是有诚实和廉洁的政府,以及在这种体制下以服务而非奴役公众为首要责任的公务人员队伍;三是有“法治精神”;四是“香港的国际化”。李泽楷认为:“工作和生活在香港环境中,我见证了上述四个条件的优越性,它们是香港的生命力,是它充满生气活力和保持繁荣强盛的主要因素。”

李泽楷在“数码港”一役中再次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超人”气质,有时候,机遇可以是偶然的,但一个人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人捕捉机遇的勇气和智慧绝不是偶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