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公元772—842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一说彭城(今江苏铜山)人。德宗贞元进士,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朗州司马、迁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其诗婉而多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他模仿民间歌谣写成的《竹枝》等词,一新读者耳目,论者评价颇高。
原文
浪 淘 尽
日照澄洲①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②。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注释
①澄洲:清澈江水环绕的小洲。
②江隈:江水弯曲之处。
赏析
“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描绘了一副淘金妇女辛勤劳动的图画:红日冉冉上升,逐渐驱散了弥漫在江面的烟雾,江中的沙洲清晰可见。一群淘金妇女早已结伴散布在江边弯曲之处,紧张地从事着淘金工作。这一场景表达了对妇女的尊重和对劳动的赞美,体现了诗人的平民思想,具有高昂的格调。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诗人思绪飞驰,由眼前生产黄金之人想到占有黄金之人:淘金女起早贪黑流血流汗换来的黄金,被制成了首饰戴在贵族妇女的身上;被铸成了金印握在侯王的手中。这两句具有深刻的批判性,用语极为精炼,且后前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劳动者与剥削者对比;劳者不获与获者不劳对比。
绝妙佳句
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
原文
浪淘沙①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②。
如今直上银河去③,同到牵牛④织女家。
注释
①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②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风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③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④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银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赏析
《浪淘沙》共9首,这是第一首,是诗人任夔州刺史时所作。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名篇。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光辉灿烂文化的发源地,古往今来,无数诗人为她放声歌唱。这首黄河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篇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再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加形象化。
三、四句以“直上”为转折,把人们的视线从“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顺视中拉回,从地下引到天上,从现实世界进入神话世界——黄河连银汉,乘槎溯河源。全诗节奏有徐有疾,奔放而有宕逸之气。
绝妙佳句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原文
堤上行三首(其一)
酒旗①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②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③满中流。
注释
①酒旗:即酒帘子。悬挂于酒店门首,招引顾客。
②樯:船桅。连樯,形容船只很多。
③幽轧:象声词,这里是形容桨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堤上行》3首中的第一首。大约写于诗人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时,即长庆二年(公元822年)到长庆四年(公元824年)。
一、二句写的是:堤头酒旗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橹相连。可以想见这个江边码头是个人烟稠密、估客云集的热闹所在。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示了江南水乡风俗画的完整背景。
三、四两句,描绘近景,画出了一幅生动逼真的江边晚渡图。“日暮行人争渡急”中的“争”字和“急”字,不仅点出了晚渡的特点,而且把江边居民忙于渡江的神情和急切的心理以洗炼的语言描绘出来。诗人写黄昏渡口场面时,还兼用了音响效果,他不写人声的嘈杂,只用象声词“幽轧”两字,来突出桨声,写出了船只往来之多和船工的紧张劳动,使人如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这首诗将诗情与画意揉在一起,把诗当作有声画来描绘。诗人很善于捕捉生活形象:酒旗、楼台、樯橹、争渡的人群、幽轧的桨声,动静相映,气象氤氲,通过优美的艺术语言把生活诗化了。
绝妙佳句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