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瓜分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丛书)
10945100000020

第20章 德意法西斯的兴起(7)

日本军部是近代天皇制的核心,是近代军国主义的集中体现。在经济大危机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军部实现了法西斯化,成为日本法西斯运动的主角。1930年9月,以参谋本部俄国班班长桥本欣五郎为首的一些中下层军官建立樱会,1932年,原一夕会的一些成员同其他一些军官,形成了以永田铁山为中心的统制派,成为推动军内法西斯运动的两股势力。由于统制派主张保持军部中央机构的统制,以合法手段,先外后内,自上而下对国家进行法西斯改造,建立军部独裁统治。因此,统制派的主张,得到大多数中上层军官的支持。1934年1月,“带有统制色彩”的林铣十郎接任陆相,同年3月任命“统制派”领导人永田铁山少将为军务局长,成为仅次于陆相、陆军次官的最有实权的人物。统制派由此确立了对陆军的支配权。陆军是日本军部的主导,支配了陆军就意味着掌握了对军队的主导权。

军部还有计划、有步骤地从组织上操纵国民和民众舆论,对国家政务施加压力。1931年,在乡军人会会员发展到263万多人,在各地实际上起着反动的政治作用。军部通过在乡军人会,将其影响扩大到全国各地和几乎所有基层单位,并通过大日本联合青年团,把全国青少年置于自己的控制和影响之下。此外,军部还通过驻地的部队,对各地管辖的居民直接进行宣传、煽动和组织其他活动。军部通过上述手段,为扩大、确立自己的政治支配地位,攻击、摧垮政党政治奠定了基础。

实力日益壮大的军内法西斯势力,利用危机,同民间法西斯势力相呼应,连续向政党政治发起进攻。1931年3月,以桥本欣五郎为首的樱会陆军军官与大川周明一起策划发动武装政变,试图推翻内阁。

1930年4月22日,滨口内阁签订了《关于限制和裁减海军军备条约》,遭到军方和右翼反动团体的责难。他们指责政府软弱无能,借机进行军国主义宣传,主张改造国内“体制”,加强军事独裁统治。11月2日,议会批准了伦敦条约。11月14日,滨口首相前去参加陆军大演习时,在东京车站遭到右翼团体“爱国社”成员住乡屋留雄的狙击,身负重伤,后于1931年8月26日死去。

滨口首相被刺,是军部准备发动战争的信号。同年末参谋本部和陆军省的少壮派军官组织了“樱会”,企图发动政变,建立以陆军大臣宇垣一成为首脑的“改造政府”,后未遂。4月间“民政党”总裁若礼次郎继任首相后,就加速了准备发动侵略中国东北的步伐。在作好临战前准备的同时,日本军部和政府利用所谓“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加紧为侵略中国东北制造舆论,到1931年9月18日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

“九·一八”事变的成功,大大提高了法西斯在日本的政治地位。军内法西斯分子立即抓住这一有利条件,采取各种手段实现军部独裁,以夺取政权。1931年10月,樱会陆军军官和大川周明等法西斯分子再次策划发动武装政变,以策应关东军占领中国东北,建立军事独裁政权。政变计划动员陆海军少壮军官和民间法西斯势力,袭击首相官邸和警视厅,杀死首相若概礼次郎和外相币原喜重郎,建立以荒木贞夫上将为首相、建川美次为外相的军部法西斯政府。后来,这一政变计划由于中途泄密而再次流产。但是,军部又一次对“十月事件”的真相予以保密。政变的主要策划者只是受到暂时性的“保护性拘留”,主谋桥本也只受到了20天“闭门反省”的处分。

“十月事件”后,法西斯恐怖活动达到了有恃无恐的地步。1932年二三月间,日本又发生“血盟团事件”。民间法西斯组织血盟团与以藤井齐为首的海军少壮军官相勾结,连续刺杀了前藏相井上准之助和三井合名公司董事长团琢磨。5月15日,以士官学校学生为主体的陆海军青年军官及血盟团余党发动政变,袭击了首相官邸、内大臣官邸、警视厅、政友会本部、三菱银行、日本银行等处,杀死首相犬养毅。史称“五·一五”事件。政变虽被粉碎,但内阁被迫辞职。军部借口“时局非常”,拒绝政党继续组阁。5月26日,海军上将、前驻朝鲜总督斋滕实在军部的支持下,根据军部的“废除政党政治”的要求,成立了“举国一致内阁”。日本历史上的政党内阁时代从此结束,军部法西斯势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与影响进一步得到加强。1934年10月,陆军省发表题为《国防之本义及其强化》的小册子,公开叫嚣“战争乃创造之父、文化之母”,宣称“国防是国家生存发展的基本活力”,要求确立一切服从战争的“国防政策”,“重新组织、经营国家和社会”。按照法西斯总体战思想,建立法西斯极权体制。这本小册子是统制派和整个军部确立法西斯极权体制的纲领,在社会上引起广泛而强烈的反响,受到社会右翼和军部法西斯分子的坚决支持。

1935年,法西斯分子掀起了一场“明征国体”运动,全力攻击日本政党内阁的理论基础“天皇机关说”,使“国体论”成了极权主义统一国民和改造国家的核心理论。军部法西斯势力随时利用“天皇”和“国体”的大棒,镇压一切对法西斯主义的反抗,并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展开“铲除异端”的活动。陆军省发表的小册子和“明征国体”运动,成为军部法西斯化完成的标志。

日本军部实现法西斯化,为确立军部对内阁的政治支配地位,为实现日本政体的法西斯化,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

4.其他各国的法西斯运动

在法国,经济危机期间,失业率上升,社会动荡,罢工、示威游行此起彼伏。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创建于20年代、具有法西斯色彩的极右组织,到30年代异常活跃,形成法西斯运动,力图在政治上发挥作用。在这些极右翼团体中,有1926年成立的以皮埃尔·泰坦熟为首的“爱国青年”,1925年成立的以乔治·伢洛瓦为首的“束棒”,1927年成立的由莫里斯·阿诺·达尔托瓦领导的内弗·科蒂资助并创建,让·雷诺领导的“法兰西团结”以及由马塞尔·布卡尔创立的“法兰西主义”等。

这些组织中,有的公开标榜是真正的法西斯组织。例如,“束棒”和“法兰西主义”,从纲领到行动对德国、特别是对意大利法西斯极为模仿,但是没有争取到多少群众。而一些团体和组织慑于法国公众对好战的法西斯主义,特别是对德国纳粹主义的蔑视,虽在思想和方法上都与法西斯主义一脉相承,但否认自己是信仰法西斯主义的组织。它是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集团。

极右团体利用经济危机,疯狂地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攻击议会民主制,宣扬反动的民族主义,叫嚣维护法兰西殖民帝国,攻击资本主义的“弊病”,举行规模巨大的集会,号召失业者和民众起来反对无能的政府。议会里某些极右翼政治家同社会上的这些集团遥相呼应,要摧毁议会制,建立法西斯独裁政权。

1934年,极右分子认为时机已到,大肆宣扬共和国政府贪污腐败,要求结束共和国。2月,一群法西斯暴徒聚集在协和广场,威胁国民议会,同警察交火,数人被打死,数百人受伤。极右翼分子的这些宣传活动,吸引和争取了一些中小资产阶级成员,发展成为法西斯运动。

其中“火十字团”发展最为迅速,人数最多,影响最大。1934年2月,它仅有3.5万成员,同年夏天发展到10万人,1935年超过20万人,1936年初达到45万人。该组织的成员有士兵、工人、教师、官员、职员等众多阶层的群众。法国的右翼集团多如牛毛,在30年代曾猖獗一时。但是相互之间矛盾重重,始终未能结成统一的联盟。

在法国,最早的法西斯组织当属法兰西行动党。该党创建于1899年,是法国的极右翼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公开反对共和制和议会民主,主张在法国恢复世袭的君主制。战后受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影响,它一方面提出在法国建立一个类似于意大利的退伍军人组织,另一方面出版有关法西斯主义的书籍,积极宣扬法西斯主义,称赞“法西斯主义是对共产主义的非人道行为、愚蠢和邪恶的一种民族反应”。

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建立后,法兰西行动党领导人莱昂·都德宣称,该党“不久将通过暴力夺取政权”。这之后,法兰西行动党以及法国其他名目的法西斯组织虽然均有所发展,但它们始终没有联合起来建成一个像意大利和德国那样统一的法西斯政党,去夺得政权。这是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虽然也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但它毕竟是获得最多好处的战胜国之一。其情况也与德国和意大利不同,表现在战后法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既不是复仇或收复失地,也不是向外扩张,而是竭尽全力巩固既得胜利果实,维护法兰西殖民帝国的地位。而且法国的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确保其在战后的既得利益,也希望维护现状。

在英国,也像其他许多欧洲国家一样。墨索里尼在意大利上台后,各种不同名称的法西斯组织纷纷建立起来,其中有“英国法西斯党”、“法西斯同盟”、“英国民族法西斯党”和“帝国法西斯同盟”等。它们虽然在形式上也学意大利法西斯分子身着黑衫、行举手礼,甚至把“棒束”作为自己的标志,但其宗旨却与意德法西斯不同。它们几乎都是要确保英帝国在战后所取得的优势地位。但由于英国是个具有长期议会民主制传统的国家,加之法西斯运动缺乏牢固的群众基础,所以它对英国的政局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影响。

在英国,30年代初因受到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出现了规模较大的法西斯运动。1932年10月1日,奥·莫斯利爵士建立“英国法西斯同盟”,特别从伦敦东区的失业群众中获得选民,1933年约有成员5000多人。

在组织上,“英国法西斯同盟”是一个十足的独裁党。党的干部不通过选举,而由上级任命,在自己职权范围内享有绝对权威。党的一切决策均由领袖莫斯利一人决定,党的会议力求排场威严。在政治方面,莫斯利完全赞同希特勒的反犹主义,要求废除所有政党和政党制度。在社会政策方面,莫斯利许诺,要向贫困与失业开战,要大力开展公共建设,推行医疗健康事业,结束“金融匪徒的控制”。在大城市,法西斯同盟的“黑衫团”和“法西斯防卫组织”,举行社会抗议活动,召开露天大会,挑起巷战,组织法西斯大规模进军等。

莫斯利和法西斯同盟由于能够吸引中小资产者下层和工人阶级的许多青少年,故在1937年3月伦敦郡议会选举中,法西斯分子在伦敦东区取得重大胜利,在贝恩纳尔格林东北城区获选票23%,在斯特普尼获选票19%。至1938年,约有10万余人短期内参加过这一组织。尽管如此,法西斯同盟的影响并未超出伦敦郡的范围。

在罗马尼亚,法西斯运动是从反布尔什维克而臭名远扬的科内柳·泽列亚·科德雷亚努为代表的一批极端民族主义分子,打起宗教旗号进行反犹活动开始的。科德雷亚努首先于1922年在扎希大学建立“基督教学生联合会”,提出废除议会民主制,并组织其追随者举着“”字旗反对犹太人。1923年,为了吸引那些有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人参加该组织,他将其更名为‘十字架兄弟会”,后又改名为“天使长米哈依尔军团”,最后发展成为法西斯组织“铁卫军”(又译“铁卫团”)。

在匈牙利,名噪一时的极端民族主义分子居拉·格姆伯斯,于1919年组成一个既有文人又有军人的反犹团体,自诩为“匈牙利的民族社会主义党人”。它以犹太人正在消耗匈牙利的国家力量为借口,进行疯狂的反犹活动。1921年,他开始同慕尼黑的正在组织反革命活动的德国极右翼势力领导人进行接触,随后在匈牙利建立法西斯组织“种族防御党”。意大利法西斯分子向罗马进军后,受其影响,格姆伯斯企图在匈牙利建立法西斯政权,并且自此把自己打扮成匈牙利的“墨索里尼”,希望在匈牙利摄政王霍尔蒂之下,统治整个国家。

在芬兰,法西斯运动是从反布尔什维主义开始的。1922年初,3个从东卡累利阿战场返回的军人发起建立“大学生卡累利阿协会”,提出向外扩张,建立“大芬兰”国;要求所有参加该协会的人都必须要结成“仇恨俄国人的兄弟”,而且要宣誓把自己的“事业与生命献给祖国”,献给“大芬兰”。当时,在芬兰还有另一支亲法西斯势力,即内战中的白卫军。战后这支部队没有解散,而是改名为“国民卫队”,与国家正规军同时存在。它装备精良,有自己的总司令。意大利法西斯运动的得势对它产生强烈影响,表现在国民卫队队员开始对革命运动及其领导人采取暴力恐怖行动。

在美国,法西斯主义在经济大危机时期得到了滋生和泛滥。1932年,美国中西部成立了秘密法西期组织“黑色军团”,亚特兰大成立了“美国法西斯协会”和“黑衣社”,专门从事暗杀、绑架和破坏活动。1933年1月,在加利福尼亚南部成立了“银行社”,与德国纳粹党关系密切。1933年6月,建立了“民族工业恢复行动”组织(1933年被宣布违宪)。在美国各地,还涌现出“美国自由同盟”、“社会正义同盟”、“德美同盟”、“白衣党”、“蓝衣社”、“十字军”和“分享财富会”等许多法西斯组织。至1939年底,美国法西斯组织约有250个,其势力发展到了顶峰。这些法西斯组织广泛建立武装,进行阴谋活动,甚至忘图推翻罗斯福政府,在美国建立法西斯独裁。除此之外,在经济危机期间,一些右翼组织恢复活动,这些组织在美国也有一定的规模和影响,企图把“群众的失望心理和不满情绪,引上反动的法西斯轨道”。

在瑞典和丹麦,法西斯党是纳粹党的翻版。在挪威,同样建立了“民族联合党”。在拉丁美洲国家,在西班牙和葡萄牙等国,墨索里尼的职团国家,同样找到了拥护者。在东欧国家,法西斯主义同样有相当大号召力。

上述国家虽然存在着规模不同的法西斯运动,但是这些国家的法西斯组织活动分散,从未形成一个强大、统一的组织,也未采取统一行动。尽管如此,法西斯运动掀起的浊浪,仍然对西方民主制构成威胁。美国、英国、法国等封建势力影响较小、资产阶级民主制比较完备的国家,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进行了调整,采取了一些措施,阻止了法西斯势力的发展和上台,但在意、德、日等国却相继建立起法西斯极权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