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人类历史上的传染病灾难
10926500000017

第17章

我国科学家80年代就在用基因工程技术生产乙型肝炎疫苗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和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的人员,合成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的基因。他们将这种基因插入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基因中,用这两种生产出乙肝疫苗,并迅速投入工业化生产。1982年,我国的乙型肝炎疫苗开始应用,经过16年的推广应用,证明该疫苗安全有效。

乙型肝炎疫苗在阻断乙肝病毒的母婴传播渠道上发挥了突出作用。我国有75~150万孕妇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所生新生儿约有40%发生母婴传播,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和e抗原阳性的双阳性母亲,母婴传播率高达90%以上。如果不对新生儿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则每年我国将有约80万新生儿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最终有四分之一发展成慢性肝炎,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乙型肝炎病毒疫苗的推广使用,在遏制乙肝杀手方画,功勋卓著。试验证明,单独应用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率为70%~80%。如同时使用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阻断母婴传播率为9/0%以上。在对有母婴传播危险的新生儿接种3针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被免疫儿童的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由10%下降到1.15%。对新生儿普遍实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试验证明,免疫持续时间至少可达10年以上,免疫后9年接种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仅为0.53%,而同一年龄组未进行免疫接种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率为10%,上升了19倍。

我国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也已于1995年研制成功,投入生产使用,至今已接种1亿人以上,证明其安全有效。我国还引入伯强公司的甲型肝炎病毒灭活疫苗,广泛应用于甲型肝炎预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遗憾的是,目前肝炎疫苗只有甲型和乙型两种。

但这两种疫苗依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威胁着我国几亿人生命的病毒性肝炎杀手,由于我国少年儿童广泛使用乙肝疫苗和甲肝疫苗,已被初步征服,不可能再肆无忌惮地残害人类了。由于丁型肝炎病毒杀手只有在乙型肝炎病毒杀手的辅佐下,才能危害人类,乙肝疫苗的应用,便同时预防了丁型肝炎。我国正在加紧研究丙型和戊型肝炎疫苗。人类彻底征服病毒性肝炎的日子,已为时不远了。

除了肝炎疫苗外,人类也开发出不少肝炎用药来对抗肝炎杀手。

.目前慢性肝炎的治疗药物很多,例如干扰素、阿昔洛韦、拉米夫定等,以及上百种降酶药,然而,临床治疗却不够规范,滥用药物现象比较严重。例如干扰素的应用,最好是经肝穿刺发现有活动性病灶,以及转氨酶高、肝炎病毒在血清中滴度低时用,用时应剂量大、病程短。病人如果有黄疸、肝硬化腹水时,则不能用干扰素。

干扰素也是目前治疗丙肝的主要药物,它是细胞受病毒感染后释放的免疫物质。已用于临床的干扰素有三类:干扰素a、B、Y,以干扰素a较常用。干扰素的作用主要是抑制病毒复制和免疫调节,从而改善症状,减轻肝损害,其有效率达25%~30%。

尽管干扰素对丙肝有一定的疗效,可使40%的患者症状转为正常,但在治疗中仍有50%的患者会出现病情,长期疗效不满意。1998年开发的干扰素和利巴韦林的复合制剂克服了单纯应用干扰素的一些缺点,其有效率提高到45%0利巴韦林为一种单磷酸次黄嘌呤核苷(IMP)脱氢酶抑制剂,可阻断病毒核酸的合成,属广谱抗病毒药物,对多种病毒如甲肝、丙肝、流感等病毒有抑制作用,早期用药疗效较好。它与干扰素合用,可增强抗病毒作用,减轻肾损害,降低死亡率,现已成为治疗丙肝的首选药。聚乙二醇重组干扰素a-2b于2001年上市,抗病毒作用优于干扰素a-2b,有效率达61%。重组干扰素a-2a为长效制剂,每周用药1次,比普通干扰素制剂的疗效提高3~4倍,而且副作用较少。

我国研制的干扰素n-2b粉针剂、水针剂、滴眼剂和栓剂已在临床使用。但是目前我国治疗丙肝的药物品种较少,仅有干扰素、利巴韦林等几种。由于干扰素停药后易复发,国外已成功开发干扰素的修饰制剂,以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副反应,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末见报道,与国外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国外开发治疗丙肝的药物有:组胺激动剂、小分子化合物、利巴韦林衍生物、白介素等。

现代医学对病毒性肝炎的总结性认识

病毒性肝炎是法定的乙类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高等特点;部分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人可演变成慢性,并可发展为肝硬变、肝癌,对人民健康危害甚大。

1.病毒性肝炎的家族成员

至目前为止,已确定和可疑为病毒性肝炎的已达8种,常见的为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

甲型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是一种消化道传播的肝炎,通常是通过粪便污染的食物或水经口传播的,其特点是起病急,起病前多有发热、全身无力、消化道症状明显、食欲下降、恶心、腻油、可伴有腹泻,继之出现尿黄、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这就是急性黄疸性肝炎,也有一部分不出现黄疸称为急性无黄疸性肝炎,本型预后良好,一般不引起肝脏慢性病变。

乙型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是传播最广泛,传播途径复杂的肝炎,除血液传播为其主要传播途径外,密切接触,饮食亦为其传播途径,与甲肝相比,有以下特点:起病相对较慢,潜伏期长;急性期可有发热、腹泻、恶心、纳差等症状,但发生率低于甲肝;部分患者可变成慢性,反复发作,成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迁移性肝炎,乙肝病毒携带者,仍可将病毒传染给他人;慢性患者少部分可演变成肝硬化和肝癌。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HCV),一般通过血液传播,其特点是:患者多有输血史;起病隐匿,病情相对较轻,肝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转氨酶(ALT)呈中度或轻度升高,很少患者出现黄疸;慢性化率高,治疗效果差;与肝硬化、肝癌关系密切,据统计,慢性丙型肝炎20%将变成肝硬化,肝硬化中又有20%将发展成肝癌。

丁型肝炎:是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其特点是:具有缺陷性,HDV是一种缺陷病毒,它必须在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存在的情况下,才可能感染人,因此丁型肝炎严格讲不是~种独立的疾病;感染性,一种是和乙肝病毒同时感染,另一种是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再感染;在乙肝病人中再感染了丁肝病毒,可使病毒加重,甚至于发展成重症肝炎,此型肝炎在几种肝炎中最少见,但最危险,因为同时有两种疾病在起作用。

戊型肝炎:是由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戊型肝炎和甲型肝炎有许多相似之处,经消化道传播,一般不导致慢性肝炎,但它有不同于甲肝的地方:平均病情重于甲肝,黄疸发生率高,病情恢复比甲肝慢;易发生胆汁淤阻,使黄疸不能顺利排出;孕妇特别是中晚期妊娠患罹戊肝往往后果严重。

已型肝炎:上述五型肝炎确定后,仍有一部分肝炎无法分类,说明尚有其他的病毒肝炎类型,有关己型肝炎病毒的特性和它引起的肝炎特点尚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庚型肝炎:1995年初美国学者首先发现一种输血后肝炎的致病病毒,称为庚型肝炎病毒(HGV),经研究我国HGV也有较高的感染率,但目前尚在研究中。

TTV肝炎:TTV是1997年底发现的一种新的与输血后肝炎有关的病毒,初步研究表明,TTV的许多特征与乙肝病毒相似,既可引起爆发型肝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也可造成慢性病毒携带者,该型也在研究中。

2.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症状

本病因发病早期有发热、全身乏力、胃纳差等症状,很可能被误诊为流感,或者由于一些病人没有任何症状,致使许多肝炎病例没能被诊断出来。

第二十五章

常见的肝炎症状有:食欲下降,乏力,低烧,肌肉或关节痛,恶心、呕吐,腹痛。

身体特征有:肝脏轻度肿大,有压痛、叩击痛。有些患者皮肤黄染;急性重症肝炎或演变成慢性肝炎时,有些病例可出现肝病面容,表现为面色黯黑、黄褐无华、粗糙、唇色暗紫等;还可引起颜面毛细血管扩张,蜘蛛痣及肝掌,有些病人可有脾肿大。

3.病毒性肝炎的治疗

多数肝炎没有特异性治疗。常规措施包括休息、适当的饮食调整及努力控制传播。

常规治疗:

1休息:应略限制体力活动。一般规律是:如果感觉良好就起来活动,如果感觉不好就躺下休息。避免接触他人,以免病毒传播。

2饮食:良好的营养是治疗各型肝炎的重要因素。对于多数病例,营养均并提供适当热量的饮食即可。许多病人在早餐时胃口较好,而随后的一天内食欲渐差,恶心也逐渐加重,饮食以适合病人口味的清淡饮食为宜。对于一次不能吃太多食物的病人,少食多餐。肝炎急性期应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

药物治疗:

长期滥用药物可加重肝脏负担,不利于恢复。

急性期恶心呕吐明显、进食过少时可静注葡萄糖、维生素C等。各期活动性肝炎可常服维生素B族、维生素C、肝泰乐、肌苷等。

慢性肝炎尚缺少特效治疗,目前采用抗病毒和调整机体免疫药物.可获得一定效果。

4.病毒性肝炎的预防

早期发现和隔离病人。甲型肝炎隔离期30天;乙型肝炎隔离期应适当延长;病人的排泄物应用漂白粉消毒,衣物餐具等煮沸消毒,书籍等可用紫外线消毒。饮食服务行业人员、保育员、炊事员应定期体检和进行肝功能、肝炎血清学检查,发现可疑病人或HbsAg阳性者,应调离工作岗位。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饮食卫生教育,培养学生饭前便后洗手的卫生习惯,提倡分餐制。献血员要经过严格的筛选,排除肝炎带毒者。注射器、针头、口腔检查的各种诊疗器材、各种生物制剂,均应经过严格消毒。

十、第一杀手——艾滋病

全球艾滋病流行状况

自从1981年全世界发现首例艾滋病人以来,目前全球感染人数将近4000万人,其中非洲感染者的绝对人数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艾滋病传播迅速,病情凶险,病亡率几乎100%,一度成了吞噬生命的“第一杀手”。

已经被它夺去生命的有近1,700万名成人和儿童,而死于艾滋病的人仅是受艾滋病病毒侵害者的一小部分,更多的不幸者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而且自1981年以来,世界上感染者每年以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地增长。短短十几年间,就由个别国家扩展到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每天约有16,000人新感染艾滋病病毒,也就是说平均每5秒钟就有一人被艾滋病病魔缠身。

1.全球HIV/AIDS流行情况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WHO报告的数据表明,截止到1998年6月,世界各国官方报告的AIDS病例数为1,893,784例,比1997年6月的1,644,183增加了15%。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最多的仍是美国,占全球报告数的33.85%,报告病例数量最多的前10位国家报告数占全球报告总数的68.25%。估计目前全球已有3,060万HIV感染者或患AIDS的成人和儿童生活在我们中间,1997年全球有580万人新感染HIV,其中有230万人死亡。

200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昨天在日内瓦联合发布《2001年艾滋病状况》报告。报告指出,2001年全世界共有50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毒。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至少有4,000万艾滋病毒携带者,其中270万人是15岁以下的儿童。报告指出,艾滋病近年来在东欧地区发展很快。在俄罗斯,仅仅3年的时间,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就增加了15倍,使病毒携带者人数达到100万。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执行干事彼得·皮奥指出主要原因是吸毒人数逐渐增多和吸毒者交换使用注射型毒品。非洲依然是艾滋病状况最令人担忧的地区。报告指出,亚洲的情况也不容乐观。2001年,亚洲新发现的感染艾滋病毒的人数第一次超过100万,并有43.5万人死于这种疾病。目前,亚洲已有7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

对于目前存活的HIV感染者来说,除非找到一种能够治愈的或延长生命的治疗方法,否则,多数将在10年内死亡。但并非以这些人的死亡为最后结局,还有更可怕的感染即将到来,该病毒正在以16,000人/天的速度感染着人类。就全球范围而言,在性活跃的人群(15~49岁)中,每100个人中有1个携带HIV生活,但仅有极少数人知道自己已感染HIV,因为在表现出AIDS症状前,他们能携带HIV生活很多年。在很多国家,HIV正以成倍的速度感染成人,并且已成为这些国家的首要死因。

1997年,有59万儿童感染了HIV,且大多数是通过母婴传播。白70年代后期HIV开始流行以来,15岁以下感染HIV的儿童已达380万,其中270万已死亡。

AIDS在世界各大洲流行趋势是不同的。最近2年,工业化国家开始应用联合抗病毒疗法,推迟了AIDS的发病时间,延长了生存期,减少了母婴传播,AIDS已开始下降;这些国家在80年代中期开始对同性恋社区、青年人采取预防措施,其结果是提高了避孕套的应用率,使感染HIV的人数减少。在发展中国家,已有大量的人感染HIV,由于预防和控制措施不力,新的AIDS病例仍在上升,其流行形势正趋向恶化。UNAIDS和WHO组织了一些国际研究机构的专家,对1997年底还活着的HIV感染者和成人的HIV感染率进行了估计:感染总数在10万以上的国家中,非洲国家22个,美洲和亚洲国家各5个,欧洲国家3个。从感染率上看,非洲的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最为严重,HIV的成人感染率已超过25%;从感染人数上看,印度是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已超过400万。这些统计数字表明,HIV感染主要集中于发展中国家,且这些国家多数是不能承担为HIV感染者提供服务的国家。实际上,89%的HIV感染者生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亚洲的某些国家。在多数亚洲、东欧和南部非洲国家,HIV感染率正在快速上升。拉丁美洲各国家的流行并不一致,一些国家流行快速增长.而一些国家像很多工业化国家一样,感染率正在下降或趋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