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气场攻心术
1092300000033

第33章 心态决定行动 (2)

古人说:“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就不能考虑好一时的事情;不从全局的角度来考虑,就不能考虑好一个环节的事情。从整体的、长期的、根本的利益出发,来确定战略、战术,也就是说有全局意识,才能少走弯路。

小王毕业后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公司不大,但正处于成长阶段,业务量很大。一段时间后,小王的工作业绩相当不错,算得上公司的人才。眼见这样的形势,小王自信满满地向老板提出要加薪,没想到,老板一听“加薪”二字,便以公司规模小、业务有限之类的话题来搪塞,并暗示:按照小王的能力确实应该得到更多的薪水,只是毕竟小王资历不够,如果轻易开口答应了小王的加薪要求,其他人也可能效仿,因此,暂时不能答应小王的加薪要求。小王很是郁闷,公司的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老板也认可自己,怎么工资就提不上去呢。跟一个前辈提起这事,前辈一句话把小王点醒了:“你提得不是时候,七八月份是广告业的淡季,还是大学生就业的旺季,你们老板对未来几个月的公司前景不看好,对人才市场很看好,所以才会横了心拒绝你的加薪要求啊。”

正是缺乏全局意识,小王只看到了自己的工作业绩和公司目前的状况,而没有考虑到公司的未来和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从而在加薪这件事上碰了一鼻子灰。

在枪战电影中,我们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每个出色的狙击手都会有一个搭档,叫观察员或者是副射手,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及时为射手指示目标和进行掩护。在整个狙击过程中,狙击手是始终锁定目标的人,观察者是观察周围环境的人,两人配合行动,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在这样的组合中,观察者是必不可少的,没有他的统观全局,狙击手的个人安危会成问题,当战况出现变动时,狙击手也不能快速地作出灵活的反应。狙击手和他的搭档观察者就是当局者与旁观者的关系,没有旁观者,当局者做事会显得盲目、顾头不顾尾。

抽身事外,有所为有所不为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子贱,奉命担任某一地方的官吏。到任后他时常弹琴自娱,可是所管辖的地方却治理得井井有条,民兴业旺。这使那卸任的官吏百思不得其解,因为他每天即使起早摸黑,从早忙到晚,也没有把地方治好。于是他请教子贱:“为什么你能治理得这么好?”子贱回答说:“你只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所以十分辛苦;而我却是借助别人的力量来完成任务。”

聪明的管理者要懂得做旁观者,子贱的成功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干得越少,反而收获越多。

这样的场景真是匪夷所思:一个企业的领导正在与收废纸的大妈讨价还价,目的仅仅是为了多卖几毛报纸钱,与此同时,下属们正排队等着他批复一大堆极为紧迫的报告!

现代管理学中“闲可钓鱼”与“无暇吃鱼”的经典案例也充分验证了这一点:有两位企业管理者,其中一位懂得授权,员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企业蒸蒸日上,自己每天只需正常上班,有很多闲暇时间去从事喜欢的钓鱼活动;而另一位不懂得授权,致使自己每天分身无术,虽然喜欢吃鱼却顾不得做鱼吃。

多想、多看、少说、少干,这是高明管理者必须掌控的原则。管理者如果大事小事都要“事必躬亲”,只会身心疲惫、劳累过度。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管理者被迎面而来的一连串事务所左右,一头扎进事务堆里,那他就会把自己的时光消磨在这些具体事务里面,而不能从更高的角度权衡企业经营管理上的利弊得失,不能更好地考虑企业的发展大计和重大决策。

管理者只站在一旁观看,才能真正“旁观者清”,而避免“当局者迷”,才能更公正、更有效地判断是非曲直。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军人的职责是保卫祖国,工人的职责是生产合格产品等,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是把握目标,掌控全局,抓大放小。领导管理的目的不是代替员工做事,而是让员工感受到对他们工作的重视和信任。如果领导干部连琐碎小事都亲力亲为,只会眉毛胡子一把抓,轻重不分,结果只能是: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下属无事可做。

有一天,一个男孩问迪士尼创办人:“你画米老鼠吗?”

“不,不是我画的。”沃尔特说。

“那么你负责想所有的笑话和点子吗?”

“没有。我不做这些。”

最后,男孩追问:“迪士尼先生,你到底都做些什么啊?”

沃尔特笑了笑回答:“有时我把自己当做一只小蜜蜂,从片厂一角飞到另一角,搜集花粉,给每个人打打气。我猜,这就是我的工作。”

一个元帅如果必须亲自去冲锋陷阵,一个教练如果必须亲自到运动场上去拼搏,不能说明这支军队的强大和运动队的水平很高,而只能说明这样的队伍兵弱将寡。正像演戏一样,如果管理者在台上又跳又唱,让职员们在台下指手画脚地挑毛病,这样的情景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成功的管理者应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多当裁判少当运动员,多当导演甚至观众少当亲自登台的演员,要懂得驾驭全局。

不要帮他作决定

一个人的主动性往往是从内心产生的。如果是被强迫做一件事情,常常是口服心不服,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如果是自己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他就会坚持不懈地去追求,直到成功。

不要帮他作决定

不要帮他作决定在生活中需要说服的对象有很多,他可以是你的父母、你的上司、你的顾客、你的朋友、你的孩子……假如不控制技巧,说服就难以达到预想的成效。大部分人一着急就会替别人作决定,这是错误的。

平庸的劝说者是开门见山提出要求,结果发生争执,陷入僵局;优秀的劝说者说服别人时不玩“生硬”,他懂得赢得赞同的能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

一个人的主动性往往是从内心产生的。如果是被强迫做一件事情,常常是口服心不服,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如果是自己经过考虑后作出的决定,他就会坚持不懈地去追求,直到成功。所以,如果你想达成某种目的,不要强迫对方作出决定,而是要为他提一些建议,让他自己作出你想要的决定。

那么,究竟怎样不替别人作决定,而最后的结果是他真正听从了你的建议,完全按照你所提供的思路来考虑问题呢?

刺激他,让他自己开口说“是”

我们都知道,安抚宠物时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顺着毛轻轻抚摩,每当主人有这个动作的时候,宠物就会发出满足的叫声。其实,人也是这样,总喜欢听那些顺耳的话。

如果你想要他人帮自己做事或者按着自己的意图做事,你若能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刺激对方的自尊心和荣誉心,就会使他兴奋起来。尤其是对付性格倔犟又好强的人,即使对方的想法从根本上跟你的心意是背道而驰的,只要你巧妙地隐藏自己的真实目的,就会让对方不知不觉中按照你的意图行事。

解放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大陆实行经济封锁,致使全靠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缺货。这种特效药缺货,对广大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为了自己造出盘尼西林,陈毅市长决定请著名化学家齐仰之出山主持这项工作。但是,齐仰之由于在国民党时期不受重视,对政治非常失望,躲进书斋进行科学研究。即使是上海市长陈毅请他参加会议也照样不予理睬。

面对清高的齐仰之,陈毅决定亲自出马请他出山。齐仰之本来不愿意接待陈毅,但是,看到市长亲自来了,只好请他进屋,但重申他的规定:“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对于这个苛刻的要求,陈毅满口答应。

陈毅:“我以为,齐先生虽然是海内外闻名的化学家,可是对有一门化学,齐先生好像一窍不通。”

齐仰之:(激动地)“什么?我齐仰之研究化学四十余年,虽然生性愚钝,建树不多,但是举凡化学,不才总还略有所知……我倒要请教,敢问是哪门化学?”

陈毅:(故意看表)“三分钟已到,改日再来奉告。”(欲走)

齐仰之:(拦住陈毅不让走)“学者以无知为最大的耻辱,我一定要问个明白……你陈毅可以不受三分钟之限。”

面对“闲谈不得超过三分钟”的规定,陈毅处于两难境地,三分钟又能够谈出什么呢?如何突破这个限定,就成了陈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与人谈话,要知道对方的喜好,对知识分子来说,最看重的是学问。但对于齐仰之这样一个清高的知识分子,靠赞美是行不通的,于是陈毅针对他“学者以无知为最大的耻辱”的心态,因人制宜,采取激将法,说他“对有一门化学一窍不通”。齐仰之果然“上当”,追问自己的“化学”水平到底哪里还有不足,主动破除了三分钟的规定,陈毅一举打开了深入交谈的局面。

俗话说:“请将不如激将。”在求人办事的过程中,巧言激将,让他自己开口说“是”,能够更好地激发起办事人的自尊心、自信心,让他更好地为你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