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博弈论有一个经典的模型——枪手博弈,模型的情境是这样的:甲、乙、丙三个枪手进行生死决斗,甲枪法最好,十发八中;乙枪法次之,十发六中;丙枪法最差,十发四中。假如三人同时开枪,谁活下来的机会大一些?你也许会认为答案是甲,因为他的枪法最准。但实际上,结果可能会让你大吃一惊:最可能活下来的是枪法最糟糕的丙。
从博弈的角度,各个枪手的策略如下:
对枪手甲来说,第一枪要瞄准的对手肯定是枪手乙,因为乙对甲的威胁最大,甲应该首先干掉乙,这是他的最佳策略。
同样的道理,枪手乙的最佳策略是第一枪瞄准甲。很明显,乙一旦干掉甲,如果他在这一轮活下来的话,下一轮和丙对决,他的胜算较大。相反,如果他先打丙,即使活到下一轮,与甲对决也是凶多吉少。
显然,枪手丙的最佳策略也是先对甲开枪。因为不管怎么说,乙的枪法毕竟比甲差一些,如果他能干掉甲进入下一场的话,与乙对决存活下来的机会终归要比与甲对决大一些。
于是乙与丙都把他们的枪对准了甲,而乙也在同时成了甲的目标。结果,第一阵乱枪过后,甲、乙两人能活下来的机会少得可怜,而水平最差的丙,存活的概率最高,因为没有一个对手朝他开枪。
如果甲、乙两人中有谁幸运地在第一轮中活了下来,在下一轮的对决中,此人也并非十拿九稳,毕竟丙还有一定的机会。如果计算一下,我们可以发现,丙在两轮过后的生存概率还是最大,这真是一个很奇怪的结果。
“枪手博弈”告诉我们:有时候,经过残酷的竞争,最后生存下来的并不是强者,反而是弱者。
在同一家公司中,有三个人格外突出:A销售业绩突出,连续三年打破了公司创下的销售纪录;B思维敏捷,公关能力强,常能处理好突发事件;C做事认真负责,能及时完成领导所布置的任务。这三人都深受领导好评,但相比而言,A是这三个人中能力最强的,C的能力则最弱。
一次,公司要进行人事变动,从这三人中挑选一位提拔为公司经理。此时,办公室里所有的同事都认为A最有希望获得提拔,而C希望最小。但最后的结果却大出人们意料,恰是能力被认为最差的C当选。
原来,C一向不与人争,在众人面前和颜悦色。因此,A和B没有把C当成竞争对手并忽视了他的存在。当A和B为取得经理一职斗得不可开交时,C却发挥出超乎寻常的表现,这让昔日的领导对他刮目相看,尤其对C在这次职位竞争中的洒脱表现大为欣赏。因此,平日里看起来工作能力并不特别出色的C,在关键时刻的超常发挥最后却促成了他的成功。
这个例子证明了“枪手博弈”的规则:一个人在竞争中的胜出机会不仅取决于其本事的大小,还要看在竞争格局中的微妙地位。作为弱者,要学会保存自己的实力,等待属于自己的时机。
坐等时机而后发力的策略,历史上,司马懿最懂。
曹操刚刚掌权,听说司马懿乃谋略之将才,于是征召他辅政。司马懿觉得汉朝国运已微,又不了解曹操的实力,故不愿意应召,但又不敢得罪他,就推辞说得了风瘫病。曹操怀疑司马懿有意推托,派了一个刺客去司马懿府上察看,果然看到司马懿直挺挺地躺在床上。刺客突然从腰间拔出刀砍向司马懿,司马懿只是略有恐惧地望着这个行凶者,动也没动一下。刺客向曹操报告:司马懿确实患了风瘫。后来,司马懿看曹操的力量已经足够强大了,于是风瘫病好了,主动找到曹操说自己可以随时上任了。
公元239年,魏明帝托孤给司马懿后去世。小皇帝曹芳年仅八岁,司马懿乃与大将军曹爽一起接受遗诏辅佐少主。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曹爽想专权,排挤司马懿。
曹爽把太后接到朝中,专擅政权,司马懿称病,不再上朝。曹爽及其同党也担心是司马懿装病。同年冬,河南尹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行前去拜望他。司马懿让两个侍婢搀扶自己,要拿衣服,拿不稳,掉在地上,还指着嘴说渴。侍婢献上粥来,他用口去接,汤流满襟。李胜说:“大家都说您得了重病,您一定要保重自己啊。”司马懿故意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年老了,所以患了痼疾,死在旦夕了。你去并州任职,那里靠近胡人,一定要做好防范的准备。怕下次就见不到你了,顺便把我的两个孩子师、昭兄弟托付给你了。”李胜说:“当还忝本州(李胜是荆州人),非并州。”司马懿故意说错:“君方到并州。”李胜又说:“我去的是荆州。”
司马懿说:“年老了,理解力就差了,我不太明白你的意思。你去并州,一定要发扬盛德壮烈的精神,好建立功勋!”李胜回来对曹爽说:“司马懿已经病入膏肓了,说话都不能达意,不足为虑了。”过了几天,他又说:“司马太傅可能真的不行了,有点儿让人伤心啊!”曹爽等从此便不再防备司马懿。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曹芳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陪同。司马懿既然病得厉害,当然也没有人请他去。曹爽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全好了。他披戴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他两个儿子率兵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了消息,但为时已晚。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绝不为难他们。曹爽只得投降。几天后,就有人告发曹爽谋反,司马懿趁机处死了曹爽及其同党。
在司马懿与曹氏的博弈中,当他还不确定曹操的实力时,就得了风瘫。在曹爽势力强大时,他又患了痼疾。时机来了,他什么病都好了。
生物学家达尔文说:“并不是最强壮的物种可以生存,也不是最有智力的物种可以生存,而是对变化最具反应性的物种可以生存。”众所周知,恐龙够大,但是却灭绝了,倒是身形小的狼世世代代生存了下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人类的游戏规则。美国通用公司前任总裁杰克·韦尔奇就说过:“这个世界是属于弱者的,因为弱者最懂得适应。”强与弱是相对的,在多方制衡中,洞悉自己的处境地位,找好发挥自己长处的时机,就能获得最终的胜出。
示弱在先,避开正面交锋发力
海滩上有两种不同性格的蓝甲蟹:一种是较凶猛的,从不知躲避危险,与谁都敢开战;一种是温和的,不善于抵抗,遇到敌人,便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捣它、踩它,它都不跑不动,一味装死。千百年后,人们发现,强悍凶猛的蓝甲蟹成了濒危动物,而性情温和的蓝甲蟹反而繁衍昌盛,遍布世界上许多海滩。
动物学家通过研究发现,强悍的蓝甲蟹数量之所以会锐减,一是因为好斗,它们不断地相互残杀;二是因为其强悍而不知躲避,与敌人硬碰硬,造成了不少死伤。而会装死的蓝甲蟹,因为善于保护自己从而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一千五百年前的唐朝围棋名手曾创立“围棋十诀”,其中有一诀是“势孤取和”,意思就是当自己力量不够,势弱而无力和对方抗衡时,最好先和对方和解或先顺对方的意,不要正面和对方起冲突,宁可屈身等待时机。
在日常交际中也是如此。如果对方的势力比你强,或者情势上不允许你强出头,当对方非常坚持自己的立场时,你最好不要正面反驳,这时,你该意识到,对方是一面墙,是一把剑,你如再正面冲过去,难免有皮肉之伤,甚至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而这时如果你放低姿态,主动示弱,对方就会把剑收回去,把墙挪开。
在谈判桌上,有这样一个经典案例:日、美商人有一项重大的技术合作谈判。谈判一开始,美方代表便拿着各种技术资料方案等一大堆资料,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而日方代表则一言不发,仔细倾听并埋头记录。美方讲了几小时后,向日方征求意见,日方代表却报以沉默。第一次交锋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次交锋的时候,日方以上一次的成员不称职为由,撤换了谈判代表。一切犹如第一次谈判那样,日方代表最终又以研究为名结束了第二次谈判。几个月后日方又如法炮制了第三轮谈判。美方人员大为恼怒,认为日方没有诚意,于是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半年后日方仍然如此,两国的协定将被迫取消。随后美方解散了谈判团,封闭了所有的资料,以等待半年后的最后一次谈判。
谁料到,几天之后,日方即派出由前几批谈判团的首要人物组成的庞大代表团飞抵美国。美方人员在慌忙中仓促应战,匆忙将原来的谈判成员召集起来。在谈判中,日方一反常态,带来了相关的详尽资料,做了精细的筹划,并将协议书的初稿交给了美方。这使美方代表无从抗拒,只有签字。谈判自然以日方获胜而告终。
在日、美商人的谈判中,在谈判前期与中期,日方代表故意拖延、消磨时间,当对方的身心均已疲惫失去耐心后,突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使对方措手不及,无法招架,最终取得了谈判的成功。日方显然在谈判前做了精心策划和准备。谈判开始阶段装聋作哑,麻痹对方,造成对方感觉日方毫无准备的印象,诱使对方上钩;三番五次换人谈判,大搞车轮战术,磨其锐气,以静制动,使其最后失去耐心,放弃谈判。这正中了日方的圈套。当美方认为最后一次谈判得半年以后才进行时,日本人杀了一个回马枪,搞得美方措手不及。
示弱不是妥协,而是一种理智的忍让。示弱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地站立。人生是艰难的远行,绝不会风平浪静,既要拿得起,也要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所以,为人处世如果适时示弱,有时也能成为赢家。
当旁观者,做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