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李军红说新妇科千金方
1091800000007

第7章 养好血,调好气,幸福女人不生病(一) (1)

怒伤肝,喜伤心,惊、恐伤肾,悲伤肺,思伤脾,女子以肝为本,女性生病很多因素都在肝。胀是肝气滞;口苦是肝气郁;带下多是肝湿;耳鸣、头晕、多梦是肝阳上亢;腰酸痛、五心烦热、盗汗是肝虚。也就是说,滞、郁、湿、亢、虚就是病在肝的五大要素,调肝为治妇科疾病之本。

有女性来找我看病时问:“大夫,我不吃益母草,月经就没有,每次来月经的时候,刚来一天,几乎就没有了,于是,就吃一盒益母草冲剂,这样勉强再来两三天,这是为什么?”还有的女性说:“我来月经的时候,一定要喝阿胶浆,不然就心慌气短,整个人就像虚脱了似的。”也有女性说:“我来月经每次是十来天,量还特别多,经血多也就算了,有时候还会流鼻血,不吃云南白药或宫血宁就止不住。”还有的女性说:“月月舒都成了我常备的感冒药,我都吃好几个疗程了,痛经还是那么令人烦……”这样求诊的患者太多了,其实归纳起来也很容易,她们都是病在血。

男人要想知道是不是贫血或有血液病,首先是要查血常规,看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才能了解自己的血液情况。女性就不用,因为女性有经血表露于外,从经血结合其他的症状来看,就可以了解女性的健康状况,不单是像西医那样只诊断出贫血,而且还能诊断出是血热、血淤、血寒还是血亏等。

我就不那么死板地,一板一眼地给大家像讲课似的解说,就以上面的几种病例为序,听我娓娓道来。

为什么有的女性来月经的时候必须吃益母草冲剂,才会正常呢?因为益母草冲剂有很好的活血祛淤的作用,这能说明什么问题呀,你也知道这只说

明体内有淤,确切地说是胞宫里有淤,也就是说胞宫里原本是一潭死水,吃了益母草以后,淤化了些,水活了一点,月经似乎正常了,其实很勉强,这种情况下,你也可以摸一摸自己的小腹,是不是会有一些包块或结节样的东西,推也不移动,再看看自己的舌体,一定酷似皮肤外伤性的淤色,甚至舌体边缘还有些淤点,这种种迹象都表明一个问题:血淤。

知道了血淤,就应该积极治疗,而不是临时抱佛脚,只是草草地吃一盒益母草了事。同样是益母草,可以吃半个月,等到小腹的包块消失,舌体变得红润,舌头边缘不再有淤斑,血淤没了,下个月经期不用吃益母草也会安然无恙。

阿胶浆是补血的药,有好多放化疗的患者,因为化疗杀伤体内的红、白细胞过多而体虚,用阿胶浆补血效果非常好,来月经的时候吃阿胶浆能缓解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那是因为行经而致血亏,阿胶即时补了血,血才得以充足,这种情况无疑就是血亏。这样的女性不论胖瘦,大多不是患有低血压,就是患有贫血;这样的女性没有天生的红脸蛋,她只有靠打粉底来掩饰;她也没有红嘴唇,需要经常涂鲜红色的唇膏才能有女性健康的红嘴唇。

所以说,要想防患于未然就要提前去补,除吃阿胶外,食物里还可以加入大枣调补气血。如果化验结果是缺铁性贫血,还要记得一定要用铁锅炒菜,日积月累,体内的铁足了,血自然不会再亏。要知道红嘴唇和红脸蛋不只代表漂亮,更代表着健康,要知道这些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壮”出来的。

云南白药是治疗外伤引起的出血,而不是专治月经过多的,那就是说月经过多不是外伤引起的,那是什么原因呢?中医有句话:“热迫血妄行”,本来血应该是很安分的,一旦受了热,就像是不听话的孩子,想跑哪里就跑哪里,流鼻血也就顺理成章。它成章,你生病,这种人易躁,也容易便秘,还经常会口腔溃疡和小便黄,要想安血,不是靠云南白药,而是要清血热,热清则血自安。治这种病有两味药,一味是清热解毒的金银花,另一味是凉血止血的槐花,可以泡茶饮。这种简单的方法,既防又治,首先小便会提前感受舒服,没有了灼热感,溃疡和便秘明显减轻的同时,月经来潮也很正常,乖乖地来五六天就拜拜了。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例子,也是一位月经过多的女性,用了这个简单的方法,竟然把她的痔疮给治好了,她说原来自己有内痔出血,现在好了。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槐花就有这个功效。月月舒这种药,现在改名为痛经宝冲剂,想必有过痛经的人都不陌生。我想问问有这种问题的女性,在吃月月舒的时候,有没有脸色发青,手脚冰凉,有没有用个暖水袋放在小肚子的地方,痛就会明显缓解的现象?得温痛减就是寒,这种情况引起的痛经就是血寒,这种情况用温性的活血药,寒就会被驱逐,痛自然就减了。当归、川芎在这种情况下就责无旁贷,可以泡茶,还有女性在煲汤的时候放入这些药,也可以治愈血寒引起的痛经。

血寒、血热、血亏、血淤都是中医强过西医所特有的诊断,只要对症,寒了温补、热了祛火、亏了进补、淤了活血,女性身体的健康就不会输在血上。

我们在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在方子里看到这些药,诸如党参、人参、黄芪、山药、白术之类,不管是其中的哪一味,也不管多高明的医生,都会经常出现在中药方里,这些药和普通的感冒药一样这么常用吗?它们比感冒药更常用,功效也很好,因为这些药都有一个共同的功效,就是补气。

当年,一位中医老师教我开方的时候说,累了可以补气,说话没力气可以补气,盗汗了可以补气,失眠了可以补气,心慌气短了可以补气,就连治妇科病的时候,月经提前、量多、量少,产后、乳房肿块等,都可以补气。

他可以把黄芪用到60克,把山药用到50克,还可以把党参用到40克,他不是通过加药量多赚钱,而是量大味少,他开的方子通常最多也没有超过10味药,但求医的人总是门庭若市。

大家都知道,中医有金元四大家,有李东垣的补土派,有朱丹溪的养阴派,有刘元素的寒凉派,还有张从正的攻下派。我当时称这个老师为“补气派”,经过这么多年的临床实践证实,这个老师的补气之法让我受益匪浅。

西医没有补气的说法,只有用白蛋白、胸腺素之类的药来提高免疫力的方法。其实这跟补气有些雷同,如果不是累了耗气,我们就不会失眠多梦、心慌、气短,也就不会易患心脏病;没有气的固摄,月经就会提前,量还会增多。没有气又怎么能使血得以化生,月经又怎么不延后、量少?哺乳期的妇女,由于生儿育女,气耗得最厉害,同样也是少了气的固摄而恶露不尽,子宫好久也不能复原。乳汁也是气血所化,气虚的人,气的原材料不足,不是溢乳,就是亏乳,像这样的例子,举不清,也讲不完。

补气药有补心气、补肺气、补脾气、补肾气、补元气的种种说法,有经验的医生在用中药的时候也是很有特点,也不是一味中药就能把所有的脏腑气全都补了。比如发高烧、做手术、生孩子、长期用抗生素、放化疗等,这种情况的患者都是元气大伤,肾气久亏,这个时候可以服用大补元气的人参,可以吃人参的含片,可以泡人参茶喝,都能使身体早日复原,但用人参的时候,宜多喝水,这样会吸收好,不易上火。通常我们用人参补身体的时候,一旦出现嘴里长溃疡、大便干燥、小便灼热,或者是生扁桃体炎,甚至是鼻出血,这是补得太过,一定要停药。

补脾气,主要是调补身体的消化和吸收。为什么有的人一天一次大便很正常,可有些人一天大便三四次,甚至更多,次数多还不成形,中医称这为大便溏泄,这样的人胃口也不会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胃炎或浅表性胃炎,有些人还有胃下垂、脱肛,或有子宫下垂等,这都是脾气虚。专门调补脾气的中药有白术和山药,用这些药对脾气有一个提升的作用,如果舌苔厚,也可以着重加一些白扁豆,这样既补脾气又能祛湿。

咳嗽喘是现在最常见的病症,毫无疑问这样会伤肺气,导致肺气虚,患了咳嗽喘的人对甘草片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甘草可以止咳,其实我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甘草在止咳的同时,最主要的一项功效就是补肺气,而且还是专门补肺气,单味甘草远不像煎好的中药汤那么难以下咽,我们可以用单味甘草泡茶喝,在止咳平喘的同时,补肺气也是重中之重。

生活中难免会加班,劳累,刚开始会觉得心跳加快,严重了就会心慌、气短,这是心脏病前期心气虚的表现,出现了这种情况西洋参和红参就是首选,提前服用点补心气的参类,能避免你过早地步入心脏病一族,人们都说这些参可以抗疲劳,其实这些参类最能强心。

您也许会问,这么多补气的药中怎么就没有补肝气的药?实话跟您说,刚学中医的时候我也这样问过自己的老师,学了中医我才明白,肝气根本就不能补,只能疏。那时候翻《本草纲目》,所有的补气药中,没有一味药归肝经,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这些药吃到肚子里,行至肝经的时候,都绕道而行了吗?多年的临床经验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些补气药根本就没有绕路,当你吃人参之类的补药,吃得心浮气躁、爱发脾气、两眼的巩膜通红的时候,那就是肝经热了,就应及时停补。所以我建议《药典》里药物的“性味归经”中也应加入“归肝经”这一条,而且还要注明“肝经实热要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