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蒙牛攻略
10899400000014

第14章 人力法则:三合模式

1.原则没有弹性

蒙牛在经营管理上奉行“铁的原则”,这种铁的原则就是不允许“例外”。

牛根生经常说,我为什么不给闺女儿子留财产,不给妻子留财产?干企业就得“对自己狠点”。我对儿女这么严格,对亲戚那么严格,如果部下违规,他们能不扪心自问吗?

蒙牛刚刚创立的时候,牛根生就和员工们约法三章:

第一,所有管理层成员的直系亲属一律不能进公司;

第二,所有管理层成员一律不能往企业里“塞人”,否则列入“黑名单”;

第三,管理层成员完成了阶段性的历史使命之后必须退出管理岗位。

2004年,主管奶源的老总离职,液态奶事业部推荐小李接任他的位置。小李从事过销售,以及物流工作,非常熟悉奶源,是经过了反复考虑并且过关斩将挑选出来的大家认为最理想的人选。

但是,这个方案被牛根生否决了。理由非常简单:小李与老牛有亲戚关系;虽然不是直系亲属,也要适用回避原则。

他说:“原则没有弹性,才能不被破坏。虽然小李挺合适,但我只能忍痛割爱;如果在我手里不这样做,就制度化不了;要是被别人误解了,危害就更大……什么‘举贤不避亲’呀?避点最好。”

2.合适至上

牛根生曾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胡锦涛总书记说‘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我们企业中,就是‘聚精会神搞牛奶,一心一意做雪糕’。一个做雪糕的人,他的人才标准就是把雪糕做得全国消费者都爱吃;如果他一会儿关心亚非拉黑奴的解放,一会儿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动态,一会又研究太平洋的地壳运动……惟独做出来的雪糕没人喜欢吃,那他绝不是雪糕岗位的人才!”

在牛根生的观念里面,人才就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即最适合岗位的人员。岗位跟人才如影随形,不可分离。这个非常简单的道理,牛根生看得非常透。

在蒙牛,卫生工是“典范性人才”,因为他们被认为是最恪尽职守的。

在面对《新民晚报》记者采访时,牛根生曾说:“讲到用人标准,从人本管理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人才,就看放的是不是地方,这是一个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像木头,粗的可以做梁,细的可以做椽,浑身疙瘩的还可以做柴禾……人也是这样,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岗位适应性。比如,我们厂子选卫生工,肯定不能选择文化程度太高的,也不能选择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我们选择的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村妇女,她们为能得到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而自豪。结果,那么大的一个厂子,她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擦呀洗呀,以致工厂里任何一个角落,你戴着白手套摸,都摸不到一点灰尘。因为她们知道,这里每天的产品都要走向全国的角角落落,有的还要漂洋过海,‘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是每个食品企业必须时刻紧绷的第一根弦,对亿万消费者负责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工厂每天接待着几百名、上千名各行各业的代表,有一处打扫不到位,就会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简朴的道理说出了用人的真谛,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在蒙牛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在恪守着这个原则,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了最大效应,让最合适的人在最合适的舞台上飞舞!

3.三级火箭助推人才

在蒙牛,有一个新陈代谢的机制。这个机制也和蒙牛的“阶段论”有关,蒙牛把公司的用人制度比喻成飞船升天:

首先要点燃第一级火箭,烧完之后丢弃;接着点燃第二级火箭,烧完之后又丢弃;之后是第三级火箭……

当一个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作出了贡献,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他就有必要退出历史舞台。

牛根生自己就是履行这个规则的典范,他曾经公开表示,自己将在2006年辞去总裁职务;2008年,在自己50岁的时候,如果有合适的人接替,他也将辞去董事长一职。

【案例】蒙牛有个“顾问委员会”

“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有的人适合打江山,在战场厮杀,有的人则适合坐江山,用韬略治国。企业经营也是一样。通过6年的高速发展,蒙牛已经在国际化的轨道上运行,原来的人才结构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需求,新陈代谢成为历史的必然。

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中国政治发展轨迹的启发,2005年,在牛根生的极力倡导之下,一个新的机构--“蒙牛集团顾问委员会”正式建立,牛根生曾经对顾问委员会进行了定位:只搞建言的事,不搞建设的事;只干服务的事,不干业务的事;只管验收的事,不管创收的事;只谋战略的事,不谋战术的事--总之一句话:给年轻人腾位子,为接班人出点子,成为公司发展的导航灯与智囊团。

牛根生本人兼任这个顾问委员会主任,有四位高管人员进入这个委员会,而他们之前的岗位已经由新人接棒。

2005年7月6日,牛根生在做客新浪网“总裁在线”时首次公开表示,按照国际惯例及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继“中国蒙牛乳业”董事长与总裁分设后,国内的“内蒙古蒙牛乳业”也打算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对董事长及总裁两个职位进行分设。国内蒙牛新的总裁人选将在全球范围内公开招聘。

面对媒体,牛根生曾经这样解释,当初采取发起设立方式创办了企业,由于企业只有短短6年的发展历程,所以,国内蒙牛的董事长与总裁过去无可选择地一直由自己“一肩挑”;但所有权与经营权“两权分离”是客观规律、历史潮流,是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因此,2006年的蒙牛,党委管党委的事,董事会管董事会的事,经营班子管经营班子的事,将在“三权分离”的情况下,形成相互推进、科学制衡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最终实现“三权合力”的最大化。

4.换人阵术陶育人

2004年,蒙牛开始兴建“国际示范牧场”。在建设的过程中,这个国际示范牧场曾经“三换”总经理。为什么频繁换人?因为蒙牛采用了换人阵术。

就像打篮球,踢足球一样,有经验的教练常常换人。他们这样做的主要几个出发点是改变实力对比,改变比赛的心态,改变整体的竞争格局等等,最终的目的指向比赛的结果--赢。

换人阵术的好处在于使团队处于一种健康的循环之中,使组织具有活力。在运动中发展,在运动中挑选人。

2004,蒙牛想建立一个国际化示范牧场,然而想建好这个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牧场联合国”却并非易事,仅总经理人选就换了三位。第一个是澳大利亚的,第二个是爱尔兰的,第三个是沙特的……短短数月,换了三任。其中有的是免职,有的是知难而退,自己打了退堂鼓。

蒙牛的换人原则是,不适合就换人,这里面的逻辑是,换人不一定要赢,但是不换人一定会输。但是前提是选人一定要慎重,不为换人而换人。

这个换人阵术也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是这毕竟是对“能上不能下”的观念的一种冲击。

永远选择最好的人,不让员工有占着位置不动的心态,这种方法,使参加比赛的永远是“跑得最快的”,赢也就有了基础。

5.使用就是最大的培养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上下皆知的一个用人原则。成立于1999年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在短短6年间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的奇迹,其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通过对青年人才的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形成高素质管理团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蒙牛破格使用德才皆备的年轻人才,高管层年轻化在中国乳业界是出了名的。今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模范的蒙牛副总裁杨文俊,年仅38岁,却是中国乳业界的“老资格”。中国乳业尤其是液体奶的许多“第一”和开创性的技术革新,都是在他的手中诞生的。

“如果我还算一匹千里马的话,那就是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这个伯乐相中了我。”杨文俊这样告诉记者。在6年前蒙牛创业之初,当牛根生大胆起用年仅32岁的杨文俊出任液体奶本部总经理时,许多人对这个当时全国乳业最年轻的液体奶“掌门人”表示了忧虑,认为这个年青人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还需要观察和“琢磨”,不宜一下子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但是,牛根生用一句简短的话语结束了一切争论:“使用就是最大的培养!”

牛根生的信任和指导,使杨文俊彻底放开了手脚。他利用宁夏、黑龙江牛奶企业的设备为蒙牛生产产品,扬蒙牛奶源得天独厚之长,避“资金缺少、设备为零”之短,以不足300万元的投入,迅速盘活了需要投入三个多亿才能组织的产能,为蒙牛的超速度成长打下重要基础。

30多岁就做一个部门的总经理,在蒙牛并不是稀罕的事。蒙牛冰淇淋部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等年轻人,都是被牛根生在使用中培养起来的。在牛根生看来,一个企业的活力就来自于年轻人,而一个企业家能够永葆青春,就在于要大胆使用和培养年轻人。

“年轻往往意味着缺乏经验,但是你不让他多做事,他哪里来的经验呢?把准大方向,放手让年轻人去干,信任他们,给他们解决面临的困难,他们手脚放开了,就会想出很多出人意料的新点子。”牛根生就是这样解释他的用人之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