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74

第74章 御人篇(9)

桑哥是胆巴国师的弟子,权势熏天,一些奸佞之徒,甚至提出为他立碑颂德,忽必烈居然也毫不在乎,:“如果老百姓想立碑就让他们立。可把这件事告诉桑哥,好让他高兴高兴。”由于忽必烈这把大伞的庇护,阿合马等三人更加有恃无恐,专权自恣,飞扬跋扈,危政害民。

用人点拨

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或者说有其合理的一面,有用的也才有价值可言。可能有时候自己的员工在别人看来未必就是有用的,或者是十恶不赦的坏人,但只要自己认为对自己有用,就要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能够感觉到你对他的好,并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俞大猷揽过自责

明代嘉靖年间的杰出军事家、民族英雄俞大猷对部属既教习武艺,又教读兵书,以诚团结人,以义教育人。当部属发生过失时,他既能严肃批评教育,又能主动承担领导责任。因而他的部属对他倍加尊重和信赖,作战时均拼死效力。

公元1565年,时任广东总兵的俞大猷率军在广东沿海扫荡倭寇,屡获胜利。但有一次部将汤克宽追击贼首吴平不力,致使吴平乘渔船逃走。

朝廷因此要追究汤克宽的责任。俞大猷勇于揽过,上奏说:“克宽忠勇惯战,请保住,不效甘同罪。”在汤克宽被撤职后,他还以自己的财物接济汤克宽的妻室,而他自己却因此被免职。

汤克宽经俞大猷的保护,不仅免于一死,而且后来成为名将,当上了广东总兵。

明朝名将卢象升领兵作战10多年,一向以宽容态度对待有过失的部下,史书称他一生“未杀过一偏将”,甚得全军的敬佩和朝野的赞赏。

公元1636年,卢象升率部在湖北南漳、谷城一带作战。由于担任两路进攻的总兵祖宽部厌战情绪浓,大批士兵哗变,致使作战失利。

兵部尚书杨嗣昌为此大发雷霆,除指责卢象升指挥不力外,还责令其将祖宽罢官投狱。

卢象升深知祖宽有勇有谋,曾为明王朝屡建战功,不能因一次作战未胜,人于死地。如果这次严惩祖宽,势必引起其他将领的惶恐不安,对今后带兵打仗十分不利。

卢象升因此上书朝廷,据理力争,为祖宽说情求免,他说:“不问难易,不顾死生,专以求全责备。虽有长才,保以展布。”据此,朝廷最后收回成命,同意调祖宽率部去陕西镇守。

祖宽得悉后,感激涕零地说:“主将之恩,吾毕生难忘。今生随他征战,万死不辞。”

用人点拨

作为领导者不仅应该对下属严格要求,一丝不苟,按照规章制度来办事。

对自己更是应该严格要求,有了过失要勇于揽过自责,而放下属一条生路。

领导者要勇于负责,不诿过于下属。古语说:“事败归咎于谋主者,乃庸人。”上司为部下揽过,意在保护部下,令其改过,反省思过,领导关心下属,不但表现在一般生活方面,更重要的是在部属有过失时宽厚待人。

皇太极重奖萨木哈图激励将士

皇太极是后金大汗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公元1592年皇太极降生时,其父已于十年前,以十三副铠甲起兵,东征西战,艰苦创业,逐渐使女真各部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并开始向明朝挑战。

生活在征战不止而又十分尚武的民族,皇太极从小跟随父兄,佩戴弓矢,骑马射箭,不仅练就了高超的武艺,而且培养了勇敢善战的精神。他力大无穷,臂力过人。沈阳实胜寺藏有他用过的一张弓,矢长四尺余,就是一个大力士也拉不开,而皇太极运用自如。据说,有一次,在征林丹汗时,途中缺粮,他和全军将士一起行猎为生,他发一矢竟贯穿两只黄羊,没有多大工夫,他一人共射死黄羊58只,可见他力气之大。皇太极自己英勇超群,对别的勇士也特别喜欢。他继承父位后,非常重视擢拔勇士。

公元1628年11月中旬,皇太极率领十万大军,绕道内蒙古,从今河北遵化县东北的长城龙井关入口,于12月17日包围了明朝的遵化城。天刚蒙蒙亮,他下令攻城。这是一场非常激烈的攻坚战。明军壁垒森严,八旗兵冒着炮火与箭矢、滚石,奋勇攻坚。很多兵士抬着云梯冲到城下,攀梯而上。其中有个叫萨木哈图的士兵,不顾乱石飞箭,第一个登上城头,挥舞大刀,一连砍倒许多明朝士兵,后边的清军乘机一跃而上,迅速打破了明军的防守,很快占领了全城。

战斗结束后,皇太极到前线慰劳八旗军将士,他听到萨木哈图勇猛奋战,第一个登城而入的事迹,十分高兴,立即召见了萨木哈图,与他促膝长谈。过了几天,皇太极去遵化城举行庆功大会,奖励有功将士。凡立功的都被召到跟前,由皇太极亲自授奖。当萨木哈图走到皇太极跟前时,皇太极亲自把酒倒在最名贵的金杯里,为萨木哈图把盏,看着他把酒喝下去,然后,当众宣布拜萨木哈图为“备御”(将领中最低一级),授予“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的荣誉称号。萨木哈图由原来的一个无名小卒,骤然提升为将领,整个会场顿时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欢呼声,人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接着皇太极又赐给萨木哈图一批贵重奖品:一峰骆驼,一匹蟒缎,二百匹布,十匹马,十头牛;还规定萨木哈图的子孙世代袭备御爵位,他本人今后如有过失可以一律赦免。

以后,萨木哈图经常跟随皇太极出战,凡是生死危机关头,皇太极再也不让萨木哈图身先士卒,他说萨木哈图是个宝贵的人才,再让他冒险冲杀,如果发生意外,就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可以让其他没有立功的人争先立功。

此后,皇太极把立功受奖、量功拔将作为一种定制,以此来鼓励将士的冲锋陷阵,争当勇士。用人点拨在当代社会,衡量人才的标准主要应该看人才的实际贡献,立功受奖、量功提拔是现代人才管理制度中非常重要的机制。人才的身份、地位、民族、籍贯、学历、性别都不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关键要看人才能够创造的效益大小。

此外,随着人才市场化,人才的流动日趋频繁,保护人才也显得越来越重要了。上司经过权衡以后要给出适当的条件留住人才,珍惜人才资源,防止人才资源的流失。

用威不如用恩

王辅臣,山西大同人,早年参加明末农民起义,是一员出色的猛将。后来,他投降了明朝大同总后姜壤,升为副将。顺治六年,王辅臣降于清兵,隶属于汉军正白旗。后来他被调入京师,顺治非常赏识他的才干,授予他御前一等侍卫之职。

云南平定后,王辅臣留镇云南,隶属于吴三桂。吴三桂很赏识他,将他调任援剿右镇总兵,待他如同子侄,有美食美衣,他人不得,也要赐给王辅臣。

康熙九年,王辅臣升为陕西提督,出镇平凉。临行前,吴三桂拉着他的手,涕泣说:“你到了平凉,不要忘了老夫。你家里穷,人口多,万里迢迢,怎么受得了。”当即赠给他2万两白银作为路费。

吴三桂以为凭往日对王辅臣的特殊礼遇,他一定会听命于自己,只需一纸号令,王辅臣就会积极响应。但吴三桂万万没想到,王辅臣不但没有从叛,而且坚决拒绝了他。

关键在于,尽管吴三桂待王辅臣不薄,但康熙对他更是恩重如山。

康熙爱才如子,他知道王辅臣智勇双全,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将他从吴三桂那里调出,一方面削弱吴三桂的实力,同时也以此表示对他的信任。陕西是战略要地,关系到首都的安全,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王辅臣去平凉上任前,进谒康熙,康熙语重心长地对他说:“朕真想把卿留于朝中,朝夕得见。但平凉边庭重地,又非卿去不可。”又特地让他过完元宵节,亲自让他一道看。临行前,康熙再次接见他,赐给他一对蟠龙豹尾枪,说道:“此枪乃先帝留给朕的。朕每次外出,都把此枪列于马前,为的是不忘先帝。卿乃先帝之臣,朕为先帝之子。别的东西不足珍贵,只有把此枪赐给卿,卿持此枪往镇平凉,见此枪就如见到朕,朕想到此枪就如同想到了卿。”

王辅臣感动得说不出话来,拜伏于地,痛哭流涕,发誓说:“圣恩深重,臣就是肝脑涂地,也不能报答,怎么敢不竭尽全力,报效皇上呢?”

后来,吴三桂特派汪士荣带信给王辅臣,约他起兵,王辅臣丝毫没有犹豫,命令拿下汪士荣,连同吴三桂给他的信,派他儿子王继贞一同解往北京。

为了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控制,康熙派刑部尚书莫洛率兵前往陕西,让王辅臣坚守平凉,与莫洛同攻四川。

王辅臣对莫洛经略陕西,凌驾于其上,有些不满。他从平凉前往西安,向莫洛陈述征战方略,但莫洛不以为意,还显示出轻蔑之意,王辅臣怀恨在心。康熙十三年八月,王辅臣一再要求莫洛给他添兵马,但莫洛先将王辅臣所属固原官兵的好马尽行调走,大大影响了王辅臣所部将士的心情。莫洛的歧视和压制,终于引发内讧。在莫洛进军不利、屯兵修整时,王辅臣杀死了莫洛,举起叛旗,响应吴三桂。

得知王辅臣叛乱,康熙颇为震惊,当即召见王继贞。王继贞一进殿,康熙就说:

“你父亲反了。”王继贞吓得魂飞天外,哆哆嗦嗦地说:“我不知道,一点儿也不知道。”康熙知道王辅臣叛变,京师随时都有危险,此时再追究莫洛之死,已毫无意义了,只期望王辅臣能回心转意,这样就必须采取施恩收服的策略。于是,康熙对王继贞说:“你不要害怕,朕知你父忠贞,决不至于谋反,一定是莫洛不善于调解,才有平凉士卒哗变,你父不得不从叛。你速回去,宣布朕的命令,敕你父无罪。莫洛之死,罪在士卒。”同时又派苏拜携招抚谕旨前往陕西,会同总督哈占商酌,招抚王辅臣。

康熙深知攻敌必先攻心的道理。不久,他又给王辅臣发去一封亲笔信,深情地陈述了他与王辅臣交往的一桩桩往事,丝毫没有责备他忘恩负义,反而处处显示着体谅与宽容。

王辅臣接到康熙的诏书后,内心颇不平静,想到康熙对自己恩重如山,不能自已,率领人马向北跪下,痛哭流涕。后来王辅臣担心自己杀死了莫洛,康熙迟早要和自己算账,再次反叛。但是他记着康熙的恩情,一直驻于平凉,既不南下湖南与吴三桂部会合,也不与四川王屏藩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