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67

第67章 御人篇(2)

“什么?到一边去。像你这样的囚犯还敢跟我要酒喝。”守门人还想要求时,夷射已经离去。这时,天刚好下了一阵小雨,门前积了一片小便状的水滩。

第二天早晨,齐王出门时看到了这一小滩水,大为不悦:“是谁在这里随便小便的?”当时,在门前小便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

“我不很清楚,但小人昨夜看见大臣夷射站在这里。”守门人汇报说。结果,齐王立即赐夷射死刑。

春秋时,宋国将与郑国开战。战前,宋国的统帅华元杀羊犒赏士兵,可能是一时粗疏大意而没有给他的驾车人羊敬吃到。等到作战时,羊敬说:“前天杀羊犒军的事,由你做主;今天驾车作战的事,由我做主。”于是,他就故意把兵车驱入郑军之中,使华元被俘,造成了宋军大败。用人点拨人的一生是曲曲弯弯的一条线,在这条迂回上升或缓慢回落的长线上,有许许多多大小不等、或明晰或模糊的点。而在这些点上,只有若干个点影响甚至决定人生的未来走向,那就是拐点。而那些时时刻刻都有可能在我们身边出现的微不足道的人物和事例,都可以看作我们身边的“拐点”。

作为领导,如果忽视了自己身边的“小人物”,就有可能使自己的事业惨遭失败;而如果对自己身边的人物一视同仁的话,那他就会事半功倍。因此,我们每个人任何时候都应当重视这些“拐点”。

施惠于民得民心

齐景公到了晋国,与晋平公饮酒,乐师师旷作陪。

齐景公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说:“君主必须施恩于民。”齐景公来到馆舍又向师旷请教如何治理国家,说:“太师将教诲寡人什么呢?”师旷又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出了馆舍,趁着师旷来送行,又问同样的问题。师旷还是说:“君主一定要施恩于民。”

齐景公回到住处,苦苦思索,酒还未醒,已经悟出了其中的含义。原来,齐景公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公子尾,一个叫公子夏,都很得齐国民众的人心。两个弟弟家都很富有,民众争相依附,势力可以和公室相抗衡,这可是危及君主的迹象呀。

这么一想,齐景公豁然开朗,现在师旷一再劝我施恩于民,目的是要我同两个弟弟争夺民心。于是,齐景公火速返回了齐国,打开粮仓,把粮食分给饥饿的贫民;打开府库,把多余的钱财分给无依无靠的老人和孩子;把没有亲幸过的宫女嫁了出去;对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国家按时供应衣服和粮食。用人点拨民心,固国之本,得民心者得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往今来的统治者,历来重视民心的得失。只有得到下属的支持和拥护,领导的位置才能坐得长久,其所指定的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得到贯彻和执行。而这一切的得来,最终还取决于施惠于民,使下属得到实惠,维护他们的利益。

魏齐滥施刑罚逼走良臣

范雎,战国时魏国人,自幼即聪颖好学,善于谋略,是一位难得的贤才。由于家境贫寒,范雎不得不屈身事于魏国的中大夫须贾,希望有朝一日能通过须贾而得到魏王的赏识。可惜明珠暗投,须贾并不是一位识千里马的伯乐,他看不出范雎是位精通韬略的谋士,这也是导致后来范雎受辱的一个根本原因。

一次须贾受魏王之命出使齐国,范雎作为食客陪同前往。由于齐襄王早知须贾平庸无才,因此故意对他怠慢,让须贾在齐国一连住了几个月,就是不愿接见。相反,齐襄王早闻范雎之名,知道他十分善于雄辩,因此对范雎很赏识,派人送给范雎10斤金子,还有许多牛肉与酒。这两相鲜明的对比,使得须贾既嫉妒又恼怒,认为这是齐国有意对自己进行羞辱,并由此迁怒于范雎。尽管范雎谢绝齐襄王的赠礼,并一再在须贾面前表现自己的谦恭之态,但仍不能平息须贾的怨气。须贾不断追问齐襄王向范雎赠礼的原因,范雎不敢说出真正的原因,只好推说不知,须贾于是就认为,范雎一定是向齐国透露了魏国的秘密。

回到魏国后,须贾心中仍是怨恨难消,就将这件事报告了魏国宰相,并一再声称,范雎一定泄露了魏国的秘密。这位魏国宰相名叫魏齐,也是个头脑比较简单、刚愎自用的平庸之辈。他一听说范雎泄露了国家秘密,勃然大怒,也不进行审讯调查,立即下令严加惩罚。在魏齐的旨意下,魏齐的手下役吏用木棍猛烈地抽打范雎,并持续了几个小时,结果范雎的后肋骨被打断,牙齿也被打落。魏齐的宾客中有喝得酩酊大醉的,还朝范雎身上撒尿,有意对范雎进行人格侮辱,以作为对他“泄露国家秘密”的惩罚。范雎一见情况不妙,立即躺地装死,一动不动。那些役吏们见范雎已经没了气,于是就用席子将他包起来,扔进厕所中,并派一个人在旁看守,范雎立即抓住这个机会,从席子里面爬出来,对看守他的人请求说:“在下这次蒙冤受辱,请阁下高抬贵手。如蒙相救,日后必当重谢。”看守也比较同情范雎落难的遭遇,于是对喝得大醉的魏齐说:“范雎已被打死,要他的尸体已经没有任何用处,不如抛之荒野。”喝得迷迷糊糊的魏齐也没细想,一听范雎已被打死,就同意了这个看守者的建议,范雎终于逃离虎口,后躲藏在一个朋友家里。

不久,秦昭王派使者王稽出访魏国。王稽到达魏国后,暗中积极访贤。范雎在朋友的帮助下,与王稽进行了秘密会见。王稽对范雎一见倾心,与范雎稍一会谈就知道他是一个难得的贤才,立即用车将他载入秦国,并向秦昭王推荐。范雎向秦昭王内献巩固政权之计,外陈争霸诸侯之术,秦昭王大为欣赏,立即拜他为宰相。

范雎在秦国得志后,一方面帮助秦昭王建功立业,为秦昭王提出了一个“”的重大外交战略,从而奠定了秦国各个击破、最终兼并六国的战略基础;另一方面也通过秦昭王为自己报了私仇,在秦国的强大实力威逼下,魏齐被迫逃出魏国,最终迫于无奈而自杀,对于须贾,范雎在大肆羞辱一番后,考虑他对自己尚有一点情谊而赦免了他的死罪。

范雎乃一代杰才,生于魏国却未受重用,相反还受到羞辱,并几乎冤送了性命。而他一到秦国,秦昭王就待之为上宾,并拜他为宰相。以此观之,魏国被秦消灭而秦终能统一六国,岂非必然?用人点拨如果领导者不能做到知人善任,反而对下属无端猜疑,不能做个能识千里马的伯乐,那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人才从自己的身边溜走。

没有人才盼人才,盼来人才又冷落人才,等到人才要“东南飞”了,又千方百计地阻挠,一点不尊重人才。招贤,是尊重人才;重贤,是尊重人才;送贤,更是尊重人才,而且层次一个比一个高,做起来一个比一个难,求贤不易。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待人才的关键是一个“情”字,不同的“情”,就会收到不同的回报。

驾驭好睿智的千里马

23岁的秦王嬴政,以敏锐的眼力看中并留住了尉缭,他并不因尉缭对他形象、人品的判断恶劣而计较,宽厚地优待尉缭,依重尉缭,与他结下了君臣之谊。,在他任何一项决策之中都不同程度地有着尉缭思想的痕迹。

譬如,尉缭认为“外无下天之难,内无暴乱之事”,认为那种男耕女织、人民安乐的和平社会才是理想的太平盛世。然而,一旦有战争打乱了人民安居乐业的生活秩序,就要以战止战。这种战当然是以正义之战而伐不义之乱,就是在尉缭这种思想的启示、影响和鼓舞、激励下,嬴政坚定了统一六国,以战止战的信心。

以正义之师去攻击非正义之兵,也不是可以轻易取胜的,尉缭对这一点很有见解。他认为要想取得胜利,必须有天时、地利和人和巧妙而恰到好处的配合,尤其是“人和”在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圣人所贵,人事而已”。嬴政对这种“人事”思想也颇为重视。

尉缭认为,要达到“人和”的目的,则需要采用藏富于民的方针,要不误农时,不损民财,要奖励耕战,使民众个个皆勇于战,勇于赴以战。再则在战时,也要对军中将士明法审令,让将士个个勇于赴死杀敌,更要让将士知令必行,听命必尊。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的目的,军民一条心,才会战则能胜,攻无不克。尉缭的这种思想对嬴政影响很大,为此,他非常崇尚农战的治国原则。

正因为尉缭把人的因素放在了取得战争胜利所必需的第一位,所以嬴政在统一战争中也把“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在具体实施之中,嬴政坚定地继承了先祖奖励耕战的政策,使秦人以富强支持战争,以好胜参加战斗,以向上进取的精神力求而战无不胜。

对于战争中将帅的作用,尉缭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认为将帅自受命之日起,以恩惠而赏士卒,且赏罚既不能过之也不能欠之,只有这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好将帅。

嬴政对尉缭关于将帅的看法和要求也是心领神会。在统一战争中,嬴政选用了王翦、王贲、李信、杨端和等军事帅才,保证了秦战略战术、军事智谋的正确发挥,从而使秦兼并天下成为现实。

又譬如,在《尉缭子》“战威”一章中,尉缭阐述了军事后勤在战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粮草一定要足够用,否则便“士不行”,武器装备要精良,否则便“力不壮”。

对尉缭军事后勤理论的应用,嬴政更是心领神会,而且在统一战争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军队所用武器的配备上,嬴政更是修造战船,改造兵车,使它们在战争中创下奇功。

在实际战斗的过程中,尉缭还指出了讲求战略战术的机动性、灵活性的重要。

他主张先料敌而后动,“正兵贵先,奇兵贵后,或先或后,制敌者也”。在《战威》一篇中,他列举了五个先料敌而后动的条件,即战前要研究制订周密可行的进兵计划;选任合格的统兵将帅;用兵神速;注意利用地形布置攻防;军令如山,违者必究。他认为具备了这五个条件,还要同用敌军的各种地势、人事等方面的弱点,以少胜多,以实击虚,以收到“敌不接刃,而致之”的效果。

对于这样精辟的灵活运用战略战术的理论,嬴政更是积极地把它运用到实际战争中去。

譬如在攻打赵国时,嬴政就先利用了燕赵两国的矛盾关系,主动而迅速地捕捉住战机,打了一次大胜仗。当秦又屡败于赵军之时,嬴政利用赵国内部君臣之间的矛盾,巧施反间计,轻易地除掉了阻碍秦军攻赵的名将奉牧,最后终于大败赵军。

攻打魏国之时,嬴政巧妙地利用魏国地势低的弱点,水灌魏都,获得了奇效。

由此可见,统一战争中运用的各种奇计妙策,正是嬴政深入研究领会了尉缭的军事思想之后得到的克敌法宝。

杰出军事家尉缭的军事谋略在统一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至于在嬴政为自己修建的皇陵之中,也可以见到那些活灵活现的兵马俑列队布阵的形式,与尉缭在他《兵令》一篇中所讲述的军阵形式十分吻合,足见尉缭给予嬴政的影响之深。

尉缭这个杰出军事人才,自始至终参与了秦统一六国的过程,成为秦王嬴政重要的左膀右臂。

而秦王嬴政使一匹千里马得以驯服,甘受驾驭,使之尽心竭力地效忠于己,为统一大业的成功加上了最重的砝码,更是体现了他非常机智的一种管人技巧。

用人点拨

善待下属,不耻下求,是领导者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也是领导者正确处理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使下属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因素。

使用有才能的下属是古往今来用人者必备素质之一,而能否有效地选拔和使用,特别是驾驭好有才能的人则是当今领导者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现代领导者要善待下属,不放走任何一个智者贤人,让有才能的人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

利用权力制造压力

公元前204年,韩信发兵由代地进攻赵国。

赵王歇与陈余听说韩信已灭夏悦,夺取代地,忙引兵马,驻扎在井陉口,号称20万大军,阻止汉军前进。

陈余的20万赵军就驻扎在这易守难攻之地专等韩信、张耳来攻,仿佛在守株待兔。韩信当然不会轻举妄动,把兵马驻扎在井陉口的另一头,派出密探,四面打探陈余军情。赵军谋士广武君李左车给陈余献策说:“汉将军韩信涉西河,擒魏王,夺代郡,虏夏悦,如今张耳为辅,欲攻赵国。这是乘胜利之师离国远征,其锋的确难挡。但是,千里馈粮,士有饥色;寻柴为炊,师难饱腹。井陉之路,战车不能并行,骑兵不能成列。韩信如果由此进军,粮草辎重必在后面。请拨给我精兵三万,从小路偷袭,截断汉军给养。丞相深沟高垒,坚壁固守。汉军前不能斗,退不能回,野无所掠,必然粮断水绝,不过十日,两人之首,必致麾下。希望相国采纳我的建议。否则,必为韩信、张耳之人所困。”陈余本来素以儒者自称,不听李左车之计,反而说:“我本十二义之师,不用诈谋奇计。兵法常说,十则围之,倍则战之。如今韩信之兵虽然号称数万,其实不过数千,千里奔袭赵国,早已疲劳至极。如今遇到如此之辈尚且避而不战,今后遇到大敌,又该怎样对付呢?这样,诸侯都会认为赵国胆小怕事,动不动就会向我赵国用兵!”

于是,陈余辞退李左车,不用其谋,只在那里坐等韩信率兵到来。汉军密探得到此消息后,飞报韩信。

韩信大喜,方敢引兵从井陉口进击赵军。夜半时分,韩信召来常山太守张苍,拨给两千军马,人持一旗,从僻静小路偷偷逼近陈余寨棚,潜伏在草丛之中,以观动静。

韩信密告张苍:“我军与赵军对敌,我军诈败,赵军必然空营追赶。你指挥士兵冲进赵营,拔尽赵国旗帜,全部插上汉军红旗,坚壁拒守,不必参战,赵军自会不战而乱。”张苍等人得令而去。

天边刚露出一丝晨曦,韩信中军就传出号令:“今日破赵会食。”每个军将只分到一份早餐。因此诸将皆不敢相信,但是军令如山,只听得整齐而有力的一声回应:“是。”

韩信自领1万人马先行,渡过槐河,在岸边排下阵势。赵军看到韩信背水列阵,尽皆发笑,认为韩信实在不会用兵。汉军将士心中也疑惑不已。但是韩信用兵神出鬼没,军纪甚严,只得依令而行。

韩信对张耳说:“赵军不见我军大张鼓旗,恐怕不肯出壁交战,我俩必须亲自督战。”韩信、张耳披挂上马,率领万余精兵,前面尽布大鼓旌旗,杀进井陉口中。

陈余在赵营之内,看到韩信、张耳如此耀武扬威,大模大样地闯入井陉口,不禁产生被人轻视之感,特别是见到他的仇人张耳,顿时气得咬牙切齿,立即下令,开营迎敌。

井陉口中,道路狭窄,双方都难撂开阵势。赵军人多势众,拼命向汉军压过来;汉军也不示弱,个个奋勇当先,舍死激战。

大战良久,韩信下令诸将尽皆抛弃大鼓旌旗,一时漫山遍野全是汉军旗鼓。韩信率兵固守河边阵地。

赵军看到如此众多的战利品,纷纷空壁而出抢夺鼓旗,抢夺汉军东西,以便邀功请赏。陈余等人率兵直追韩信,认为韩信不过如此而已。

这时,只听得韩信高呼:“前面深水,后有追兵,你死我活,在此一举。后退半步,立斩不赦。”汉军素惧韩信法度,谁敢怠慢半分,人人回身自战,莫不死拼,无不以一当十。

陈余见汉军败退,正在高兴,不料汉军忽从营中杀出,个个突然间都变成了亡命徒。赵军争抢旗、鼓,队伍混乱,虽然人多,但是很难击退汉军。

两军混战,难解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