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62

第62章 育才篇(9)

十多年后,韩干的画马艺术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唐玄宗听说了他的大名还亲自把他召到宫中学习画马。用人点拨当王维发现了韩干的才气之后,就下大力气通过多种方式对其进行培养,终于使其崭露头角。王维的育人方法就是发现苗子就进行培养,把自己的多年心得全部传授给了这个年轻人,还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点拨、充实,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

很多有志向的年轻人因为没有好的环境只能庸碌地终其一生,如果他们一直坚持不懈,等到身边的环境发生了改变,就会茁壮成长起来。这时候,发现并且培养人才的人非常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领导者善于发现、用心培养人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顾况培育白居易

从唐朝开始,就以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担任国家官员。通过科举考试,考生和推荐人、考生和主考官往往会结成固结型关系,形成师生关系,以后老师对门生会尽力培养。白居易也是通过结交前辈,获得培养而步入仕途的一个典型。

白居易从小就聪明伶俐,生下来刚六七个月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辨认“之”、“无”

两个字了。五六岁的时候,白居易开始学诗,才情逐步得到发现和发挥。在他十五六岁的时候,已经是饱读诗书,很有一些知识了。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父亲白季庚在徐州做官,就有意把他带到京城长安去见世面,借机也结交一些京城名士,为孩子的前途做准备。

当时,长安城里有一个很出名的文学家,很是有一点才气。但是这个人脾气高傲,对待后生晚辈常常倚老卖老,不肯好好提携帮助。白居易一来到长安,就听说了顾况的名气,于是这一天特意带着自己比较满意的几篇诗稿到顾况家去请教。顾况本来不想接待,但是听说对方也是个官宦子弟,也不好不接待,于是就让白居易进来。白居易拜见了顾况,送上自己的名帖和诗卷。

顾况懒洋洋的抬头看了看眼前站着的年轻人,又看了看他的名帖,看到“居易”

两个字,皱起眉头打趣说:“近来长安的米价很贵,只怕是确实居住很不容易呢!”

年轻的白居易被顾况莫名其妙地数落了几句,也没有在意,只是恭恭敬敬地站在旁边请求指教。顾况心不在焉地拿起诗稿随便翻看,翻着翻着,他的手忽然停了下来,欠起身来睁大眼睛看着诗卷,不由得轻轻地吟诵了起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读到这里,顾况脸上显露出兴奋的神色,马上站起来,紧紧拉住白居易的手,非常热情地说:“啊,能够写出这样的好诗,住在长安也不难了。刚才我是给你开个玩笑,你别见怪。”

这次见面以后,顾况就经常栽培白居易,他十分欣赏白居易的诗才,逢人便夸白家的孩子是怎么了不起。由于顾况的夸奖,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白居易也就很快在长安出了名。不到几年,白居易就考取了进士。

在顾况以及白居易的共同努力下,白居易的名气越来越大。唐宪宗听说了他的名气,马山提拔他做翰林学士,后来又派他担任左拾遗。白居易进入仕途后也没有忘记顾况,十分感激他当年的推荐与培养,和顾况一直保持着极为亲密的关系。用人点拨当高傲的顾况看到了白居易的超常诗才之后,并没有丝毫的嫉妒,而是马上转变态度,对其大加赞赏,在以后通过多种方式对白居易进行培养,使得白居易终于才尽其用,走上了仕途。顾况的眼力和培养真正人才的热情令我们敬佩。

许多年轻有为的人才由于诸多原因需要前辈的提携与帮助,尤其是需要领导者善于发现并且给予着力的培养,这样不仅对人才本身,对领导者以及单位的事业都有好处。领导者发现、培养人才,要创造条件给人才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同时领导者的举荐也非常重要。

韩愈助贾岛

贾岛,是中唐著名诗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好学,酷爱文章诗赋。可是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年年失败。他心中非常失落,又因为囊中羞涩,于是就出家为僧,号无本,居洛阳寺院。当时当地官府不许僧人在午后出去,贾岛觉得没有人身自由,感到非常苦恼,就写了一首诗:“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贾岛一向以苦吟著称,他的诗作字斟句酌,非常有新意,但是很长时间不被人了解与欣赏。他伤心至极,感慨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知音如不常,卧归故山秋。”

有一次,贾岛骑驴走访李馀幽居,得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这两句诗使人感觉已经清新。但是他不满意那一个“推”字,想找一个更好的字眼。不一会,想到一个敲字,觉得不错,却又难以决断,于是骑驴缓行,边走边想,神游物外,还用手比划着推敲的动作。

,一阵阵马叫声在他的耳朵边响起,贾岛才发现他撞了一位达官的车驾。

这位官员就是大文学家韩愈。左右将贾岛推到韩愈的车前,贾岛向他解释了冲撞马车的原因。韩愈非但不怪他,反而非常欣赏这位僧人对做诗的执著。于是,韩愈就停下车来和他一起思考“推、敲”,韩愈认为“敲”字最佳。于是贾岛便以“敲”字入诗。这件事就是“推敲”一词的由来。

韩愈由此发现了贾岛的才华,并且让他和自己住在一起,一块讨论做诗的方法,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就与贾岛结为布衣之交。他非常欣赏贾岛“无端更渡桑乾水,却往并州是故乡”的苍凉情感,欣赏“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意境。他认为,贾岛诗的风格与孟郊相近,并为之做诗道:“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韩愈的推许使贾岛的声名大振,当时的人把他与孟郊相提并论,称“郊寒岛瘦”。

韩愈非常同情贾岛的坎坷遭遇,不愿让他埋没在僧侣之中,他亲自对贾岛“授之以文法”,使他“去浮屠,举进士”,恢复了正常的社会生活。贾岛后来当过长江县的主簿,号“贾长江”,留下了一批独具特色的诗作。用人点拨冲撞官员马车仪仗,在唐朝时是犯法行为,依律当斩。韩愈遇到此事并没有责怪贾岛,反而与他共同推敲诗句,并且因此与他结为至交。贾岛呢,在韩愈的培养下,最终决定脱离僧门,在韩愈的指导与推崇下不断进步,最终成为一个文学名家。

对于人才,是需要适当的教育和鼓励的,如果没有韩愈的扶植,贾岛可能会永无出头之日。这就告诉我们,当人才在贫困潦倒时,适当地扶一把,送一程是必要的。别人的帮助和教育,在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是必须的。

唐宣宗问政绩鼓励人才

唐宣宗是宪宗李纯的儿子,与穆宗李恒是兄弟关系,是一位宽厚待人的皇帝。

他喜欢走访民间,由此他能够得知下属在政治方面的优劣,并从中提拔政绩优秀的官吏。

有一次,唐宣宗到北苑去打猎,路过一片树林时,看见八个樵夫在路边休息。唐宣宗就走过去和他们聊了起来。经过闲谈,他知道他们是?阳县人,就乘机问:“?阳县的县令是谁?”回答说:“是李行言。”又问:“怎么样?”答:“为人正直,敢作敢为。有一次,还带兵抓了一伙强盗,并把他们判处死刑,真是大快人心。”唐宣宗听了以后,就把李行的名字记住了,回到宫中就把他的名字记在殿柱上。

两年以后,唐宣宗任命李为海州郡守,李进宫拜谢皇恩。唐宣宗问他说:你是否在?阳当过县令?李说:“是啊,当过两年。”唐宣宗听后非常高兴,就吩咐左右说:“取紫金赐予李行言。”李行言非常纳闷,不知道为什么要赐紫金给他,但是又不敢随便问。这时,唐宣宗笑着对李行言说:“你知道朕为什么要赐紫金给你吗?”李行言一听正是自己想问却不敢问的事,就说:“臣有所不知,请陛下点拨。”唐宣宗就命他自己到柱子上看,并对他讲起了上次打猎时遇到的事情,最后说,赐紫金就是对他的奖励。李听后非常感动,决定尽职尽责以报效朝廷的知遇之恩。

唐宣宗对大臣李君羡也是如此。他也是在打猎时遇到的百姓关于对李君羡的赞赏。他知道后就在合适的机会提拔了李君羡,等君羡到朝廷谢恩时才知道原因。

唐宣宗就是通过了解人才,给人才以重用的方法,鼓励了人才,使得人才从中受到教育,为朝廷贡献了自己的所有才华。用人点拨领导者对人才只是重用选拔和使用,而忽视培养和激励,那还算不上精通用人,对用人还要会育人,才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育人的方法有多种,激励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种种鞭策,激励措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才能更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优势。

唐宣宗对李行言,对李君羡无不运用了鼓励的手法来激励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尽心尽责来报效朝廷,唐宣宗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

郭进不杀军校

郭进是宋初的一员武将,年轻的时候就很有才气,他为人豪爽刚烈,处罚下属毫不留情,宋太祖都提醒郭进帐下的官兵说:“你们在郭进将军手下做事需要小心谨慎,如果得罪了将军招致祸患,连我也没有办法帮助你们。”

然而,郭进在培养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一套,对待异己者也能宽容。比如郭进帐下的一名军校向皇帝告密说郭进与敌人勾结,郭进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借机培养和保护了他。

郭进当时任山西巡检,率兵防御北汉的刘继元。因为自己的脾气,无意间得罪了一个部下,这个部下就跑到宋太祖那里去告密了,说郭进与刘继元勾结,如何如何准备谋反,并说郭进如何对太祖不敬,常常对太祖辱骂等等。太祖对郭进简直是太了解了,根本就不信郭进会谋反。于是就痛骂了这个军校,命令立即将这个人捆绑起来,押送给郭进让他处理。

一向脾气暴躁的郭进并没有对这个军校表现出丝毫的恼怒,而是出人意料的亲自给他松绑,对他说:“你胆敢跑到陛下那里去议论我,我相信你是有胆识有气节的。现在我不治你的罪,如果你能够去奋勇杀敌,取得胜利,我就把你举荐给当今皇上。如果作战失败了,你可以投奔到别处去。”

这是告密者怎么也没有想到的,郭进的态度他做梦都没有想到过,他的告状,竟然被说成是有胆量!除了免罪之外,还有杀敌立功的机会,还有高升的希望;如果战败,甚至听任自愿投敌!军校感动得涕泪纵横,自觉过去是自己小气错怪了将军。于是上阵奋力杀敌,奋不顾身,迫使刘继元降服。郭进非常高兴,特地向太祖奏明事情原委,请求给那军校封赏,还让他拿着自己的上书直接去晋见皇帝。

宋太祖见到那名军校,气愤地说:“你前番告密,陷害忠良,这次立功了近可以抵你过去的罪过,要赏官是不可能的。”军校无法,只好怏怏地回到郭进的营中。郭进见状,安慰了军校一番。马上再次向太祖请求,说我已经答应过不再追究他的诬告,许诺了立功后就可以受赏,陛下不封官给他,就会使我失信于人,以后就不能再用人了。

宋太祖接到这个请求后,感到郭进说得有道理,终于给了那个军校一个官职。

史书上说郭进很有才干,这次不杀军校就是很好的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一个表现吧。

用人点拨

郭进培养人才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郭进的超常才干,首先是对下属能力的肯定,其次是对下属的信任,再次是对下属的重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郭进的气量,如果郭进气量狭小,恐怕才干也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培养人才的时候,尤其是对多样的下属进行有意识培养的时候,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吸取的经验就是郭进的气量以及他对待下属的态度。领导者雅量待人,有意识地通过各种途径培养人,就会培育出人尽其用的人才。

范仲淹助孙复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具有远见卓识,胸怀坦荡,从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得失,一心想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并且针砭时弊,力主革新朝政。在军事上,大力选拔有胆有识、武艺高强的将领,严明军纪,指挥果断,曾经在西北边陲使敌军闻之丧胆。在从政作风上,秉公执法,廉洁自律,自己节衣缩食,却辅助老幼、救济贫困,以品德高尚著称于世。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很受百姓欢迎。

范仲淹在淮阳做官时,有一天正在批阅公文,属下领来一个说是要面见他的瘦弱的年轻人,范仲淹见他虽然衣衫破旧,倒也文质彬彬,便停下工作,问他姓名和来意。他不愿说出自己的名字,只说自己姓孙,是位穷秀才,因生活窘迫,特来请求范仲淹帮助他十千制钱。

范仲淹没再追问,就叫人如数拿钱给了他。次年,属下又向范仲淹禀报,说去年曾来过的那位孙秀才又来了,还是要见您。范仲淹又立刻命人将他领进来。见面后,孙秀才开门见山,仍然是再要十千制钱。范仲淹又如数给了他,并且关心地问:“家中有什么天灾人祸吗?”

孙秀才才十分不好意思地说:“母亲年老多病,而自己是个读书人,不会耕田,不会做工,又不会经商,所以无计可施。自从流浪到此,不少人都称赞大人是位清官,爱民如子,所以才冒昧求见大人,请您赐怜。”

范仲淹听完孙秀才的话,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的身世:他两岁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给一个姓朱的人。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纸笔,自己四五岁时用木棍在沙土上学习写字。稍大后得知家事,含泪辞别母亲,来到应天,在戚同文门下读书。因为没钱,每天只能定量吃些凝固的粥块。范仲淹想到这里,更加同情孙秀才。他思忖半天,突然兴奋地告诉孙秀才:“我可以帮你谋一个学职,每天动笔抄写东西,大约能挣一百钱。这样你既能安心学业,又能养家度日。”孙秀才大喜过望,即刻答应,随后就到任了。不久后,范仲淹调离淮阳,到另外的地方任职去了。

这个孙秀才,名复,字明复,是山西平阳人。在范仲淹的帮助下,他逐渐减缓了生活压力,并且有了较好的读书条件。他刻苦学习,深入钻研,学业突飞猛进。但由于进京赶考名落孙山,他一气之下跑到了泰山,专心致志读《春秋》,成了当时著名的经学家,世称“泰山先生”。

数年后,范仲淹得知孙复学业已成,并且还很有建树,就把他推荐给了皇上。接着,孙复担任了秘书省核书郎,后来又任国子监直讲,即朝廷最高学府太学的教官。当时的人听说这件事情,都对范仲淹的慷慨相助、培育人才赞叹不已。用人点拨范仲淹培养人才是尽其所能给人才提供可以生活、学习的条件,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当人才怀才不遇时,又顺手帮扶一把,使得人才才尽其用。这种对人才的培养看似无心,实则是培养者的素养积累和给人才的重大机遇。

领导者对于下属困难时帮你一把,无异于雪中送炭。但是更重要的是培养下属独当一面的能力,当下属遇到困难时能够尽自己所能为下属排忧解难,为他发挥才能开辟一条阳光大路,下属的才能就会得到更好的发挥。

宋仁宗苦心炼良材

宋朝年间,西周成都府秀才赵伯升告别双亲,进京赶考。

赵伯升出生在一个诗书世家,加上他自幼聪明伶俐,少年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学识非常渊博。他在考场连续做了三篇诗文以后,自认为才高于世,没有人能够比得上,这次考试必中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