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60

第60章 育才篇(7)

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从中受到教育,不断地学习,最终成为东吴有名的大将,让最初瞧不起他的鲁肃也对他刮目相看,可见书本对人的教育力量。所以,我们在教育部下时,也要重视部下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这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成为多方面的人才。

孔明精心育蒋琬

名扬古今的诸葛亮,不仅广揽人才、重用人才,还会千方百计地保护培养人才。蒋琬,就是在诸葛亮的精心保护、培养下,才逐渐成为蜀汉政权中出类拔萃的人才。

蒋琬,三国时陵湘人,字会焱。在刘备入蜀前,他只是一个州衙门里的小吏,做些缮写文书之类的事。刘备入蜀后,让他做了广都县令。由于他办事公正,勤勤恳恳,又颇为妥善,受到了同僚们的赞赏和百姓的拥戴,也引起了诸葛亮的分外关注。

可是,有一次刘备因为有事到了广都县,蒋琬却因为喝醉了没有出来迎接,这使得刘备非常地生气,当场就罢了他的官,并且判处了他的死罪。诸葛亮知道这件事后,就马不停蹄地赶过来,奉劝刘备说:“蒋琬平时办事是非常谨慎的,工作很勤奋,办事很公正,并且他饱读诗书,博学多才,只要稍加教导,肯定是治理国家不可多得的人才呀!”刘备怒气未消:“可是,他如此目无尊长,又怎么能治理百姓呢?”诸葛亮就说:“这一次,只不过是他偶然的过失罢了,再说,蒋琬一贯是以安定百姓为本的,不善于官场上的迎来送往,您不能因为眼前的这一次小事而把他判处死罪啊!”

刘备看到诸葛亮都为他讲情,并且说得合情合理,他一向都非常尊重诸葛亮,因此,也就收回了成命,说:“既然军师都这样说了,我就绕了他一次吧。不过,死罪免了,活罪难逃。”于是,就罢了蒋琬的官。

不久,诸葛亮又找了个机会,把蒋琬扶持起来,给以他重任,并大力培养。蒋琬也发奋努力,立志精忠报国。后来,蒋琬做了尚书郎,还曾经代理丞相的职务。诸葛亮率师出征时,总是让蒋琬全权负责军需保障,而蒋琬也总能做到有充足的士兵和食物,以满足军队的需要,帮助军队解决了后顾之忧。

数年后,当诸葛亮打出岐山病危时,还特地给后主写信,称赞蒋琬的人品与才干,并且提议在他死后,让蒋琬来接替自己的职位。刘禅遵照诸葛亮的遗嘱,先是命蒋琬为尚书令,总统国事,次年又令蒋琬为大将军。蒋琬终于成为继诸葛亮之后蜀汉政权的中坚人物。

用人点拨

蒋琬遇到了孔明可谓是遇到福星了,没有孔明的精心保护、,纵使其有通天之能也是枉然。孔明对蒋琬也可谓是育之有术,用心良苦啊。先是为其求情,赦其死罪,后又寻找机会重用他,并大力抚养,蒋琬才得以成为一个人物。

领导者对待人才也应学习诸葛孔明,对人才要能够容其小过,在必要时加以培养,这样才能使人扬长避短,才尽所用。每一个人才的成长,与领导者的教育和培养是分不开的。

老汉歪打正着育周处

西晋时,有意兴阳羡人周处,他的胳膊非常有力,无人能比,并且,善于骑射。但是,他为人性急粗暴,一意孤行,动不动不问是非曲直,就奋臂挥拳。

有一次,周初碰见了一位老大爷,看见他眉头紧皱,就不解地问他说:“老大爷,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你为什么还闷闷不乐呢?”老大爷就叹息说:“哎,有三害不除,我又怎么能高兴得起来呢?”周处就好奇地问:“是哪三害啊?”老大爷就说:“南山上有一只猛虎,常常跑下山来危害村民,在长桥的下面有一条蛟龙,常常发水淹没庄稼。还有一害,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你自己去想吧。”周处听了以后,刚开始,感到非常得惊讶,过了一会儿就哈哈大笑地说:“这三害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都包在我的身上了。”

于是,周处就背着箭囊,手里拿着锋利的斧子,。

他先到了南山,去找猛虎,他走了三天三夜,转遍了南山的各个地方也没有找到老虎。他想:是不是我听错了,这山上没有老虎啊,要是有的话,我为什么就是找不到它呢?要不,我还是到长桥去杀蛟龙吧!他抬头看看天,发现已经黄昏了,最近不停地奔波也累了,就决定在南山休息一夜,明天一早再去长桥。这样,他就找了一个地方睡下了,由于连日疲劳他很快就入睡了。睡着睡着他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只老虎站在自己的身边,并且用眼睛看着他。忽然,他打了一个激灵,就醒了,抬头一看,不是梦,而是真的有一只老虎站在自己的身旁。他就悄悄地拿起身边的斧子,趁老虎不注意,照准老虎的头使劲劈下去,就这样,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老虎杀死了。接着,他又沉沉地睡去。

第二天一早,他又到南桥把蛟龙杀了。

由于周处出去的时间很久,意兴的父老乡亲都以为周处死了,就自发地起来庆贺。正当人们相互庆贺的时候,不料周处斩了蛟龙回来了。他看到乡亲们在庆贺,还以为他们是因为自己除去老虎和蛟龙庆贺呢。可是,没有想到乡亲们却是因为自己死了才庆贺的。到这个时候,他才知道自己是被众人如此痛恨,就幡然醒悟。

从此以后,周处就刻苦学习,虚心地向周围的人请教,并且也变得谦虚,懂礼貌起来,最终成为了一位贤德的名臣。用人点拨周处“朝闻夕改”的精神固然可嘉可敬,可是如果没有乡亲们的侧面教导,他也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也就是不能自知,不能自知,也是枉然。可见,自知是一切智能的人成长、成功的前提,只有自知才能续长补短,人尽其才。

从周处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教育人才,首先要启发他们的自知,让他们明白自己的优缺点,才能够做到扬长避短,最终达到教育人才的目的,使人才全面发展。

拓跋嗣器重陆俊北魏太宗拓跋嗣即位后不久,北部边区怀荒镇中高车族的一些部族首领就来京求见。这些将领说:“陛下呀,平东将军、镇将陆俊不但对部下刻薄寡恩,对我们高车人更是苛刻冷酷,我们再也无法忍受他了。我们带着族人的请求来见陛下,请陛下把他撤了,将宽宏仁厚的前任镇将朗虎再调回来吧。”

当时北魏的北部边区,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之间的冲突不断,这次高车族人进京请求,拓跋嗣惟恐小不忍则乱大谋,就不问情由,也没有调查就立即下诏,把陆俊召回,让朗虎即刻去怀荒镇守。

陆俊回到京城后,晋见拓跋嗣,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

他说:“高车族以放牧为生,缺少文化,不懂礼法。臣治理那儿的时候,临之以威,以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又教给他们礼仪,目的就是想渐渐感化他们。他们现在赴京告状,这足以证明他们野性未改,还没有驯化好,不愿意做朝廷的顺民。臣恐怕他们还有反叛的企图,朗虎软弱无能,又极为注重虚名浮誉。这次重新返回怀荒,定然陶醉于高车人对他的拥戴之中,一味地宽厚放纵,而疏于防范他们的叛乱呀。”

陆俊继续说下去:“臣以为,不过一年,高车人羽翼一半,必然要借故闹事。那时候,朗虎措手不及,毫无对策,又好走极端,必然大加鞭挞。如此一来,高车人怨恨高涨,只怕是朗虎有杀身之祸,大动乱也不可避免呀。臣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让臣重回怀荒效力。”

拓跋嗣哪里肯轻信陆俊的“一面之词”,认为陆俊是因为不满调动而危言耸听,信口开河。魏太宗看着陆俊那身材矮小而又自信十足的样子,忍不住讥笑他说:“瞧你,人不过三尺,还能有什么高见吗?不要再说了,退下去吧。”

不出陆俊所料,第二年高车人果然发动了叛乱,杀了朗虎。拓跋嗣听到这个消息,想到年前陆俊的话,立即召见了陆俊,对他大加称赞,愧疚地说:“看来,你虽然身材矮小,见识却是十分高远啊!”

这件事情以后,拓跋嗣对陆俊十分器重。不久,就把他提升为平西将军、长安镇将军。不断地给予陆俊培养与鼓励。陆俊也不负拓跋嗣所望,在镇压虚水胡革吴起,以收买、分化敌人等,辅佐军事行动,取得了成功,使北魏王朝度过了一次危机。用人点拨拓跋嗣由起初对陆俊的不了解甚至对他轻视,转而为重点培养他,委他以重任,其中经历了一个转折和时间的考验。我们最为佩服的并不是陆俊的先见之明,而是拓跋嗣的勇于认错,及时地发现、培养人才,终于弥补了损失。

对人才的认识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领导者不可能通过一两次的接触就全面认识一个人。有时候领导者也会对人才判断失误,这也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发现失误之后要及时改正,去培育人才。不善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发现失误还一意孤行的领导者是最要不得的。

苻坚育王猛兴国

苻坚,字永固,一名文玉,氐族,洛阳临渭人,前秦皇帝。王猛,字景略,汉族,寒士出身,北海剧县人,官至前秦宰相。二人都是十六国时期有名的政治家。

苻坚早在少年时就很有远大抱负,能够礼贤下士,注意广交英豪,当他听说才华出众的王猛隐居华山时,立即特地派人把他请来,对他十分赏识,对别人说得到王猛就像是刘备得到了诸葛孔明。

公元357年,永兴元年,苻坚发动政变,杀死暴君苻生,夺取了帝位。即位后,苻坚更加信任和重用王猛,把一些重要的事情都交给王猛处理,王猛也全力相辅。王猛不畏权势,抑制豪强,严厉惩办了不守法纪的氐族贵族。外戚强德横行霸道,祸害百姓,王猛也把他捕杀。王猛任京兆尹时,几个月的时间,诛杀了强横乱纪的贵戚强豪二十余人,于是百官都很守规矩,朝廷风气为之一新。

而苻坚顶住氐族贵族的反对,坚决支持王猛,在一年中五次擢升王猛的官职,由京兆尹升到吏部尚书、尚书左仆射、司隶校尉,最后到尚书令。苻坚听从王猛的建议,选拔有才能的人,规定各级官吏要如实推举人才,推荐的人好的就受到奖励,推荐得差的就受到惩罚,所以即使是宗室或者是外戚,如果没有实际才干也不能做官。

苻坚听从王猛的建议很重视农业生产,又组织修建水利灌溉工程,推广“区种法。还非常注重文化教育,提倡儒学,兴办学校。苻坚每月亲自到太学,曾经亲自考试学生,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都令他们读书。由于采取了以上一系列措施,前秦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家很快强盛起来。历史上称“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易于道。

苻坚志向恢弘,企图统一天下,结束分裂的局面。建元六年,他派王猛统兵灭掉前燕。建元七年,又命令将领灭掉仇池。,又夺取了东晋的梁、益二州。他对归降的鲜卑、羌族的王公贵族采取宽容政策,不仅不加杀戮,而且让他们担任尚书、将军等要职,对他们的野心缺乏警觉。

建元十一年,王猛病死,苻坚亲自去探望,临死前王猛对苻坚说:“我死之后,不要以灭掉东晋为目标,而鲜卑、羌族的首领应逐渐加以剪除。苻坚对王猛的死极其,但对王猛的嘱咐却没有放在心上。次年,前秦灭前凉和代;又过了两年,开始对东晋用兵。自恃“强兵百万,辎重如山的苻坚,终于在淝水之战中一败涂地,前秦立刻分崩离析。鲜卑慕容氏在中山建立后燕,羌族姚苌也在关中自称大单于、秦王。建元二十一年七月,苻坚被姚苌军杀死。

用人点拨

王猛之所以能够铲除豪强,实行一系列措施选拔人才,发展生产,兴办教育,使得前秦迅速地走向安定繁荣,是与苻坚的信任和培养分不开的。正是由于苻坚的坚定支持和培养,王猛才有可能在这个氐族人掌权的国度里施展抱负。

我们发现,苻坚对王猛的培养就有两个方面,信任和给予权力。高明的领导者对优秀人才的培养也往往就是这样,信任人才,让他放手去干,给他创造条件,做他的坚强后盾。只要认识到人才的长处,就让他放手去干,这是对人才的最好的培养。

隋文帝多元树楷

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励精图治,非常注意培养人才,用好人才。其中最重要的一个育人方法就是树立典型,让天下的官吏有效仿的榜样。隋文帝积极树楷的培养人才的行为是始终如一的。在他的治理下,隋朝开国之初就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绩。

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亲自到岐州视察,当他看到岐州在刺史梁彦光的治理下民风淳朴,人民安居乐业,市场繁荣,尤其是听到岐州百姓对刺史的称颂时,对梁彦光的治理非常满意。隋文帝毫不犹豫地表彰了梁彦光,把他树立为全国臣吏的榜样,号召全国的官吏向他学习。不仅这样,文帝还赏赐梁彦光五百斛的粟米,绸缎三百匹,同时还有御伞一个。不久,文帝感到这些封赏还不够,于是又赐给梁光彦钱五万。

梁光彦对文帝的赏赐和信任以及器重感激涕零,从此更加勤奋地处理政事,竭力地为百姓谋福利,此后的考绩每次都是第一,被誉为当时之“最”。隋文帝树立的这个楷模很好地发挥了作用,影响了很多官吏积极于政事,当时的吏治为之一新。

隋文帝时的相州被认为是一个难治之州,接连换了好几任刺史都没有能够治理好。这时,文帝听说汴州刺史樊叔略政绩很突出,理政有方,在朝野享有很高的声誉,于是就派樊叔略就任汴州刺史。

樊叔略带着朝野的期望上任了。到任后他首先整饬吏治,赏罚分明,使得相州的吏治出现了新气象。,他积极地兴办农桑,开办学堂,使人民有所作为,有所追求。在一系列的措施实施后,相州很快达到“大治”。在政绩考核中得了全国第一,州内外都对叔略敬仰有加。当地百姓甚至称颂他说:“智慧无穷是清乡公,上下正气是樊安定。”

看到取得如此大的成绩,文帝大为赞赏,特下诏书予以表彰,把他树为楷模,把叔略的事迹昭告天下,令上下学习。

公元591年,临颍县令刘旷的考绩得到了天下第一,有大臣把这个消息告诉文帝,文帝十分高兴,特别下诏召见了刘旷,当面勉励他说:“天下的县数以千计,只有爱卿与众不同,实在难能可贵。如果天下的官吏都像爱卿一样,还愁我们的国家不能大治吗?!”文帝下诏,特别给予刘旷“殊奖”,通报天下,令全国臣吏都向其学习。

还破格提升刘旷为莒州刺史。

除了这些官吏的楷模外,文帝还有意树立了孝义的典型,号召人民践行孝道;树立了诚节的典型,号召人民诚实节义。这些都对培养人才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为隋初升平景象的出现立下了汗马功劳。隋文帝在位时,涌现出了一大批循吏良臣和忠孝节义之人。用人点拨隋文帝是一个很英明的皇帝,我们由上面的故事可以多少窥出他成功的某些端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教导,培养人才是通过多元树立楷模来实现的,文帝知道治理国家需要很多方面的人才,于是就树立了多方面的楷模令臣民学习。

我们从隋文帝身上可以学习很多东西,其中一个方面就是要树立多个方面的楷模,在每一个领域都要树立一个榜样,给榜样以荣誉、地位,使大家向他们学习。这样,各个方面都会涌现出人才,社会就会和谐地发展。

李渊平等奖军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