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04

第4章 识人篇(4)

虞国国君贪图晋国贿赂,借道于晋献公。晋消灭虢国后,同时也消灭了虞国,俘虏了虞国国君和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俘后不愿为晋国服务,于是晋献公就把他作为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往秦国。在去秦国的路上,百里奚乘人不备,偷偷逃到了楚国苑县,被楚国当作奸细抓了起来,派去养牛看马。

后来秦穆公发现少了一名陪嫁奴仆,经过查问,方知是具有才能的大夫百里奚,便想用重金把其赎回来,又怕楚国知道他具有贤能才华而不给。于是便派使者对楚人说道:“我夫人的陪嫁奴仆逃到了你们那里,我愿用五张羊皮把他赎回。楚人同意并放回了百里奚。

穆公召见百里奚说:“你多大岁数了?”百里奚答:“七十了。”秦穆公说:“可惜岁数太大了。”百里奚说:“让我去追飞鸟、捉猛兽,是老了。但让我策划国家大事,还年轻着呢。”

秦穆公问:“我的国家与戎狄交界,偏僻荒凉,你有什么高明的办法,使我国不落后于东面的诸侯各国呀?”

百里奚说:“大王不以我是个逃奴和七十岁的老头,而虚心下问,我能不掏出心窝来说吗?雍岐这地方,原本是周文王、周武王起家兴旺的地方,山如犬牙,原如长蛇,但周却不能守住,而让给秦,这是老天让秦国发达呀。我们与戎狄交界,兵力强壮,不与东方各国联合作战,国力必然集中。现在西戎这地方,分为数十个小国,吞并其地可以耕,收养其民可以战,这是东方各国不能与大王相比的。大王可以用仁德去感化和用兵力去征服,把这些小国吞并掉,然后凭借山川的险要,面对中原各国,等待时机成熟就出兵进取,用恩用威都由你做主,,霸业不就成了吗?”

秦穆公听后,不觉起敬说:“虞君不重用你,所以亡国,这不是你的过错。“

秦穆公再三请教,百里奚很受感动,和穆公谈了三天,穆公非常高兴,并任他为相,授之以大权。用人点拨秦穆公对百里奚的选用,并不以虞国的灭亡而认为百里奚无能,而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问计定策之后,才互知是明主、能臣。所以,了解一个人的见识大小的最好办法,是与他商量、谋划几件事情。

百里奚举荐蹇叔

百里奚被秦穆公拜相后,十分信任他,一次百里奚对秦穆公说:“我的朋友蹇叔是一个治国的贤才,我的才能比不上他,只是他尚未被人发现罢了。”

秦穆公点了点头,默许了,说:“是金子迟早都是要发光的。暂且容我考虑考虑。”

但是过了很长时间,秦穆公一直没有表明重用蹇叔的意思。百里奚非常着急,又一次对秦穆公说:“我的朋友蹇叔是一个治国的贤才,希望您不要错过机会,快重用他,以免其他人捷足先登,您将后悔莫及啊!”

秦穆公说:“有你在我的身边,我放心多了,蹇叔一事搁后再说吧!请回吧!”

百里奚满脸的迷惑,不知道为什么秦穆公迟迟不愿重用蹇叔。还没有等秦穆公发话,百里奚就感慨起来:“过去我在齐国穷得要饭,蹇叔收留了我。我曾想为齐君效力,遭到蹇叔的劝阻,我才免遭齐国的灾难。,我又到了周。周王子颇喜欢养牛,我就为他养牛以接近他。当周王子颇想起用我时,蹇叔又劝阻了我,我离开了周,避免了杀身之祸。跟随虞君时,蹇叔又来劝阻,我却没有听从他的意见,结果当了俘虏。从以上事实看来,蹇叔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

秦穆公听后非常高兴,说:“你的一片苦心,天地为证,日月可鉴。是我一时糊涂啊!”于是,立即派人带上丰厚的礼物去请蹇叔。

使者找到了蹇叔的住处。恭恭敬敬地给蹇叔呈上书信。蹇叔看完信说:“当时虞君招致败亡,就是因为不信任百里奚,听不进他的忠告。现在,一个百里奚也足够辅佐秦公成就霸业了。我已隐居多年,不想再出去做事了,请回去代我向秦公致谢吧。”

来者一听就慌了,急忙说道:“百里奚大夫说过,他也不愿一个人在那儿。如果您不去秦国,他就要去隐居了。”

蹇叔一听此话,无可奈何地说:“为了成全百里奚。这一趟秦国我只好去了。”

蹇叔到了秦国,秦穆公向他求教治国图霸的良计。他对秦穆公侃侃而谈:“秦与西戎相接,百姓久与戎民杂居,多数不懂礼教,因此应该首先便百姓懂得法律的威严,知事有可为者;也有不可为着;要加强对百姓的教导,使他们知道荣辱;要树立国家的正气,对犯罪的人施以刑罚。这几件事办好了,富国图霸的事才有基础。秦穆公又问:‘我想称霸诸侯,我该从哪做起呢?’请先生教我。”

蹇叔答道:“首先要做到三戒:一戒贪图小利;二戒气愤蛮干,三戒急于求成。”

他还进一步解释说:“人们吃亏往往是因为贪图小利;失去理智往往是因为愤怒而冲动;做事失误或失败,往往是因为急于求成,而没有细加筹划。只有打下牢固的基础,才能去创图霸的事业。”

蹇叔的一番话使秦穆公觉得极有道理,相见恨晚之意油然而生,连声道:“蹇叔和百里奚真是我创立霸业的左膀右臂啊!”第二天就拜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从那以后,蹇叔和百里奚辅助秦穆公教化民众,安施变革,秦国也一天天地强大起来了,秦穆公最终也成就了霸业。

用人点拨

世界上的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许多事物貌相异,理相通。聪明的人可以从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看法和处理上看出他其他方面的才能。

九方皋相马

伯乐是春秋战国时期秦国有名的相马能手,他一眼就能看出千里马来,他的相马技能是天下有名的。

有一次,秦穆公把伯乐召来,打算让他去找一匹千里马,但是,没有想到的是,伯乐这时年纪已经非常大了。于是,秦穆公对伯乐说:“本来寡人打算让你去找一匹千里马的,可是你年事已高,不知道你的弟子后辈中有没有人也会相马?”

伯乐微微想了一会儿,就回答道:“对于一般的良马,它的特点很明显,就是看马的外形筋络、体格、骨架,是可以从其外表上观察得出来。而那天下难得的千里马呀,看起来它与一般的好马差不多,论其特征,也是很难言说,好像是若有若无,若隐若现。不过,千里马奔跑起来,又轻又快,刹那间从你眼前一闪而过,不一会儿奔跑得无影无踪,让人看不到飞扬的尘土,寻不着它奔跑的蹄印儿。我的儿子们虽说也有会相马的,但是他们只能看出一般的好马。因为对于好马的特征,我可以告诉他们,可是对于千里马的特征,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仅凭自己相马的经验来判断,他们是无法掌握的。不过,在过去同我一起挑过菜、担过柴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他相马的能力一点也不比我差,如果把他请来,一定会找到千里马的!”秦穆公便召见了九方皋,叫他到各地去寻找千里马。

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见秦穆公,秦穆公非常高兴,急忙问:“不知道你找到千里马没有?”九方皋说:“找到了,那匹千里马现在沙丘那里。”秦穆公问:“那匹马是什么样的马呢?”九方皋回答:“那是一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于是派人去把马牵回来。不料,秦穆公看到马以后,却十分不高兴。原来,那是一匹黑色的公马。

这时候,秦穆公生气地把伯乐叫来,对他说:“你真的是老糊涂了!你推荐的九方皋连马的毛色与雌雄都分辨不出来,又怎么能认识出千里马呢?”

伯乐这时长叹一声,感慨道:“想不到九方皋相马的技术竟然高到这种地步了啊!这正是他相马的能力比我高出千万倍的地方。九方皋看到的,是马具有的精神和机能,他看马时,眼里只看到了马的特征而不着马的皮毛,注重它的本质,去掉它的现象;他只看那应该看到的东西,不去注意那不该注意的东西;他审查研究时,只注意那应该审查研究的方面,抛弃了那不必审查的方面。九方皋相马的价值,远远高于千里马的价值,而九方皋相出来的马,一定是与众不同的千里马!”

于是,秦穆公叫人把马牵来,伯乐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的、天下少有的千里马。

用人点拨

九方皋相马的故事告诉我们择才选士要从现象到本质,不要为表象所迷惑。

相马是一种艺术,择人也是一种艺术;相马的艺术就在于去浮饰,看本质,择人的艺术就在于去外表,观内在;千里马不是依靠体格、、雌雄这些外在特征来赢得千里马的美誉,它的品格就在于耐力、毅力和韧劲,这些品质只有从看不见的地方看到,相马的奥妙就在这里;真正的人才不是依靠言行、外表、出身等外在的秉性公认为人才,他的品格同样是与做人分不开的,外表华丽徒有虚表往往是绣花枕头,朴实无华恰恰光芒四射,择人的矛盾也就在这里。

把握矛盾,由表及里,慢慢地摸索出一套取舍的经验,触类旁通,现代的九方皋就是在积累一套宝贵的“人学”,有了这一套人学,何愁没有千里马,只是少了一双发现的眼。

淳于髡知才日荐七贤

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大臣叫淳于髡。赘婿出身,身高不满七尺,滑稽多辩。但是,却很有智慧,又善于识别人才。齐威王在稷下招揽学者,任他为大夫。他曾用“一鸣惊人”的隐语进谏齐王戒淫乐和长夜之饮,亲理政事,振作图强。又与邹忌论政,支持其改革。楚攻齐,他求援于赵,使楚王主动撤退。后至魏游说,魏王欲任为卿相,他辞谢而去。

齐宣王执政后,为了巩固其政权,加强统治,期望得到大批人才为其出力,因为因此淳于髡素来以善于识人著称,就让淳于髡为其推荐。,淳于髡接受任务后,竟然在一天之内就向齐宣王推荐了七个贤士。对此,此时齐宣王对淳于髡一次能找来这么多的贤士还是不能理解,不敢放心使用的。于是齐宣王就向淳于髡问道:“我听说人才十分难得,千里之内能选择一个贤士就是相当多的了;百年之中,出现一个圣人就是很难得了;你怎么竟在一天之内就可以向我推荐七个贤士呢?看来天下的贤士太多了。平时大家的传闻也不可尽信啊。”

淳于髡对齐宣王说:“君主,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同类的鸟儿总是集在一起的;同类的野兽也是一道行走的。比如要打到柴胡、桔梗这些草药,你若是到洼地去找,那是一辈子也找不到的;可是如果到黍山、梁父山北面去找呢,那就可以车载而归。天下的东西都是同类相聚的,人也是如此。我淳于髡总算是一个贤士吧,你让我去挑选贤士,正像到河边去汲水、用火石取火一样容易。我还准备再给大王推举一批贤士哩,何止这七个人呢?”

齐宣王听后非常高兴。明白了淳于髡之所以能够在一日之内向齐宣王推举七个贤士,关键在于他善识人才。因此不但重用了他找来的七名贤士,而且命令淳于髡继续去寻访贤士。

过了一段时间,淳于髡果然又给齐宣王找来一批贤士。这两批人才有所长,又是各地知名的贤士、学者,接纳了这两批贤士后齐国果然国威大震,齐都也成为各国闻名的文化之都、学者之都。

用人点拨

淳于髡通过平常与各方贤士的接触交往,了解掌握了他们的贤德才能。所以,一旦需要,便能一日荐七贤。人才毕竟是一种客观存在,能否发现他们,能否合理使用他们,并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关键在于领导者能否爱惜人才,尊重人才,是否认识到人才在事业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所以说,用人首先是识人,识人就要具备识人之慧眼,就要知人之情况。

一个单位需要的各种人才固然十分重要,但善于识别人才的领导者更加难得。古人所说“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公孙痤识别公孙鞅

战国时期,有一个能人叫公孙鞅,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喜欢研究治国强兵的理论,长大成人之后,当了魏国丞相公孙痤的家臣。

公孙痤深知公孙鞅的才干,但是因为他年纪轻,阅历尚浅,就没有及时向魏惠王推荐。当公孙痤病倒之后,魏惠王来探望公孙痤,问:“您病倒了,有没有想到,在你之后由谁来继承您的职位啊?有谁能够接替这担负国家的重担呢?”公孙痤回答说:“我下面有一个名叫公孙鞅的家臣,年纪虽轻,然而他思维敏捷,才智国人,可以担当大任,将国家大事交给他,肯定万无一失。”

魏惠王听了之后,没有说话,好像有一点犹豫。

就在魏惠王准备离去的时候,公孙痤叫住魏惠王,非常恳切地说:“大王一定要相信我的话,公孙鞅的确是个贤才。假如大王不想任用他,请大王一定要把他杀掉,千万不要让他离境,否则别的国家一定会重用他,这样就会对魏国不利。”

魏惠王答应了公孙痤。回到宫中,魏惠王对左右的人说:“公孙痤真是病糊涂了,说的话如此荒唐!他竟然要我将国家大事交给公孙鞅这样的人来管理。这个公孙鞅,年纪轻轻,头脑简单,不明事理,怎么可以委以重任?”

魏惠王走了之后,公孙痤召见公孙鞅,向他请罪说:“刚才大王问我谁可以继承相国之位,我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就推荐了你。但是大王没有当着我的面答应下来,估计是对你不够信任。于是我站在忠君爱臣的立场,建议大王如果不用你,就把你杀掉。大王已经答应我了,你赶紧逃走吧,否则就招来杀身之祸。”

但是公孙鞅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对公孙痤说:“大王既然不听您的话来任用我,我想你建议他杀我,他应该也不会照着去执行的。他不是一个肯听劝说的人,所以我并没有危险,也没有逃走的必要。”

于是,公孙鞅始终没有离开魏国,而魏惠王也始终没有杀他。

但是,在公孙痤去世后不久,公孙鞅就听说秦孝公打算恢复秦穆公时代的辉煌,正四处寻访人才,于是前往投奔秦国,结果受到秦孝公的重用。

他提出开垦荒地鼓励耕种,奖励多生产,使得秦国的土地得到了很好的利用,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公孙鞅死后的十九年时间里,秦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诸侯国中最强的国家,不但多次打败魏国的军队,还让魏惠王割地献城。

魏国连年战败,不断割地献城,国家处于一片动荡之中,人心惶惶。魏惠王时不时地感慨道:“不听公孙痤的劝告,是我的错啊!”

用人点拨

“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一匹好马因为表面的瘦弱就被错认为是一匹劣马;一位真才实学的人,只因为贫穷和没有地位而被认为不可取。世界上,势利眼多,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同样,在识人上也容易犯类似的错误。识人者如果因名利地位来取人,就会将人才当作无才之人,也会将无才者看作人才。有的人物色人的视角是向上的,所以那些虽有真才实学,但地位低的人就不在他的视野范围内。公孙痤眼光独到,善于识人,可惜他遇到了眼光短浅的魏惠王。魏惠王正是因为看不起商鞅,因而有人才不用,将他送到了敌国———秦国,这就相当于送给敌人一把利剑,让他来砍杀自己。

秦王识韩非

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是韩国公子,自小就天生口吃,说话结结巴巴。但是他文思敏捷,文笔娴熟,擅长写文章,对人性心理的观察很敏锐,是荀况最优秀的门生。韩非学成后回到韩国,看到韩国当时日渐衰败,韩非屡次提出建议,因韩王不喜欢韩非,根本无视他的建议,也不想改革。韩非感叹自己的不得志,有感于韩国的现实,忧心如焚,感慨万千,写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说林》、《说难》等书,即所谓的《韩非子》。

秦王嬴政如饥似渴地读完《五蠹》、《孤愤》二书后,不禁拍案惊奇,起身感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