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古代用人故事大观
10853100000032

第32章 择才篇(14)

羌奴数机能率兵万余人,利用深谷险隘,对马隆展开了凶猛的围追堵截。马隆事先制造了一批八阵图式的偏箱车,实战之时,遇到开阔地带就以偏箱车构成营垒,在狭窄的山道上则在车上放置木头房屋,作为士卒的屏障,敌方弓箭根本就对他无可奈何。而且善于灵机应变,譬如敌方士兵穿着铁制盔甲,他就在道路两旁垒起磁石,敌兵走进其中,寸步难行,不明就里还以为马隆会施巫术。

马隆就这样且战且进,一路攻杀,收降敌兵万余人。最后大败羌奴,斩杀其统帅数机能,奇迹般的收复了凉州。用人点拨同样是招募,这次招募给马隆带来的是统揽的气魄,优秀的队伍素质和杰出的作战智慧。试想,如果马隆没有提出招募由他一个人全权负责、任何人包括皇帝不准干涉的条件,那么就不可能拥有他所心目中理想的士兵素质,解脱作战中难免遇到的掣肘之嫌,是马隆的气魄,保障了收复凉州的畅通无阻,这是其一;其二,如果马隆没有实施民主的招募制度,就不可能征集到优秀的作战队伍,他挑选的是行军打仗的健勇之辈,既不是老弱残兵,也不是居功自傲的长官头目,正是整齐划一的军队阵容和士兵素质,才保证了指挥的畅通无阻,同仇敌忾,所向披靡;其三,正是依靠民主的招募制度,马隆充分发挥了他作为帅才的一面,释放出了惊人的创造力,在作战实际中运用自如,出奇制胜,试想,如果马隆指挥的是一支良莠不齐、勾心斗角的队伍,他的这些作战智慧还能施展开来吗?我们不能说是招募的人才选拔制度决定了收复凉州的成功,但是无疑,招募所带来的军队素质和发明机遇,给马隆收复凉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马隆的高瞻远瞩启发我们对招募制度有一定新的认识,那就是如何使招募更加完善,提出一系列基本原则:一、放手去干,责任自主,干涉自主,是招募事业的大忌;二、放手去选,创设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资历“卡壳”是招募标准的大忌;三、放手去想,集思广益,鼓励发明创造,陈规教条是招募运作的大忌。做到这三点,适时、适当地在管理中运用招募选拔,可说是事半功倍了。

文帝赞王伽

南北朝时期北周的大贵族杨坚在公元581年2月,逼迫年幼的周静帝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他就是隋朝第一个皇帝隋文帝。隋文帝亲眼看到北周残暴的统治不得人心,惟恐重蹈覆辙。所以,他认为只有谨慎地处理政事、提倡节俭、实行廉政才能安抚民心。另一方面隋文帝在国内又进行了许多政治改革,比如减轻赋税,废除了残酷的刑罚,推广均田制等,隋朝的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的,北方的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公元589年正月22日,晋王杨广进入建康城,将陈灭亡。隋文帝清楚地认识到,打天下不易,坐天下更难。

隋文帝对皇亲国戚、王子、大臣比较严,对百姓却比较宽。他下令制定“隋律”,废除了前朝的许多残酷刑罚。

公元600年,齐州有个叫王伽的小官押送70多个罪犯去京城长安。走到荥阳的时候,王伽见这些罪犯头顶太阳,颈套枷锁,实在痛苦,便对他们说:“你们犯了国法,受了处分,这是罪有应得。可是,你们还给押送你们的民夫添了痛苦,让他们陪着你们风吹雨淋太阳晒,你们忍心吗?你们自己带着枷锁,走这么长的路,也很不容易,我想把你们的枷锁去掉。咱们约定时间,到长安城门集合,你们能做到吗?”

罪犯们都是感动,一齐跪到王伽面前说:“大人的慈悲,我们终生难报。”

王伽便放了罪犯,自己带着随从向长安进发。约定的日期到了,罪犯们都按时来到城门口,一个也不缺。

隋文帝听说这件事以后,马上召见王伽,对他大加赞赏。还把罪犯们召进宫里,设宴招待他们,并赦免了他们的罪行。随后下了一道诏书,要求各级官吏学习王伽,用感化的方式管理百姓。

由于隋文帝的廉政和广大农民的辛勤劳动,政府的仓库都装得满满的。一直到隋朝灭亡以后20年,隋朝仓库的粮食还没有用完。用人点拨隋炀帝是个暴君,然而他的父亲隋文帝却是个贤君。他对皇亲国戚严之又严,对于有真才实学的人却十分重视,在任人唯贤上是唐太宗的先贤;他对待百姓宽容有加,积极减免刑罚,在体恤民情上又有汉文帝的遗风,通过王伽的事例就可以看出。王伽之所以敢于擅自解开犯人的枷锁,就是因为他有颗悲悯之心和“问人不问马”的仁爱之心。王伽对犯人的管理态度是儒家的,而不是法家的,法家靠刑罚,儒家靠感化,也正因此,王伽被隋文帝深深的欣赏,他重视的是王伽的德,而不是如何用刑罚控制犯人的才能。可能王伽不是法家心目中理想的狱警官,但却是体恤下情的隋文帝眼中理想的狱警官,如此不同的态度,正反映了隋文帝“德为才之首”的选才标准。

“德为才之首”的选才标准并不是提倡有德无才,而是说为人处世的人生态度,对人对己,正直善良。如果有出色的才干,却花在整人、算计人上,欺世盗名,栽赃陷害,与这样的人相比,宁可选择无才有德的人,所以,“德为才之先”的大原则是不能放弃的。

选错接班人,隋亡在眼前隋朝是个繁荣昌盛的朝代,如若隋文帝不是选错人让杨广当接班人的话,隋朝也许不会仅二世而亡的。

隋文帝有两个最疼爱的儿子,一个是杨勇,另一个是杨广。隋文帝开始让太子杨勇参与决断国家大事,太子不时提出建议,文帝一般也都采纳,杨勇为人宽厚,但也很任性,不会弄虚作假。文帝这个人很节俭,杨勇曾经在蜀地产的铠甲上作装饰,文帝见后很不高兴,告诫他说:“自古以来没有喜好奢侈而能够统治长久的,你作为储君,应当以节俭为先,才能奉祖宗庙。”不满之意溢于言表。

又有一次,百官去拜见杨勇时,杨勇大搞排场。文帝知道后更加不悦。

更糟糕的是杨勇的妻妾很多,因为隋文帝的老婆独孤皇后看到自己的老公当上皇帝后,有了三宫六院便冷落了自己,因此她最恨男人有三妻四妾。杨勇偏偏妻妾成群,可谓撞到了刀口上。因此心理多少有点变态的独孤皇后经常派人侦察杨勇行踪,随时抓他的把柄。

和杨勇相反,杨广却特别会“作秀”,平时只与萧妃同居,后宫姬妾有了孩子都不抚养,独孤皇后因此多次赞扬杨广贤明。杨广还很会拉关系笼络人心,凡主管政事的大臣,杨广都注意与他们搞好关系。只要是皇帝、皇后派来的随从,不论贵贱,杨广和萧妃都到门口迎接,设盛宴招待,再送贵重的礼物。所以无论婢女仆人都赞他们俩贤德。

杨广特别注意迎合文帝的心意提倡节俭,伪装出生活俭朴、不好声色的样子。

每当文帝到他府中,,王府中只安排几个又老又丑的妇人,穿着粗布衣服,在左右侍候,他又故意将乐器的弘弄断,使乐器上布满了灰尘,放置在引人注目的位置上。文帝见了以为杨广像自己,十分称心。有一次,杨广外出狩猎,正逢大雨。侍卫给他送上油衣(雨衣),他拒绝着说道:“兵士们都在大雨中淋着,我一人岂能穿上独自避雨呢?”文帝听了以为杨广还具备仁爱之心,日后能成大事,。

文帝密令善于相面的来和为自己的儿子相面。来和猜透了文帝的心思,看后说:“杨广眉上有双骨隆起,命中注定有说不尽的富贵。”文帝又问上仪同三司韦鼎:“我的几个儿子中,谁能继承我的皇位?”韦回答说:“陛下与皇后最喜欢谁,就让谁继承,这不是我所能知道的。”文帝高兴地说:“你这是不愿明说嘛。”杨广善于伪装,人长得好,又聪明,为人“持重”,爱好学习,他写得一手好字,又能谦恭待人,于是他渐渐成了文帝的宠儿。

与此同时,杨广又勾结和杨勇不和的越国公杨素,在文帝和独孤皇后面前极力中伤杨勇,诬陷杨勇在文帝生病期间,说他盼望父皇快死。文帝听后逮捕了杨勇,于600年将其废为庶人,改立杨广为太子,并把杨勇交给杨广管制。杨勇自以为无罪被废,多次要求面见文帝,都被杨广阻挠。杨勇无奈只能爬到树上大叫,文帝听见。但因杨素等人从中作梗,终未得见。

公元604年7月,文帝病重卧床,杨广认为自己登上皇位的时机已到,迫不及待地写信给杨素,请教怎样处理将要到来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误将杨素的回信送给了文帝。文帝读后大怒,马上宣召杨广入宫,要当面责问他。此时,文帝的爱妾宣华夫人衣衫不整地跑进来,哭诉杨广乘她更衣时无耻地调戏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杨广的蒙骗,拍着床大骂:“这个畜生如此无礼,怎能担当治国的大任,皇后误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岩草拟诏书,废黜杨广,重立杨勇为太子。杨广得到安插在文帝周围的爪牙的密报,忙与大臣杨素商量后,带兵包围了皇宫,赶散宫人,逮捕了柳述、元岩,谋杀了文帝。杨广又派人假传文帝遗嘱,要杨勇自尽,杨勇还没有作出回答,派去的人就将杨勇拖出杀死,就这样,杨广以弑父杀兄的手段夺取了皇位。可怜的隋文帝为他的选人失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用人点拨杨广用他高超的作秀、伪装技术骗过了隋文帝的眼睛,最后虽然败露,却为时已晚,杨广用了毒辣凶狠的手段———弑父杀兄夺取了皇位。最可怕的就是杨广这种人物:虚伪阴暗,但是你根本察觉不出来。这样的人有一个共性:深知执政者的心意,为了迎合上级的心意,不惜任何手段、不惜任何代价,一定要取得上级的信任。

可是在取得信任的背后却是别有动机的,这样的人说到底是阴谋家、道德家,专以玩弄权术、道德为己任,身边布置这样一个人,犹如养了一只披着狼皮的狗,白天忠心耿耿看家,夜晚出动咬鸡咬羊,白天做狗,夜晚做狼,一日三变,两面三刀,再细想下去,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隋文帝失察于杨广,别以为我们比隋文帝高明,现实生活中,果真有杨广这样的变色龙接近用人者,谁又能识破他的伪装,跳出他的圈套呢?

即便是困难重重,也要高度认识到狼狗的存在,意识警觉起来,至少比一双毫不戒备、单纯看人的眼睛要明亮、要锐利,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或照妖镜是传说中的神奇,但是也提醒我们不妨动员正直之人成为我们的眼睛,我们的镜子,“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相信众目昭昭,明镜高悬,只要正义呼声大,奸人、小人一定会露出马脚,如同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唐高祖信任皇甫无逸唐高祖时,大臣皇甫无逸为官清正、严明,遭到一些人的嫉恨。

他受命巡视益州期间,一个叫皇甫希仁的人诬告说:“我的父亲在洛阳,无逸因为他母亲还在洛阳的缘故,暗地里派我与王世充交好。”

李渊看出他说的是假话,将其戳穿,说:“无逸被王世充所逼,丢下母亲投奔我。今天我对他的委任,不同于一般人。他在益州,非常清正。这大概是那些小人禁不住了,想诬告他。这是离间我们君臣的关系,扰乱我的视听。”下令将皇甫希仁斩于顺天门。

不久,又有人诬告无逸暗地里与萧铣沟通,当时无逸与益州行台窦壬进不和。

皇甫无逸上奏,既如实报告了自己的行止,又说出窦壬进的罪状。

高祖看了他的奏章后说:“无逸当官执法,无所回避,一定是邪妄之徒嫉恨正直的人,有意捏造煽动。”

于是,命令刘世龙、温彦博考察这件事。结果,诬告的人被处斩,窦鹓也被罢官。

皇甫无逸完成使命回来后,唐高祖慰劳他说:“你的为人处世,我是非常清楚的。之所以有那么多诬告你的人,仅仅是因为正直被邪妄所憎恨罢了。”始终对他加以重用。用人点拨择才并不仅仅是选拔出来就了结了,一个领导者能够选择某人,但能否经得起种种对选择的考验,不为外界左右,就要因人而异了。事实上,择才的结果往往会受到许多质疑,这是很自然的。比如皇甫无逸,唐高祖提拔他、倚赖他,君臣关系很好。但是有那么多人诬陷皇甫无逸、离间唐高祖,换作别人,恐怕听得多了,就改变了对此人的看法,但是唐高祖始终信任皇甫无逸,让那些谎言和栽赃不攻自破,这说明什么———说明唐高祖对下属太了解了,相信他的为人。

择才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择才者对人才慎重考察、充分了解,在“知人”的前提下很好地“任人”,在“任人”的发展中加深“知人”,二者互相呼应、互相增长,培养了领导对下属的信任感,这就是择。相反,择才不慎重,连了解都谈不上就鲁莽地重用,或者任用期间不闻不问,一旦有什么谗言、谣言,出了差错、问题,立刻动摇,立刻改变了当初的选择,朝令夕改,成了习惯,谁还敢相信一次次的选拔、求才的真实性呢?

唐太宗信任尉迟敬德

尉迟敬德,朔州善阳人,隋末跟从刘武周起兵反隋,以武勇著称。

武德三年,尉迟敬德与寻相一起投降唐朝。不久,寻相与投降唐朝的刘武周部将都反叛。当然这中间牵涉着尉迟敬德,因为他是这些判将是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好战友。唐太宗的部下自然怀疑尉迟敬德也会叛变,二话不说,就将他囚禁于军中。

屈突通、殷开山等人都说:“敬德刚刚归服,内心并没有归服。这个人勇健异常,现在既然被我们怀疑,一定会产生怨恨情绪,留着他恐怕以后后悔也来不及了。请马上杀掉他。”

唐太宗说:“我的看法,与你们不一样,尉迟敬德如果想反叛的话,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于是下令将他释放,把他招到太宗的卧室里。

尉迟敬德忐忑不安地走向唐太宗的卧室,一路上,他的心情十分复杂,不知道面对他的是什么命运,这一次唐皇招我,恐怕凶多吉少,那么多人都想杀我灭口,更何况是唐皇,要知道我不是没有叛变的嫌疑,而且,真的,如果把我逼急了,我索性就叛变,堂堂大丈夫,索性就应了这个冤名吧!

就是怀着这样亦屈亦恨的心思,尉迟敬德走进了唐太宗的卧室,然而映入他眼帘的情景却是唐太宗要放他走,并赏给他金元宝作盘缠,他惊呆了,他以为是在做梦,却不是梦,千真万确,手上拿的是太宗塞给他的金元宝。

太宗对他说:“大丈夫因为志趣性格而相投,不要因为小小的嫌疑而耿耿于怀。我终归不因谗言而杀害忠良,你应该多加体谅,如果想叛离我,今天就以这点金元宝作为你的路费,以表达我们共事的这段情谊。”

尉迟敬德热泪盈眶,他望着太宗诚恳的脸,简直不知道说什么好,刚才在路上胡思乱想的杂念,登时灰飞烟灭,他是以己之腹度他人之心,何况是唐皇那颗可敬可尊的赤诚之心。

当下,尉迟敬德摔了元宝,躬身而拜:“士为知己者死,敬德无所回报,只求跟随陛下一生一世,保护陛下一生一世,敬德死而无怨!”

这天,尉迟敬德就跟随唐太宗在榆窠打猎,遇上王世充率步骑数万前来挑战。

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率领骑兵直取唐太宗,尉迟敬德连忙跃马高呼,横刺一枪,将单雄信从马上挑下来,敌军稍退。尉迟敬德保护太宗冲出重围,又率骑兵与王世充交战,大败王世充,活捉其部将陈智略,俘虏士兵六千人。

太宗对尉迟敬德说:“近来大家都认为你一定会叛离我,是上天诱导我独自保持明智,善恶有应验,怎么相报那么快!”于是赏赐金银一箧,从此太宗更加信任尉迟敬德了。

用人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