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840300000074

第74章 人物故事(11)

一路上,区寄哭哭啼啼,浑身发抖,装出一副孩子常有的胆小样子,强盗因此并不把他放在心上。离集市还有几里路的样子,强盗便停了下来,将区寄扔在身旁,两人便打开随身携带的酒葫芦,相对喝酒,喝得酩酊大醉。之后,其中一个强盗便离开了,前去集市谈买卖孩子的生意,另一个则不管三七二十一,把刀往路上一插,就躺在地上睡了起来。坐在一旁的区寄停止了哭泣,看着强盗渐渐睡着了,就使劲地往刀边挪,好不容易挪到了刀边,便把捆绑自己的绳子靠在刀刃上,用力地上下磨动,绳子很快就断了。区寄揉了揉被绑得发麻的手,然后拔出刀,咬紧牙关往强盗身上用力刺去,强盗哼都没来得及哼一声,就一命呜呼了。

区寄逃出去没多远,那个上集市谈买卖的强盗就回来了,他很快就赶上了区寄,并打算要杀掉他,给另一个强盗报仇。区寄急忙说:“做两个主人的奴仆,哪里比得上做一个主人的奴仆呢?他不好好待我,主子你果真能保全我的性命并好好待我,无论怎么样都可以。”强盗盘算了很久,心想:“与其杀死这个奴仆,哪里比得上把他卖掉呢?与其卖掉他后两个人分钱,哪里比得上我一个人独吞呢?幸亏杀掉了他,好极了!”将区寄捆绑的结结实实后,随即便埋葬了那个强盗的尸体,然后便带着区寄往窝藏强盗的主人那里走。

天很快黑了,强盗便在集市上随便找了家旅馆,两人住在一个屋子里。强盗醉意未消,很快便睡着了。区寄便自己转过身来,把捆绑的绳子就着炉火烧断了,虽然烧伤了手也不怕,咬着牙关默默忍受,然后拿过刀来杀掉了做买卖的强盗。接着大声呼喊,整个集市都惊动了。区寄说:“我是姓区人家的孩子,不该做奴仆。两个强盗绑架了我,幸好我把他们都杀了,我愿把这件事报告官府。”

集镇的差吏把这件事报告了州官。州官又报告给府官。府官召见了区寄,看到站在眼前的不过是个幼稚天真的孩子,却使两个强盗先后命丧黄泉,刺史认为他很了不起,便留他做小吏,区寄不愿意。刺史于是送给他衣裳,派官吏护送他回到家乡。

回到家后,区寄乡里干抢劫勾当的强盗,都斜着眼睛不敢正视他,没有哪一个敢经过他的家门,说:“这个孩子比秦武阳小两岁,却杀死了两个豪贼,怎么可以靠近他呢?”

一个十来岁的小孩,被两个骠悍的强盗绑架后,竟然凭借自己的勇敢和机智,抓住时机,先后将两个强盗一一杀死,使自己脱离了险境。牧童区寄用他的行为再一次证明了那句名言:自古英雄出少年。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危险,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时,我们不要惊惶失措,而是要保持冷静镇定,静觅时机的到来,等到有利时机一出现,便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自己从危险中走出来。

苏无名抓盗贼

武则天有一次赏赐太平公主两盒金银珠宝,价值黄金几万两。太平公主将它收藏起来,一年以后再去取时,发现全部被盗贼偷走了。太平公主报告了武则天,武则天十分生气,找来洛州的长史,说:“三天之内,抓不住盗贼,就将你治罪。”长史很害怕,对所管辖的两个县主管侦破刑事案的官员县尉说:“两天之内抓不住盗贼,就把你们处死。”县尉又对手下的刑事侦察人员说:“一天之内就必须抓住盗贼,抓不到,先处死你们。”衙役和侦探都很害怕,但是找不到破案的办法。

碰巧,衙役和侦探在街上遇到了湖州别驾苏无名,大家便把他请到县衙。县尉早就听说苏无名擒贼破案很有名,于是便向他请教破案的方法。苏无名说:“我和你去州府,你可以先进去说明。”县尉同长史讲述了苏无名的情况,长史亲自走下台阶迎接苏无名,苏无名对长史说:“请你和我去求见天后。”见到武则天后,武则天问:“你抓到盗贼了吗?”苏无名说:“如果委派我去抓贼,必须取消限期,还要把两个县的刑事侦察人员全都归我指挥。我为陛下抓获盗贼,最多不会超过几十天的时间。”武则天同意了。

苏无名告诉刑侦人员放松追查,一个月以后,到了寒食节这一天,苏无名把刑侦人员全都召集起来,命令他们说:“你们十五个人一伙,到东门和北门等候。如果看见有十多个全都穿着丧服,一同出城往北邙山方向去,可以跟踪观察并派人告诉我。”这些人去等候,果然发现了一伙人。他们立刻派人报告苏无名。苏无名赶去以后问跟踪的人:“这些人干了些什么?”跟踪观察的人说:“这些人到了一座新坟之前,摆设供品进行祭奠。他们哭泣的声音并不显得悲伤,撤了祭物以后,他们围绕坟墓观看,互相笑着交换眼色。”苏无名高兴地说:“可以动手了。”命令刑侦人员将这伙人全部逮捕。然后挖开那座坟墓,打看棺材一看,里面装的全是丢失的金银珠宝。

报告武则天以后,武则天大喜,问苏无名:“你是凭什么抓住这伙盗贼的?”苏无名回答说:“我并不是有别的计谋,只是会识别盗贼而已。我刚到京城那天,正遇上这伙人抬着棺材假装出葬,凭我多年以来的经验,我认定他们是盗贼,但不知道他们把东西埋在什么地方。今年寒食节扫墓,我估计他们必然出城。跟踪他们,就可以找到埋东西的地方。盗贼祭奠时哭声不悲痛,说明墓中所埋的不是人。祭奠结束,他们围绕坟墓观看微笑,是高兴坟墓没有人动过。如果当初陛下您催促州府和县衙破案,这些盗贼着急害怕,必然会取出珍宝逃走。而我们不再追查,他们必然放松警惕,所以没有逃走。”武则天说:“先生真是高明!”奖励他以金子和布匹,并且增加两级俸禄。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苏无名的请求放宽破案期限,武则天一味地催促州府和县衙破案,闻讯之后的盗贼一着急害怕,必然会取出珍宝逃走,那么别说追回金银珠宝,就是连盗贼的影子也很难找到。

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你越是穷追猛打,紧逼不已,对方越是会狗急跳墙,负隅顽抗,这时,欲擒之,先纵之,等到对方放松了心理警惕,然后再出其不意地进攻,对方便会乖乖地败下阵来。

张巡两计胜叛军

张巡,唐朝著名爱国将领。邓州南阳?穴今属河南?雪人。唐玄宗天宝年间,爆发了安史之乱,许多地方官员都纷纷投靠了叛贼安禄山和史思明。但是将领张巡依旧忠诚于唐室,没有投靠安禄山。他率领两三千人的部队守在安禄山前进的路上,这是一座叫雍丘的孤城。

安禄山派大将令狐潮率领四万人马去围攻雍丘城。令狐潮命令军队天天抬着大树桩撞城门,可是不但没有撞开,反而被从城墙上面射下来的乱箭射伤无数。令狐潮这边就着急了,而张巡那边也很着急,着急的就是箭不是血滴子,扔出去之后还能拉回来,这箭射出去一根就少一根,全城的铁匠铺都改成造箭铺,这箭也还是不够用。刚开始还能只拿着弓在城墙上吓唬敌人,后来敌人发现了也就不怕了。张巡看的书多,忽然就想起了三国时期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然后命令军中收集枯草,把枯草扎成几千个草人,给草人穿上黑色的衣服,乘着夜幕降临的时候慢慢的从城墙上往下吊。

一天夜色降临时,雍丘城头上黑压压一片,忽然隐隐约约有成百上千个穿着黑衣服的士兵,沿着绳索爬下墙来。围城的士兵发现后,忙报知令狐潮。令狐潮断定是张巡派兵偷袭,于是命令士兵向城头放箭,射杀唐军。一时间,叛军兵士争相施射,箭如骤雨般的飞向那些稻草人。明明看到箭插到人身上了,可是也没听到人啊啊的惨叫声,也没见人从城墙上摔下来。令狐潮自知上当,但为时已晚了。张巡把稻草人提上来之后,一看稻草人被插的跟马蜂窝似的,结果,张巡不费吹灰之力,得敌箭数十万只,补足了城中箭的不足。

令人佩服的是,聪明的张巡并非只施此计而止,他利用敌人不愿再上当的心理,决定继续计上施计。

几天以后,还是像前次夜里一样,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令狐潮的兵士见了感到又气愤,又好笑,都嘲笑张巡故伎重演,贪得无厌。于是只箭不发。这样,一连几天,围城的叛军对张巡夜缒草人习以为常,不再防备。

又是一天夜晚,城墙上又出现了“草人”。叛军兵士自然是懒得理睬,更没有人去报告令狐潮。谁知这次城上缒下来的并非草人,而是张巡派出的500名勇士。这些勇士乘敌人毫不防备,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令狐潮的大营发起猛烈袭击。敌军顿时大乱,自相冲撞践踏,不辨敌我。令狐潮从梦中惊醒,见帐外火光冲天,众兵士乱作一团,四处逃窜,自知大势已去,只得仓皇逃遁。张巡打开城门,亲率千余名军士与500勇士一起追杀叛军10余里,大胜而归。

兵不厌诈,在战局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张巡成功地运用了“无中生有”的计谋,从而大败令狐潮。

“无中生有”的意思是要由虚变成实,由欺骗变成动真格,这一计谋的关键之处就在于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变化和灵活运用。不能总是假,要不然就会被发现,应该先假后真,必须无中生有,让对方以为你动真格的时候也是假的,这样动起真格来对方便无暇准备。

李光弼屡胜史思明

唐朝大将李光弼?熏本来是契丹族人,自幼擅长骑射,参加军旅后,迅速晋升。后来与郭子仪一起,以谋用兵,屡立奇功,为扫平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唐肃宗圣德二年,李光弼率领不足万人的军队守卫太原。当时史思明带领十万大军打将过来,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按常理,李光弼应全力固守营盘,可是,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在防守的同时主动出击。于是,他命人备下擂石车,一旦叛军临近便发石击打,以挫伤敌人的锐气。史思明也为攻城绞尽了脑汁,命部下建造飞楼,围上帐幕,内中筑土山以接近城墙。其用心被李光弼识破,派人挖地道直通土山底,使其倾倒。正当史思明久攻不下,内心焦躁时,李光弼又适时地派精锐骑兵突然出击,打得史军大乱,被杀被俘上万人。后来,恼火的史思明反倒先撤走了,留下蔡希德领兵继续攻城。李光弼看出对方军心不稳,立即调配主要兵力毅然奋勇出击,一举歼敌七万而大获全胜。

史思明自称大燕皇帝后,又来进犯,李光弼再次与之交锋,两军隔河对峙。

史思明有良马千匹,为炫耀兵强马壮,令部下每日在水边放马洗澡。如此连续数日,史思明正在得意之时,李光弼已计上心头。他命令将军中五百匹母马集中起来,同时又命人把小马驹捆起来,不许追随母马。待到叛军放马洗澡时,李光弼便命令将这五百匹母马也赶往河边。两马群遥遥相望,嘶鸣不已。突然间,李军马夫停止驱赶,而那些惦念着小马驹的母马,立即返身飞奔,结果引得对岸的千匹良马追逐不舍,浮水过河,全部投诚。

李光弼智收高、李二将之事更令全军敬服。当时,李光弼率兵攻打史思明占据的怀州,两军相持不下。李光弼留部将雍希颢率千人守营栅,自己还军河阳,临走时嘱咐雍希颢:“敌将高庭晖、李日越都很骁勇,今夜定来劫营,不可与之交战。如果二人投降,可带他们前来见我。”此话叫人摸不着头脑,雍希颢只得遵令坚守。

天将拂晓,果然李日越领兵来到,见无人应战,惊诧不已,待到得知李光弼不在,更是惶惑不安。原来李日越是奉史思明之命来偷袭的,行前史思明言道:“如不灭掉李光弼不许回营。”可现在李光弼不在营中,只有守军千人,李日越即使小胜一场也无法交差。雍希颢得知此中内情,趁机劝导李日越,李日越果然俯首就降。李光弼见李日越来降,自然又有一番好言抚慰,并预言高庭晖很快也将来降。几天过后,高庭晖真的率部来降了。

帐下将士连连称赞李光弼料事如神,李光弼谦虚地解释道:“我并不是甚么神机妙算,只是依据形势分析判断而预测出来的。史思明倚仗兵力强大,自以为此战必胜,结果派人偷袭,没想到未能遇到我。史思明凶残无道,出战将领必不敢回去覆命。而高庭晖的才干要胜过李日越,一旦知道李日越降唐大受优待,自然也就想来投诚了。”

李光弼之所以能在和史思明的对抗中屡战屡胜,占尽上风,究其原因,在于他善于思索,谋略得当。他能够根据不同的形势和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措施,从而让形势按照自己预料的方向发展,这样岂有不胜之理?

领兵打仗必须施计用谋,计源于势,谋出于情,这势与情,就是领兵者对客观事物的了解与认识。其实在生活中也是一样,必须培养对周围客观事物敏锐的感知和认识能力,这样才能在处理各种事务时得心应手,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郭子仪单骑退敌

郭子仪,唐代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人,出身于中层官吏家庭,通过武举考试走上了政治舞台。天宝八年,担任横塞野军使,天宝十三年,出任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与朔方节度使右兵马使。安史之乱爆发以后,郭子仪在军事上大显身手,为平定安史之乱立下了赫赫战功。

公元765年,回纥、吐蕃两大外族联军几十万大举进攻长安。刚经过安史之乱的唐军哪里抵挡得住,回纥、吐蕃联军一直打到长安北边的泾阳(今陕西泾阳),长安也受到威胁。唐代宗和朝廷上下都震动了。宦官鱼朝恩一再劝代宗逃出长安。由于大臣反对,才没有逃走。这时大家都把希望寄托在郭子仪身上。

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讫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将领。哪知回纥将领不相信卫队长,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原来,郭子仪手下有一名大将叫仆固怀恩,因不满意唐王朝对他的待遇,发动叛变,派人跟回纥和吐蕃联络,欺骗他们说,郭子仪已经被宦官鱼朝恩杀害,要他们联合起来反对唐朝,这次进军就是在他的唆使下进行的,只是他在行军途中突然发病死去。

卫队长将情况报告给郭子仪,郭子仪说:“眼下敌我悬殊,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郭子仪说:“这反而有害。”儿子郭唏担心父亲的安危,拉住郭子仪的马劝说道:“他们是虎狼,父亲是国家元帅,怎么可以把自己送人虎口呢?”郭子仪说:“目前要是开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也难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牺牲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何乐而不为?”郭唏不听,拉住马缰不放,郭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