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840300000072

第72章 人物故事(9)

曹操一次带兵被困于斜谷界口,进退两难,心中犹豫不决。正在沉思之时,夏侯悼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曹操正好看到厨师送上来的晚饭中有鸡肋,随口答道:“鸡肋!鸡肋?选”传令众官,都称“鸡肋”。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悼,夏侯悼遂请杨修至帐中,问道:“您为什么收拾行装?芽”杨修回答:“以今晚的号令,就可知道魏王不久将退兵回去;鸡肋,吃又没肉,扔掉又有些味道。现在进攻不能取胜,收兵又怕人笑话,在这里又没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回去,明天魏王肯定会退兵。所以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时慌乱。”夏侯悼说:“您真是魏王的肺腑知己呀!”于是也收拾行装,寨中诸将听后,无不准备归计。曹操得知,传唤杨修问话,杨修以鸡肋之意对答。曹操大怒,说:“你胆敢制造谣言,乱我军心!”喝令刀斧手将其推出帐外,斩首示众。可怜聪明绝顶的杨修竟落得了如此悲惨的下场。

不可否认,杨修是绝顶聪明之人。但是杨修犯了一个最大的毛病:他未能清醒正确地觉察出身边的形势,一味恃才傲物,数犯曹操之忌,结果落得斩首示众的悲惨下场。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一个人生存在社会中,为人处世必须充分考虑大的社会环境和具体的周边形势,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明哲保身的生活态度不是我们所要提倡的,但是在危险恶劣的情况下学会保全自己却是必要的。

孙亮智辨鼠粪

孙亮,字子明,孙权之子,东吴的第二位皇帝。250年,太子孙和被废后,孙亮成为新太子。两年后,孙权病逝,孙亮继承皇位,其年只有十岁。

一天,孙亮从西苑观看练兵回宫,口很渴,想吃几个青梅解解渴。这时,一个太监献上青梅,孙亮拿起便吃,谁知刚咬一口就觉得自己的牙齿都快酸掉了,于是命令太监到库房中拿蜂蜜来拌着吃。

蜂蜜很快拿来了,孙亮将它和青梅拌在一起,正吃的起劲时,突然发现蜂蜜里有几颗老鼠屎,一阵恶心之后,就呕吐起来。

太监们见后,慌作一团,有的帮他捶背,有的帮他揩擦嘴边的污物,有的拿清水给他漱口。吐完之后,孙亮大怒,喝斥取蜜的太监:“为什么蜂蜜里会有老鼠屎?”

这个太监吓得浑身发抖,回答说:“奴才不知。想必是管库房的官吏失职,让老鼠跑到蜜坛里偷蜜吃,吃饱了后拉屎在蜂蜜里面。”

“传库吏过来见我!”孙亮怒气冲冲的说。

库吏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战战兢兢地来到孙亮面前,跪下说:“陛下传唤小人,有何吩咐?”

孙亮问:“为什么蜂蜜里会有老鼠屎?”

“小人不知。”

孙亮更加恼火:“你不知,他不知,难道这老鼠屎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

库吏申辩道:“装蜂蜜的坛子小人用盖子严严实实地盖着,连灰都掉不进,陛下若不信,可派人去查看。”

孙亮觉得库吏说得有道理,转而又问太监:“那就是你放的了?”

“我去取蜂蜜,一会儿就回来了。仓促之间,哪儿有功夫找老鼠屎放在蜂蜜里?”太监解释道。

这时,侍中刁玄、张矻启奏说:“既然二人都不承认,就交执法官去审讯。”

谁知孙亮说:“不必,此事很容易搞清楚。”

孙亮命令别的太监将老鼠屎一粒粒剖开。他细心察看后,指着去取蜂蜜的太监说:“老鼠屎是你放的,还不从实招来!”

太监还想狡辩,孙亮又说:“如果老鼠屎早就在蜜中,屎的内外都是湿的;而这些老鼠屎内干外湿,说明是刚放进蜂蜜里去的。这必定是你放的。”

铁证如山,太监不得不低头认罪。库吏这时不由得轻轻嘘了一口气,左右也都惊服孙亮的分析判断。孙亮问取蜜的太监:“你把老鼠屎放在蜂蜜里,是存心加害于我吗?”那太监磕头如捣蒜:“奴才不敢,奴才不敢!”孙亮又说:“那你必然是为了诬陷库吏!”太监闷不做声,表示默认。孙亮问库吏:“你和他有仇吗?”“他曾经向我讨蜜吃,我不敢给他,所以他一直记恨在心,今日见有机可乘,就来加害于我。”库吏回答说。孙亮问取蜜的太监:“你还有什么话说?”那太监使劲哀求“陛下宽恕”,孙亮吩咐左右把他的头发剃掉,鞭打了数十下,然后把他撵到宫外去了。

孙亮年纪虽小,但比侍中刁玄和张矻要高明得多。他不搞严刑逼供,而是进行调查研究,让太监剖开老鼠屎,由干湿来判断案情。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能想到采用这种方法,却需要一个灵活聪明的头脑。这种灵活聪明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调查研究中形成的。

毛泽东曾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不仅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是澄清事情真相的一种科学方法。事实上,只要深入调查研究,对各种现象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就能见微知著,明察秋毫,搞清事情的真相和原委。

司马懿装病夺位

魏国大将司马懿,出身大士族地主,先后在曹操和魏文帝曹丕手下担任重要职位。到了魏明帝即位,司马懿已经是魏国的元老。魏明帝死后,太子曹芳即位,就是魏少帝。魏少帝任命曹爽为大将军,司马懿为太尉。两人各领兵三千,轮流在皇宫值班。曹爽虽然说是皇族,但论能力、资格都跟司马懿差得远。开始的时候,他不得不尊重司马懿,有事总听听司马懿的意见。

后来,曹爽手下有一批心腹提醒曹爽说:“大权不能分给外人啊!”他们替曹爽出了一个主意,用魏少帝的名义提升司马懿为太傅,实际上是夺去他的兵权。接着,曹爽又把自己的心腹、兄弟都安排了重要的职位。司马懿看在眼里,却装聋作哑,一点也不干涉。

大权在握的曹爽寻欢作乐,过起荒唐的生活来。为了树立他的威信,他还带兵攻打蜀汉,结果被蜀军打得大败,差点全军覆没。司马懿表面不说,暗中自有打算。好在他年纪也确实老了,就推说有病,再也不上朝了。

司马懿生病,正合曹爽他的心意,但是毕竟有点不放心,还想打听一下太傅是真病还是假病。

有一次,曹爽的亲信李胜被魏少帝任命为荆州刺史。李胜临走时,要到司马懿家去告别,曹爽便要他顺便探探情况。

李胜来到司马懿的卧室,只见他躺在床上,旁边两个丫头正伺候他吃粥。他没用手接碗,只把嘴凑到碗边喝。没喝上几口,粥就沿着嘴角流了下来,流得满胸都是。李胜在一边看了,觉得司马懿病得实在可怜。

李胜对司马懿说:“这次蒙皇上恩典,派我担任荆州刺史,特地来向太傅告辞。”

司马懿喘着气说:“哦,这真委屈您啦,并州在北方,接近胡人,您要好好防备啊。我病得这样,只怕以后见不到您啦!”

李胜说:“太傅听错了,我是回荆州去,不是到并州。”

司马懿还是听不清,李胜又大声说了一遍,司马懿总算有点搞清楚了,说:“我年纪老了,耳朵聋,听不清您的话。您做荆州刺史,这太好啦。”

李胜告辞出来后对曹爽说:“太傅只差一口气了,您就用不着担心了。”曹爽听了,心中大喜。

公元249年新年,魏少帝到城外去祭扫祖先的陵墓,曹爽和他的兄弟、亲信大臣全跟了去。既然司马懿病得厉害,当然没有人请他去。

谁知等曹爽一帮人一出皇城,太傅司马懿的病就全好了。他披起盔甲,抖擞精神,带着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率领兵马占领了城门和兵库,并且假传皇太后的诏令,把曹爽的大将军职务撤了。

曹爽和他的兄弟在城外得知消息,急得乱成一团。有人给他献计,要他挟持少帝退到许都,收集人马,对抗司马懿。但是曹爽和他的兄弟都是只知道吃喝玩乐的人,哪儿有这个胆量。司马懿派人去劝他投降,说是只要交出兵权,决不为难他们。曹爽就乖乖地投降了。没过几天,司马懿又以谋反罪把曹爽一伙人下狱处死。

这样一来,魏国的政权名义上还是曹氏的,实际上已经转到司马氏手里。司马懿死后,司马昭干脆废掉魏帝,并改立国号为“晋”。

司马懿高就高在一个“装”字,兵权被夺走了,他装聋作哑,之后又装作重病在身,并且装得惟妙惟肖,不仅骗过了李胜和曹爽,而且也骗过了魏少帝。等到时机一成熟,司马懿的病便消失得无影无踪,马上夺回了兵政大权。司马懿真是一流的表演家!

司马懿的骗人术并不可取,做人还是老实诚恳的好。我们倒是应该从李胜和曹爽身上吸取教训:不能一味地相信我们眼睛所看到,有时我们看到的只是表面的现象,或者是完全不可信的假相,这时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综合多种现象推断出本质。

司马绍智论远与近

司马绍是东晋的第二代皇帝,从小聪明伶俐,思维敏捷。父亲元帝司马睿十分宠爱他,上朝时经常让他坐在自己身边。

有一天,长安的使者到京都建康?穴今江苏省南京市?雪来向元帝奏事。使者离开后,元帝带着司马绍来到宫外,当时正好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元帝灵机一动,想考考他的爱子,便问司马绍:

“孩儿呀,太阳与长安相比,哪个离京都更近呢?芽”

“当然是长安离京都近了。”小司马绍脱口而出。

“为什么这么说呢?芽”元帝又问。

“从古到今,从来没有听说有人从日边来,而今却有使者从长安来了呀。这不说明长安比太阳要近吗?”司马绍机灵而调皮地回答道,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忽闪忽闪。

晋元帝听完十分高兴,心想,真是虎父无犬子啊!向几个大臣说起这事,大臣们也都感到回答得很巧妙。于是,意犹未尽的元帝决定第二天宴请百官,借机展示儿子的才华。

第二天,百官齐集,热闹非凡。席间,元帝又故意当着百官的面旧话重提:“孩儿呀,你说太阳和长安哪个离京都更近呢?芽”

大臣们纷纷放下酒杯,伸长耳朵静静地等待司马绍的回答。谁知只听小皇子响亮地答道:“当然是太阳离京都近了。”

几个昨天听说此事的大臣十分惊讶,都瞪大吃惊的眼睛,偷偷瞟着元帝的脸。只见元帝脸上的笑容突然消失了,他感到十分难堪,小孩子真是说变就变啊,昨天还这么聪明,今天怎么就犯起傻来了,你这不是存心让做父亲的我在满朝文武面前丢脸吗?他于是神情恼怒地问司马绍:“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芽昨天你不是分明说太阳比长安远吗?”

“父皇,这是因为,我们现在抬头就能看见金光闪闪的大阳,却无法看到长安。这不正好说明长安比太阳远嘛。”司马绍从容地答道。

大臣们听后,连声赞叹,说小皇子真是聪明绝顶,就是当年为难孔子的项橐也比不上,这真是晋国的骄傲啊。元帝也马上转怒为喜,心想这顽皮小子确实了得,昨天说太阳远,今天说长安远,但每次都回答得这么巧妙。心情愉悦的元帝哈哈大笑,亲自举杯向群臣敬酒。大臣们见到皇上如此高兴,还有哪个敢不尽兴,宫廷内觥筹交错,笑声连连。

晋元帝退位后,司马绍于公元322年即位,是为晋明帝,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整顿军事,巩固了东晋的统治。只可惜天妒英才,公元325年,司马绍便离开人世,时年刚好27岁。

古希腊先哲德谟特里克有一句名言:人不可能同时踏进同一条河流。年方十岁的司马绍没能说出如此深奥的话,但是他却深谙此理。同样是太阳和长安,在他眼里,昨天是太阳远,今天是长安远,但是其解释却巧妙入理,令人佩服。

事物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参照物不同,得出的结论也自然会大不相同。动与静、远与近、美与丑、善与恶等等都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的情况下也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王戎谈李

魏晋时期有一个叫王戎的人,从小就聪明伶俐、智慧过人,被人称为“神童”。

有一次,小王戎和同村的一群小孩们一起出去玩。大家一路打打闹闹,嘻嘻哈哈,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村外。

孩子们越跑越远,一直到了郊外的路边。一个眼尖的孩子忽然发现了什么,抬起手臂指着不远处说道:“喂,你们看哪,那边好像是一棵李子树,上面还结有果实呢?”

大家顺着他指的方向跑过去一看,真的是一棵又高又大的李子树,上面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树枝都压弯了。孩子们见了黄生生的李子,想起李子那又甜又酸的味道,馋极了,一个个直往肚里咽口水,巴不得马上吃到它。

领头的孩子招呼了一声:“喂,快上树去摘李子吃啊,还等什么呀!”

一声欢呼之后,大家挽起袖子和裤腿,争先恐后地往树上爬,可是王戎却仍然站在原地没动。同伴们都觉得很奇怪,大声地问他:“王戎,你还呆在那里干什么,你快点过来呀!”

王戎还是摇头,说:“等会你们就知道原因了。”仍然呆在树下未动。小孩们都笑王戎傻,有李都不会摘。

小孩人多,有的爬到树上摘,有的把树枝坠下来,按在地上摘。年纪小个子矮的不能爬树,就在地上捡树上小孩摇落下来的。直到树上的李子一个不剩,小孩们才肯罢休。

摘完李子,小孩们坐在树下高高兴兴地吃了起来。谁知,这个咬一口,连忙吐出来,那个咬一口,也连忙吐出来。原来这李子又苦又涩,无法入嘴。吃一个是苦的,连吃几个也还是苦的。咬多了,口中难受,大家都不断地吐苦水。

这时,王戎慢慢悠悠地信步走来,得意的看着大家,说:“怎么样?好吃吗?”

有个小孩也很聪明,说:“好吃极了,来,给你尝尝。”说着就递一把给他。王戎没有伸手去接,小孩硬塞在他手里,王戎便把李子扔在地上,说:“不吃,我知道李子是苦的。”

小孩们十分惊讶,齐声问:“你怎么知道这李子是苦的?你以前吃过?”

王戎说:“我从来不知道这里有棵李子树,更没有吃过。不过你们也不动动脑筋,长在路边的李子树,结了这么多的李子,而没有人去摘它,必定是棵苦李子树。如果好吃,早就被过路的人吃完了,还轮得到我们吗?”

小孩们听后,都对王戎的善思佩服得五体投地。

王戎思考问题是很合乎逻辑的。他能迅速得出正确的判断:路边无主李子无人吃,那必定是苦的,这是大前提;这棵无主李树长在路边无人吃它的果实,这是小前题;因此李必定是苦的,这是结论。这正是人们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要使自己思考问题时少有差错,就应该遵循它。

我们在面对新鲜的诱惑时,千万不要盲目地相信似乎唾手可得的利益,而应该多长几个心眼,冷静地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当然,要获得正确的结论和选择,还必须具有关于前提的科学知识。

李惠断案

李惠,中山人,北魏思皇后的父亲,先后担任散骑常侍、侍中、征西大将军、秦益二州刺史、雍州刺史、征南大将军等职务。

李惠勤于观察,长于推理。李惠在雍州出任刺史时,在雍州府大堂上有一个燕巢,一天,两只燕子为了争巢,你啄我咬,叽叽喳喳地闹了大半天,谁都不肯服输。官吏们见到这副热闹景象,都觉得十分有趣,但是不知到底哪只燕子是入侵者,哪只是保卫者,大家争来争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李惠看到了,便说:“我有个办法,能分辨出哪只燕子是主人,哪只燕子是敌人。”李惠便叫身边的侍卫取来弹弓,装上细小的弹丸,然后朝两只燕子分别打去,侍卫的眼法很好,一发一中,两只燕子先后中弹,中弹后,一只燕子拍打着翅膀便离去了,可是另外一只却还是不愿离去。李惠便说:“这只留下的便是主人,它不顾疼痛,是因为这巢是它的,而另外一只则是入侵者,一受到攻击便毫无顾虑的离去了,因为这巢原本就不是它的。”属下们听后,纷纷点头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