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840300000040

第40章 民间故事(10)

从前,长城附近住着一位名叫塞翁的老伯。有一天,塞翁家里养的马可能在放牧的时候,跑到匈奴人那里去了。那时候,一匹马是一笔很大的财富,丢失了当然是很心痛的事情。他的邻居和亲戚听到了塞翁失马的消息,都过来安慰他。

没有想到塞翁却一点也不在意,笑着说:“跑丢了一匹马,看起来是个坏事,或许还能变成好事呢!”众人听到他这么说,都觉得有点奇怪,但看到他并不难过,也就放心地走了。

过了一个月,那匹跑丢的马果然就跑回来了,而且还带来了一匹匈奴那边的骏马回来。邻居们听说了这件喜事以后,又跑来祝贺。其中一个人说:“塞翁,你可真是有福气啊!丢了一匹马,却跑回来两匹马,真是可喜可贺啊!”

可是,塞翁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么高兴,反而有点愁眉苦脸的样子,对邻居们说“多得了一匹骏马,看起来是个好事,说不定还是个灾祸呢!”邻居们听了塞翁的话,心想,这个老头可真是够奇怪的,这么好的事情还要担心是灾祸,他真的是过于忧虑了。

塞翁的儿子,是个18岁的青年人,他非常喜爱骑马。那天,他回家看到这匹匈奴来的骏马,眼前一亮。这匹骏马个头高大,四肢有力,膘满肉肥,毛色光亮。谁见了都赞不绝口,就更别说是塞翁的儿子了。于是,他就对塞翁说:“父亲,我好喜欢这匹骏马,您让我骑上这匹马出去兜兜风吧!”塞翁却对儿子说:“孩子,那匹马是匈奴那边的骏马,性子烈,不容易驾驭。所以还是不要骑了,以免发生危险。”儿子勉强答应了。

一天,塞翁的儿子又看到了这匹匈奴骏马,心里痒痒的,最后他终于按捺不住好胜心,就背着父亲去骑那匹马。这匹马跑起来四蹄生风,他感到很过瘾。正在他高兴的时候,突然眼前的路上出现一条深沟,那匹骏马纵身一跳,跳过了那深沟,但是,塞翁的儿子却因为没有抓牢缰绳,被狠狠地摔了下来,折断了大腿。

好好的一个小伙子,就这么变成了一个残废人,该是多么的不幸啊!塞翁的亲朋好友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又都打算到塞翁家里慰问。临行之前,他们互相商量着:“塞翁的儿子发生了这么大的意外,塞翁一定会很伤心的。这次我们去了塞翁的家里,千万不能表现得太伤感,而是要好好地劝劝他。”

就这样,亲戚们又来到了塞翁的家里,还没等他们安慰塞翁,塞翁就对他们说:“谢谢你们那么关心我的儿子。你们也不要太难过。我儿子摔断了腿,看来是坏事,或许还可以变成一件好事呢!”

大家一听这话,顿时都惊呆了。他们都感到塞翁似乎有点不尽人情了。儿子是亲生的骨肉,现在把大腿摔断了,以后就要靠双拐行走了。本来生龙活虎的年轻人,今后要一瘸一拐地生活,该是多么的不幸啊!而他却认为有可能成为好事,难道他儿子还能长出一对翅膀吗?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匈奴大举进攻长城附近的地区。凡是青壮年的的男子都要应征入伍,拿起武器参加战斗。一时间,长城附近硝烟弥漫,血流成河。参加战争的人十分之八九的都战死沙场。塞翁的儿子因为双腿已经摔断,没有被征召,也就保全了性命。

人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就来自这个故事。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这是一个辩证原理。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重性,好与坏、福与祸,它们之间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我们应该积极地创造条件,促使坏事向好的方面转化,使坏事尽快变成好事。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确,生活中并不是每件事情都那么美好,在顺利的时候,不要得意忘形,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处于困境的时候,也要对前途充满信心。

无价焦尾琴

东汉灵帝在位的时候,有个大臣名叫蔡邕。蔡邕为人正直,性格耿直诚实,眼里容不下沙子,对于一些不好的现象,他总是敢于对灵帝直言相谏。这样,他顶撞灵帝的次数多了,灵帝渐渐讨厌起他来。再加上灵帝身边的宦官也对他的正直又恨又怕,常常在灵帝面前进谗言说他目无皇上,骄傲自大,早晚会有谋反的可能,蔡邕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自知已成了灵帝的眼中钉、肉中刺,随时有被加害的危险,于是就打点行李,从水路逃出了京城,远远来到吴地,隐居了起来。

蔡邕爱好音乐,他本人也通晓音律,精通古乐,在弹奏中如有一点小小的差错,也逃不过他的耳朵。蔡邕尤擅弹琴,对琴很有研究,关于琴的选材、制作、调音,他都有一套精辟独到的见解。从京城逃出来的时候,他舍弃了很多财物,就是舍不得丢下家中那把心爱的琴,于是将它带在身边,时时细加呵护。

在隐居吴地的那些日子里,蔡邕常常抚琴,借用琴声来抒发自己壮志难酬反遭迫害的悲愤和感叹前途渺茫的怅惘。

有一天,蔡邕坐在房里抚琴长叹,女房东在隔壁的灶间烧火做饭,她将木柴塞进灶膛里,火星乱蹦,木柴被烧得“噼里啪啦”地响。

忽然,蔡邕听到隔壁传来一阵清脆的爆裂声,不由得心中一惊,抬头竖起耳朵细细听了几秒钟,大叫一声“不好”,跳起来就往灶间跑。来到炉火边,蔡邕也顾不得火势多大,伸手就将那块刚塞进灶膛当柴烧的桐木拽了出来,大声喊道:“快别烧了,别烧了,这可是一块做琴的难得一见的好材料啊!”蔡邕的手被烧伤了,他也不觉得疼,惊喜地在桐木上又吹又摸。好在抢救及时,桐木还很完整,蔡邕就将它收了下来,然后精雕细刻,一丝不苟,费尽心血,终于将这块桐木做成了一张琴。这张琴弹奏起来,音色美妙绝伦,盖世无双。

这把琴流传下来,成了世间罕有的珍宝,因为它的琴尾被烧焦了,人们叫它“焦尾琴”

灵帝不识人才,使蔡邕落魄他乡;而焦尾琴又何其有幸,遇到了蔡邕这样慧眼识良材的音乐专家,终于使一身英华得以展现。这两件事情形成了鲜明对比,告诉我们的道理却是一样的:要爱惜人才、尊重人才,要善于发现别人的才能并合理地使用,做到人尽其才。

同样的东西,在不同的人手里发挥不同的作用,就像那块桐木,若不是蔡邕的发现,它只是一根干柴而已。其实,生活中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要具备了超常的能力,再平凡的生活也有美好幸福的明天。

曲突徙薪

从前,有个人到朋友新盖的房子做客。房子盖得非常宽敞明亮,只是厨房还没有安排好。主人很热情,要招待他吃饭。

主人做饭的时候,客人看到主人家的灶旁堆放了不少柴火,灶的烟囱也是笔直笔直的,就对主人说:“你家的厨房应该整顿一下。烟囱应该改成弯曲的,灶旁的柴火也应该搬开,放在远一点的地方。”主人问道:“为什么要我这样修改呢?”客人回答道:“因为像现在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发生火灾。”主人听了,心想,今天是我家新房子竣工,你却对我说这些不吉利的话,真的太没有礼貌了。所以,他没有回答客人,也更没有按照客人的话去整顿厨房。

过了不久,主人家果然失了火,左邻右舍立即赶来,有的浇水,有的撤土,有的搬东西,大家一起奋力扑救,大火终于被扑灭,除了将厨房里的东西烧了一小半外,总算还没有酿成大祸。

事后,主人觉得他的新房子之所以没有太大的损失,多亏了邻居们的大力抢救。为了酬谢邻居们的全力救助,他杀牛备酒,摆了好几桌子的酒席,请邻居们都来吃饭。席间,主人热情地请被烧伤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也按功劳大小依次入座。他请了这么多的朋友,却没有请当初建议他改烟囱、移走柴火的朋友。

正当大家高高兴兴地吃着喝着的时候,忽然有人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提醒主人说:您今天请来了这么多的人,怎么不见那位让你改烟囱和移走柴火的朋友呢?要是当初您听了那位客人的劝告,改建烟囱,搬走柴草,就不会造成今天的损失,也用不着杀牛买酒来酬谢大家了。现在,您论功排席,怎么可以忘了那位事先提醒、劝告您的客人呢?难道提出防火的没有功,只有参加救火的人才算有功吗?我看哪,您应该把那位劝您的客人请来,并请他上坐才对呀!”

主人听了,这才恍然大悟,赶忙把那位客人请来,不但说了许多感激的话,还真的请他坐了上席,众人也都拍手称好。

没有多久,主人新建厨房时,就按那位客人的建议做了,把烟囱砌成弯曲的,柴草也放到安全的地方去了。

这家主人的厨房失火,看起来是很偶然的。但主人如此麻痹大意;对客人提的合理意见根本听不进去,那么,失火就不是偶然,而变成必然的了。

在今天,“曲突徙薪”已经成为一个成语,比喻做什么事情,都要事先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这个故事同时也启发我们,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注意分析其根本原因,善于从偶然性中发现必然联系;对待什么事情都要有个预见性,采取积极的措施。如果自己没意识到,听听别人的建议也是好的,防患于未然总比出了险情再去补救更为重要。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王想发兵去攻打楚国。可是,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在上朝的时候向满朝文武一宣布完,大臣们就在底下议论纷纷,提出了反对意见。其中,有一位朝廷遗老站了出来,语重心长地对吴王说:“吴国就现在的实力而言,并不是十分强大,要攻打楚国并不像吴王想像的那样简单,如果发兵,必然会使自己的国力损失巨大,国防空虚,劳民伤财,说不定还会给其他的诸侯国家以可乘之机。”

一向很专横的吴王听到竟然有大臣们不同意他的决定,非常恼火,厉声制止道:“各位不必议论,我决心已定,谁也别想动摇我的决心,倘若有谁执意要阻止我出兵攻打楚国,我就处死他,决不轻饶!”众大臣面面相觑,谁也不敢乱说一句话,于是,匆匆退朝。

吴王手下有一个年轻的大臣,他早朝时听到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以后,很为吴国的处境担忧。下朝后心中仍无法安宁,就在他自家的花园里,踱来踱去,思前想后,他觉得不能因为自己而不顾国家的安危。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我一定要想方设法劝阻吴王放弃他的计划。”

就在这个时候,他的目光无意中落到树上的一只蝉的身上,那只蝉正在无忧无虑地歌唱,年轻的大臣忽然灵机一动,立刻有了主意。

第二天一大早,这位大臣便来到王宫的后花园里,在那儿转来转去的,还故意让露水打湿衣服。他知道每天早朝前吴王都要到这里散步,所以,他就有意等在这里。

大约一个时辰以后,吴王在宫女的陪同下,来到后花园。吴王一眼就看见大臣一个人在花园里,手里拿着弹弓,盯着树枝出神地看着,露水打湿了衣衫都没有察觉。吴王感到很奇怪,走上前去,问道:“喂,你一大早在这里做什么?这么认真,连衣服湿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装作仿佛偶然遇到吴王,急忙施礼赔罪道:“刚才只顾看那树上的蝉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来,请大王恕罪。”

吴王挥挥手,好奇地问:“你究竟在看什么?”那位大臣回答道:“我本来是要打黄雀的。可是我刚才恰巧看到一只蝉正在树枝上面喝着甘甜的露水,一边喝,一边还鸣唱着歌曲。可是,它却不知道一只螳螂正弓着腰准备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它身后还有一只黄雀呢!那只黄雀正伸着脖子,紧紧盯着螳螂,准备扑上去吃掉它。可是,那只黄雀只看到了眼前的美食,想着可以饱餐一顿,却不知道我手中的弹弓随时都会要了它的命!它们都只是看到了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知道顾及它们自己身后的灾难啊!”

吴王听了大臣的话,顿时明白了大臣的用心良苦,连声赞叹道:“讲得好!讲得好!我已经明白了你的用意,我马上取消进攻楚国的计划!”

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和否定两方面。这两方面互相斗争,当否定方面战胜肯定的方面并取得支配的地位后,就使事物的质发生转化。事物就是这样曲折的前进。有利往往预兆着不利,成功常常隐藏着失败。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加以周密的思考,不能轻举妄动,在看到自己眼前利益的时候,也要考虑到背后潜伏的危机,要想想结果如何,要深谋远虑。鼠目寸光,利令智昏,只能招致不必要的损失。

反裘负薪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有一次,魏文侯在上朝的时候,听到大臣禀报说,:“恭喜大王,东阳地方今年向您交的税收一下子上升了十倍。”这个消息一说出来,满朝廷的大臣高兴得不得了,一齐向魏文侯表示祝贺。

可是,魏文侯却不怎么高兴。他在想:东阳这个地方所处的位置很一般,近年来土地没有增加、人口还是原来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钱粮布帛呢?就算是近年大丰收,可是向国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一下子增加十倍,也不免有点奇怪了。莫非是下面的官员向老百姓苛捐杂税而来?于是,他又问那个大臣道:“怎么会增加这么多呢?是不是你们加重了老百姓的赋税而得来的呢?”大臣看国君猜到了他们的做法,就吓得低下了头,不敢说话。魏文侯轻叹了声,说:“我还是给你们讲讲我多年以前遇到的一件事情吧!”

几年前的一天,魏文候带着随从外出去巡游。当时正是寒冬,天气特别冷,人们都穿着厚厚的衣服。魏文侯走着走着,忽然看见在他前面有一个人挑了一担柴慢慢地走着。这个人好像是穿着皮袄,但是又不敢肯定,因为皮袄的外面光光的,没有毛。魏文侯感到很奇怪,就紧走了几步,打算去看个究竟。结果让魏文侯很吃惊,原来这个人是将羊皮袄反穿在身上,皮袄的毛向内,皮朝外。

魏文侯很好奇,便上前问那人道:“你为什么要反穿着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来背东西呢?”那人见有人同他说话,就放下来担子,回答说:“我很爱惜这件皮衣,但是我平时还要挑担子,我担心把毛露在外面会损坏了这件皮袄,所以我就反着穿了!”

魏文侯听了,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还是很认真地对那人说:“你知道吗?你把皮袄反过来穿,就会把皮袄里子磨坏了,皮袄的里子一旦坏了,毛也就没有办法生根而会脱落的,所以,皮袄的里子是更重要的。难道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吗?”但是,那人好像是没有听明白魏文侯的话,依然执迷不悟地挑着担子走了。

魏文侯把故事讲完以后,就对众多的大臣说:“你们不顾老百姓的死活,大肆征收老百姓的钱粮布帛。这样的做法和那个挑柴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大臣们都惭愧地低下了头。紧接着,魏文侯又语重心长地开导他们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宁,国君的地位也难以巩固。希望你们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被一点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实质。”众大臣听后深受启发。

魏文侯告诉大臣,毛是依附在皮上的,皮如果受了损坏,毛也就长不住了。“反裘负薪”的做法只会是毛皮俱毁。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领会到:任何事情都是一样的道理,基础是根本,是事物赖以存在的依据,如果本末颠倒,那将是得不偿失的。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不能只顾表面和形式,而置根本的东西于不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