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美术史
10823300000018

第18章 17、18世纪欧洲美术(3)

18世纪威尼斯画派更为杰出、更具有知名度的画家是乔·巴·提埃波罗(G.B.Tiepolo,1696—1770),他是威尼斯画派中对欧洲绘画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擅作天顶画、架上绘画和版画。他出生在一个船长的家庭,早年从格拉扎里尼学画,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曾给他以有力的影响,他非常崇拜提香、丁托列托、委罗内塞等人。1717年,他对岁时便崭露头角在意大利各地作画,1731、1737。1740年3次去米兰,此外还到过贝加莫、维琴察等地,他在这些地方都创作过大量的天顶画和祭坛画。他第三次去米兰为当地的克列里奇宫作的天顶画《太阳神在奥林匹斯山》(1740),是一幅非常出色的作品,画面金碧辉煌、空间开阔,很富有想象力。画面上描绘了太阳神正驾着马车从奥林匹斯山出发,只见霞光四射,冲破黑暗的天空,太阳神的马车像是要破壁而出,其动作有一种不可阻挡之势。在40—50年代,除完成了众多壁画外,还创作了一些精美的架上画,其中代表性的作品有祭坛画《背负十字架》、《梅采纳特把自由的艺术献给奥古斯都大帝》(约1743—1750)、《阿姆菲特丽达的凯旋》(约1740)、《时间揭示真理》、《坚忍和智慧的寓意》(1743—1745)、《西风神和花神的凯旋》等。1750年前后,他为威尼斯的拉比官所作的壁画十分驰名,在这里他描绘了古代罗马的历史场面,其中有一幅是《克娄巴特拉女王的饮宴》,画面上的情节是女王正在宴会上向罗马名将安东尼表达爱情。有趣的是画面上的人物穿戴着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衣物,背景的建筑物也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这表明画家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和16世纪威尼斯的光荣历史抱有怀念的情绪。1750年12月提埃波罗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应邀到德国维尔兹堡作画,他为这里的主教官创作了著名的壁画、天顶画。为主教宫的帝王大厅所画的天顶画、壁画取材于中世纪的一段历史,在这里描绘了日尔曼皇帝巴巴罗萨的婚礼和封赠仪式。随后他又为主教宫的前厅作了天顶画,别出心裁地用象征的手法描写了世界上的四大洲:骑在大象上的妇女代表亚洲,象征非洲的妇女骑的是骆驼,象征美洲的妇女骑的是鳄鱼,而象征欧洲的妇女则威严地端坐在大理石的宝座上,此外,还画了中国人、印度人、摩尔人。维尔兹堡的作品使他得到很大的荣誉。1753年底他回到威尼斯,1756年又被推选为威尼斯美术学院的院长,1762年4月名望很高的提埃波罗被邀去西班牙。在西班牙首先为王宫的王位大厅作天顶画,名为《西班牙王朝的凯旋》,在这件作品中歌颂了王朝的统治和威严,将天主教的神和异教的神祗画在了一起,这种做法是很大胆的。此外,他还为王宫作了一系列天顶画和壁画,也为教堂作了一些祭坛画。1770年3月27日他逝世于马德里。提埃波罗的作品题材极其丰富,除了宗教、神话、历史题材外,还创作了一些风俗画,这类风俗画往往带有幽默感,如《走江湖的人》。他同时还是一位极有特色的铜版画家。

罗·卡尔耶拉(R.Carriera,1675—1757)是一位很出色的威尼斯女画家。她是蜚声欧洲宫廷的色粉肖像画家,艺术风格抒情细腻,轻柔婉约,具有罗可可艺术的特色。1705年她成为罗马圣路加学院的院士,此后又相继被选为波伦亚学院和巴黎雕刻、绘画学院的院士。1719—1721年曾在巴黎活动过,她的才华在当时受到华托的称赞。代表作品有色粉画《狄安娜》、《舞蹈家巴尔巴里娜·卡巴妮肖像》、《自画像》(约1730)等。

乔·巴·皮道尼(G.B.Pittoni,1687—1767)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一位罗可可画家,他的作品常常被误认为是提埃波罗的作品。他于1727年被选为波伦亚学院院士,是欧洲各国宫廷很受欢迎的画家之一,1758年曾任威尼斯美术学院院长。他曾创作过许多色彩鲜明的天顶画和架上绘画,代表作有《狄安娜的沐浴》和《狄安娜和恩底米翁》等。

接近罗可可风格的画家还可以举出雅·阿米高尼(J.Amin.goni,1675—1752)和皮·朗吉(P.Lonshi,1702—1785)等人。朗吉善于描绘上层阶级的悠闲生活,作品风格朴实。优雅、风趣,代表作有《音乐会》(1740)、《舞蹈教师》、《犀牛》(1751)、《占卜者》等。

18世纪威尼斯画派的风景画特别驰名,涌现出一系列著名的风景画家。当时,威尼斯兴起了一种描绘城市风光的风景画,这种风景画专门描绘城市的建筑物和乡土人情,它被叫作维都塔(Veduta)。维都塔式的风景画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但是到了18世纪呈现出更大的发展趋势,而且更加成熟。

在风景画的画家行列中首先应该提到的是安·卡纳列(A·Canale,1697—1768),但人们常叫他的绰号卡纳列达(Canaletto)。他20多岁时到过罗马,以后两次去英国。他的绘画对英国的风景画有一定的影响,并曾获英国皇家美术学院院士称号。卡纳列达的风景画风格质朴,富有乡土气息,具有威尼斯地方的特征。代表作有《威尼斯迎接法国大使》(约1724)、《在威尼斯圣·乔凡尼·埃·巴勒教堂前的广场》、《石匠的料场》(约1730)、《远眺圣米歇尔岛的风景》等。他还常常把他的作品制成铜版画。

卡纳列的外甥或是侄于贝·别劳陶(B.Bellotto,1720—1780)也是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他主要活动在德国、奥地利和波兰。他的作品以清新、明快见长,代表作有《德累斯顿风光》(1748)、《德累斯顿新市场》(1747—1755)。《维也纳俯瞰图》(1760)、《华沙风光》(1779—1780)等。

另一位著名的风景画家法·瓜尔第(F.Guardi,1712—1793),他的风格有点独特,作品更多带有浪漫主义的气息。他十分善于描绘外光,其外光丰富的变化造成了画面上晶莹的色调。人们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威尼斯潮湿的天空,其中有大气流动,阳光偶尔从云层中透出,温和地照耀着这水上之城。他的代表作有《威尼斯广场与宫殿风光》、《威尼斯风光》(1780)、组画《放气球》(1784)、《咸水湖上的贡都拉》(约1787)、《音乐会》、《浅水海湾》等。

18世纪末最著名的古典主义雕刻家安·卡诺瓦(A.Canova,1757—1822)是个向19世纪艺术过渡的人物。17681774年他在威尼斯学习艺术,老师是托尔列蒂。进入80年代,他的艺术蜚声国内外。1810年他被选为罗马圣路加美术学院院长。他曾为拿破仑作过数件肖像雕刻,受到拿破仑极大的赞赏。他早期的风格受晚期巴洛克影响,后来在1779年前后转上了新古典主义的艺术道路。他的作品除肖像外,多以神话题材为主,这些作品形式典雅、庄重、优美,所雕刻的人物具有线条圆润,流畅,静中寓动,姿态自然等特点,他的名作之一《丘比特与普绪喀》(又名《丘比特之吻》)(1796)就是这样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教皇克里门特十四的陵墓雕刻》(1787)、《教皇克里门特十三的陵墓雕刻》(1792)、《柏修斯》(1801)、《装扮成维纳斯的宝琳·波拿巴·波尔盖兹》(1808)等。以上这些作品全部是用大理石制作的。

世界美术史(第二节)17世纪佛兰德斯美术

16世纪发生的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以北方联省的胜利一荷兰共和国的独立而告终。南部的佛兰德斯却仍然处于西班牙封建专制与天主教会的控制之下。因此,17世纪佛兰德斯的艺术受到追求奢华的宫廷贵族、贵族化的资产阶级和教会团体审美要求的影响,又较多地受到同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影响,某些方面流于对后者的因袭模仿。于是在佛兰德斯艺术中发展了一种光彩夺目。富丽堂皇的装饰风格,与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艺术的纯朴自然的传统相比,表现出了相当的差距,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民族独创性的丧失。与此同时,一些艺术家面对历史条件的变化和观众欣赏趣味、欣赏要求的转变,也在努力探索如何创造一种新的民族绘画风格。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彼得·保尔·鲁本斯(PeterPaulRubens,1577—1640)的艺术。鲁本斯的父亲原是安特卫普著名的法学家,因信奉新教、逃避宗教迫害而逃亡德国。鲁本斯诞生于德国齐根,10岁时父亲客死他乡,后随母亲返回安特卫普,先入学校读书,后任贵族侍从,不久,转学绘画。从学画之初即从尼德兰的民族艺术和意大利艺术两方面吸取营养。1600年,鲁本斯去意大利,任曼图亚公爵的宫廷画家,开始了为期8年的进修。他广泛深入地研究了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大师的作品,威尼斯画派对其影响尤甚。1608年鲁本斯回到安特卫普,不久,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他接受的订件之多,以致难以完成,因而成立了类似手工工场的绘画工作室,招收学生,还请了其他画家与之合作。这期间,他还从事过政治与外交活动。

鲁本斯的作品数量惊人,题材十分广泛,有宗教画、神话画、历史画、风俗画、肖像画、风景画、动物画等等。他将宏伟华丽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与尼德兰民族艺术传统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独特风格,使他成为佛兰德斯巴洛克风格的代表画家、誉满欧洲的绘画大师,对欧洲近代绘画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作品形象生动,色彩明亮,装饰性很强,并往往有一股澎湃的动势。他发挥丰富的想像力,大胆的创造精神,画了许多显示剧烈冲突的场面,如历史画《阿马松之战》体现了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画面上充满强烈的动感,气势磅礴,情感奔放。

1635年左右,鲁本斯结束了作为外交官、政治家的生涯,完全以一位画家的身份退隐庄园,不用助手,亲笔作画。这一时期他所创作的风俗画与风景画,与以前的作品相比要纯朴、自然得多。

那时,在安特卫普集中了许多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其中有老扬·勃鲁盖尔(JanBruegher.A,1568—1625),其父为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老彼得·勃鲁盖尔。老扬·勃鲁盖尔于1609年成为阿尔布雷希特大公的宫廷画家。他是佛兰德斯著名的风景画家与静物画家,风景画方面前期受父亲画风的影响,1600年左右喜爱样式主义的有幻想色彩的风景画,1600年之后的风景画作品中具有早期巴洛克的特点;在描绘静物花卉、花环时用笔细腻,色彩鲜明。1615年至1625年的10年间曾与鲁本斯合作。

佛兰德斯的绘画在17世纪迅速出现了生机勃勃的局面,除了以鲁本斯为代表的、主要面向上流社会的、色彩鲜丽、充满动感的巴洛克风格而外,还出现了面向普通人的生活、描绘下层人民形象的绘画艺术,以雅各布·约丹斯和小达维特·泰尼尔为代表。

雅各布·约丹斯(JaeobJordaens,1593—1678)生于安特卫普,1615年加入安特卫普画家公会,1621年成为画家公会会长。他使用的色彩也是鲜明而热烈的,喜用红色烘托欢快的气氛,塑造的人物形象有与鲁本斯相类似之处:慓悍、健康、充满生命力。但是他表现的人物形象与气质都不是贵族的而是平民的,带着质朴的乡土气息。约丹斯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生活和习俗的作品,人物保持着纯朴的自然风貌,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征。他杰出的代表作《萨提尔在农家作客》和《豆王宴饮》都有多幅变体,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农民的生活和情绪,具有现实主义风俗画的意义。他也喜欢描绘群像,令人想起老彼得·勃鲁盖尔的绘画艺术,在约丹斯笔下人物更加生动自然,他经常选取群像的近景特写,使读者极易受到画中人物情绪的感染,引起强烈共鸣。画面充满生活情趣与乐观本义精神。

约丹斯曾经接受鲁本斯的邀请,与其合作完成过重要的创作任务。如在1634至1635年间,他曾受邀参加了装饰布置佛兰德斯继任执政斐迪南主教亲王人城式的工作。1637年至1638年间,他还为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的狩猎宫绘制了油画。作为安特卫普的知名画家,他完成过多项国王、王后的订件,直至晚年仍然精力充沛,不过晚期作品逐渐趋向富丽堂皇的巴洛克风格。

小达维特·泰尼尔(David Teniersd.J.1610—1690)出生于安特卫普,父亲也是画家,早年曾随父学习,1633年人安特卫普圣路加公会,1637年与老扬·勃鲁盖尔的女儿结婚。莱奥波德·威廉大公于1647年任命他为宫廷画家,1651年任命他担任大公画廊的馆长。小泰尼尔于60年代还曾致力十建立安特卫普绘画学院校。除了绘画创作之外,他为美术教育和美术品的收藏都作了突出贡献。他绘画的题材十分广泛,是一位著名的风俗画家,除了喜欢表现农民生活之外,还描绘过医生、化学家、巫师与女巫等。他擅长描绘静物,在他画作的前景中往往有用笔细腻的静物,也喜画风景、动物。在40年代还画了许多团体肖像画,从中可以感到荷兰画派的影响。代表作有《化学家》、《莱奥波德·威廉大公的画廊》等。

安东尼斯·凡·代克(Anthonis,van Dyck,1599—1641)14岁时所绘的《自画像》已表明他是一位早熟的天才16岁时就开始在自己的绘画工作室独立工作,1617年成为鲁本斯的自由合作者与助手。1621年他去意大利达6年之久,访问过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学习了提香的画风,在意大利期间发展了自己独特的肖像画风格。1632年成为英王查理一世的宫廷画家,直至逝世,他一直是英国宫廷与贵族的桂冠肖像画家。虽然凡·代克画过不少宗教画,他的主要艺术成就还是表现在肖像画方面。其平期肖像画体现出16世纪尼德兰肖像画的传统,比较朴实。后来到意大利、英国画的大批肖像画,因其主要对象为宫廷贵族,所以形成典雅华丽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都有一种沉静文弱的气质,翩翩优美的风度,甚至还有一些作者的主观臆造,将对象加以美化的成分。他比较注意刻画人物的身姿与手势,突破了英国传统肖像画比较呆板的构图,加之画家精到娴熟的绘画技巧,对英国肖像画的发展有深远影响,代表作有《查理一世像》、《詹姆土·斯达埃特像》等。

17世纪佛兰德斯的绘画领域可以说是呈现一派生机盎然、五彩斑斓的景象,而雕刻艺术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些优秀雕刻家,他们不只在本国,还在国外工作,对欧洲雕塑艺术产生了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