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转型经济中的企业家制度,战略能力和企业绩效
10790700000025

第25章 研究结论、启示和展望(5)

4.企业家和中小企业战略

就一般意义的中小企业来说,OECD于1993年提出,所有者或管理者所扮演的基本角色是中小企业竞争能力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中小企业竞争力很大程度上是由把精力集中于企业运营的创建者决定的。Chawlaet al.(1995)揭示,中小企业所有者的经验和目标导向是企业成功的两个关键因素。Man,Lau和Chan(2002)建立了企业家能力、组织能力和中小企业绩效的关系模型。他们认为,企业家的机会能力、关系能力和概念能力与中小企业的竞争范围及组织能力呈正相关;企业家的战略能力和承担能力与中小企业的长期绩效呈正相关;企业家能力、企业竞争范围和组织能力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对中小企业绩效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企业家需要平衡各种能力,过分地侧重于几种能力并不能保证中小企业的长期成长。而在中小企业的创业初期和成长阶段,企业家的敬业精神、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企业经营成功至关重要(金国峰,2004)。创业企业的绩效主要源于创业企业家的能力水平及其生产性努力(刘萍萍,2006)。对于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研究也表明国际创业导向能提高国际化绩效(Knight,2001)。

高成长企业的特殊性和影响力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1998年的瑞典企业家与小企业研究奖得主Storey(1994)把中小企业成长的驱动因素归纳为企业家素质、战略和企业素质,认为只有三个方面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时,企业才能获取高成长。由此可以发现,企业家是关键性要素。针对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有研究者从企业创建者的角度论证了具有丰富的企业家特性的创建者是促进高成长型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Fischer和Reuber,2003;Barringer和Jones,2005)。还有人指出,为了和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成长相适应,企业家模式要不断转型(毕海德,2004)。而在对中国快速成长企业的研究上,杨晓非,马凤岭(2005)通过大规模抽样调查发现,快速成长企业确实具有独特的优秀特征,而且相比成长速度慢的企业,快速成长企业的企业家对企业的外部环境非常敏感。

还有研究者推进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Entrialgoetal.(2000)通过对233家中小企业的调查,研究了中小企业管理者的心理特点(控制点、对成功的需要和对模糊的容忍度)与创业导向的关系。结果表明,大部分创业型企业领导者具有高控制点、较强的成功需要和较高的模糊容忍度。

总体来看,研究者们主张,企业家是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主体,企业家能力是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企业家学习过程与企业家自身才能的发挥和中小企业成长紧密相连,并且随着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关键性事件,企业家应该进行触发式的、非线性的学习(魏江,沈璞,王新礼,2004)。但是,企业家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的作用机制,尤其是对具有示范效应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作用机制及对这些企业家能力的测量研究,当前还不多。

上述几个方面的述评基本描述了当前国内外研究者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认识。除此以外,还有研究者从特许经营、持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CI)项目等方面对中小企业战略进行了探讨。例如,Kirby和Watson 通过对英国17家正在运营的和5家失败的特许经营者的分析发现,小企业选择特许经营作为成长战略,主要是经济因素的驱动;特许经营作为小企业的成长战略是可行的,而且特许经营本身并不会给成长导向的小企业带来问题(Kirby和Watson,1999)。Chapmanetal.(2000)提出CI项目对中小企业发展有重要影响。CI项目有效性的重要基础是CI过程和企业现有战略的整合水平。

5.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初步分析框架

可以看出,国外对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视程度和文献数量及质量都明显高于国内研究。但总体而言,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研究还不成熟,缺乏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和富有说服力与引证力的实证研究,研究的系统性也不强。为了尽快改善这种不令人乐观的理论局面,有效指导中小企业战略实践,建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初步分析框架是理论界的研究职责和使命。

首先,要确立中小企业在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中的主体地位。由于传统的企业战略理论以成熟的大企业为研究对象,人们习惯于以大企业的战略实践指导中小企业成长。产生这些认识的心理假设是:中小企业都能够成长为大企业;大企业的今天就是中小企业的明天。其实这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国外的经验研究表明,只有3%左右的中小企业才能幸运地成长为大企业(这些往往是成长型中小企业)。显然,依靠大企业的战略实践和基于此的传统战略理论为中小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设计成长战略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尊重中小企业的天然特性。面对中小企业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和强大活力方面的重要贡献,理论界不能让它们继续成为被主流战略理论“遗忘的角落”,而应该充分尊重中小企业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符合中小企业特性的战略理论。其次,通过比较大企业和中小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的差异,为建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分析框架提供启迪。最后,建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初步分析框架。

中国是中小企业大国,中小企业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解决就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应用这个框架研究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战略时,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转型经济是特殊的情境变量。转型经济的关键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正是在这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释放了民众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催生了大量民营中小企业。1995年,国有企业改革确定了“抓大放小”的政策,大批国有中小企业也转制为民营企业或者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小企业以令人振奋的业绩促使各级政府从1998年开始,不遗余力地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一言以蔽之,中国中小企业成长是经济体制转型的重要成果之一。

所以,尽管现有的西方企业战略理论以成熟市场经济为情境,经济体制是外生变量,但是,中国中小企业战略研究要以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内生变量,否则难以令人信服地解释中小企业战略实践,更谈不上创建中国情境中的企业战略理论,为普适的管理学理论作出贡献。

第二,中小企业主的企业家能力是重要的自变量。尤其需要研究者回答的是,哪些类型的主导性企业家能力如何作用于中小企业成长,这些企业家能力如何测量,如何帮助中小企业主增强这些企业家能力,中小企业主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企业家成长模式的优化变迁。基于对转型经济的实质是制度变迁的本质认识,从制度视角分析转型经济对中小企业主的主导性企业家能力是值得尝试的。转型经济释放、激励了企业家能力,根据制度变迁意义的转型经济对成长型中小企业成长产生的制度性影响(政府放松经济管制、区域制度竞争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由此催生的战略性影响(企业竞争加剧),强调中小企业主的两种主导性企业家能力:制度能力和战略能力。企业家制度能力是企业家通过制度创新与组织创新促进企业成长的能力,包括内部制度能力和外部制度能力。它的作用是打破政府管制性进入壁垒,在区域制度竞争所导致的制度落差中实施制度创新,创新企业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机制,优化企业和政府之间、企业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合作秩序。企业家战略能力是通过管理竞争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包括战略决策能力、战略执行能力和战略变革能力。它的作用是整合企业内部条件和竞争环境,确立长期发展目标,选择业务类型和范围,取得竞争制胜权。企业家制度能力以政府规制和企业产权制度为作用对象,根本目的是使企业获得合法的市场身份和有效的规范(秩序),它不涉及具体的经营业务;企业家战略能力以竞争环境(主要由竞争对手和顾客构成)为作用对象,根本目的是使企业更好地把握发展方向,扩展经营业务,增强竞争优势。两者共同作用于中小企业成长。

第三,成长型中小企业战略实践是重要的研究内容。成长型中小企业是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中的优秀群体。很多大企业的前身往往是成长型中小企业。从各种研究来看,成长型中小企业一般具有这些特性:富有创新能力;企业创建者或创业团队富有创业精神;企业家和战略是影响成长型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上述特性和现有的企业战略理论具有比较强的亲和力,这不仅有利于应用现有战略成果展开研究,而且也能够为中小企业战略研究揭开令人鼓舞的序幕。

6.浙江省中小企业总体情况及内部决策管理现状

(1)总体情况

浙江省中小企业对浙江经济发展具有主导性贡献。

就其内部决策而言,企业家个人的远见和判断居于主导性地位。但是,这种决策的科学性程度尚不清楚。企业决策是战略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竞争环境不确定性的增强,中小企业可持续成长对战略管理理论的需求日益旺盛。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点。因此浙江省中小企业成长应该需要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指导。

第三节研究展望

一、企业家制度能力概念的内涵和维度

企业家制度能力这个概念是本书提出的新概念,这种研究属于理论探索性研究。它不同于理论验证型研究,可以在比较成熟的理论基础上建立理论框架或者关系模型,然后基于大样本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加以严格的信度和效度检验。理论探索性研究的驱动力是独特的现象,然后基于相关理论,尝试性地提出新概念,并遵循科学规范,探讨内涵并加以测量,这是一个谨慎而复杂的研究过程,本书的研究仅仅是个开始。由于缺乏先验的理论框架,难以对企业家制度能力的维度加以统计学意义的检验。但是理论研究的严谨性决定了必须对概念区分维度。这时,相对理想的途径是根据现有理论来指导维度分析。基于中国企业政治策略及行为理论、国外组织合法性理论、企业制度等理论和中国企业案例(不局限于“浙商”案例),结合第三章的有关研究结论,可以进一步丰富企业家制度能力的内涵和维度划分。

(1)维度1:企业家外部制度洞察能力。包括2个变量。第一,发现制度缺口——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中阻碍创业的不合理内容。20世纪80年代,倪润峰发现政府对彩电的价格管制这项制度缺口之后,与银行合作,绕道降价,促进了彩电价格市场化。第二,发现制度真空——政策法规或行业标准的制度空白,激发创业行为。例如,徐福新于1996年察觉到当时尚处中国电信业务领域的制度空白地带的“小灵通”业务前景。

(2)维度2:企业家外部制度创新的执行能力。它包括12个变量。第一,适应环境——采取符合当前政策法规、行业标准的方式,使创业行为合法。比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类似于李书福创办的吉利集团这样的民营企业为了谋生存求发展,采取“带红帽子”等变通性制度安排行为,获得政府认可。第二,私下实践——私下实践创业行为,等待政府的事后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