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允明和他的《怀雪记》
祝允明(1460—1526年),字希哲,号枝山,枝指生,长洲(今江苏苏州)人。他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兼工绘画。与文徵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弘治五年(1492年)举于乡,连试礼部不第,除兴宁知县,稍迁通判应天府,后自免归,以诗书遣日。祝允明爱好广泛,除善诗、书、画外,兼能音律、表演,“间傅粉墨登场,梨园弟子相顾弗如也”【1】。
祝允明出身官宦之家,内外二祖系明代魁儒,外祖父徐有贞,天顺间曾拜华盖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掌内阁事,封武功伯。徐有贞文武兼备,于天官、地理、河渠、兵法、风角之书,无不通晓。草书奇逸,出于颠、素,自负入神。祝允明从小耳濡目染,“五岁作径尺字,九岁能诗”。成年后,妇翁李应祯又给了他不小的影响。李官至太仆少卿,好古博学,篆、楷俱佳,楷法欧、颜。祝允明早年楷法精谨,实师妇翁;而草法奔放,则出于外大父。当然,他的书法除直接受到二公的影响,主要还是广泛深入学习前辈名家的结果。祝允明谙熟历代名家书体,模仿几可乱真。“京兆楷法,自元常(钟繇)、二王(王羲之、王献之)、永师(智永)、秘监虞世南、率更(欧阳询)、河南(褚遂良)、吴兴(赵孟),行草则大令(王献之)、永师、河南、狂素(怀素)、颠旭(张旭)、北海(李邕)、眉山(苏轼)、豫章(黄庭坚)、襄阳(米芾),靡不临写工绝。晚节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直足上配吴兴,他所不论也”【2】。今存《古文六首》手迹,书于嘉靖元年(1522年),以六种书体写成,集历代名家书体于一炉,从章草大家钟繇,行书楷模羲、献父子,唐草书大家醉素、顛张,宋行书大家苏、黄、米,直至元代新书风的开创者赵孟等,无不融会贯通。诚如欧大任所云:“历代书家擅名者,诚未能兼备各体者也,国初以来多以章草师授,不复规模晋法,小楷或类钟而浑成不及矣,支指生独妙兼诸家,诚为我朝第一。”文徵明也夸赞说:“余尝谓书法不同,有如人面。希(祝允明)独不然,晋、唐则晋、唐矣,宋、元则宋元矣,彼其资力俱深,故能得心应手。”
大体说来,祝允明书法,早年潜心研习晋唐以来名家之作,善行楷,严谨工整,以功力胜;晚年融各家之长,长于草书,形成个人的独特风格,以姿态胜。妇翁李应祯曾对文徵明说:“祝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那是因为未能见到祝允明的晚年之作。祝允明下世后,人们又争相收藏他的草书,不大知道其早年楷法之工。祝允明晚年的篆草书,当以《洛神赋》为代表。此件作品书于嘉靖四年(1525年),即逝世前一年。书写潇洒奔放,较之嘉靖二年所书《节游赋》更为舒展,是明人书法中以姿态取胜的典型之作。文徵明《跋祝京兆洛神赋》云:“祝京兆书法,出自钟、王,遒媚宕逸,翩翩有凤翥之态。近代书家,罕见其俦。若此书《洛神赋》,力追钟法,波画森然,结构缜密,所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超出寻常之外矣。”评价是贴切的。
行书《怀雪记》,纸本,纵205.0厘米、横285.0厘米。作于明武宗正德五年(1510年)冬,时年五十岁。文意是表彰袁臣用的。该书出规入矩,渊源有自,字体清秀舒展,行笔流畅,大体是融汇王羲之与赵孟的变局,既有王字中的秀媚潇洒,又有赵字的严整,是中年的成熟之作。明代书家中学赵者大有人在,但有人习赵一味追求匀净平顺,结果失于死板,缺少韵味。赵字虽以均净平顺见长,但因赵孟本人具有深厚的书法基础及多方面的文化修养,于匀净平顺中蕴含变化,故不觉死板。后世有人不解其源,或修养欠佳,反受其病。祝允明虽也学赵,但能取其长,弃其短,别开生面,严整而不死板。赵字遒而媚,祝字遒而古,似更胜之。
明代书家很多,然就个性及充分体现时代书风而论,祝允明是突出的一位。历代书风的变化,概括言之,“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元、明尚态”。“晋书神韵潇洒,而流弊则轻散;唐贤矫之以法,整齐严谨,而流弊则拘苦;宋人思脱唐习,造意运笔,纵横有余,而韵不及晋,法不及唐;元明厌宋之放轶,尚慕晋轨,然世代即降,风骨少弱”【3】祝书尚态,《怀雪记》已露端倪,而草书《洛神斌》则表现得更为充分。它打破传统草书行距宽松、字距紧密的布局,摆脱草书行笔流而畅的传统。行距紧窄,字字相连,上下左右贯通一气;行笔故作顿挫战掣,长横多作一顿三折势,撇、点、捺、长竖等行笔也具多种姿态。使书法的抒情性更加浓厚,把草书的表现力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后人评论明代书法,多把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并称,但三家各有特色,“董蕴藉醇正,高出余子;祝骨气过董,而落笔太易,运笔微硬,逊董一格;文书整齐,少嫌单弱,而温雅圆和,自属有养之品”【4】。这正说明祝的个性强于文、董。时人把祝推为明书家第一,不为无因。文徵明自愧不如:“支山先生文章名世,尤工书法??先生已矣,吴中乃以予善书,正所谓无佛处称尊也。”究其传世佳作,不为过誉。
原载《书法丛刊》第16辑,文物出版社1988年12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