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教育,诗意地哲思
10768000000099

第99章 缄默效应

对统治者,人们大都愿意挑对方喜欢的、迎合对方的话来说,尽量避免说让对方不快或有可能降低自身价值的话。这就叫“缄默效应”。学生在工作上犯了错误后因为害怕教师的威严而保持“缄默”,这样教师便得不到正确的信息,结果就会因错误得不到及时纠正而造成管理的松懈、失效。

在班级中,许多教师喜欢在学生面前保持一种威严,这种与学生若即若离的心理距离往往能取得较高的管理效率。但是,这样的教育状态往往会产生“缄默效应”,学生面对教师不敢讲真话、讲实话,影响师生之间顺畅的交流。

其实,对于学生而言,他们渴望与教师零距离接触,而不是玩猫鼠零和游戏。他们希望教师能够正视他们的需求,听一听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学生虽然会在“皮鞭”面前屈服,但那只不过是表面上的屈服,有时内心涌动的是反叛、仇恨等复杂情感。因此,在教师面前,学生保持着一种表面迎合的态度,事实上拒教师于千里之外,真话、实话不会轻易地与教师分享。

学生是一个有着独特特质的生命体,其追求生命价值的愿望不少于成人,他们也渴望建立在平等地位上的师生交流,也渴望教师将之视为平等、友善的对话伙伴。在他们的眼里,师生在知识上是不对等的,但是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因此,学生喜欢与教师推心置腹地交流。然而,教师高高在上的态度会冷却学生火热的心,从而对教师是迎之还拒。

从教育的延迟性角度出发,无论是从感情角度还是从工作角度而言都应尽量不使用强制手段。在师生交往中,做到基本上不用强迫手段并不难。但是面对着学生管理的难度,全部不采用强制手段显得非常为难。对于教师而言,强制手段不失为一种对学生发挥作用的简单又快捷的好办法。

但是,强制手段的副作用也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一个充满教师淫威的班级,真话、实话是远离教师的,虚话、假话必将大行其道。而一旦发现二者不合适时,“缄默”成为最好的选择,既是对教师的应付,也是对自己的保护。一个“缄默化”的班级,看起来纪律非常好,教师管理得很有实效,但是仔细反思,其效果是非常值得商榷的,这样一个唯唯诺诺的班级,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培养有活力、有动力、有魅力的学生,而不是一个对教师唯唯诺诺的学生。可以说,学生的表现就是教师教育效果的最佳验证。一旦学生对教师“缄默”般地尊敬,这不是教育的福音,而是梦魇般教育的开端。

教师如何在教育中避免“缄默效应”。首先教师要感性交流。师生交流是心灵与心灵对话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对学生发号施令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学会与学生真诚对话、真心谈话,用一种充满师生感情的话语与学生交流,以避免学生对教师关闭师生对话大门,从而产生缄默效应。其次,教师要理性教育。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犯错,那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教师要允许学生犯错,而不是一见到学生错了就大喊大嚷,倘若如此,学生在教师面前会保持缄默,他觉得教师不理解他们。最后,教师要质性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一针见血,既指出学生身上的优点,又要指出学生身上的缺点,一分为二、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注意质的评价,而不是仅仅着眼于量的评价。教师对学生诚恳的评价有时能切实打开学生的心扉,赢得学生的信任。

教师要将学生视为平等、对等的生命体,在学习历程中实现共同进步,唯此,学生才会真正视教师为自己的知己,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缄默效应”也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