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了出来,一不小心,野兔撞到桩上死了,农夫拣起野兔,回家美美地吃了一顿。从此,农夫不想干活了,他专门坐在田地里等兔子撞树桩。可是他等啊等啊,却再也没有等到。最后,农夫的庄稼全荒废了。
这个守株待兔的故事人人皆知,它告诉我们人要靠自己主动努力,否则将一无所获。其实,教育也是如此,如果教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是不能取得成就的。教师如果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将一事无成!
也许,在教育中教师能遇上一只撞“株”之“兔”,但是不可能天天都能得到撞“株”之“兔”。显然,如果因为一回“守株得兔”的侥幸,从而天天“守株待兔”,那将是本末倒置,贻笑大方了。
教育,需要教师像农夫一样,去辛勤地耕耘,才能获得收获。从播种、种植、除草、收成,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不惜汗水地去努力工作,而不能投机、偷懒。倘若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不懂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命运,而是简单地将自己的机会寄托在偶然的因素上,注定会闹笑话的。
更多时候,一些教师没有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中去,而是幻想有一天“兔子”从天而降,从而不劳而获。因为一只撞“株”之“兔”,而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兔”上,显然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如果要想自己有所收获,那首先得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守的不是“株”,要得到的不是“兔”,相反,要守的是一片广阔的“稻田”,要得到的是一筐筐的“稻子”。
教育,犹如种植庄稼,经春历秋,经风历雨,需要教师付出相当多的精力。业精于勤荒于嬉。靠的是辛勤的耕耘、细心的照料,而不是老天的眷顾、意外的收获。“兔子”不是教师的最终目标,即使有只“兔子”侥幸得到,但那不是教育的常态。
因此,一个现实问题摆在教师面前,我们究竟是守“稻田”,还是守“树桩”?
耕耘“稻田”,注定非常辛劳,守候“树桩”,也许能收获意外之喜。前者是一条正路,但披满荆棘,后者是终南捷径,但几无可能。
显然,倘若一些教师在“守株待兔”,一些教师在“种稻得稻”,几年下来,“守株待兔”的教师可能一无所获,“种稻得稻”的教师必定收获颇丰,二者之间的差距就非常明显了。“守株待兔”最终的结果不但是不能得到兔子,更是连“稻田”都得到荒芜,这才是最可怕的。而“种稻得稻”在强调教师积极耕耘的同时,并不是拒绝“兔子”,而只是强调教育态度的端正,不要把希望寄托在“兔子”身上。
有时候教师不要盯着人家的谷仓,埋怨人家东西为什么那么多,而应反思一下自己有没有像故事中的农夫一样在守株待兔。教师应从守株待兔的幻想中走出来,积极投身到教育的耕耘中去,唯有如此,才有收获的希望。
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们,教师为了教育奋斗目标的达成,要脚踏实地地工作,才能赢得教育的丰收。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努力创造机会。